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二 (2)
卷十二 (2)
1. 積聚脈證第七十二
又平人氣象論云: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又云: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又大奇論云:腎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又云:三陽急,為瘕。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
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又衛氣篇云: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又《難經》十八難云:診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又《脈經》云:脈遲而澀,中寒有癥結。又云: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為癖病。
又云:弦小者寒癖。由是觀之,則脈之小也、微也、小急也、弦急也、沉也、沉伏也、遲也、澀也、實也、數絕也、沉橫也、結伏也、長而左右彈也,是皆陰寒斂實之脈。則知積之成也,亦多屬陰寒陰寒則不能溫散,而易於凝著。始則毫釐之留,日以增益,如堆積然。久久則小者大,軟者堅,虛者實,無形者有形。
越人言其始發也,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又云:積者,陰氣也。又云:陰沉而伏,皆中的之語。聚則不然。越人謂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又云:陽浮而動,病發無根,痛無常處。夫無根無常,則氣不留止。偶與氣血相搏,則邪正相干。氣聚而痛,氣散則解,非若積之留止不移不散也。
如腸腹攻衝,疝痃瘕熱,胸腹脹滿,切痛雷鳴等證,皆聚之類也。古人論積聚,分臟腑者,亦不過以沉伏留止不移者屬陰,陰則為臟,浮動聚散不常者屬陽,陽則為腑耳。治之者,當於留止聚散上相機,不當於臟腑二字上作工夫也。其脈實強者,陽脈也。一以徵邪正之相搏,一以徵元本之壯實。
從腑從陽,故曰生。其脈沉細者,陰脈也。一以徵邪氣之深入,一以徵元本之衰微。從臟從陰,故曰死。以上積聚二證,楫引靈素難經金匱諸書,其病因病狀,可謂詳且悉矣。但言證處,不斬然,亦不全屬一證。故雖有成方,不能插入。今歷觀積聚之由,似宜溫行,不宜寒斂,似宜運動樞機,不宜專尚攻克。
是選名方十九首,以便擇用焉。
白話文:
積聚脈證第七十二
古人認為,寸口脈沉而橫,表示脅下有積聚,腹部有橫向的積聚疼痛。喘息急促,氣息短少,則病在臟腑之中。脈象結聚而橫,就表示有積聚。腎脈、心脈都小而急促,脈搏不充盈,都是瘕證的表現。三陽脈急也為瘕證。心脈微弱緩慢,為伏梁,位於心下;肝脈微急,為肥氣,位於脅下,像覆蓋著杯子一樣;腎脈微急,則為沉厥奔豚。積聚疼痛可以移動的,比較容易治癒;積聚不痛的,則難以治癒。
右脅有積氣,則肺脈會呈現結聚的脈象。脈象結聚的程度,反映積聚的嚴重程度。如果右脅有積聚,但摸不到肺脈,則右手的脈象會沉伏。脈象遲緩而澀滯,表示體內寒冷,有癥結。脈象弦急,伴有疝氣、瘕聚,小腹疼痛,也是癖病。脈象弦細,表示寒癖。總之,脈象小、微弱、小而急促、弦急、沉、沉伏、遲緩、澀滯、實、數少而斷、沉而橫、結聚而伏、長而左右跳動,這些都是陰寒凝滯的脈象,說明積聚的形成大多與陰寒有關。陰寒之氣不能溫散,容易凝結,一開始只是細微的停滯,日積月累,就像堆積一樣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小的變大,軟的變硬,虛的變實,無形的變有形。
積聚剛開始,疼痛部位固定,疼痛範圍有上下界限,左右界限。積聚是陰氣凝聚的結果,陰氣沉伏,這都是臟腑病變的表現。而聚則不同,聚是陽氣,由六腑所成,陽氣浮動,病發無根,疼痛部位不定,因為沒有固定的根源,所以氣機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偶爾與氣血相搏,則邪正相抗。氣機聚積則疼痛,氣機散開則疼痛緩解,這與積聚停滯不移、不散的性質不同。腸腹脹痛、疝氣、瘕聚發熱、胸腹脹滿、劇痛如雷鳴等,都是聚證。
古人論述積聚,區分臟腑,主要是將沉伏停滯不移的歸為陰,陰屬臟;浮動聚散不定的歸為陽,陽屬腑。治療積聚,應該根據留止聚散的狀態來制定治療方案,而不應該拘泥於臟腑的區分。脈象實而強的,是陽脈,反映邪正相搏,以及元氣的充盛;脈象沉而細的,是陰脈,反映邪氣深入,以及元氣的衰弱。以上積聚的論述,參考了《靈樞》、《素問》、《難經》、《金匱要略》等醫書,對其病因病狀的描述相當詳細。但書中所述證候,並非完全一致,所以雖然有成方,也不能直接套用。
觀察積聚的成因,似乎應該溫和疏通,而不宜寒涼收斂;應該促進氣血運行,而不宜單純地攻伐。因此,我選擇了十九個名方,方便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