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八(補遺) (1)
卷十八(補遺) (1)
1. 舌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主舌,在竅為舌。脈度篇曰: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夫言出於心,非舌不能發,故云舌者心之苗。其色赤,其形尖而善動,火之象也。經脈篇曰: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其病舌本強,及舌本痛。腎脈循喉嚨挾舌本,其病口熱舌乾。
口問篇曰:少陰氣至則齧舌。以上目、耳、鼻、口、舌為臟之開竅,固當見五臟之變病,所謂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然而經絡病多,臟氣病少,若識別不真,即有毫釐千里之謬。惟諦審而治之,則善矣。選四方與第七十八小兒門參看。
白話文:
根據《陰陽應象大論》的說法,心臟主宰著舌頭的功能,舌頭是心臟在身體外部的表現。《脈度篇》提到,心臟的能量通達舌頭,當心臟功能和諧時,舌頭就能分辨出五種味道。
我們心中的想法需要通過舌頭來表達,因此舌頭被稱為心臟的苗頭。舌頭的顏色為紅色,形狀尖銳且靈活,這都是火的特性。《經脈篇》指出,脾臟與足太陰脈相連,延伸到舌頭底部,並在舌頭下方分散開來。如果脾臟發生問題,可能會導致舌頭根部僵硬或疼痛。腎臟的經脈會沿著喉嚨兩側延伸到舌頭底部,相關的疾病可能包括口腔過熱和舌頭乾燥。
《口問篇》提到,如果少陰氣不足,可能會出現咬舌的現象。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舌頭是五臟在身體外部的通道,當然可以反映出五臟的病變。當五臟不協調時,這些通道可能就會出現問題。然而,實際上經絡問題比較常見,臟腑本身的問題較少。如果不能正確辨別病因,治療效果可能會有天壤之別。只有仔細診斷並對症下藥,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請參考其他相關篇章進一步瞭解。
(註:「選四方與第七十八小兒門參看」意指參考其他相關篇章,但未列舉具體內容,故在此不予翻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