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一 (6)
卷一 (6)
1. 內外因第九
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
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怒憂,思悲恐驚。
外因之浮,則為表證。沉里遲陰,數則陽盛。
內因之浮,虛風所為。沉氣遲冷,數熱何疑。
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浮遲表虛,沉遲冷結。
表裡陰陽,風氣冷熱。辨內外因,脈證參別。
脈理浩繁,總括於四。既為提綱,引申觸類。
在表則浮,在裡則沉。遲則為寒,數則為熱。固一定不易之理,而因則有二焉。此內外之不可不辨也。外感六淫,因之於天。內傷七情,因之於人。六淫者,天之陰陽風雨晦明也。即《左傳》醫和所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也。淫者,淫佚偏勝。
久而不復之謂。故陰淫則過於清冷,而陽氣不治,寒疾從起,如上下厥逆,中外寒慄之類。陽淫則過於炎燠,而陰氣不治,熱疾從起,如狂譫煩渴,血泄浸淫之類。風淫則過於動搖,而疾生䱉末,如肢廢毛落、漐習瘛瘲之類。雨淫則過於水濕,而疾生腸腹,如腹滿腫脹,腸鳴濡瀉之類。
晦淫則過於昏暗,陽光內郁,而成惑疾,如百合狐惑,熱中臟燥之類。明淫則過於彰露,陽光外散,而成心疾,如恍惚動悸,錯妄失神之類。七情者,人之喜怒憂思悲恐驚也,即所謂七氣。而巢氏《病源論》,以勞氣易驚氣,又增寒熱二氣,廣為九氣。若配四時五臟,則又只言五氣。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是已。據巢氏言九氣之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熱則腠理開而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怒氣上者,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故氣上矣。
喜氣緩者,喜則氣和,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悲氣消者,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內,故氣消矣。恐氣下者,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矣。寒氣收聚者,寒則經絡澀滯,故氣收聚矣。熱氣泄者,熱則腠理開竅,營衛通,故汗出而氣泄矣。
憂氣亂者,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氣耗者,勞則喘且汗,內動外泄,故氣耗矣。思氣結者,思則身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矣。是謂九氣,而七氣即在其中。雖皆內因,而為病則有二種。一種因感觸情境,氣久不散,著而為病者,病生於情也。
一種因五行之盛衰,五臟之虛實,互相勝復,病中見情者,情生於病也。病生於情者,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又曰:東方生風,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
白話文:
內外因第九
脈象的浮沉遲數,可以辨別疾病的內外原因。外因來自自然環境,內因來自自身。
自然環境有陰陽變化,風雨晴晦,人則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
外因導致脈象浮,則為表證;脈沉、遲、脈象陰弱,脈數則為陽盛。
內因導致脈象浮,是虛風引起的;脈沉、氣滯、脈遲、脈象陰寒,脈數則為熱盛。
脈象浮數是表熱,脈沉數是裡熱;脈象浮遲是表虛,脈沉遲是寒邪凝結。
表裡證候的陰陽屬性,以及風寒暑濕的病邪,都需要辨別內外原因,並結合脈象和症狀來判斷。
脈象的理論複雜,但可以歸納為四種:浮、沉、遲、數。這四種脈象是綱領,可以推演其他脈象。
脈象在表則浮,在裡則沉;脈象遲則為寒,脈象數則為熱。這是確定的不易之理,但致病的原因卻有內外兩種。所以,必須區分內外原因。外感六淫,是因自然環境變化所致;內傷七情,是因自身情志變化所致。六淫是指自然界的陰陽、風雨、晴晦等因素。《左傳》中醫和所說:陰邪過盛導致寒疾,陽邪過盛導致熱疾,風邪過盛導致皮膚病,雨邪過盛導致腸胃病,陰暗過盛導致精神疾病,陽光過盛導致心臟病。淫是指邪氣過盛,久而不愈。所以,陰邪過盛,則陽氣受損,寒疾因此而生,例如四肢厥冷、渾身發冷等症狀;陽邪過盛,則陰氣受損,熱疾因此而生,例如神志不清、煩渴、出血等症狀;風邪過盛,則身體動搖,疾病發生於皮膚,例如四肢麻痺、脫髮、抽搐等症狀;雨邪過盛,則水濕內停,疾病發生於腸胃,例如腹脹、腹瀉等症狀;陰暗過盛,則陽氣鬱結,導致精神疾病,例如百合病、心煩燥熱等症狀;陽光過盛,則陽氣外泄,導致心臟病,例如心悸、失眠、精神錯亂等症狀。七情是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也稱為七氣。巢氏《病源論》中,又增加了勞氣、驚氣、寒氣、熱氣,共九氣。若與四時五臟相對應,則只有五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自然界有四季五行,以生長收藏,產生寒暑燥濕風;人體有五臟,化生五氣,產生喜怒悲憂恐等情緒。根據巢氏所述九氣的特性:怒則氣逆,喜則氣和,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怒則氣逆,嚴重者會嘔血、飲食不化;喜則氣和,氣血暢通;悲則心神受損,肺氣不暢,氣機不宣,熱邪內鬱;恐則氣機下陷;寒則氣機凝滯;熱則腠理開泄,汗出;憂則心神不定,氣機紊亂;勞則氣血耗損;思則氣機鬱結。這就是九氣,七情也在其中。雖然都是內因,但致病機理有兩種:一種是因情志的刺激,氣機鬱滯,久而化病,是情致病;一種是因五行盛衰,臟腑虛實,互相影響而發病,是病生情。情致病,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氣逆上衝,脈象滿溢。喜怒失常,寒暑過度,則臟腑功能受損。又說:東方主風,聲音為呼,動作為握,情志為怒,怒傷肝,悲能制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