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六 (1)
卷十六 (1)
1. 卷十六
2. 小兒脈證第七十八
小兒之脈,七至為平。更察色脈,與虎口紋。
三歲以下小兒,純陽之體。形質小,呼吸促。脈之周行駃而應指疾,大約以七至為平,非若大人四至為平也。其太過為數、為熱,不及為遲、為寒,則與大人無異矣。雖然脈至七八,難全為準,必察其色,與所見之證,更視虎口之紋,而病情始無隱匿。蓋五臟之列於面,各有定部。
如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上屬心,鼻屬脾,頦屬腎是已。諸邪之見於部,亦各有定色。如赤為熱,白為寒,黃為積,青黑為痛是已。虎口者,食指內側連大指作虎口形,故曰虎口。是處肌皮嫩薄,紋色顯明,即肺手太陰經脈之盡處,諸脈大會此經。察色者,即所以察脈也。
故色赤為熱,在脈則數。色白為寒,在脈則遲。色黃為積,在脈則緩。色青黑為痛,在脈則沉弦。此皆自然之理,非可牽會。雖無五部之分,而有三關之別。指初節曰風關,二節曰氣關,三節曰命關。紋色見風關者輕。再進,則上氣關為重。再進,則直透命關為最重,甚則主死。
由風邪而干正氣,正氣不能勝而迫及於命,漸進漸深之象也。至如外證。肝病,主諸風顫掉。實則目直叫呼,脅痛項急,呵欠頓悶,二便閉塞。虛則咬牙多欠,目閉羞明。心病,主驚。實則發搐叫喊或笑,發熱,欲飲水,頻吐舌。虛則悸,臥不安,畏見人,舌痿不能乳。脾主困。
實則困頓,身重肌熱,腹脹硬,唇腫而渴。虛則吐瀉不食,慢風,四肢不收,口流涎。肺主喘。實則胸滿喘促悶亂。虛則哽氣,呵欠,寒慄。腎主恐怖。畏明,不能立,二便清泄,足冷。但有虛證,而無實證。以上諸證,不過言其大概耳。至於傾移傳變,何可勝紀。惟圓機之士,參合色脈,識本知標,溯流窮源,錯綜體認。
縱不能臻聖神之域,諒亦不在工巧之下矣。
白話文:
在這一章節[小兒脈證第七十八]中,主要講述了小兒的脈象特徵和診斷方法。
小兒的脈象,每分鐘跳動七次左右被認為是正常的。但要全面理解小兒健康狀況,還需觀察面色、脈象,以及虎口部位的紋路。
對於三歲以下的小兒,他們的身體是純陽的,體型較小,呼吸頻率較快。脈搏的循環速度快,觸感也比較強烈,大致上以每分鐘跳動七次作為正常範圍,這和成年人每分鐘跳動四次為正常不同。如果脈搏跳動過快,表示體內有熱;若跳動過慢,則可能代表體內有寒,這點和成人一樣。
然而,單靠脈搏來判斷小兒健康狀況,難以完全準確,必須結合觀察其面色,以及實際的症狀,再檢查虎口部位的紋路,這樣才能全面瞭解小兒的健康狀況。因為人體五臟在面部有對應的反射區。
例如,左臉頰反映肝臟狀況,右臉頰反映肺臟狀況,額頭反映心臟狀況,鼻子反映脾臟狀況,下巴反映腎臟狀況。當身體出現問題時,這些部位也會呈現出特定的顏色。紅色代表熱症,白色代表寒症,黃色代表消化不良,青黑色代表疼痛。
虎口部位是指食指內側靠近大拇指的區域,這個地方皮膚薄,紋路清晰,是手太陰肺經的終點,也是所有經絡在此交匯的地方。觀察虎口部位的顏色,實際上就是在觀察脈象。
因此,顏色紅表示熱症,脈象就會加快;顏色白表示寒症,脈象就會減慢;顏色黃表示消化不良,脈象就會緩慢;顏色青黑表示疼痛,脈象就會深沉且緊張。這些都是自然規律,並非可以隨意聯想。虎口紋路雖沒有五臟的具體劃分,但有三關的區別:手指的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紋路只出現在風關,病情較輕;若延伸到氣關,病情就加重;若直接穿透命關,病情最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這是因為風邪侵襲正氣,當正氣無法抵抗時,就會危及到生命,顯示出病情逐漸加深的現象。除了脈象和麪色,還有其他的外部症狀。
比如肝臟疾病,主要表現為各種風顫和抽搐。若病情實證,會有眼睛瞪直、尖叫、脅痛、脖子僵硬、打哈欠、悶悶不樂、大小便不通等症狀;若病情虛證,會有咬牙、打哈欠、閉眼怕光等症狀。
心臟疾病,主要表現為驚嚇。若病情實證,會有抽搐、尖叫或笑、發燒、口渴想喝水、頻繁伸出舌頭等症狀;若病情虛證,會有心悸、睡不安穩、害怕見人、舌頭軟弱、無法吸吮等症狀。
脾臟疾病,主要表現為疲憊。若病情實證,會有極度疲憊、身體沉重、肌肉發熱、腹部脹硬、嘴脣腫脹且口渴等症狀;若病情虛證,會有嘔吐、腹瀉、不想吃飯、慢性的風濕性關節炎、四肢活動受限、口水直流等症狀。
肺臟疾病,主要表現為喘息。若病情實證,會有胸部滿悶、喘息急促、混亂等症狀;若病情虛證,會有喉嚨哽咽、打哈欠、寒冷顫抖等症狀。
腎臟疾病,主要表現為恐懼。會有畏光、無法站立、大小便失禁、腳冷等症狀。腎臟疾病通常只有虛證,無實證。
以上所述的症狀,只是概括了主要情況。實際上,疾病的轉化和傳播,種類繁多,變化莫測。只有那些靈活機智的醫生,能將面色和脈象相結合,能分辨出根本原因和表面症狀,能追溯疾病的源頭,能全面地理解病情,才能達到高超的醫術水平。即使不能達到聖神的境界,至少也能在醫術上達到一定的高度。
3. 小兒雜述
4. 襁褓
《千金》論云:小兒宜用父故絮,女用母故絮為衣,勿用新綿及過厚,令壯熱生瘡,發癇。又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為佳。
白話文:
《千金》這篇文章提到:對於嬰兒而言,應使用父親穿過的舊棉絮來做衣服,女孩則使用母親的舊棉絮,避免使用全新的棉花或是過於厚重的衣物,因為這樣會讓孩子過度悶熱而長疹子,甚至引發癲癇。過於厚重的衣服還可能導致孩子的筋骨發育變得緩慢和柔弱。最理想的狀態是讓孩子適當地接觸空氣和陽光。
換句話說,在照顧嬰兒時,最好使用父母穿過的舊棉絮來做衣物,避免使用全新或太厚重的布料,以免讓嬰兒過熱而生出皮膚病,或引發癲癇。過厚的衣物也可能影響嬰兒筋骨的正常發育,使之變得軟弱。讓嬰兒適當地接觸自然風和陽光纔是最佳的養護方式。
5. 乳哺
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後不得便與食,哺後不得便與乳。小兒脾胃弱,乳食相併,難以克化。周歲以上,必成乳癖、食癖,作熱作疼,疳病從此始。丹溪曰:小兒腸胃薄窄,一切酸鹹甜辣、魚肉水果,濕面煎炒,俱是發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只與熟菜白粥。非唯無病,且不縱口,可以養德。
婦人無知,唯務姑息。畏其啼哭,無所不與。積成痼疾,雖悔何及。乳母尤宜謹節。飲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中動,乳脈便應。兒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則瀉,不瘡則熱。驚搐夜啼,口糜腹痛諸疾,所由來矣。病之初來,其溺必少,便須詢問,隨證治母,可消患於未形也。
乳母亦不宜用狐臭、癭瘻、喘嗽、疥癬、頭瘡、聾啞、齆鼻、癇證之人。
《肘後》云:兒生三日,宜助穀神。碎米作飲如乳,與兒大豆許,令咽之。頻與三豆許。三七日可哺。
《千金》云:兒哺早,不勝穀氣,令頭面體生瘡,愈而復發,尪羸難養。一月後,雖哺勿多。不嗜食,勿強與之。寶鑑云:兒五十日,可哺如棗核。百日彈丸。早晚二哺。莫當風解衣澡浴,及帶哭而乳,冒冷而哺。又不可在神佛驢馬畔及各房異戶,皆令兒為病。
錢乙云:惜兒過當,三兩歲猶未飲食,致脾胃弱,一生多病。半年後,宜煎陳米稀粥時與之。十月後,漸與稠粥助中氣,自然易養少病。
《外臺》崔氏:初哺兒,用平定成日,醜、寅、辰、巳、酉日吉。男忌戊、己,女忌丙、丁日。
小兒四、五歲,當斷乳而不肯斷者,(宜畫眉膏。)斷後,肉食宜少少漸進,則無疳癖之患。
田氏曰:大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提抱生癰,喂飼生癖。盛夏浴後,勿即乳兒,兒啼勿即與乳,令兒成胃毒,或秋成痢。浴後良久,身體燥,兒啼後,俟氣息平,方可乳。盛啼即乳,多令氣逆成呃。
《千金》論曰:乳兒勿過飽,飽則溢而吐。若乳來多猛,取出挼後再乳,或先捏去宿汁乳之。乳母欲寐,當以臂枕兒頭與乳平。母欲睡熟,即奪其乳。恐其不知飽足,亦成嘔吐。父母交合,兒臥於側,或驚起,勿與乳。蓋氣亂未定,亦能害兒。
《顱囟經》曰:夏不去熱乳,令兒嘔吐。冬不去寒乳,令兒瀉痢。侵早乳兒,皆須捏去宿乳。乳汁勿投於地。蟲蟻食之,令乳無汁。宜沃東壁上。
張渙曰:乳母須每日三時摸兒項後風池。若壯熱者,即須熨之,使微汗即愈。(風池在頭項筋兩轅之邊。)切不可妄針灸,亦不可輒吐下。蓋針灸傷兒經絡,吐下動兒臟腑也。
嬰兒半歲,尻骨已成,乳母當教兒學坐。二百日外,掌骨成,教令地上匍匐。三百日,臏骨成,教令獨立。周歲,膝骨成,教令行步。此皆一定之法。世人惜兒,懷抱過時,柔痿筋骨,為害非淺。
白話文:
【哺乳】
「乳」指的是母乳,「哺」則是輔食。喂完奶後不應立即給予食物,喂完輔食後也不應立即餵奶。嬰兒的脾胃功能較弱,如果奶和食物一起喂,難以消化。一歲以上的幼兒,若持續這樣餵養,將可能形成對奶或食物的過度依賴,造成發熱、疼痛,甚至引發疳積等疾病。丹溪先生說:嬰兒的腸胃薄而窄,所有酸、鹹、甜、辣的食物,以及魚肉、水果、溼面、煎炸食品都是難以消化且易引發熱症的食物,都應禁止餵食。只應喂煮熟的蔬菜和白粥。這樣不僅可避免生病,而且可以防止孩子過度依賴口感好的食物,有益於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無知的母親,只會一味的溺愛。害怕孩子哭泣,什麼都會給他。長此以往,會積累成頑固的疾病,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哺乳的母親更應該謹慎節制。母親進食後,乳汁隨即產生。如果母親有強烈的情緒波動,乳汁的品質也會受到影響。孩子喝了這樣的乳汁,疾病就會立刻出現。不是嘔吐就是腹瀉,不是出疹子就是發熱。驚厥、夜間啼哭、口腔潰瘍、腹痛等各種疾病,都可能因此而來。疾病的初期,孩子的尿量必定減少,這時應及時詢問醫生,根據症狀治療母親,就可以在疾病還未形成時消除隱患。
哺乳的母親也不宜選擇有狐臭、甲狀腺腫大、哮喘咳嗽、皮膚癬、頭皮瘡、耳聾、鼻塞、癲癇等症狀的人。
《肘後方》記載:嬰兒出生三天後,應當輔助穀神。將碎米煮成像奶一樣的飲料,給嬰兒喝一小勺,讓他吞下去。每隔一段時間,再給一小勺。在嬰兒出生的前三週,可以開始喂輔食。
《千金方》提到:過早地給嬰兒喂輔食,會使他們無法承受穀物的氣,導致頭部、面部和身體長瘡,即使治癒也會反覆發作,體弱難養。一個月後,即使喂輔食也不能過多。如果嬰兒不愛吃,不要強迫他。《寶鑑》說:嬰兒五十天大時,可以喂像棗核大小的輔食;一百天大時,可以喂像彈珠大小的輔食。每天早晚兩次餵食。不要在風中脫衣服洗澡,也不要帶着哭泣餵奶,不要在寒冷的環境中餵食。也不要在神佛、驢馬旁,或者在不同的房間和門口餵食,這些都可能導致嬰兒生病。
錢乙先生說:過分溺愛孩子,兩三歲還不讓他們自己吃飯,會導致脾胃功能虛弱,一生多病。六個月後,應適時煮些陳米稀粥給孩子喝。十個月後,逐漸給予稠粥幫助增強中氣,自然容易養育,少生病。
《外臺祕要》崔氏認爲:初次餵食的時間,應在平安穩定的日子裏,如醜、寅、辰、巳、酉日,對男孩忌諱戊、己日,對女孩則忌諱丙、丁日。
對於四五歲的孩子,應當斷奶,但有些孩子不肯斷。這時,可以用畫眉膏。斷奶後,肉類食物應慢慢增加,這樣就不會有疳積的困擾。
田氏說:一般來說,孩子過熱會生熱,熱到極點就會生風。抱着孩子太久會生癰,餵食過多會生癖。盛夏洗澡後,不要立即餵奶,孩子哭泣後也不要立即餵奶,否則會讓孩子形成胃毒,或者在秋天引起腹瀉。洗澡後一段時間,身體乾燥,孩子哭泣後,等到呼吸平穩,才能餵奶。如果在劇烈哭泣後立即餵奶,常常會導致氣逆打嗝。
《千金方》論說:餵奶不要過飽,過飽會導致溢奶和嘔吐。如果奶水太多,可以先擠出一些再喂,或者先擠去舊奶再喂。哺乳的母親想睡覺時,應用手臂墊着孩子的頭,讓他的頭與乳房平行。如果母親想睡得很熟,就要把乳頭拿開。否則孩子不知道自己已經吃飽,也會導致嘔吐。父母進行性行爲時,如果孩子在一旁突然醒來,不要立即餵奶。因爲此時孩子的氣息混亂未定,也可能傷害到孩子。
《顱囟經》說:夏天如果喂太熱的奶,會讓孩子嘔吐。冬天如果喂太冷的奶,會讓孩子腹瀉。早上餵奶前,都要先擠掉舊奶。不要將擠出的乳汁丟在地上。蟲蟻吃了,會導致乳汁分泌不足。應該倒在東邊的牆壁上。
張渙說:哺乳的母親每天三次摸孩子的後頸風池穴。如果孩子發燒,應立即按摩這個穴位,讓孩子微微出汗,病情就會好轉。(風池穴位於頭頸部兩側的肌肉邊緣。)切不可隨意鍼灸,也不可輕易吐瀉。因爲鍼灸會傷害孩子的經絡,吐瀉會動搖孩子的臟腑。
嬰兒半歲時,尾骨已經形成,哺乳的母親應當教孩子學習坐。兩百天後,掌骨形成,可以教他在地上爬行。三百天後,膝蓋骨形成,可以教他獨立站立。一歲時,腿骨形成,可以教他走路。這些都是固定的方法。然而,有些人過分溺愛孩子,長時間抱着孩子,使他們的筋骨變得柔軟無力,這種危害並不淺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