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1. 卷五
2. 痰病脈證第四十二
滑主多痰,弦主留飲。熱則滑數,寒則弦緊。
浮滑兼風,沉滑兼氣。食傷短疾,濕留濡細。
滑為水物兼有之象。主多痰者,以痰為飲結成形故也。弦則弦直而斂,不能抑揚鼓盪,是陽運之力薄,故飲留焉。(宜和劑倍術丸、苓桂朮甘湯之類。)以飲較痰,尚未結聚,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有物形也。大約氣機鼓動屬熱,滑數是已。斂束屬寒,弦緊是已。鼓動浮越,風之象也,故浮滑者兼風。
(宜青州白丸子、法制半夏、清心牛黃丸、沉香墮痰丸、清氣化痰丸之類。)動疾沉下,氣之郁也,故動滑者兼氣。停食於中,則氣為食礙,不能透達,脈為之短。短則氣遏於內,勢反成疾。短疾之脈,與滑近似,故滑亦主食也。(宜丹溪保和丸之類。)濕為陰邪,留必緩滲,非若陽邪之變動迅疾,故脈亦濡細耳。
(宜仲景澤瀉湯之類。)
白話文:
【痰病脈證第四十二】
在脈象上,滑脈主要反映身體多痰的情況,弦脈則顯示體內有停滯的水分。如果身體處於熱狀態,脈象會呈現滑且數的特徵;反之,若身體偏寒,則脈象會轉為弦且緊。
當脈象呈現浮滑,這表示風邪與痰濕同在;而沉滑脈象,則反映氣滯與痰濕並存。若是因飲食過度導致的短促疾速脈象,常見於濕邪停留時,脈象會變得濡細。
滑脈象代表體內存在水濕或痰的症狀。之所以說它主多痰,是因為痰是由體內積聚的水分凝結而成。弦脈象呈現的是直且收斂的特性,無法充分起伏,這反映出體內陽氣運行力道減弱,因此水分會停留在體內。
與痰相比,體內的水分尚未完全凝結,所以弦脈不像滑脈那樣顯得有實質的物體感。當氣機運作加速,且屬熱性時,脈象就會呈現滑且數的特徵;若屬寒性且氣機收縮,脈象則會轉為弦且緊。如風一般的浮動現象,常見於浮滑脈象,表示風邪同時存在。
當氣滯於體內,且位於較深層的位置,脈象會呈現動且滑的特性,這通常意味著氣滯與痰濕同在。當食物在胃中停滯,氣的運行會受到阻礙,無法順利流通,進而使脈象變得短促。短脈象表示氣被抑制在體內,反而形成快速的脈搏。這種短且疾速的脈象,與滑脈相似,所以滑脈也反應飲食問題。
濕邪作為陰邪,其滯留體內的特性會導致緩慢且漸進的影響,不像陽邪那樣迅速變化,因此脈象會呈現濡細的特徵。
3. 附方
和劑倍術丸(見第二十二)
仲景苓桂朮甘湯(見第十六)
和劑青州白丸子,治男婦手足癱瘓,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及小兒驚風,婦人血風。
半夏(生七兩,水浸洗),南星(生三兩),白附子(生二兩),川烏(生半兩,去皮臍)
上為末,以生絹袋盛,於井花水內擺出粉。如未出者,更以手揉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置瓷盆中,日曬夜露。至曉撇去舊水,別用井水攪,又曬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法。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乾後如玉片。研細,以糯米粉煎粥清丸綠豆大,薑湯下二十丸。無時。如癱瘓風,溫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五丸。
法制半夏,治一切痰嗽,或嘔吐冷飲酸水,風痰痰癖,胸膈痞悶,喘促等證。
半夏(揀大者五斤),明礬(一斤四兩搗碎),生薑(一斤四兩搗碎)
上三味,用泉水共浸七日,擦去半夏皮,加朴硝二斤八兩,換水浸七日。加豬牙皂角切片一斤四兩,浸七日。此後用泉水,每日一換。至四十九日,撈起曬乾為末。每用二錢,煎蘿蔔湯調下。小兒量減之。
和劑清心牛黃丸,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悲憂,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癲,神情昏亂。
白芍藥,麥門冬(去心),黃芩,當歸(去苗),防風(去苗),白朮(各一兩半),柴胡,桔梗,芎藭,白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別研,各一兩二錢半),神麯(研),蒲黃(炒),人參(去蘆,各二兩半),羚羊角(屑),麝香(研),龍腦(研,各一兩),肉桂(去粗皮),大豆黃卷(碎、炒),阿膠(碎、炒,各一兩七錢半),白蘞,乾薑(炮,各七錢半),牛黃(研,一兩二錢),犀角(屑二兩),雄黃(研飛八錢),乾山藥(七兩),甘草(銼炒,五兩),金箔(一千二百片,內四百片為衣),大棗(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
上除棗、杏仁、金箔、二角屑及牛黃、雄黃、腦、麝外,共為細末,入余藥和勻。用煉蜜與棗膏為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食後服。
小兒驚癇,酌量多少,竹葉湯化下。
沉香墮痰丸,治宿食不消,咽膈不利,咳嗽痰涎,頭目昏暈,嘔逆噁心,胸膈不快。
沉香,木香(各二錢),青皮(去白,二錢半),半夏曲(二兩),檳榔(大者,三枚,用麵裹煨熟)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薑湯下。
清氣化痰丸,順氣快脾,化痰消食。
半夏,南星(去皮臍),皂角(切),白礬,乾薑(各四兩)
上先將白礬等三味,用清水五碗,煎取水三碗。卻入半夏二味,浸兩日。再煮至半夏、南星無白點為度,曬乾。
青皮(去穰),陳皮,真蘇子(炒),蘿蔔子(炒、另研),杏仁(去皮尖、炒、研),葛根,神麯(炒),麥糵(炒焦),山楂(去核),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食後茶湯下。
丹溪保和丸(見第十七)
仲景澤瀉湯(見第二十二)
白話文:
【附方】
-
和劑倍術丸:(詳情請參考第二十二條)
-
仲景苓桂朮甘湯:(詳情請參考第十六條)
-
和劑青州白丸子:適用於男性和女性的手腳麻痺、痰多導致的身體阻塞、嘔吐唾液,以及小孩的驚風症狀,還有婦女的血風症。製法是把半夏、南星、白附子、川烏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以生綢布袋裝著,在井水裏搖晃出藥粉,再經曬曬晾晾,最後加入糯米粉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粒,以薑湯吞服。如為癱瘓風,可用溫酒送服;如為小兒驚風,則以薄荷湯送服五粒。
-
法制半夏: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咳嗽,或是嘔吐、冷飲酸水,風痰,胸脅滿悶,喘息等症狀。製法是把半夏、明礬、生薑浸泡在泉水中七天,去除半夏皮,再加入其他藥材,每日更換一次泉水,直至第四十九天,取出曬乾研末,每次服用二錢,蘿蔔湯調服。兒童服用應酌減。
-
和劑清心牛黃丸:適用於各種風疾、言語不清、心悸健忘、精神恍惚、頭暈目眩、胸中煩悶、痰多、精神萎靡。還可治療心氣不足、精神不定、驚恐悲傷、虛煩失眠、情緒波動大、狂癲、精神混亂。製法是把多種藥材混合,加入牛黃、犀角、雄黃等,最後以煉蜜和棗膏製成丸,每次服用一粒,溫水溶解吞服。
-
沉香墮痰丸:適用於食物消化不良、咽喉不適、咳嗽多痰、頭暈眼花、噁心嘔吐、胸脅不適。製法是把沉香、木香、青皮、半夏曲、檳榔等藥材研末,以薑汁浸泡,製成小綠豆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二十粒,不拘時間,薑湯吞服。
-
清氣化痰丸:可以順暢氣機、舒緩脾氣、化痰消食。製法是把半夏、南星、皁角、白礬、乾薑等藥材研末,以蒸餅製成桐子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五七十粒,睡前或飯後以茶湯吞服。
-
丹溪保和丸:(詳情請參考第十七條)
-
仲景澤瀉湯:(詳情請參考第二十二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