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三 (5)
卷十三 (5)
1. 癰疽雜述
《鬼遺方》云:癰之痛,只在皮膚之上。其發如火焚茅。初如黍米,三兩日如掌大,五七日如碗大。即易治。如腫冷,(熱不外發。)發渴,(邪熱在內。)發逆,(邪攻裡而嘔。)治之難愈。又云:疽發如小癤,觸則徹心痛,四邊微起如橘皮孔,色紅赤,不全變,膿水不甚出。
至七八日,疼悶喘急。若始腫高,五七日忽平陷,此內攻之候也。又云:癰疽有三等。毒氣浮淺,屬腑。毒氣沉深,屬臟。毒氣猛烈而行經絡,或淺或深無定,五臟六腑,皆受五毒,難為調理。惟宜於癰疽諸處,不問虛實,高腫起盛,光澤疼痛,只在皮膚之上,熱急脹滿,或有癢疼,別無惡候。初用溫藥平氣,次用排膿發穴。
(治癰所謂平氣者,乃犀角飲之類。其方用犀角、連翹、漏蘆、甘草、當歸、肉桂,皆發表之藥也。所謂發穴者,乃棘針之類,用皂角刺為君,甘草、川芎、乳香為佐使,亦托裡之藥也。然不若潔古、東垣諸方發表托裡為穩當。)疽發諸處,不拘大小,唯起在背。廣一尺、二尺、三尺,皮厚紫黑,高腫不常,內疼如錐刺攻擊,滿悶應四肢重疼,前心亦痛,余處發猶可。惟虛處及近筋骨處,若膿毒未潰,即傷爛筋骨肉。
損為疽者,屬五臟毒氣深沉,氣伏堅實。不宜緩治之,須內實五臟,外透皮膚,令軟勻和。即膿透,宜用內托實臟氣之藥,排膿勻氣乃可,不比癰之毒氣淺也。毋一類治之。
凡一切瘡腫,見有內攻之候,急以內托散及內補湯藥,補填臟腑令實,最怕透膜,膜穿十無一生矣。婁全善云:癰之邪淺。其稽留壅遏,獨在經脈之中,而專攻於外。故初發時,自表便發熱,患處便如碗如盆,高腫而痛甚者。縱欲下陷,緣正氣內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發渴、發逆以拒之。
是以骨髓終不焦枯,五臟終不傷也。疽之邪深,其稽留壅遏,內連五臟而不專攻於外,故身體或無熱,患處或不腫。毒甚者,聲嘶氣脫,眼黑眼小,十指腫黑如墨,多死也。治之之法,癰之初發,當以潔古法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藥以敷之。膿未成者,必消膿。
已成者,速潰。又當以《鬼遺方》為主,補填臟腑令實,勿令下陷之邪蔓延。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歸著而不亂,則可轉死為生。今外科不分癰疽,一例宣熱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氣,內以大黃竭其血。終不能自悟其藥之非。惜哉!《集驗》云:癰疽之名雖多,而其要則二,陰陽而已。
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發於陰者,為疽,為冷,為虛。故陽發,則皮薄色赤腫高,多有椒眼數十而痛;陰發,則皮厚色淡腫硬,狀如牛頸之皮而不痛。又有陽中之陰,似熱而非熱,雖腫而實虛。若赤而不燥,欲痛而無膿,既浮而復消,外盛而肉腐。陰中之陽,似冷而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燥,有膿而痛,外雖不盛而內實煩悶。
白話文:
癰疽雜述
《鬼遺方》記載:癰的疼痛只在皮膚表面,發病如同火燒茅草,初期如黍米大小,三五天後如同手掌般大,五六天後如同碗口般大,此時容易治療。如果腫脹冰冷(熱毒未外發),伴隨口渴(邪熱在內),或嘔逆(邪氣入侵內臟而嘔吐),則治療起來就難以痊癒。
又記載:疽的初期如同小癤,觸碰則徹骨疼痛,周圍微微隆起,如同橘皮上的小孔,顏色紅赤,膿水不多。五六七天後,疼痛、胸悶、呼吸急促。如果腫塊初期高腫,五六天後突然消平,這是內邪入侵的徵兆。
癰疽分為三等:毒氣浮淺的屬於腑臟病變;毒氣深沉的屬於臟器病變;毒氣猛烈,侵犯經絡,深淺不定,五臟六腑皆受毒氣侵害,難以治療。只有在癰疽出現於任何部位,不論虛實,高腫紅亮,疼痛明顯,只在皮膚表面,熱盛脹滿,或有癢痛,沒有其他惡劣徵兆的情況下,才可用藥。初期使用溫和的藥物平復氣機,然後再使用能夠排出膿液、疏通穴位的藥物。
(所謂平氣,指的是犀角飲一類的藥方,例如犀角、連翹、漏蘆、甘草、當歸、肉桂,都是發散表邪的藥物。所謂發穴,指的是針灸之類,以皂角刺為主藥,甘草、川芎、乳香為輔藥,也是托裡排毒的藥物。但是,這不如潔古、東垣諸家提出的發表托裡之法穩妥。)疽出現於任何部位,不論大小,唯獨長在背部,面積達一尺、二尺、三尺,皮膚厚實、顏色紫黑,腫脹程度不一,內部疼痛如同錐刺般,胸悶,四肢沉重疼痛,胸前也疼痛,其他部位的症狀尚可。但如果長在虛弱部位或靠近筋骨處,如果膿毒未潰,就會傷及筋骨肌肉。
因損傷而形成疽的,屬於五臟毒氣深沉,氣機鬱結,不宜緩慢治療,必須內養五臟,外透皮膚,使腫脹軟化均勻。膿液排出後,應服用補益臟腑之氣的藥物,排出膿液,調和氣血,這與癰的毒氣淺表不同,不可同等治療。
凡是一切瘡腫,出現內邪入侵的徵兆,應立即使用內托散及內補的湯藥,補充臟腑元氣,最怕膿液穿破筋膜,筋膜破裂,十之八九難以存活。婁全善說:癰邪淺,停滯於經脈之中,專攻於外,故初發時,表邪發熱,患處如同碗口或盆口般大小,高腫疼痛劇烈。縱然想向下蔓延,但因正氣內固,邪氣無法入侵,故或便秘,或口渴、嘔逆以抵抗邪氣。
因此,骨髓不會枯竭,五臟也不受損害。疽邪深,停滯於內,連累五臟,不專攻於外,故身體可能不發熱,患處可能不腫脹。毒氣嚴重者,聲音嘶啞,氣息微弱,眼珠下陷,十指腫脹發黑如墨,多數死亡。
治療方法:癰的初期,應以潔古法為主,表邪用發散藥物治療,裡邪用瀉下藥物治療,用灸法治療熱毒,用藥物敷貼治療。膿液未形成的,必須消腫散膿;膿液已形成的,必須迅速潰破。也應以《鬼遺方》為主,補充臟腑元氣,防止邪氣下陷蔓延。外部用灸法,引導邪氣透出,使邪氣有出路,不致亂竄,則可轉危為安。
現在外科不分癰疽,一律宣洩熱毒,外用五香耗氣,內服大黃洩血,終究不能明白藥物使用錯誤。可惜!《集驗方》說:癰疽名稱雖多,其根本在於陰陽二氣。
發於陽者為癰,屬熱,屬實;發於陰者為疽,屬冷,屬虛。所以陽性發病,皮膚薄,顏色赤紅,腫脹高起,多有針尖大小的膿頭,疼痛劇烈;陰性發病,皮膚厚,顏色淡,腫脹堅硬,狀如牛頸皮,不痛。還有陽中之陰,似熱而非熱,腫脹但虛弱;顏色紅但不乾燥,欲痛而無膿,浮腫後又消退,外盛而內部腐爛。陰中之陽,似冷而非冷,不腫脹但實,顏色微紅而乾燥,有膿且疼痛,外部不甚腫脹而內部煩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