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

1.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主耳,在竅為耳。《靈樞》脈度篇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閱五使篇曰:耳者,腎之官也。金匱真言又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是耳一也,為兩臟共開之竅,豈非心腎交通,水火相濟之義乎?若二臟不和,虛實寒熱,皆能上致耳疾。即經絡之過於耳者,亦皆能作疾。

如《靈樞》經脈篇曰:小腸手太陽之脈,入耳中,其病耳聾。三焦手少陽之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病耳聾渾渾焞焞。大腸手陽明之別脈,入耳,合宗脈,實則齲聾。口問篇曰:耳中,宗脈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而脈竭,故上虛而鳴。選方四首。

白話文:

【耳朵】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中的「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腎臟主管耳朵,其功能表現也在耳朵上。在《靈樞》的「脈度篇」中也有提到,腎臟的氣血與耳朵相通。當腎臟健康時,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而在「五閱五使篇」中更進一步說明,耳朵是腎臟的器官。此外,《金匱真言》提及,南方的赤色,與心臟相連,同樣開竅於耳朵。由此可見,耳朵同時受心臟和腎臟影響,這是否正顯示了心腎之間相互協調,水火相濟的意義呢?若心腎兩臟出現問題,無論是虛弱、實滿、寒冷或燥熱,都可能導致耳部疾病。即使只是經絡經過耳朵的部位,也可能因此產生疾病。

例如,《靈樞》的「經脈篇」提到,小腸手太陽的脈絡進入耳朵,當小腸有問題時,就會導致耳聾。而三焦手少陽的脈絡,從耳後進入耳朵,再從耳前出來,當三焦出現問題,會導致耳聾且伴有混亂不清的聽覺。大腸手陽明的特殊脈絡進入耳朵,與宗脈交匯,若出現實症,就會導致齲齒和耳聾。在「口問篇」中提到,耳朵內部聚集了許多宗脈。當胃部空虛,宗脈就會變得虛弱。一旦虛弱,血液就會向下流動,導致脈絡枯竭,因此耳朵上方會感到虛弱並產生耳鳴。以下是四個選擇性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