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附方

上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半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和劑滲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小便赤澀,大便溏泄。

蒼朮(炒),白朮(炒),甘草(炙,各一兩),茯苓(去皮),乾薑(炮,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盞,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去滓溫服。

胃苓湯,治濕鬱小便不利,胸腹脹悶,或四肢沉重,或飲食停中,或濕鬱發黃,或傷食泄瀉,並一切山嵐瘴氣侵乘而成瘧痢者,皆效。

蒼朮(炒),厚朴(薑汁炒),陳皮,白朮,茯苓(各一錢半),澤瀉,豬苓(各一錢),甘草(六分),官桂(五分)

上水加生薑煎服。

仲景小青龍湯(見第十六)

潔古枳朮丸,治痞積,消食強胃。(海藏云:本仲景枳朮湯也。今易老改為丸,治老幼虛弱,飲食不化或臟腑軟弱者。)

枳實(去瓤,麩炒,一兩),白朮(二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朮湯下。服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人胃氣強實,不復傷也。

丹溪保和丸,治食積,酒積。

山楂肉(二兩),半夏(薑製),橘紅,神麯,麥芽(炒),白茯苓(各一兩),連翹,萊菔子(炒),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感濕暑,霍亂泄瀉,腳轉筋,或作瘧疾。常服除山嵐瘴氣。

桔梗,大腹皮,紫蘇葉,茯苓,厚朴(制,各一錢),甘草(炙,五分),藿香(一錢五分),白芷,白朮,陳皮(去白),半夏(各一錢半)

上薑、棗水煎熱服。加香薷、扁豆、黃連,名藿香湯。

枳實理中丸,治寒實結胸。

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一兩),枳實(十六片)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

白話文:

[附方]

取藥材,加水七升,小火慢煮至三升。去除藥渣,調整藥液溫度至溫涼,服用一升。服用後不久,喝一升多一點熱稀粥,幫助藥力吸收。溫暖覆蓋身體大約一小時,若身體微微出汗最佳;不可大量出汗如流水般,否則病情不會痊癒。如果服用一劑後出汗且病癒,則後續藥劑不必全部服用。如果沒有出汗,則按照之前的方子繼續服用。如果仍然沒有出汗,則縮短服藥間隔,在半天內服用完三劑。

如果病情嚴重,則需一日一夜服用藥劑,並隨時觀察病情。服用完一劑後,症狀仍然存在,則需再次煎服。若汗不出,則最多服用二到三劑,並且禁忌生冷、黏膩、肉類、辛辣、酒糟、腥臭等食物。

和劑滲濕湯,治療寒濕侵襲所致的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像坐在水中一樣,小便澀痛,大便稀溏。

藥方:炒蒼朮一兩,炒白朮一兩,炙甘草一兩,去皮茯苓二兩,炮乾薑二兩,橘紅二錢半,丁香二錢半。

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紅棗一枚,生薑三片,煎至七分,飯前服用,去渣溫服。

胃苓湯,治療濕邪鬱積導致的小便不利,胸腹脹悶,或四肢沉重,或飲食停滯,或濕邪鬱積導致黃疸,或傷食泄瀉,以及一切山嵐瘴氣侵襲導致的瘧疾痢疾等,皆有效。

藥方:炒蒼朮一錢半,薑汁炒厚朴一錢半,陳皮一錢半,白朮一錢半,茯苓一錢半,澤瀉一錢,豬苓一錢,甘草六分,官桂五分。

加水,生薑煎服。

仲景小青龍湯(詳見第十六)

潔古枳朮丸,治療痞積,消食健胃。(據《海藏》記載:此方源於仲景枳朮湯,現改為丸劑,治療老年兒童虛弱,飲食不化或臟腑虛弱者。)

藥方:去瓤麩炒枳實一兩,白朮二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荷葉包裹,用燒熟的米飯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朮湯送服。服用白朮湯,本意不在於加速食物消化,而是長期服用可以使胃氣強健,不再受損。

丹溪保和丸,治療食積、酒積。

藥方:山楂肉二兩,薑製半夏一兩,橘紅一兩,神麴一兩,炒麥芽一兩,白茯苓一兩,連翹半兩,炒萊菔子半兩,黃連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做成丸藥。加入白朮二兩,則名為大安丸。

藿香正氣散,治療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痛發熱,或感受濕暑,霍亂泄瀉,腳抽筋,或患瘧疾。常服可預防山嵐瘴氣。

藥方:桔梗一錢,大腹皮一錢,紫蘇葉一錢,茯苓一錢,制厚朴一錢,炙甘草五分,藿香一錢五分,白芷一錢半,白朮一錢半,去白陳皮一錢半,半夏一錢半。

加生薑、紅棗煎水服用。加入香薷、扁豆、黃連,則名為藿香湯。

枳實理中丸,治療寒邪實證導致的胸痛。

藥方:茯苓一兩,人參一兩,白朮一兩,乾薑一兩,甘草一兩,枳實十六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丸藥,大小如雞蛋黃。每次服用一丸,用熱湯送服。連服二到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