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積聚脈證第七十二
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者生,沉細者死。
《難經》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陰沉而伏,陽浮而動。又曰: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越人以陰陽分臟腑。既分臟腑,自有五六之名。但歷考《靈》、《素》積聚癥瘕之類,亦不全以臟腑分也。如《靈樞·百病始生篇》云:積之初成,必先身形自虛,而後外邪中傷,始於皮膚、腠理、毛髮,次絡脈,次經脈,次輸,次伏沖,次腸胃,次腸胃之外,募原之間。此言邪氣自淺入深之常道也。
然亦有不必傳至極處。邪之所在,無論淺深,若有積留,即積於彼。故本篇岐伯又曰: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後復詳言留著成積之病狀,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
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䐜脹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飢則益小。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飲食則痛,飢則安。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飢則痛。
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又云: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又云: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
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又云: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
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又云: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最後黃帝始曰:其生於陰者奈何?岐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此五臟之五傷也。
雖不詳言成積之狀,謂之五臟所生可也。謂之即成肥氣、伏梁、痞氣、息賁、賁豚,五積之因亦可也。據本篇全文,及《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又五臟生成論云: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赤乃其色。
色赤而脈喘堅,則知病為心痹。下文仿此。)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少腹與陰,名曰腎痹。
白話文:
積聚的脈象診斷
五臟積聚成病,稱為「積」;六腑阻塞不通,稱為「聚」。病情嚴重者會危及生命,病情輕微者則可痊癒。
《難經》中提到:「積」是陰氣的病變,「聚」是陽氣的病變。「積」的症狀表現為陰氣沉降隱伏,「聚」的症狀則為陽氣浮動活躍。另有記載:「積」是由五臟所引起的,「聚」是由六腑所引起的。越人根據陰陽的觀點區分臟腑,因此有了五臟六腑的名稱。但是,從《靈樞》、《素問》中關於積聚、癥瘕等疾病的記載來看,並非完全按照臟腑來區分。例如《靈樞‧百病始生》中記載:積聚的形成,首先是身體本身虛弱,然後外邪入侵,從皮膚、肌肉、毛髮開始,依次侵犯到絡脈、經脈、輸脈、伏沖脈、腸胃,最後到達腸胃之外、募原穴之間。這是邪氣從淺入深的一般規律。
然而,邪氣也不一定會到達最深處。邪氣停留的地方,無論深淺,只要積聚停留,就會形成積聚。因此,岐伯在本章中又說:積聚可能停留在孫脈、絡脈、經脈、膂筋、腸胃的募原,向上連接緩筋。邪氣的侵犯蔓延,多種多樣,無法一一列舉。然後詳細描述積聚形成的病狀,如下:積聚停留在孫絡脈,則積聚會在上下移動,因為臂手就是孫絡脈所處的位置。脈象浮而緩,不能夠阻止積聚的移動,因此積聚會在腸胃之間來回移動,如同水流般滲入灌注,發出嘩嘩的聲音。如果感受寒邪,則會腹脹滿,疼痛如雷鳴般傳導,因此時常感到劇烈疼痛。如果積聚停留在陽明經,則會位於臍旁。飽食則積聚增大,飢餓則積聚縮小。如果積聚停留在緩筋,則類似陽明經的積聚,飲食則疼痛,飢餓則舒適。如果積聚停留在腸胃的募原,則疼痛並向緩筋外擴散,飽食則舒適,飢餓則疼痛。
如果積聚停留在伏沖脈,則按壓時可感覺到搏動。當用手觸摸時,熱氣會向下傳到兩股,如同用熱水澆燙一般。如果積聚停留在膂筋(脊柱旁的肌肉)腸後,則飢餓時積聚明顯,飽食時積聚不顯,按壓時也摸不到。如果積聚停留在輸脈,則經脈閉塞不通,津液無法下降,孔竅乾燥阻塞。這是邪氣從外向內,從上向下的傳變。又說:積聚的開始,是因感受寒邪而產生,寒邪凝結就形成了積聚。又說:厥氣生於足跟,足跟生寒則脛部寒冷。脛部寒冷,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逆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腹脹。腹脹則腸外液體聚集不得散開,日久就形成了積聚。又說:突然暴飲暴食,則腸胃飽滿。起居不規律,用力過度,則絡脈受損。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血液外溢則鼻出血。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血液內溢則便血。腸胃的絡脈受損,則血液溢於腸外。
腸外有寒邪的液體,與血液相搏,則凝聚在一起不得散開,而形成積聚。又說:突然感受外邪寒氣,或內傷於憂慮憤怒,則氣機逆亂。氣機逆亂,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能運行,血液凝滯於內不得散開,津液澀滯,停留在體內不去,而形成積聚。最後黃帝問:積聚產生於陰,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憂思傷心;重寒傷肺;憤怒傷肝;醉酒房事,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或房事後出汗洗澡,傷腎。這是五臟受損的五種原因。
雖然沒有詳細說明積聚的病狀,但可以說是五臟所致。也可以說就是肥氣、伏梁、痞氣、息賁、賁豚這五種積聚的原因。根據本章全文,以及《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記載:積聚向外推動,內在而不向外顯現,就有心腹積聚。又五臟生成論中說:紅色,脈象強盛,呼吸急促而脈搏堅實有力,診斷為有積氣在心,經常影響飲食,稱為心痹。(紅色是它的顏色。下文以此類推。)白色,脈象強盛,呼吸急促而脈象浮大,上虛下實,驚恐不安,有積氣在胸中,呼吸急促而虛弱,稱為肺痹。青色,脈象強盛,脈搏有力,左右彈動,有積氣在心下膈肌,稱為肝痹。由於感受寒濕,與疝氣的治療方法相同。黃色,脈象強盛,脈搏大而虛弱,有積氣在腹部,有厥氣,稱為厥疝。黑色,脈象強盛,脈搏上部堅實而有力,有積氣在少腹與陰部,稱為腎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