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五 (2)
卷五 (2)
1. 瘧疾脈證第四十三
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弦遲者寒,代散者折。
《素問》瘧論曰:夫痎瘧皆生於風,蓋風屬木而應春。弦是其本脈,生於風則象風,故脈自弦。又瘧之作也,邪正交爭,或寒而熱,熱而寒。寒熱往來,正邪出入,樞主於中。經云:少陽為樞。少陽亦應乎春,故脈亦當弦。弦而兼數,數為熱,是知瘧之多熱也。(多熱多汗,宜小柴胡湯,或加知母、石膏、黃連之類。
甚則渴欲冷飲,脈數大者,宜白虎湯之類。)弦而兼遲,遲為寒,是知瘧之多寒也。(熱少寒多,甚則厥冷嘔逆,宜二陳、薑、桂、柴胡、白朮、草果之類,雖附子亦不妨用,但宜細審其證,則百發百中矣。)若代止而又散,乃正氣虛脫,不續不斂之象。邪盛正衰,定主凶折。
(此屬危殆之證。若欲用藥,非大補氣血如參耆炙甘朮附薑桂之類,不能挽回於萬一者。)
白話文:
關於瘧疾的脈象,通常呈現弦狀。如果脈象弦且數,代表有熱象;脈象弦且遲,則表示有寒象;若脈象出現代散,則可能意味著病情惡化。
根據《素問》中的瘧病理論,所有瘧疾都源自風邪,因為風屬木性,與春季相應。弦脈是風邪的基本脈象,風邪入侵,其特徵就像風一樣,所以脈象自然呈現弦狀。此外,瘧疾發作時,正邪兩方力量相互較量,可能先寒後熱,或者先熱後寒。寒熱交替,正邪交戰,其中樞在身體內部。經典中提到,少陽是身體的樞紐。而少陽也與春季相應,因此脈象也會呈現弦狀。脈象弦且數,數代表熱象,這說明瘧疾常伴有高熱。
如果熱象嚴重,患者大量出汗,適合使用小柴胡湯,也可以加入知母、石膏、黃連等藥物。 在極端情況下,患者可能口渴且渴望冷飲,脈象數且大,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白虎湯等藥物。
脈象弦且遲,遲代表寒象,這說明瘧疾可能伴有寒象。 如果熱象少寒象多,甚至出現四肢冰冷、嘔吐等症狀,適合使用二陳、薑、桂、柴胡、白朮、草果等藥物,即使使用附子也是可以的,只要細心判斷病情,就能有效治療。 若脈象出現代止且散亂,這可能表示正氣虛弱,無法控制病情,正氣衰退,病情加重,預示著病情危急。
這種情況屬於非常危險的病症,如果想要治療,必須使用大補氣血的藥物,例如人參、黃耆、炙甘草、白朮、附子、薑和桂等,纔能有機會挽回患者的健康。
2. 附方
仲景小柴胡湯,《傷寒論》云: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此半表半裡,寒熱往來之藥也。今用治瘧之寒熱往來者皆效。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半夏(半斤),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加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
仲景白虎湯(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傷寒論》云: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又云: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大抵表裡皆熱,在表多汗,非閉郁之熱;在裡渴煩,非入腑堅實之熱,轉夏為秋之劑也。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白話文:
【附方】
仲景小柴胡湯:根據《傷寒論》的記載,對於病發五至六天,感受風邪,出現時冷時熱,胸口及側腹部悶脹不舒服,沉默寡言,食慾不佳,心裡煩躁且容易噁心嘔吐的情況。或者胸口煩悶但不噁心,或者口渴,或者腹部疼痛,或者側腹部有硬塊感,或者心下悸動,小便不通暢,或者沒有口渴,身體有輕微發熱,或者咳嗽等症狀,都可使用小柴胡湯治療。此藥適用於病在半表半里的狀態,對於治療瘧疾引起的時冷時熱也有良好的效果。
所需藥材:柴胡(250克),黃芩,人參,甘草(炙過),生薑(各90克),半夏(250克),大棗(12枚)。
這些藥材混合後,加入12公升的水,煮至剩6公升。然後濾掉藥渣,再煮至剩3公升。每次溫服1公升,一天三次。如果只有胸口煩悶而無噁心嘔吐,可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實一個。如果口渴,可去掉半夏,增加人參至225克,並加入栝蔞根120克。如果腹部疼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90克。如果側腹部有硬塊感,去掉大棗,加入牡蠣120克。如果心下悸動,小便不通暢,去掉黃芩,加入茯苓120克。
如果不口渴,體表有輕微發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90克,服用後需保暖以微微出汗為佳。如果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和乾薑90克。
仲景白虎湯(加上人參則為人參白虎湯):根據《傷寒論》記載,對於脈象浮滑,表明表證有熱,裏證有寒的情況,白虎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另外提到,經過嘔吐和瀉下後,七八天仍未見好轉,熱氣聚集在裏,表裡都有熱象,常常感到畏風,極度口渴,舌頭乾燥且煩躁,想喝水數升的情況,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大體而言,表證和裏證都有熱象,表證多汗,不是閉塞鬱熱;裏證口渴煩躁,不是深入腑臟的堅實熱氣,這是從夏季轉向秋季的調理方法。
所需藥材:知母(180克),石膏(600克),甘草(炙過,60克),粳米(600毫升)。
將這些藥材混合,加入10公升的水,煮到米熟湯成。然後濾掉藥渣,每次溫服1公升,一天三次。
3. 泄瀉脈證第四十四
泄瀉下利,沉小滑弱。實大浮洪,發熱則惡。
瀉痢見於下部,時時惟出,無論因之內外,總屬傷陰耗里之虛證。沉小滑弱,乃為相宜。(滑乃有餘,似乎相反。然喜其有水液,而不因瀉痢枯涸耳。大約宜五苓散、平胃散、東垣升陽除濕湯、理中湯、五味子散、四神丸、七味白朮散。痢則芍藥湯、香連丸、益元散、敗毒散、東垣芍藥黃芩湯、和劑真人養臟湯、金匱桃花湯、白頭翁湯、和劑參苓白朮散,俱當審寒熱虛實選用之。)若實大浮洪則惡矣。
實大與虛反,浮洪與里反。邪盛正衰,不言可喻。再加發熱,則陰氣彌傷,而裡氣彌耗,不至躁亡不已也。
白話文:
[腹瀉症狀與脈象第四十四]
腹瀉拉肚子,脈象呈現沉、小、滑、弱。若脈象實、大、浮、洪,且伴有發燒,則情況較惡劣。
腹瀉痢疾從下腹部顯現,隨時都在排便,無論是內在或外在因素引起,都歸屬於傷害陰液,耗損體內能量的虛弱病狀。脈象沉、小、滑、弱,這倒是符合病情。(脈象滑,通常代表有餘,看似與病情矛盾。然而,它顯示體內仍有水分,並未因腹瀉痢疾而乾涸。大體上,適合使用五苓散、平胃散、東垣升陽除濕湯、理中湯、五味子散、四神丸、七味白朮散。若是痢疾,可用芍藥湯、香連丸、益元散、敗毒散、東垣芍藥黃芩湯、和劑真人養臟湯、金匱桃花湯、白頭翁湯、和劑參苓白朮散,都應根據病情寒熱虛實來選擇使用。)若脈象實、大、浮、洪,那情況就嚴重了。
脈象實大與虛弱相悖,浮洪與體內狀況相反。病邪強盛,正氣衰退,無需多言。再加上發燒,則陰氣更加受損,體內能量更被消耗,病情不到極端不會停止。
4. 附方
五苓散(見第十七)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噫氣吞酸,面黃肌瘦,體倦節痛。常自利,常發霍亂、反胃等證。
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五斤),陳皮(三斤二兩,去白),甘草(銼,炒,三十兩),厚朴(去粗皮、薑製、炒,三斤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同煎七分,去滓溫服。或去薑、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不正之氣。
東垣升陽除濕湯,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
甘草,大麥糵面(如胃寒腹鳴者加),陳皮,豬苓(以上各三分),澤瀉,益智仁,半夏,防風,神麯,升麻,柴胡,羌活(以上各五分),蒼朮(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大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一盞。去滓,空心服。
理中湯(見第十七)
二神丸,治脾腎虛弱,侵晨五更作瀉,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實神效。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
用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同煮熟。去姜及皮核,取肉和藥丸如梧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五味子散,治腎泄,在侵晨五更作瀉,或大便不實,不時去後。
五味子(炒,二兩),吳茱萸(炒,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服。為丸更妙。
四神丸,治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少思。即二神丸、五味子散合丸,空心食前服。
錢氏七味白朮散,治中氣虧損,津液短少,口舌乾渴,或口舌生瘡,不喜冷飲,或吐瀉後口乾,最宜服。
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藿香(各五分),乾葛(一錢)
上,水煎服。
芍藥湯,治便血後重。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白芍藥(二兩),當歸,黃連,黃芩(各五錢),檳榔,木香,甘草(各二錢),桂(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服。痢不減,加大黃。
香連丸,治痢疾,並水瀉、暑瀉,甚效。
黃連(十二兩,另用吳茱萸十兩為末。二味熱水拌和,入瓷器,置熱湯中頓一日,同炒至黃連紫色,去茱用連)
為末。每四兩,配木香一兩,醋打米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久痢中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下。中氣虛者,四君子加薑桂湯下。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傷寒表裡俱熱,煩渴口乾,小便不通及霍亂吐瀉,下利腸澼,五淋,及婦人產難,催生下乳。
桂府滑石(膩白者水飛,六兩),粉草(去皮,一兩,研爛)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新水亦得。加薄荷末少許,名雞蘇散。加青黛末少許,名碧玉散,治療並同。
敗毒散(見第三十七)
東垣芍藥黃芩湯,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黏。
黃芩,白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和劑真人養臟湯,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及脫肛墜下,酒毒濕毒,便血,並宜服。
人參,白朮,當歸(各六錢),白芍藥,木香(各一兩六錢),甘草,肉桂(各八錢),肉果(麵裹煨,半兩),御米殼(蜜炙,三兩六錢),訶子肉(一兩二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忌酒面生冷腥膩之物。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加附子四片。
金匱桃花湯,治下痢膿血。
赤石脂(一斤,一半銼,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先以水七升,煮米姜令熟,去滓,溫七合,內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勿服。
金匱白頭翁湯,治熱痢膿血。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以水七升,煮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和劑參苓白朮散,治久瀉痢,或大病後調理。消渴者尤宜。
人參,乾山藥,蓮肉(去心),白扁豆(去皮,薑汁浸,炒,各一斤半),於白朮(二斤),桔梗(炒黃色),砂仁,白茯苓(去皮),薏苡仁,炙甘草(各一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或加薑棗煎服,或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或煉蜜丸如彈子大,湯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