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6)

1. 水病脈證第七十

肺屬金,主氣。腎屬水,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輸於二臟之中,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所以腫脹之生,無不由此三者。但證有陰陽虛實,如諸論之所云者,不可不辯。大都陽證多熱,熱者多實。陰證多寒,寒者多虛。先脹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先腫於表而後甚於里者多虛。

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多實;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脈滑數有力者多實,弦浮微細者多虛。形色紅黃,氣息粗長者多實;容顏憔悴,音聲短促者多虛。凡是實證,必由六淫有餘傷其外,或飲食怒氣傷其內,故致氣道不行,三焦壅閉。此則多在氣分,無處不到,故不分部位而多通身浮腫。

又或氣實於中,則為單腹脹急。然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旬日、數日之間,此惟少壯者多有之。但破其結氣,利其壅滯,則病無不愈。此治實之道也。若是虛證,必由五志積勞,或酒色過度,傷其脾腎,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此等病候,多染於中年之外。其形證脈氣,必有虛寒之候,顯然可察。

非若實證之暴至,而邪熱壅結、肝氣悍逆之有因也。治實者,本無所難。最難者,在治虛耳。然虛有在氣者,有在水者。在氣者,以脾氣虛寒,不能運化,所謂氣虛中滿者是也。在水者,以脾虛不能制水,則寒水反侮脾土,氾濫為邪。其始也,必從陰分漸次而升,按肉如泥,腫有分界,所謂水鼓、水脹者是也。

然水雖制於脾,而實主於腎。蓋腎本水臟,而元陽生氣所由出。若腎中陽虛,則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不得其正,則化而為邪。夫氣即火也,精即水也。氣之與水,本為同類,但在於化與不化耳。故陽旺,則化而精能為氣;陽衰,則不化而水即為邪。

凡火盛水虧則病燥,水盛火虧則病濕。故火不能化,則陰不從陽,而精氣皆化為水。所以水腫之證,多屬陽虛,故曰寒脹多,熱脹少也。然觀丹溪之治腫脹,云清濁相混,隧道壅塞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治宜補其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

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其說重在濕熱,而猶以制火為言,夫制火固可保金,獨不慮其不生土乎?若以此法施於陽實而熱者則可;若以治陽虛而氣不化者,豈不反助陰邪而益其病哉。故予之治,此必察其果系實邪,則直清陽明,除之極易。凡屬虛勞內損者,多從溫補脾腎而愈,俱得復元。

或臨證之際,有虛實未明,疑似難決者,則寧先以治不足之法,探治有餘。若果未投而病反加甚,是不宜補也。不妨易轍,自無大害。倘藥未及病而病自甚者,其輕重真假,仍宜詳察。若誤以治有餘之法治不足,而曾經峻攻者,真氣復傷,雖神丹不能療矣。或從清利,暫見平復,使不大補脾腎,以培根本,雖愈目前,未有不危亡踵至者。

白話文:

水病脈證第七十

肺主氣,腎主五液,人體所有由五氣化生的液體都屬於腎的管轄範圍,而五液運行所依靠的氣則屬於肺。脾則負責轉輸這兩種臟器之間的物質,以制衡水克金的過程。因此,腫脹的產生都與這三個臟器息息相關。但病症又分陰陽虛實,正如諸多醫論所述,必須仔細辨別。總體來說,陽證多伴隨發熱,熱證多屬實證;陰證多伴隨寒冷,寒證多屬虛證。腫脹先從內部開始,然後波及外部的多為實證;腫脹先從體表開始,然後加重到內部的多為虛證。

小便顏色黃赤,大便秘結的多為實證;小便清白,大便稀溏的多為虛證。脈象滑數有力者多為實證,脈象弦浮微細者多為虛證。面色紅黃,呼吸粗長的多為實證;面色憔悴,聲音短促的多為虛證。凡是實證,都是因為外感六淫邪氣過盛,或內傷飲食、怒氣等,導致氣機運行不暢,三焦阻塞。這種情況多屬於氣分實證,遍及全身,所以常常表現為全身浮腫。

也可能由於氣在體內積聚,造成單純的腹部脹滿急痛。陽邪侵襲迅速,發病很快,往往在十幾天或幾天內就發作,這多見於年輕人。只要能夠疏通阻塞的氣機,消除壅滯之物,疾病就能痊癒。這就是治療實證的方法。如果是虛證,則多因五志鬱結、勞累過度,或縱慾傷身,損傷脾腎,日積月累而發病。這種病症多見於中年以後的人。其症狀、脈象、氣息都會呈現虛寒的表現,很容易觀察到。

這與實證的突然發作,因邪熱壅結、肝氣逆亂而不同。治療實證並不困難,最難的是治療虛證。虛證又分氣虛和水虛兩種。氣虛是指脾氣虛寒,不能運化水濕,也就是所謂的「氣虛中滿」。水虛是指脾虛不能制水,寒水反過來侵犯脾土,泛濫成邪。起初,它會從陰分逐漸向上發展,按壓皮膚如同泥土一般,腫脹有明顯的界限,這就是所謂的「水鼓」、「水脹」。

雖然水受脾的制約,但腎才是水的主要臟器,因為腎是水臟,也是元陽精氣的產生之處。如果腎陽虛衰,則命門之火不足。既不能制約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失調,就會化為邪氣。氣就是火,精就是水。氣和水本是同類物質,只是化與不化的區別。陽氣旺盛,則能化精為氣;陽氣衰弱,則不能化,水就會變成邪氣。

火盛則水虧導致燥症,水盛則火虧導致濕症。如果火不能化水,則陰不從陽,精氣都會化為水。所以水腫多屬於陽虛,所以說寒性腫脹多,熱性腫脹少。但丹溪先生治療腫脹的理論認為,清濁混淆,經絡阻塞導致發熱。熱邪留滯化為濕,濕熱互生,遂成脹滿。治療應該補益脾氣,還要滋養肺金以制約肝木,使脾不受邪氣侵犯。

滋養腎水以制約心火,使肺氣得以清肅通暢。他的理論側重於濕熱,但仍然強調制火,因為制火固然可以保護肺金,但卻不考慮是否會影響脾土的生化?如果用這種方法治療陽實熱證則可行;但用於治療陽虛、氣化不足的證候,豈不是反而助長陰邪,加重病情?因此,我的治療方法是,必須先辨明是實邪,如果是,則直接清瀉陽明經,很快就能除邪。凡是屬於虛勞內損的,多以溫補脾腎的方法治療而痊癒,都能恢復元氣。

有的時候,臨證時虛實不明,難以決斷,那麼就寧可先用治療不足的方法,試探性地治療有餘之症。如果治療後病情反而加重,則說明不宜補益,可以改變治療方法,沒有什麼大害。如果藥物還沒有起作用,病情就已經加重,那麼就應該仔細分析病情輕重,真假虛實。如果誤用治療有餘的方法來治療不足,而且曾經峻猛攻邪,就會傷及元氣,即使是神丹妙藥也無法治療了。或者即使通過清利的方法,暫時見效,但如果不注重補益脾腎,培補根本,雖然眼下病情好了,但危險很快就會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