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三 (6)
卷十三 (6)
1. 癰疽雜述
陽中之陰,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陰中之陽,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而又有陽變而為陰者,草醫涼劑之過也;陰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然陽變陰者,其證多,猶可返於陽,故多生。陰變為陽者,其證少,不能復為陰矣,故多死。然間有生者,此醫偶合於法,百中得一耳。
觀此,則癰與疽但有陰陽深淺內外虛實之分,而無大小之別。精要乃謂二寸至五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者,謬矣。凡癰疽之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其邪深在裡,宜先疏通以絕其源。浮大數,焮腫在外,當先托裡,恐邪入內。不沉不浮,內外證無,知其在經,當和榮衛。
身無熱而脈數者,內有癰膿。數脈不時見,當生惡瘡。
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人身之有經絡,猶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經絡,猶捕賊不知界分,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況手足十二經絡,有血氣多少之分。如手少陽三焦、足少陰腎、太陰脾,多氣少血。手厥陰心包絡、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多血少氣。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多氣多血。此其大較也。
多血少氣者易愈,多氣少血者難療。氣多之經,可行其氣。血多之經,可破其血,不可執一也。
瘡瘍有五善七惡。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清腫消,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語聲清爽,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腫焮尤甚,膿色臭敗,痛不可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三惡也。
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飲食不下,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則危。《元戎》云:瘡瘍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內。
內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經云: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後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潰,所以不痛。而後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後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潰,所以痛。而次及將潰,所以不痛也。凡人初覺發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之。
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取大蒜切成片,如當三錢厚薄,安於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即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過七日,則不可救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
白話文:
癰疽雜述
肥胖的人多屬陽中之陰,肌肉緊實但內裡虛弱;瘦弱的人多屬陰中之陽,肌肉鬆弛但內裡充實。陽氣轉變為陰氣,是寒涼藥物使用過度所致;陰氣轉變為陽氣,是溫熱藥物使用過猛所致。陽氣轉變為陰氣的症狀較多,尚有可能恢復陽氣,所以存活率較高;陰氣轉變為陽氣的症狀較少,難以恢復陰氣,所以死亡率較高。偶爾有存活者,是醫生恰好用對了方法,百中僅有一例而已。
由此可見,癰疽只是陰陽深淺、內外虛實有所不同,並無大小之別。認為二寸到五寸為癰,五寸到一尺為疽的說法是錯誤的。凡是癰疽脈象沉實、發熱煩躁、外觀無紅腫熱痛者,邪氣深在內裡,應先疏通經絡以斷絕邪氣的根源。脈象浮大有力,紅腫明顯在外者,應先托邪外出,以免邪氣入裡。脈象不沉不浮,內外均無明顯症狀者,邪氣在經絡中,應調和營衛之氣。
身體不發熱但脈搏頻數者,體內已有癰膿;脈搏頻數時有時無,將要生長惡瘡。
各種癰腫,想判斷是否有膿,可用手捂在腫脹處,感覺到發熱的就有膿,不發熱的就沒有膿。
人體的經絡,如同地理的界限。治療疾病而不了解經絡,如同捉賊而不了解地界,豈能沒有殺戮無辜的罪過?況且手足十二經絡,氣血的多少也不同。例如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氣多血少;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血多氣少;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氣多血多。這只是一般的概括。
血多氣少者容易治癒,氣多血少者難以治療。氣多的經絡,可以使其氣血運行;血多的經絡,可以使其血液排出,不可執著於單一方法。
瘡瘍有五善七惡。能自主活動、安靜休息,飲食可口,為一善;大小便通暢,為二善;膿液清澈,腫脹消退,無臭味,為三善;精神飽滿,聲音清晰,為四善;氣血平和,為五善。煩躁咳嗽,腹痛口渴嚴重,或大便溏瀉,小便不利,為一惡;膿血大量流出,紅腫加劇,膿液色臭惡劣,痛不可觸,為二惡;呼吸急促,神志恍惚,嗜睡,為三惡;
眼睛視物不正,黑眼珠緊縮,白眼珠青赤,瞳孔向上看,為四惡;肩背活動不便,四肢沉重,為五惡;飲食不進,服藥嘔吐,食不知味,為六惡;聲音嘶啞,面色敗壞,鼻樑青赤,面目四肢浮腫,為七惡。出現三個以上的五善則可痊癒,出現四個以上的七惡則病情危急。《元戎》書中說:瘡瘍由外而內者,不宜灸;由內而外者,宜灸。外入者,應將其托外出,不使其進入內部;內出者,應引導其向外排出。所以經書說:凹陷處應灸治。灸治時,先不痛,痛了再停止灸治。灸治時不痛,是先到達潰瘍處,所以不痛;然後到達好的肌肉,所以痛。灸治時先痛,不痛了再停止灸治。灸治時先痛,是先到達未潰瘍處,所以痛;然後到達將要潰瘍處,所以不痛。凡是人初覺患發背,將要形成癰疽但尚未形成,局部紅腫熱痛時,先用濕紙覆蓋其上,仔細觀察。
紙張先幹的地方,就是癰疽的頭部。取大蒜切成片,厚度約三錢,放在癰疽頭上,用艾絨灸之。灸三壯就換一片蒜片。如果灸治時感到疼痛,就灸到不痛為止;如果不痛,就灸到痛時才停止。最好是早發現早灸治。一日或二日內灸治,十個都能治癒;三日或四日內灸治,六七個能治癒;五或六日內灸治,三四个能治癒;超過七日,就不可救治了。如果有多個癰疽頭聚集在一起,就用大蒜搗成膏,做成薄餅敷在上面,將艾絨放在蒜餅上燒灸,也能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