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三 (1)
卷三 (1)
1. 遲脈主病第十八
遲脈主臟,陽氣伏潛。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遲為陰脈。五臟為陰,故主臟。《難經》九難曰:遲者藏也。又曰:遲則為寒。《傷寒論》亦曰:遲為在臟。以陽氣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遲而有力,有壅實不通利之意,痛可想見。(宜溫而行,和劑蘇合香丸、四七湯之類。)遲雲陽伏,而又無力焉,虛寒必矣。(宜溫而補,四君子湯薑桂附子之類。)
白話文:
脈搏遲緩,主要反映臟腑問題,陽氣隱藏潛伏。脈搏有力則代表疼痛,無力則代表虛寒。遲脈屬於陰脈,五臟屬陰,因此遲脈主臟。《難經》中提到,遲脈代表藏而不露。又說,遲脈代表寒證。《傷寒論》也說,遲脈代表病在臟腑。由於陽氣潛伏,無法正常運行,所以脈搏才會遲緩。遲脈有力,說明氣血鬱滯不通,疼痛可想而知。遲脈無力,說明陽氣不足,虛寒之症。
2. 附方
和劑蘇合香丸,療傳屍,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痢,瘀血月閉,痃癖,疔腫,驚癇,鬼忤中人,小兒吐乳,大人狐貍等病。又治中風卒僕,九竅閉塞,並百邪暴乘,腹痛下利,開關避邪之藥也。
白朮(炒),青木香,烏犀角(屑),香附子(炒、去毛),硃砂(研水飛),訶黎勒(煨、取皮),白檀香,安息香(另末,無灰酒一升熬膏),沉香,麝香(研),丁香,蓽茇(各二兩),龍腦(研),薰陸香(另研),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各一兩)
白話文:
蘇合香丸主治屍厥、骨蒸勞熱、神志不清、肺痿、驚癇、鬼氣侵襲、猝發心痛、霍亂嘔吐腹瀉、時疫、鬼魅瘴氣、赤白痢疾、瘀血經閉、痃癖、疔瘡腫毒、驚癇、鬼魅作祟、小兒吐乳、大人狐貍病等。此外,還能治療中風昏迷、九竅閉塞、百邪入侵、腹痛泄瀉,具有開關辟邪之功效。主要成分包括白朮、青木香、犀角、香附子、硃砂、訶黎勒、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茇、龍腦、薰陸香和蘇合香油。
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化服一丸。溫酒化服亦得,並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今則俱用蠟殼,可久藏備用。
四七湯(見第十七)
四君子湯(見第十六)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與安息香膏混合均勻,再加入煉好的白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時,取藥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早起時用井水溫冷任選,服用四丸。老人和小孩子服用一丸即可。也可以用溫酒化服,並需空腹服用。另外,可以將一丸藥用蠟紙包成彈子大小,再用紅色絲綢袋子裝好,隨身攜帶,可以驅除一切邪祟。現在一般都用蠟殼包藥丸,可以保存較久,備用。
(以上藥方請參閱第十七章的四七湯和第十六章的四君子湯)
3. 數脈主病第十九
數脈主腑,主吐主狂。有力為熱,無力為瘡。
數脈為陽,六腑亦為陽,故主腑。《難經》九難曰:數者府也。又曰:數則為熱。《傷寒論》亦曰:數為在府。此以遲數分陰陽,故即以配臟腑,亦不可言其大概耳。至若錯綜互見,在腑有遲,在臟有數,在表有遲,在裡有數,又安可以臟腑二字拘定也。數脈主吐者,脈始於中焦,吐則胃氣逆,中焦擾亂,氣逆而動,故脈數。
(宜六君子湯、生薑、竹茹、茱連之類。)主狂者,狂則神志昏亂,氣無所御。氣無所御,則奔逸於四肢,而四肢實。四肢實,是以能登高行遠,跳躍異常。夫四肢為諸陽之本,陽邪實之,故力倍也。《難經》二十難曰:重陽者狂。又病能論曰:狂生於陽也。又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頻繁,主要反映六腑的情況,也可能預示著嘔吐或狂躁的症狀。如果脈象有力,表示體內有熱證;如果脈象無力,則可能是瘡瘍等病症。
脈搏跳動頻繁屬於陽性,六腑也屬於陽性,所以數脈主要反映六腑的情況。根據《難經》的記載,"數"代表著"府",也就是六腑;"數"也代表著"熱"。《傷寒論》也提到"數"代表著病在六腑。我們通過觀察脈搏的遲緩與快速,來判斷陰陽的虛實,進而推斷病竈所在的臟腑。但是,脈象的表現往往複雜多樣,並不能單憑"臟"或"腑"兩個字來確定病因。例如,有時六腑的脈象偏遲,而臟腑的脈象偏快;有時表面的脈象偏遲,而裡面的脈象偏快,這些都需要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數脈也可能反映嘔吐的症狀。脈象從中焦開始,嘔吐時胃氣上逆,中焦受到擾亂,氣機逆行,導致脈搏跳動頻繁。
對於嘔吐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六君子湯、生薑、竹茹、茱連等藥物治療。數脈也可能預示著狂躁的症狀。狂躁時神志昏亂,氣機失控,無法正常運作。氣機失控,就會奔逸到四肢,導致四肢充滿氣力。由於四肢氣力充沛,患者可能表現出能夠登高行遠、跳躍異常等症狀。四肢是諸陽之本,陽邪入侵導致四肢氣力倍增。根據《難經》的記載,"重陽"會導致狂躁;《病能論》也提到狂躁源於陽邪。陽明經主司四肢運動,巨陽、少陽經則負責安定四肢,如果這兩條經絡失衡,就會導致四肢無故活動,表現出狂躁的症狀。
蓋言陽明之脈常動,巨陽、少陽之脈不動。今無論常動者,即不動者亦動,動且大疾,是為狂病之候。觀此,則狂病之見數脈明矣。(宜東垣硃砂安神丸、集驗龍腦安神丸之類。)數而有力,聚熱所鼓。(有外感證者宜汗散:仲景有汗者桂枝湯、無汗者麻黃湯之類,無外感者,和劑涼膈散、芩連梔柏之類。)數而無力,雖有熱而虛散。
熱散於外,發瘡之候也。(宜黃連解毒湯、消腫湯、當歸飲子之類。)
白話文:
陽明脈平常都會跳動,而巨陽脈和少陽脈平常是不會跳動的。現在無論平常跳動的脈,還是不跳動的脈都跳動起來,而且跳動得又快又猛,這就是狂病的徵兆。由此可見,狂病的脈象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觀察。如果脈跳得快而有力,是熱氣聚集所導致的,如果有外感症狀,需要用汗法散熱,像張仲景的桂枝湯(有汗者)和麻黃湯(無汗者)之類,如果沒有外感症狀,就需要用和解的藥物,像涼膈散、芩連梔柏之類。如果脈跳得快但是沒有力,雖然有熱氣,但是虛散無力。熱氣散發到體表,就會出現長瘡的症狀,需要用黃連解毒湯、消腫湯、當歸飲子之類的藥物。
4. 附方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東垣硃砂安神丸,治心亂煩熱怔忡,心神顛倒,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有似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熱,蒸蒸不安。宜用權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用甘草之甘溫補之。當歸、生地又為長生陰血之聖藥。黃連去心煩,除濕熱。
硃砂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
硃砂(一錢,研、水飛),黃連(淨、酒炒,一錢半),甘草(炙,五分),生地黃,當歸頭(各一錢)
白話文:
東垣李杲的《硃砂安神丸》可以治療心神不寧、煩躁發熱、心悸、神志恍惚、噁心欲吐、胸悶氣熱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心火上炎,熱邪停留在血分,導致心神不安。此方用甘草、當歸、生地等滋陰清熱藥物,滋養心血,鎮壓心火,並以黃連清心煩、除濕熱,以硃砂安神定志。
上為極細末,蒸餅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津唾嚥下。
集驗龍腦安神丸,治男婦小兒五積癲癇。無問遠年近日,發作無時。但服此藥,無不痊愈。
龍腦(研),麝香(研),牛黃(研,各三錢),犀角屑,茯苓(去木),人參(去蘆),麥門冬(去心),硃砂(水飛,各二兩),金箔(三十五片),馬牙硝(二錢),甘草(炙),地骨皮,桑白皮(各一兩)
白話文:
"集驗龍腦安神丸"是一種治療男女和兒童五種積聚癲癇的古方。無論是久病還是新發,發作無定時,只要服用這種藥丸,都能達到痊癒的效果。
配方如下:
- 龍腦:研磨成極細粉末。
- 麝香:研磨成極細粉末。
- 牛黃:研磨成極細粉末。
- 犀角屑。
- 茯苓:去除木質部分。
- 人參:去除根部。
- 麥門冬:去除心部。
- 紅硃砂:用水飛粉的方式製成。
- 金箔:共35片。
- 馬牙硝:量為2錢。
- 甘草:炙烤後使用。
- 地骨皮。
- 桑白皮:各一兩。
服用方法:將上述成分研磨成細末,用蒸熟的餅乾做成丸狀,大小約如黃米。每次服用十粒,以唾液吞下。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如有風癇病歲久,冬月用溫水化下,夏月用涼水化下,不拘時候。如病二三年,日進三服。小兒一丸分作二服。又治男婦虛勞發熱喘嗽,新汲水一盞化開服,喘滿痰嗽立止。又治男子婦人語澀舌強。食後溫、涼水化下,日進三服。
仲景桂枝,《傷寒論》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此仲景治中風第一方也。雖云取微汗,實則和榮衛而助中氣。其藥即建中湯小變。近醫以中風自汗,竟認桂芍為斂汗之藥,冤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混合成彈子大小的藥丸,再用金箔包裹。若有風癇病症已久,冬天用溫水服用,夏天用涼水服用,不分季節。若病症持續兩三年,每天服用三次。小兒一丸分兩次服用。此外,也可治療男女虛勞發熱喘嗽,用一杯新鮮水化開服用,可立即止喘化痰止咳。亦可治療男女口齒不清、舌頭僵硬,飯後用溫涼水化開服用,每天三次。
仲景《傷寒論》記載:太陽中風,陽氣浮於表面而陰氣虛弱。陽氣浮於表面的人,會自發發熱;陰氣虛弱的人,會自發出汗。畏寒怕風、微微發熱、鼻塞乾嘔,可服用桂枝湯。這是仲景治療中風的第一方。雖然說要微微出汗,實際上是調和營衛之氣,幫助中氣。藥方和建中湯略有不同。近來醫家誤認為中風自汗,要用桂枝芍藥來止汗,實在冤枉。
桂枝,芍藥(炒),生薑(各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劈,二十枚)
煎服法:同前第十七桂枝附子湯。
仲景麻黃湯,(見第十六)
和劑涼膈散,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一切風壅。
梔子仁,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各一兩半),大黃,芒硝(各半兩)
白話文:
桂枝、芍藥(炒)、生薑(各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劈,二十枚)。
煎服方法:跟之前第十七方桂枝附子湯相同。
這是仲景的麻黃湯(見第十六方)。
和劑的涼膈散,用來治療大人小孩積熱,煩躁口渴,臉發熱,嘴唇乾裂,咽喉乾燥,舌頭腫脹,喉嚨阻塞,眼睛發紅,鼻出血,下巴和臉頰硬結,口舌生瘡,胡言亂語,腸胃乾燥,大小便不通暢,睡覺不安穩,以及一切風邪壅塞。
梔子仁、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各一兩半)、大黃、芒硝(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一兩,水二盞,竹葉七片,煎至一盞。去滓。入蜜少許,食後服。加姜煎亦得。去六經熱。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肺經邪熱。咳嗽有痰,加半夏。涼膈與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寶鑑》連翹四兩、硝黃各二兩,余各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藥粉一兩,用水二盞(約300毫升)煎煮,加入竹葉七片,煎煮至一盞(約150毫升)。去除藥渣,加入少許蜂蜜,飯後服用。也可以加入生薑一同煎煮。此方可清熱解毒,治療六經熱邪。
若要治療肺經邪熱,則需減少大黃、芒硝的用量,增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
若患者咳嗽有痰,則可加入半夏。
將此方與四物湯等量服用,可益血泄熱,名為雙和散。
錢氏(錢乙)在方中去掉了連翹,加入藿香、石膏,稱為瀉黃散。(《本草綱目》記載,瀉黃散的藥材比例為:連翹四兩、硝黃各二兩,其他藥材各一兩。)
黃連解毒湯(見第十七)
消腫湯,治馬刀瘡。
柴胡(二錢),連翹(三錢),當歸尾,甘草(各一錢),生黃芩,紅花(少許),黃連,鼠黏子(炒,各一錢),栝蔞根,黃耆(各一錢半)
上件每服五錢,或一兩,水煎熱服,食後。
當歸飲子,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當歸,白芍藥,川芎,生地黃,白蒺藜,防風,荊芥(各一兩),何首烏,黃耆,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或為末,每服一二錢亦得。
白話文:
消腫湯用於治療馬刀瘡,由柴胡、連翹、當歸尾、甘草、生黃芩、紅花、黃連、鼠黏子(炒)、栝蔞根、黃耆等藥物組成,每次服用五錢或一兩,水煎熱服,飯後服用。當歸飲子則用於治療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由當歸、白芍藥、川芎、生地黃、白蒺藜、防風、荊芥、何首烏、黃耆、甘草等藥物組成,每次服用一兩,水煎服用,或研末每次服用一、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