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1. 卷三
2. 遲脈主病第十八
遲脈主臟,陽氣伏潛。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遲為陰脈。五臟為陰,故主臟。《難經》九難曰:遲者藏也。又曰:遲則為寒。《傷寒論》亦曰:遲為在臟。以陽氣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遲而有力,有壅實不通利之意,痛可想見。(宜溫而行,和劑蘇合香丸、四七湯之類。)遲雲陽伏,而又無力焉,虛寒必矣。(宜溫而補,四君子湯薑桂附子之類。)
白話文:
遲脈反映的是臟腑的問題,代表體內的陽氣處於潛伏狀態。如果遲脈有力,通常表示有疼痛的情況;若遲脈無力,則可能是虛弱或寒涼的徵兆。
遲脈被認為是與陰性相關的脈象。因為五臟屬陰,所以遲脈能反映出臟腑的狀況。根據《難經》第九難的記載:遲脈顯示的是臟腑的問題。又說:遲脈意味著體內有寒。《傷寒論》同樣提到:遲脈顯示出病在臟腑。這是因為陽氣被抑制,無法順暢運行,所以脈搏的跳動速率會減慢。當遲脈有力時,顯示有阻塞不通的現象,可以預見會有疼痛的問題。(應採取溫熱並促進循環的方法,例如使用和劑蘇合香丸、四七湯等。)當遲脈代表陽氣潛伏,且同時無力時,這肯定是虛弱和寒涼的徵兆。(應採取溫補的方式,例如使用四君子湯、薑、桂、附子等。)
3. 附方
和劑蘇合香丸,療傳屍,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痢,瘀血月閉,痃癖,疔腫,驚癇,鬼忤中人,小兒吐乳,大人狐貍等病。又治中風卒僕,九竅閉塞,並百邪暴乘,腹痛下利,開關避邪之藥也。
白朮(炒),青木香,烏犀角(屑),香附子(炒、去毛),硃砂(研水飛),訶黎勒(煨、取皮),白檀香,安息香(另末,無灰酒一升熬膏),沉香,麝香(研),丁香,蓽茇(各二兩),龍腦(研),薰陸香(另研),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各一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化服一丸。溫酒化服亦得,並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今則俱用蠟殼,可久藏備用。
四七湯(見第十七)
四君子湯(見第十六)
白話文:
【附方】
「和劑蘇合香丸」,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包括傳染性疾病、肺部萎縮、胸悶、肺部問題、突然的心痛、霍亂伴隨嘔吐與腹瀉、季節性疾病、鬼魅造成的瘴氣與瘧疾、急性腹瀉與便血、婦女月經不調或阻塞、肝脾疾病、疔瘡腫脹、驚嚇導致的癲癇、惡靈纏身、嬰兒嘔吐或哺乳問題、成人精神失常等症狀。此外,也能治療中風後突然倒地、九竅不通、各種邪氣侵襲、腹痛與下痢,是一種能疏通身體、驅邪的藥物。
所需藥材有:炒白朮、青木香、磨碎的烏犀角、炒香附子去毛、研磨過的硃砂、訶黎勒取其果皮、白檀香、安息香(需單獨研磨並加入無灰酒熬製成膏)、沉香、麝香、丁香、蓽茇(各二兩)、龍腦、薰陸香(需單獨研磨)、蘇合香油(需與安息香膏混合,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加入研磨藥材拌勻,再與安息香膏和煉製的白蜜一同調和。每次服用前將藥丸搓成梧桐籽大小。早晨取井水,溫度依個人喜好,溶解四顆藥丸服用。老年人或兒童則只需溶解一顆服用。也可用溫酒溶解服用,但皆需空腹服用。另可將藥丸包裹於蠟紙中,做成彈珠大小,放入紅色絹袋,掛在胸口,所有邪靈都不敢接近。現今則多使用蠟殼包裝,可長期保存以備不時之需。
「四七湯」(詳見第十七條)
「四君子湯」(詳見第十六條)
4. 數脈主病第十九
數脈主腑,主吐主狂。有力為熱,無力為瘡。
數脈為陽,六腑亦為陽,故主腑。《難經》九難曰:數者府也。又曰:數則為熱。《傷寒論》亦曰:數為在府。此以遲數分陰陽,故即以配臟腑,亦不可言其大概耳。至若錯綜互見,在腑有遲,在臟有數,在表有遲,在裡有數,又安可以臟腑二字拘定也。數脈主吐者,脈始於中焦,吐則胃氣逆,中焦擾亂,氣逆而動,故脈數。
(宜六君子湯、生薑、竹茹、茱連之類。)主狂者,狂則神志昏亂,氣無所御。氣無所御,則奔逸於四肢,而四肢實。四肢實,是以能登高行遠,跳躍異常。夫四肢為諸陽之本,陽邪實之,故力倍也。《難經》二十難曰:重陽者狂。又病能論曰:狂生於陽也。又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蓋言陽明之脈常動,巨陽、少陽之脈不動。今無論常動者,即不動者亦動,動且大疾,是為狂病之候。觀此,則狂病之見數脈明矣。(宜東垣硃砂安神丸、集驗龍腦安神丸之類。)數而有力,聚熱所鼓。(有外感證者宜汗散:仲景有汗者桂枝湯、無汗者麻黃湯之類,無外感者,和劑涼膈散、芩連梔柏之類。)數而無力,雖有熱而虛散。
熱散於外,發瘡之候也。(宜黃連解毒湯、消腫湯、當歸飲子之類。)
白話文:
[數脈主病第十九]
數脈主要反映的是腑部的問題,可能涉及嘔吐或精神失常的病症。如果數脈有力,通常代表有熱症;若數脈無力,則可能預示著膿瘡的形成。
數脈屬陽性,而人體的六腑同樣屬於陽性,因此數脈主要反映腑部的狀況。古籍《難經》中有記載:「數脈反映腑部問題」,並進一步指出:「數脈代表熱症」。《傷寒論》中也有類似說法,認為數脈表示腑部受影響。這是以脈搏的快慢來區分陰陽,再根據此原理與臟腑相對應,但不能過於簡單地將所有情況概括進去。事實上,脈象的表現往往複雜多變,腑部可能出現緩脈,臟部也可能出現數脈,表證可能有緩脈,裏證也可能有數脈,不能僅用臟腑二字就一概而論。
數脈主導嘔吐的情況,因為脈象起源自中焦,嘔吐時胃氣逆流,中焦功能混亂,氣血逆流,因此脈搏會加速。
對於精神失常的病症,患者會出現神智混亂,失去情緒控制。當情緒失控時,能量會迅速流向四肢,導致四肢力量增加。四肢是陽氣的基礎,受到陽性邪氣的侵擾,力量會倍增。《難經》第二十章提到:「過度亢奮的陽氣會引發狂躁」。此外,《病能論》也指出:「狂躁是由陽性因素引起」。又說:「陽明經絡常處於活動狀態,而太陽和少陽經絡則相對靜止。現在,無論是原本活動還是靜止的經絡都開始劇烈活動,這是狂躁症的徵兆」。由此可見,狂躁症出現數脈是明確的。
如果數脈強勁有力,通常是由於熱量聚集所致。如果有外感症狀,宜採用散熱方法治療,如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等方劑。若無外感,則可考慮清熱解毒,如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等。如果數脈無力,即使有熱症,也是虛弱分散的,這種情況下,熱能外泄,可能會導致膿瘡的發生。治療上,可以選擇黃連解毒湯、消腫湯、當歸飲子等方劑。
5. 附方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東垣硃砂安神丸,治心亂煩熱怔忡,心神顛倒,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有似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熱,蒸蒸不安。宜用權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用甘草之甘溫補之。當歸、生地又為長生陰血之聖藥。黃連去心煩,除濕熱。
硃砂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
硃砂(一錢,研、水飛),黃連(淨、酒炒,一錢半),甘草(炙,五分),生地黃,當歸頭(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蒸餅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津唾嚥下。
集驗龍腦安神丸,治男婦小兒五積癲癇。無問遠年近日,發作無時。但服此藥,無不痊愈。
龍腦(研),麝香(研),牛黃(研,各三錢),犀角屑,茯苓(去木),人參(去蘆),麥門冬(去心),硃砂(水飛,各二兩),金箔(三十五片),馬牙硝(二錢),甘草(炙),地骨皮,桑白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如有風癇病歲久,冬月用溫水化下,夏月用涼水化下,不拘時候。如病二三年,日進三服。小兒一丸分作二服。又治男婦虛勞發熱喘嗽,新汲水一盞化開服,喘滿痰嗽立止。又治男子婦人語澀舌強。食後溫、涼水化下,日進三服。
仲景桂枝湯,《傷寒論》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此仲景治中風第一方也。雖云取微汗,實則和榮衛而助中氣。其藥即建中湯小變。近醫以中風自汗,竟認桂芍為斂汗之藥,冤哉。
桂枝,芍藥(炒),生薑(各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劈,二十枚)
煎服法:同前第十七桂枝附子湯。
仲景麻黃湯,(見第十六)
和劑涼膈散,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一切風壅。
梔子仁,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各一兩半),大黃,芒硝(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一兩,水二盞,竹葉七片,煎至一盞。去滓。入蜜少許,食後服。加姜煎亦得。去六經熱。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肺經邪熱。咳嗽有痰,加半夏。涼膈與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寶鑑》連翹四兩、硝黃各二兩,余各一兩。)
黃連解毒湯(見第十七)
消腫湯,治馬刀瘡。
柴胡(二錢),連翹(三錢),當歸尾,甘草(各一錢),生黃芩,紅花(少許),黃連,鼠黏子(炒,各一錢),栝蔞根,黃耆(各一錢半)
上件每服五錢,或一兩,水煎熱服,食後。
當歸飲子,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當歸,白芍藥,川芎,生地黃,白蒺藜,防風,荊芥(各一兩),何首烏,黃耆,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或為末,每服一二錢亦得。
白話文:
【附方】
六君子湯(參考第十六條)
東垣硃砂安神丸,治療心緒混亂、煩躁熱情、驚悸怔忡,心神失調,昏昏欲嘔,胸部氣亂且熱,類似懊惱的症狀。這都是膈上血液中的潛藏熱氣,蒸騰不安所致。應採取權宜之計來抑制陰火的浮動,以滋養上焦的元氣。使用甘草的甘溫補充之效。當歸、生地黃是長生陰血的良藥。黃連可以去除心煩,消除濕熱。
硃砂能收斂遊離的火氣,安撫神智。
硃砂(一錢,研磨、水洗),黃連(淨、酒炒,一錢半),甘草(炙,五分),生地黃,當歸頭(各一錢)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極細粉末,以蒸熟的小麥麵團製成丸,大小如黃米。每次服用十粒,用口水吞下。
集驗龍腦安神丸,治療男性、女性及兒童的各種積聚、癲癇。無論是多年還是近期發作,無定時發作。只要服用這種藥,都能得到康復。
龍腦(研磨),麝香(研磨),牛黃(研磨,各三錢),犀角屑,茯苓(去木質部分),人參(去蘆),麥門冬(去心),硃砂(水洗,各二兩),金箔(三十五片),馬牙硝(二錢),甘草(炙),地骨皮,桑白皮(各一兩)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粉,以煉蜜製成丸,大小如彈珠,以金箔包覆。若風癇病長期未癒,冬季可用溫水溶解服用,夏季可用冷水溶解服用,不受時間限制。若患病二三年,每日進服三次。兒童一丸分作二次服用。同時,此藥還能治療男女虛勞、發熱、喘咳,用新打的井水溶解服用,喘息、咳嗽可立即停止。此外,還能治療男女語言不清、舌頭僵硬。飯後以溫水或冷水溶解服用,每日進服三次。
仲景桂枝湯,《傷寒論》記載:太陽經中風,陽氣浮動而陰氣虛弱。陽氣浮動導致熱自發,陰氣虛弱則汗自出。畏寒,畏風,身體發熱,鼻塞、乾嘔,以桂枝湯為主。這是張仲景治療中風的第一個方劑。雖然說是要取得微汗,實際上是調和營衛,幫助中氣。其藥方即建中湯稍作變更。近代醫學將中風自汗,誤認為桂枝、芍葯是收斂汗液的藥,真是冤枉。
桂枝,芍葯(炒),生薑(各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劈開,二十枚)
煎煮服用方法:參照第十七條桂枝附子湯。
仲景麻黃湯,(參考第十六條)
和劑涼膈散,治療成人、兒童的積熱,煩躁多渴,面部發熱,嘴脣乾燥,咽喉乾燥,舌頭腫脹,喉嚨堵塞,眼睛紅腫,鼻出血,頜頰部結硬,口腔、舌頭生瘡,譫語狂妄,腸胃乾燥,大小便閉結,睡眠不安,所有由風邪引起的阻塞。
梔子仁,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各一兩半),大黃,芒硝(各半兩)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粗末。每次一兩,加入二碗水,七片竹葉,煎煮至一碗。去渣,加入少量蜂蜜,飯後服用。加入薑煮也可以。可以去除六經的熱。減少大黃、芒硝的量,加入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療肺經的邪熱。咳嗽有痰,加入半夏。涼膈與四物各半服用,能滋補血液、清除熱氣,名為雙和散。錢氏去連翪,加入藿香、石膏,成為瀉黃散。(《寶鑑》連翪四兩、硝黃各二兩,其他各一兩。)
黃連解毒湯(參考第十七條)
消腫湯,治療馬刀瘡。
柴胡(二錢),連翹(三錢),當歸尾,甘草(各一錢),生黃芩,紅花(少許),黃連,鼠黏子(炒,各一錢),栝蔞根,黃耆(各一錢半)
以上每服五錢,或一兩,用水煎煮熱服,飯後服用。
當歸飲子,治療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當歸,白芍葯,川芎,生地黃,白蒺藜,防風,荊芥(各一兩),何首烏,黃耆,甘草(各五錢)
以上切碎。每次一兩。用水煎煮。或者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二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