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附方

仲景大承氣湯,此仲景以之下邪熱入里、成痞滿燥實堅者。後人用下腹中一應有餘積聚食物皆效。但寒飲冷積不宜。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仲景小承氣湯,功力稍次於大承氣。不甚堅硬燥結者宜之。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勿再服。

大七氣湯(即和劑四七湯),治喜怒不節,憂思兼併,多生悲恐,致臟氣不平,心腹脹滿。

半夏,茯苓(各四兩),厚朴(炒三錢),紫蘇(二錢)

上銼入姜煎服。

河間正氣天香散,治九氣。

烏藥(二兩),香附末(八兩),陳皮,蘇葉,乾薑(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鹽湯下。

仲景理中丸(加附子二錢、炒,即名附子理中丸。今人用為湯更捷。),治傷寒霍亂,下利清穀,感冒吐瀉,一切脾胃虛寒,中冷不食等證。

乾薑(炮),白朮(炒),甘草(炙),人參(各二錢半)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溫服。

寶鑑既濟解毒湯,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酒煨,大便利勿用),黃連(酒炒),黃芩(酒炒),甘草(炙),桔梗(各二錢),柴胡,升麻,連翹,當歸身(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食後溫服。忌醇酒、濕面及生冷硬物。

錢氏導赤散,治小腸伏熱。小便赤澀,或痛,或手心熱,或心煩動悸,白濁等證。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用黃芩,不用甘草。

黃連解毒湯,治下焦一切伏熱實熱。或小便赤色而痛,大便熱結,腹中熱,或大小便見血。

黃連(七錢半),黃柏,梔子(各半兩),黃芩(一兩)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未知再服。

金匱烏頭煎,治寒疝繞臍,㽲痛欲死,及沉寒痼冷,一切溫暖藥不能取效者,宜此主之。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

和劑來復丹,治上盛下虛,裡寒外熱,伏暑泄瀉嘔吐,心腹疼痛等證。

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入瓷罐內,以微火炒,用柳篦攪,不可火太過,恐傷藥力。再研極細,名二氣末),太陰玄精石(研飛),舶上硫黃(透明者各一兩),五靈脂(水澄、去砂、曬乾),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二錢)

白話文:

[附方]

仲景大承氣湯,張仲景用此方治療邪熱入侵內臟,導致腹部痞滿、燥實堅硬的症狀。後人將其應用於治療腹部積聚食物等情況,效果顯著。但寒飲冷積則不宜使用。

組成: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用法: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去渣,加入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煮沸一、兩次,分次溫服。若已通便,則餘藥勿服。

仲景小承氣湯,療效略遜於大承氣湯。適用於症狀不甚堅硬燥結者。

組成: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用法:用水四升,煎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兩次服用。初服湯藥後應更衣,否則就盡量喝完。若更衣後,則勿再服藥。

大七氣湯(即和劑局方四七湯),治療因喜怒不節、憂思過度,導致悲恐情緒,臟腑氣機失調,心腹脹滿的病症。

組成:半夏、茯苓(各四兩),厚朴(炒三錢),紫蘇(二錢)

用法:研磨後加薑煎服。

河間正氣天香散,治療九氣(指九種氣虛症狀)。

組成:烏藥(二兩),香附末(八兩),陳皮、蘇葉、乾薑(各一兩)

用法: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鹽湯送服。

仲景理中丸(加附子二錢,炒後名附子理中丸。現代常用湯劑更快捷),治療傷寒霍亂、腹瀉清穀、感冒吐瀉、一切脾胃虛寒、腹部寒冷不思飲食等症。

組成:乾薑(炮製),白朮(炒),甘草(炙),人參(各二錢半)

用法:水二鍾,煎至八分,飯前溫服。

寶鑑既濟解毒湯,治療上焦熱盛,頭目紅腫疼痛,胸膈煩悶,不能安臥,身體下半部寒冷,腳踝尤其寒冷,大便微秘的症狀。

組成:大黃(酒煨,大便通暢者勿用),黃連(酒炒),黃芩(酒炒),甘草(炙),桔梗(各二錢),柴胡、升麻、連翹、當歸身(各一錢)

用法:藥物研磨後製成一劑。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飯後溫服。忌食醇酒、濕面及生冷硬物。

錢氏導赤散,治療小腸伏熱,小便赤澀疼痛,或手心發熱,心煩心悸,白濁等症。

組成: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用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水一盞,加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飯後溫服。另有一法不用甘草,改用黃芩。

黃連解毒湯,治療下焦一切伏熱實熱,小便赤色疼痛,大便乾燥,腹部發熱,或大小便帶血的症狀。

組成:黃連(七錢半),黃柏、梔子(各半兩),黃芩(一兩)

用法:每次服用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熱服。需觀察情況再決定是否繼續服用。

金匱烏頭煎,治療寒疝繞臍,劇烈疼痛,以及因寒邪導致的痼冷症狀,一切溫熱藥物均無效者,宜用此方治療。

組成:烏頭(大者五枚,炮製、去皮,不研磨)

用法:用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渣,加入蜂蜜二升,煎至水分蒸乾,取二升。體質強健者服用七合,體質虛弱者服用五合。若症狀未癒,次日可繼續服用。不可一日服用兩次。

和劑來復丹,治療上盛下虛,裡寒外熱,中暑泄瀉嘔吐,心腹疼痛等症。

組成:硝石(一兩,與硫黃研磨成末,放入瓷罐中用微火炒,用柳條攪拌,不可火力過猛,以免損傷藥力,再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名為二氣末),太陰玄精石(研磨成細粉),舶上硫黃(透明者,各一兩),五靈脂(水洗淨、去砂、曬乾),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