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五 (3)
卷五 (3)
1. 嘔吐反胃脈證第四十五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
嘔吐有聲有物,反出於胃,上焦之病也。(宜仲景大半夏湯、生薑半夏湯、二陳湯之類。)上焦,則脈應浮。有物,則脈應滑。浮滑為陽,飲食之能納能運而不反者,陽之力也。故云:浮滑者昌。若得弦數緊澀之脈,則逆矣。蓋弦狀陰斂,陽運衰微。又弦為肝木之脈。嘔吐屬胃,胃者土也。
木來乘土,土將奪矣。《金匱要略》云: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亦懼胃土虛而見肝木之脈也。(宜平肝補脾,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加防風白芍之類。)數則為熱,熱當消穀。而反吐谷者,乃知數為虛數。虛則不運,數則氣促,嘔吐不止,胃將由此而敗。《金匱要略》云: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出現嘔吐反胃的症狀,脈象浮滑,則預後良好。但如果脈象弦數緊澀,結腸積滯,則預後不佳。
嘔吐時伴隨聲音和食物逆流,這是胃部病變,屬於上焦病症。(可以服用張仲景的半夏湯、生薑半夏湯、二陳湯等方劑。)上焦病症,脈象應當浮。嘔吐有食物逆流,脈象應當滑。浮滑代表陽氣充足,能順利地攝取和消化食物,不會出現逆流,這是陽氣的功效。所以說脈象浮滑預後良好。
如果出現弦數緊澀的脈象,則預後不佳。因為弦象代表陰氣收斂,陽氣運化衰弱。而且弦脈屬於肝木之脈。嘔吐屬於胃病,胃屬土。
木克土,肝木剋制胃土,胃土將被奪取。《金匱要略》說:脈弦代表虛弱,胃氣不足。也擔心胃土虛弱,出現肝木之脈。(宜平肝補脾,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並加入防風和白芍等藥材。)
數脈代表熱,熱應該消化食物。但出現嘔吐反流食物,說明數脈是虛數。虛則運化無力,數則氣促,嘔吐不止,胃將因此而損傷。《金匱要略》說:陽氣微弱,膈肌虛弱,脈象就會出現數脈。
(宜補中兼清虛熱,如六君子湯加竹茹、生薑、茱萸、制黃連之類。緊則為寒,寒則無陽以運,故上出而嘔吐。宜溫中散寒,如理中湯、藿香安胃散之類。)澀脈枯澀,吐亡津液之所致也。《金匱要略》所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者是也。
(宜補氣而生津,如四君子湯加黃耆、五味子之類。)夫胃為水穀之海,若再加大腸秘結,是全無陰液而水穀之海枯矣。水穀之海枯而能生者,未之有也。(反胃,糞如羊屎者不治。)
白話文:
如果要同時補中氣又清虛熱,可以像六君子湯加竹茹、生薑、茱萸、制黃連之類的藥方。胃氣緊縮就容易引起寒氣,寒氣就會導致陽氣無法運作,所以會向上衝導致嘔吐。可以用溫中散寒的藥方來治療,例如理中湯、藿香安胃散等等。如果脈象緊而澀,就代表患者因吐出津液導致身體枯澀,這屬於《金匱要略》中所說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這種脈象緊澀的病症很難治療。
可以透過補氣生津的藥方來治療,例如四君子湯加黃耆、五味子之類的藥方。胃就像水穀之海,如果再加上大腸秘結,就代表身體完全沒有陰液,水穀之海就如同乾涸一般。水穀之海乾涸了,還想讓身體生機盎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患者出現反胃,且糞便如羊屎,就無法治癒。
2. 附方
仲景大半夏湯(見第二十)
仲景生薑半夏湯,《要略》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胸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上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二陳湯(見第十六)
四君子湯(見第十六)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記載了兩個方劑:大半夏湯和生薑半夏湯,都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
生薑半夏湯主要用於治療胸悶、氣喘、噁心等症狀,表現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胸中憒憒然無奈。
方劑中使用半夏和生薑汁,以水煎煮。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而生薑汁具有溫中止嘔、散寒解表的作用。兩個藥材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地緩解胸悶、氣喘、噁心等症狀。
備註
- 方劑中的劑量單位“升”為古代容量單位,現代生活中已不常用。
- 藥物的使用需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服用。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仲景理中湯(見第十七)
藿香安胃散(見第二十)
白話文: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六君子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和半夏組成。它的用途包括補氣、健脾、化痰等,適合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症狀。
【仲景理中湯】(見第十七)
仲景理中湯是根據漢代醫家張仲景的理論所創制的方劑,主要成分有人參、白朮、乾薑和甘草。此湯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病症,如腹痛、嘔吐、洩瀉、四肢冰冷等。
【藿香安胃散】(見第二十)
藿香安胃散是一種用於調理胃部功能的中藥方劑,主要由藿香、砂仁、陳皮、厚朴、白朮、茯苓、甘草等組成。此方劑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症狀,尤其適合因飲食不當或胃部受涼引起的問題。
3. 霍亂脈證第四十六
霍亂之候,脈代勿訝。厥逆遲微,是則可怕。
仲景云:嘔吐而復下利,名曰霍亂。(宜仲景通脈四逆湯、理中丸、四逆加人參湯之類。)霍亂者,揮霍撩亂,不能自持,陰陽乖離,上下亟奪,是時脈或代止,勿驚訝也。乃卒吐暴下,穀神頓委,暫不接續故耳。若手足厥冷,脈復遲微,是則大為可怕。蓋手足為諸陽之本,遲微為純陰之脈,陽衰陰盛,真元漸絕之象也。
是故暴脫者能漸生。而漸絕者,又何能暴起哉?(暴脫者,如日中風雨,風雨過而日仍明。漸絕者,如日漸西墜,墜則終此日矣,九死之證也。設欲用藥救治,非附子理中湯、四逆加人參湯之類不可。)
白話文:
患上霍亂時,脈搏時而代止,不要驚慌。若手足冰冷,脈象又遲緩微弱,這就十分危險了。
仲景說
嘔吐之後又腹瀉,稱為霍亂。(可用通脈四逆湯、理中丸、四逆加人參湯等方劑治療。)霍亂患者,病情變化不定,身體無法控制,陰陽失調,上吐下瀉,此時脈搏可能暫時停止,不必驚慌。這是因為患者突然嘔吐腹瀉,脾胃功能受損,暫時不能消化吸收食物所致。
然而,如果手足冰冷,脈象又遲緩微弱,就非常危險了。因為手足是諸陽之本,遲緩微弱的脈象是純陰之脈,代表陽氣衰敗,陰氣盛極,生命元氣逐漸消失的徵兆。
因此,
突然發病的人有可能慢慢恢復,但生命力逐漸衰竭的人,卻不可能突然好轉。(突然發病如同正午時分忽然颳風下雨,風雨過後太陽依舊明朗;生命力逐漸衰竭如同太陽逐漸西沉,沉落後就永遠不見天日了,這是九死一生之症。想要用藥物救治,非附子理中湯、四逆加人參湯等方劑不可。)
4. 附方
仲景通脈四逆湯,《傷寒論》云;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今用治霍亂吐利脈不出者亦宜。
甘草(炙,二兩),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臍、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漸出者愈。
仲景理中丸(見第十七)
白話文:
《傷寒論》中記載,少陰病症狀包括腹瀉清稀、內寒外熱、手足冰冷、脈象微弱將要消失、但患者不畏寒,反而臉色發紅,可能伴隨腹痛、乾嘔、咽痛,或腹瀉停止但脈搏仍不出,這時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現在也用於治療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脈搏微弱的情況。
方劑組成:甘草(炙,兩錢),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臍,破八片),乾薑(三錢,體質強健者可加至四錢)。
用法:以上藥材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分溫熱兩次服用。若脈象漸漸恢復,則預示病癒。
另外,仲景理中丸的用法,請參考第十七條。
仲景四逆加人參湯,治一切虛寒亡陽,下利,四肢厥逆等證。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附子理中湯(見第十七)
白話文:
仲景的四逆加人參湯,用來治療各種虛寒、陽氣不足、腹瀉、四肢冰冷等症狀。用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人參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破成八片),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分溫服兩次。體質強壯者,可加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另外還有附子理中湯(見第十七)。
5. 咳嗽脈證第四十七
咳嗽多浮,聚胃關肺。沉緊小危,浮濡易治。
咳嗽不一,強半為風寒痰飲,風寒則傷於皮毛。(宜汗解,如麻黃湯、參蘇飲之類。)痰飲則停於胸胃。(宜二陳湯、仲景小青龍湯、拔萃半夏溫肺湯之類。)皮毛者,肺之合也,邪襲其合,肺氣應之,故上逆而為咳。胃居肺下,寒痰冷飲,停滯於中,上射於肺,肺氣迎之,故亦上逆而為咳。
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痰飲寒濁之氣,上熏於肺,肺不清淨,咳嗽從生。)形寒固傷於外,而冷飲寒痰,則皆聚於胃也。肺居最上,皮毛最表,故脈多浮耳。沉緊小危者,沉則邪入里,緊則寒不散,小則正氣衰,均主病危。若浮而濡,浮則在表,濡受邪輕,故云易治。
白話文:
咳嗽多浮,聚胃關肺。沉緊小危,浮濡易治。
咳嗽的症狀表現
咳嗽的種類繁多,其中浮咳較多見,主要是因為邪氣聚集在胃部,影響到肺臟所致。而沉咳、緊咳、小咳則預示著病情危急,因為邪氣已經深入內裡,寒氣無法散去,正氣衰弱。但如果咳嗽表現為浮咳且脈象濡弱,則說明邪氣尚淺,容易治療。
咳嗽的病因分析
咳嗽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風寒、痰飲等。風寒傷及皮毛,導致肺氣失調,上逆而咳。痰飲停留在胸胃,也會影響肺氣,導致咳嗽。
皮毛是肺的表裡關係,外邪侵襲皮毛,就會影響肺氣,造成咳嗽。胃在下,肺在上,寒痰冷飲停滯在胃部,會向上影響肺,造成咳嗽。
經文解說
經書中說:「形寒飲冷則傷肺。」這是因為痰飲寒濁之氣上燻肺部,導致肺氣不潔,進而引發咳嗽。形寒傷及表皮,而冷飲寒痰則會停留在胃部。肺居於最上,皮毛在最外,因此脈象多浮。沉咳、緊咳、小咳則說明邪氣深入內裡,寒氣無法散去,正氣衰弱,預示著病情危急。若浮咳且脈象濡弱,說明邪氣尚淺,容易治療。
總結
咳嗽的病因和表現都非常複雜,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和治療。浮咳大多是邪氣聚集在胃部,影響肺臟所致,而沉咳、緊咳、小咳則預示著病情危急。醫生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