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四 (1)
卷四 (1)
1. 傷寒脈證第三十八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
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
陽病見陰,病必危殆。陰病見陽,雖困無害。
上不至關,陰氣已絕。下不至關,陽氣已竭。
代脈止歇,臟絕傾危。散脈無根,形損難醫。
《素問》熱論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觀此,則知傷寒雖是陰寒之邪,襲人生氣中,正氣與之抗拒,鬱蒸成熱,亦理勢之必然者。抗拒在表,故脈浮。鬱蒸成熱,故脈洪。熱病得此陽脈,知正氣不陷縮而能鼓發,勝邪必矣,故喜焉。
若沉微澀小,是皆陰類。證陽脈陰,表病見里。證與脈反,邪盛正衰,凶之兆也。至若汗後,邪解正復。此時脈躁盛者,亦應寧靜。身體自然涼和。設脈仍躁而熱加甚,是正氣已衰,邪氣更進,必難乎其為生矣。即《素問》評熱論所謂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者是也。(一派陽邪,陰不能復。
若與陽交,併為一而不分,是陰已絕亡,故死。)陽病見陰者,見陰脈也,即上文所云熱病而得沉微澀小之類。言證與脈反,故亦危殆。陰病見陽者,見陽脈也。亦似與證相反,惟傷寒則不然。傷寒自表入里,從陽之陰,刻刻侵傳,層層漸入。今陰病得陽脈,是轉寒凜而變溫和,起深沉而出浮淺。
死陰忽作生陽,病雖困篤,自當無害。故仲景云: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尺為陰,尺脈上不至關,是陰已絕於下。寸為陽,寸脈下不至關,是陽已竭於上。《脈經》曰:陽生於寸,動於尺。陰生於尺,動於寸。言陰陽互相生動。今兩不至關,是陰陽離異矣。《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非此之謂歟!代脈止歇者,乃藏真不能接續,其傾危可立見也。散脈無根者,謂脈外散而不斂,內無根蒂之候。
若形見損傷,必難醫治。仲景平脈篇云: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其義謂咳逆屬肺,散脈屬心。肺金心火,火刑其金,故主死。形刑二義俱通,姑兩存之。
白話文:
【傷寒熱病症狀第三十八】
傷寒熱病,脈象喜見浮洪。若脈象沉微澀小,代表病症反常,預後必定兇險。
發汗後脈象歸於平靜,身體恢復涼爽則病情趨於穩定。然而,發汗後脈象仍然躁動,且熱度加重,病情必將更加嚴重,難以康復。
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病情必然危險。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即使病重亦無大礙。
脈象上部未達到關部,表示陰氣已經衰絕。脈象下部未達關部,表示陽氣已經耗盡。
脈象出現代脈,停頓間歇,代表臟腑功能衰竭,病情極為危急。散脈無根,脈象散漫不收,內無根基,表示體質損壞,難以醫治。
根據《素問·熱論》所述,熱病皆由傷寒引起。又說,人受寒後,會引發熱症。即便熱度很高,也不致死。由此可知,傷寒雖為陰寒之邪,侵入人體,正氣與之抗衡,產生熱度,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正氣在皮膚表面抵抗,脈象呈現浮象。熱度升高,脈象呈現洪象。熱病出現陽性脈象,表明正氣未被壓制,能夠激發,必能戰勝邪氣,所以是好現象。
若脈象沉微澀小,均屬於陰性脈象。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脈象,表明病症由表及裡。病症與脈象相悖,代表邪氣旺盛,正氣衰弱,是病情惡化的徵兆。若發汗後,邪氣解除,正氣恢復。此時脈象應該平靜。身體自然會感到涼爽。如果脈象依然躁動,且熱度更重,這表示正氣已經衰弱,邪氣更為強烈,生命難以維持。
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如上述所講的熱病出現沉微澀小等脈象。證狀與脈象相悖,病情危險。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即是出現陽性脈象。看似與病症相悖,但對於傷寒來說則不然。傷寒由表及裡,從陽到陰,逐漸侵入。現在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代表由寒冷轉為溫和,由深沉轉為浮淺。
原本瀕死的陰性病症突然轉為生機勃勃的陽性病症,即使病情嚴重,也無大礙。因此,張仲景說: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的人可活,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的人將死。尺脈代表陰性,若尺脈無法達到關部,表示陰氣已絕。寸脈代表陽性,若寸脈無法達到關部,表示陽氣已盡。《脈經》記載:陽性從寸脈開始,影響到尺脈。陰性從尺脈開始,影響到寸脈。表示陰陽互相影響。現在兩脈都無法達到關部,代表陰陽分離。《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陽分離,精氣就會消失,就是這個道理!代脈停頓,代表臟腑功能無法持續,病情危急。散脈無根,脈象散亂,內部缺乏根基。
若身體出現損傷,必難醫治。張仲景《平脈篇》說:傷寒咳嗽、呼吸困難,脈象散亂的人會死,因為身體受到損傷。其意為咳嗽、呼吸困難屬於肺部疾病,散脈屬於心臟問題。肺部(金)和心臟(火),火克金,所以導致死亡。身體和心臟受損的解釋皆可接受,暫時保留兩種解釋。
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
2. 飲食勞倦第三十九
飲食內傷,氣口急滑,勞倦內傷,脾脈大弱。
飲食有節,五內受益,何言傷乎?傷則過於飲食,甚至停蓄不消,而氣口急滑之脈見矣。急則不運不輸,滑則有水有物,胃中停滯。而急滑應於氣口者,以氣口正在右關脾胃之前故也。(宜推之運之,如東垣枳朮導滯丸、丹溪保和丸、潔古枳朮丸、曲糵枳朮丸、東垣葛花解醒湯之類。)動而生陽,身固不宜久逸。
東垣先生論升陽益胃湯方後云:小役形體,使胃氣與藥,得以轉運升發,此即動而生陽之義。又上古天真論云:不妄作勞,皆不言不勞。但令小役,不令過役,並不妄勞耳。若煩擾而過於勞,外則體倦,內則脾傷。蓋脾土合肌肉而主四肢。配陽明胃腑,受納水穀,醞釀精微,以灌溉四臟,為人身陽氣生化之源。
過勞則肢體轉旋,四肢舉動。陽氣張亂,無往非脾氣之應,則無往非脾氣之傷矣。脾脈反大弱者,氣張則大,氣耗則弱也。(宜補中益氣湯之類。)
白話文:
[飲食勞倦第三十九]
飲食過度會造成身體內部傷害,反應在氣口脈象上會顯得急促且滑。勞累疲倦同樣會對身體內部造成傷害,尤其是對脾臟,其脈象會變得非常弱。
合理飲食,內臟都能得到好處,怎麼會說會傷害呢?所謂傷害,就是飲食過量,食物在體內積聚無法消化,這時在氣口就能看到急促且滑的脈象。急促的脈象代表消化系統無法正常運轉,滑的脈象表示有水分或食物殘渣存在,顯示胃中有東西無法消化。之所以氣口會呈現急滑的脈象,是因為氣口位於右關脾胃前側的緣故。(應當通過促進消化的手段來解決,比如使用東垣枳朮導滯丸、丹溪保和丸、潔古枳朮丸、曲糵枳朮丸、東垣葛花解醒湯等藥物。)活動能產生陽氣,身體不應該長期閒置。
東垣先生在討論升陽益胃湯的配方後說道:輕度的勞動可以使胃氣與藥物得以正常運轉和提升,這就是活動可以產生陽氣的道理。《上古天真論》中也提到:不隨意地過度勞動,並不是說完全不勞動。而是要適度勞動,不過度勞動,避免不必要的勞動。如果過度勞動,外部會感到疲倦,內部則會損傷脾臟。因為脾臟與肌肉相配合,主管四肢。與陽明胃腑配對,接受和儲存水谷,醞釀精華,用以滋養其他臟器,是人體陽氣生成的源泉。
過度勞動會導致四肢頻繁活動,陽氣紊亂,無論哪個部位出現問題,都可能與脾氣有關,因此,任何地方的問題都可能是脾氣受傷的表現。脾臟的脈象反而會變得非常弱,這是因為活動過多會使脈象變大,氣力消耗過多則會使脈象變弱。(應當使用補中益氣湯等藥物來補充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