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7)

1. 癰疽雜述

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便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半寸厚薄,正安於瘡上,著艾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又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少而小。若少陽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致不救。亦有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陽將絕,其脈必浮數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宜其危也。

方書治癰疽,用針烙者,乃用圓針如箸,如緯鋌大,頭圓平,長六七寸,一樣二枚,蘸香油於炭火中燒紅,於瘡頭近下烙之。宜斜入向軟處,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膿也,總要用得其宜。若毒深針淺,膿不得出。毒淺烙深,損傷良肉。不當其所,他處作頭。此皆不能愈疾,反增痛苦,又有用砭鐮者,此血實者宜決之。

砭鐮者,瓷鋒之類。未熟而決,以泄其毒,不可太深。所謂刺皮無傷肉,不可輕用。又有敷貼之法。初生之瘡,腫似有頭而未起,即當貼溫熱藥,引出熱毒。火就燥之義。若瘡腫初生即高起,四畔焮赤,宜搗生寒藥貼之,折伏其熱勢,驅逐其邪惡,撲火之義。大抵敷貼之法,欲消散腫毒,疏通血脈。

寒熱錯綜,皆期於不成膿也。又有用淋洗法。瘡腫初生,一二日不退,須用湯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瀉漬之。其在腰腹及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委曲者,淹漬之。無非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使無凝滯耳。

白話文:

癰疽雜述

背上剛開始出現一片紅腫,中間有一個黃色的米粒大小的膿頭,可以用獨頭蒜,切掉兩端,取中間半寸厚的部分,正放在瘡瘍上,用艾灸十四壯,最多灸到四十九壯。因為頭部是諸陽聚集的地方,艾灸的炷(艾條)宜少而小。如果是少陽經脈分佈的部位,更不能灸。灸得太多,反而會無法治療,甚至有人因為艾灸而死亡,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陽氣將要消失,脈象會浮數有力且跳動,精神萎靡昏沉,無法承受艾灸的熱氣,所以才會危急。

治療癰疽的方書中,有的方法是用針烙,是用像筷子一樣粗細,像紡錘一樣大小,頭部圓平,長六七寸的圓針兩枚,沾上香油在炭火中燒紅,在瘡瘍的附近往下烙。應該斜著插入柔軟的地方,一次烙不透,就再烙一次,這樣就能引出膿液。總之,必須掌握好火候。如果毒性深但針刺淺,膿液出不來;毒性淺但烙得深,會損傷好的肌肉;如果沒有烙在正確的位置,膿頭會長在別的地方。這些情況都不能治癒疾病,反而會增加痛苦。還有的方法是用砭鐮,這適用於血脈瘀滯的人,用以排出毒血。

砭鐮指的是像瓷器刀鋒之類的工具。癰疽尚未成熟就用它來劃開,以排出毒素,但不能太深。所謂刺破皮膚而不傷及肌肉,不能輕易使用。還有的方法是用敷貼。瘡瘍剛開始長,腫脹好像有膿頭但還沒有完全形成,就應該貼上溫熱的藥物,引出熱毒,這是利用火的溫燥性質。如果瘡瘍剛開始長就高高隆起,周圍紅腫熱痛,就應該搗碎寒涼的藥物貼敷,以抑制熱勢,驅除邪惡,這是利用水火的相剋。總之,敷貼的方法,都是為了消散腫毒,疏通血脈。

寒熱錯雜的情況,目的都是讓它不形成膿腫。還有的方法是用淋洗。瘡瘍剛開始長,一兩天沒有消退,就必須用熱水淋洗。在四肢的,可以浸泡;在腰腹部和背部的,用熱水淋洗;在下部彎曲的地方,可以用熱水浸泡。這些方法都是為了疏導皮膚腠理,調和血脈,使之不再淤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