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沉脈主病第十七

沉脈主裡,主寒主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鬱。

沉遲虛寒,沉數熱伏,沉緊冷痛,沉緩水蓄,

沉牢痼冷,沉實熱極,沉弱陰虛,沉細痹濕,

沉弦飲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陰毒聚積。

脈按之至骨曰沉。對待浮表,是曰主裡。寒乃水寒,積乃臟積,總屬陰凝,故見沉脈。沉而有力,有物在裡,非痰即食。(痰宜用王隱君滾痰丸,食宜用仲景大承氣湯之類。)沉而無力,里原非實,但氣不伸。(宜和劑四七湯、河間正氣天香散之類。)沉為在裡而復遲,虛寒可必。

(宜仲景理中丸或附子理中湯之類。)沉為在裡而加數,伏熱何疑。(宜寶鑑既濟解毒湯、導赤散、黃連解毒湯之類。)沉而緊,則寒為斂實,故冷痛也。(宜金匱烏頭煎、和劑來復丹之類。)沉而緩,則陽不健行,故水蓄焉。(宜仲景五苓散、苓桂朮甘湯之類。)沉而牢,乃陰寒之滯著,應當痼冷。

(宜和劑來復丹,大七香丸。)沉而實,是陽氣之聚搏,宜乎熱深。(宜仲景大承氣湯、子和神芎丸之類。)沉為陰,弱為虛,沉弱必主陰虛。(宜金匱腎氣丸、六味丸之類。)沉為里,細為濕,沉細定成痹濕。(宜金匱桂枝附子湯、和劑滲濕湯或胃苓湯之類。)沉為陰,弦為飲。

沉弦則飲停腹陰而時痛。(宜仲景小青龍湯、五苓散之類。)沉為里,滑為食,沉滑則食宿腸里而難推。(宜仲景大承氣湯、潔古枳朮丸、丹溪保和丸之類。)沉已氣沉於骨,伏則至骨如無。勢甚篤危,須分久暴。暴則既吐且利而暴脫,溫補可回;(宜和劑大七香丸、仲景理中湯或藿香正氣散之類。

)久則陰毒聚積之久阻,峻攻莫愈。(宜枳實理中丸之類。)

白話文:

沉脈主要反映的是體內的疾病,包括寒症與積塊。如果沉脈有力,可能是痰飲或食物積滯所致;若無力,則可能為氣鬱。

沉而遲緩的脈象,代表虛寒;沉而快速的脈象,表示熱邪潛伏;沉而緊的脈象,常見於冷痛;沉而緩慢的脈象,可能是水液停滯。

沉而堅固的脈象,通常是由於長期的寒邪侵襲;沉而實的脈象,顯示體內熱度極高;沉而弱的脈象,多由陰虛引起;沉而細的脈象,常見於痹濕。

沉而弦的脈象,提示有飲食停留於腹部,並伴隨疼痛;沉而滑的脈象,表明有食物殘留於腸道,不易排出。

沉而隱蔽的脈象,象徵病情危急,需區分是急性還是慢性。急性情況下,患者會出現嘔吐和腹瀉,這時可用溫補的方式治療;慢性情況下,若因陰毒聚積長時間影響,需用強烈的攻伐方法才能見效。

沉脈是指脈象深沉,需按到骨處才能感受到。相對於浮脈而言,它反映的是體內的疾病。寒症指的是體內寒氣過重,積塊則是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結塊,兩者都屬於陰寒凝聚,因此會出現沉脈。當沉脈有力時,表示體內有實質性的異物,可能是痰飲或食物積滯。無力的沉脈則表示體內並無實質性異物,僅是氣機不暢所致。根據不同的症狀,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例如,沉而遲緩的脈象,代表體內虛寒,可用溫補的方法治療;沉而快速的脈象,表示熱邪潛伏,需用清熱解毒的方式處理;沉而緊的脈象,代表寒邪收縮實質,導致冷痛,可用溫經散寒的方藥;沉而緩慢的脈象,表示體內水液停滯,需用利水消腫的方藥。

沉而堅固的脈象,表示長期的寒邪侵襲,需用溫經散寒的方藥;沉而實的脈象,顯示體內熱度極高,需用清熱解毒的方藥;沉而弱的脈象,多由陰虛引起,需用滋陰補虛的方藥;沉而細的脈象,常見於痹濕,需用祛風除濕的方藥。

沉而弦的脈象,提示有飲食停留於腹部,並伴隨疼痛,需用行氣消食的方藥;沉而滑的脈象,表明有食物殘留於腸道,不易排出,需用消食化積的方藥。

沉而隱蔽的脈象,象徵病情危急,需區分是急性還是慢性。急性情況下,患者會出現嘔吐和腹瀉,這時可用溫補的方式治療;慢性情況下,若因陰毒聚積長時間影響,需用強烈的攻伐方法才能見效。

2. 附方

王隱君滾痰丸(《養生主論》)痰之為病,成偏頭風,成雷頭風,成太陽頭痛。眩暈如坐舟車,精神恍惚。或口眼瞤動。或眉稜耳輪俱癢。或頷、腮、四肢遊風腫硬、似疼非疼。或渾身燥癢,搔之則癮疹隨生,皮毛烘熱,色如錦斑。或齒頰似癢似痛,而疼無定所,滿口牙浮,痛癢不一。或噯氣吞酸,鼻聞焦臭,喉間豆腥氣,心煩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噴嚏而出。或因舉動而唾;其痰如墨,又如破絮,或如桃膠,或如蜆肉。或心下如停冰鐵,閉滯妨悶,噯嚏連聲,狀如膈氣。或寢夢刑戳,刀兵劍戟。或夢入人家,四壁圍繞,暫得一竇,百計得出,則不知何所。或夢在燒人地上,四面煙火枯骨,焦氣撲鼻,無路可出。或不因觸發,忿怒悲啼,雨淚而寤。或時郊行,忽見天邊兩月交輝,或見金方數道,回頭無有。或足膝痠軟。或骨節腰腎疼痛,呼吸難任。或四肢肌骨間痛如擊戳,乍起乍止,並無常所。或不時手臂麻疼,狀如風濕。或臥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蟲所螫。或四肢不舉,或手足重滯。或眼如姜蜇,膠黏癢澀,開闔甚難。或陰晴交變之時,胸痞氣結,閉而不發,則齒癢咽痛,口糜舌爛;及其奮然而發,則噴嚏連聲;初則涕唾稠黏,次則清水如注。或眼前黑暗,腦後風聲,耳內蟬鳴,眼瞤肉惕。治之者,或曰腠理不密,風府受邪,或曰上盛下虛,或曰虛,或曰寒,或曰熱邪。惟洞虛子備此疾若,乃能治療。病勢之來,則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郁,有如煙火上衝,頭面烘熱,眼花耳鳴,痰涎涕淚,並從肺胃間湧起,凜燃毛豎,噴嚏千百,然後遍身煩躁,則去衣凍體,稍止片時。或春秋乍涼之時,多加衣衾,亦得暫緩。或頓飲冰水而定,或痛飲一醉而寧,終不能逐去病根。乃得神秘沉香丸方,屢獲大效,愈人數萬。但不欲輕傳匪人,故以隱語括之。詩曰:甑里翻身甲帶金,於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煅青礞倍若沉,十七兩中零半兩,水丸梧子意須斟,除驅怪病安心志,水瀉雙身卻不任。

大黃(蒸少頃、翻過再蒸、少頃即取出,不可過),黃芩(各八兩),青礞石(硝煅如金色),沉香,百藥煎(此用百藥煎,乃得之方外秘傳。蓋此丸得此藥乃能收斂周身頑涎聚於一處,然後利下,甚有奇功。曰倍若沉者,言五倍子與沉香,非礞倍於沉之謂也。以上各五錢。)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白湯食後空心服。

一切新舊失心喪志,或癲或狂等證,每服一百丸。氣盛能食,狂甚者,加二十丸,臨時加減消息之。

一切中風癱瘓,痰涎壅塞,大便或通或結者,每服八九十丸,或加至百丸,永無秘結之患。

一切陽證風毒腳氣,遍身遊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效,加至百丸。

一切無病之人,遍身筋骨疼痛不能名者,或頭痛牙疼,或搖或癢,風蛀等證,風寒鼻塞,身體或疼或不疼,非傷寒證者,服八九十丸。痰盛氣實者加之。

一切吞酸噯逆膈氣,及胸中疼悶,腹中氣塊衝上,嘔沫吐涎,狀如反胃,心下恍惚,如畏人捕,怵惕不安,陰陽關格,變生乖證,食飢傷飽,憂思過慮,心下嘈雜,或痛或噦,或晝夜虛飽,或飢不喜食,急慢喉閉,赤眼,每用加減服。

一切新舊痰氣喘嗽,或嘔吐,頭暈目眩,加減服之。

一切腮頷腫硬若瘰癧者,及口糜舌爛,咽喉生瘡者,每服六七十丸。加蜜少許,一處嚼碎噙化,睡時徐徐咽之。曾有口瘡者,服二三十丸,依前法噙之,三二夜即瘥。

凡一切男婦大小,虛實心疼連腹,身體羸瘦,發時必嘔綠水、黑汁、冷涎,乃至氣絕。心下溫暖者,量虛實加減服之。若事屬不虞之際,至於百丸,即便回生。未至顛危者,虛弱疑似之間,只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立見生意。然後續續進之,以瘥為度,兼服生津化痰,溫中理氣之藥。

一切荏苒疾病,凡男婦患非傷寒內外等證,或酒色過度,或吐血,或月事愆期,心煩志亂,或腹脹脅痛,勞倦痰眩,或暴行日中,因暑伏痰,口眼喎斜,目痛,耳瞶,鼻塞,骨節痠疼,乾嘔噁心,諸般內外疼痛,百藥無效,眾醫不識者,依前法加減服之,效。大抵服藥,須臨臥在床,用熟水一口許,嚥下便臥。

令藥在喉膈間,徐徐而下。如日間病出不測,疼痛不可忍,必欲急除者,須是一依前臥法服。大半日不可服湯水,及不可起身行坐言語。直候藥丸除逐下焦痰滯惡物,遇膈入腹,然後動作,方能中病。每夜須連進二次。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仍服前數。下五七次,或直下二三次而病勢頓已者,次夜減二十丸。

頭夜所服,並不下惡物者,次夜加十丸。人壯病實者,多加至百丸,惟候虛實消息之。或服過仰睡,咽喉稠黏,壅塞不利者,痰氣泛上,乃藥病相攻之故也。少頃藥力既勝,自然寧帖。往往病久結實於肺胃之間,或則暴病全無氾濫者,服藥下咽,即仰臥,頓然百骸安靜,五臟清寧。次早先去大便一次。

其餘遍數,皆是痰涕惡物。看甚麼糞,用水攪之,盡是痰片黏涎。或稍稍腹痛,腰腎拘急者,蓋有一種頑痰惡物,閉氣滯腸,裡急後重者,狀如痢疾,片餉即已。若有痰涎易下者,快利不可勝言。頓然滿口生津,百骸爽快。間有片時倦怠者,蓋因連日病苦不安,一時為藥力所勝,氣體暫和,如醉得醒,如浴方出,如睡方起。此藥並不洞泄刮腸大瀉,但取痰積惡物,自腸胃次第而下。

腹中糟粕,並不相傷。其推下腸腹之糞,則藥力所到之處,是故先去其糞。其餘詳悉不能盡述,服者當自知之。

仲景大承氣湯,此仲景以之下邪熱入里、成痞滿燥實堅者。後人用下腹中一應有餘積聚食物皆效。但寒飲冷積不宜。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仲景小承氣湯,功力稍次於大承氣。不甚堅硬燥結者宜之。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勿再服。

大七氣湯(即和劑四七湯),治喜怒不節,憂思兼併,多生悲恐,致臟氣不平,心腹脹滿。

半夏,茯苓(各四兩),厚朴(炒三錢),紫蘇(二錢)

上銼入姜煎服。

河間正氣天香散,治九氣。

烏藥(二兩),香附末(八兩),陳皮,蘇葉,乾薑(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鹽湯下。

仲景理中丸(加附子二錢、炒,即名附子理中丸。今人用為湯更捷。),治傷寒霍亂,下利清穀,感冒吐瀉,一切脾胃虛寒,中冷不食等證。

乾薑(炮),白朮(炒),甘草(炙),人參(各二錢半)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溫服。

寶鑑既濟解毒湯,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酒煨,大便利勿用),黃連(酒炒),黃芩(酒炒),甘草(炙),桔梗(各二錢),柴胡,升麻,連翹,當歸身(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食後溫服。忌醇酒、濕面及生冷硬物。

錢氏導赤散,治小腸伏熱。小便赤澀,或痛,或手心熱,或心煩動悸,白濁等證。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用黃芩,不用甘草。

黃連解毒湯,治下焦一切伏熱實熱。或小便赤色而痛,大便熱結,腹中熱,或大小便見血。

黃連(七錢半),黃柏,梔子(各半兩),黃芩(一兩)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未知再服。

金匱烏頭煎,治寒疝繞臍,㽲痛欲死,及沉寒痼冷,一切溫暖藥不能取效者,宜此主之。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

和劑來復丹,治上盛下虛,裡寒外熱,伏暑泄瀉嘔吐,心腹疼痛等證。

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入瓷罐內,以微火炒,用柳篦攪,不可火太過,恐傷藥力。再研極細,名二氣末),太陰玄精石(研飛),舶上硫黃(透明者各一兩),五靈脂(水澄、去砂、曬乾),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二錢)

上用五靈脂、二橘皮為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氣末拌勻,好醋打糊為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印作錠子,磨服更佳。

仲景五苓散,《傷寒論》云: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蓋治汗後表不盡解,渴多飲水,水液復停。服此解未盡之表。一以行停中之水。今人用為行飲利小便之常藥,亦多效驗。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錢),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和劑大七香丸,治脾胃虛冷,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利,反胃嘔吐。

香附子(二兩),麥糵(一兩),丁香皮(三兩半),縮砂仁,藿香,官桂,甘草,陳皮(各二兩半),甘松,烏藥(各六錢半)

上十味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鹽酒、鹽湯任嚼下。忌生冷肥膩物。

和劑小七香丸,溫中快膈,化積和氣。治中酒嘔逆,氣膈食噎,茶酒食積,小兒疳氣。

甘松(八兩),益智仁(六兩),香附子(炒),丁香皮,甘草(炙,各十二兩),蓬朮(煨),縮砂(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酒、薑湯、熱水任下。

神芎導水丸

黃芩(一兩),黃連,川芎,薄荷(各半兩),大黃(二兩),滑石,黑牽牛(頭末各四兩)

河間制。治一切熱證,其功不可盡述。設或久病熱鬱,無問瘦痿老弱,並一切證可下者,始自十丸以為度。常服此藥,除腸胃積滯,不傷和氣。推陳致新,得利便快。並無藥燥騷擾,亦不困倦虛損,遂病人心意。或熱甚,必急須下者,使服四五十丸。未效再服,以意消息。常服二三十丸,不動臟腑,有益無損。

或婦人血病下惡物,加桂半兩。病微者常服,甚者取利,因而結滯開通,惡物自下也。凡老弱虛人,脾胃經虛,風熱所郁,色黑齒槁,身瘦萎黃。或服甘熱過度,成三消等病。若熱甚於外,則肢體躁擾。病於內,則神志躁動,怫鬱不開,變生諸證,皆令服之。惟臟腑滑泄者,或裡寒脈遲者,或婦人經病產後,血下不止,及孕婦等不宜服。

金匱腎氣丸(見第十六)

六味丸(見第十六)

金匱桂枝附子湯,《傷寒論》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湯主之。蓋亡陽脫液,故見上證。是湯和營衛以復陽。若風寒濕痹等證,用之亦妙。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附子(三枚)

上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半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和劑滲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小便赤澀,大便溏泄。

蒼朮(炒),白朮(炒),甘草(炙,各一兩),茯苓(去皮),乾薑(炮,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盞,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去滓溫服。

胃苓湯,治濕鬱小便不利,胸腹脹悶,或四肢沉重,或飲食停中,或濕鬱發黃,或傷食泄瀉,並一切山嵐瘴氣侵乘而成瘧痢者,皆效。

蒼朮(炒),厚朴(薑汁炒),陳皮,白朮,茯苓(各一錢半),澤瀉,豬苓(各一錢),甘草(六分),官桂(五分)

上水加生薑煎服。

仲景小青龍湯(見第十六)

潔古枳朮丸,治痞積,消食強胃。(海藏云:本仲景枳朮湯也。今易老改為丸,治老幼虛弱,飲食不化或臟腑軟弱者。)

枳實(去瓤,麩炒,一兩),白朮(二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朮湯下。服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人胃氣強實,不復傷也。

丹溪保和丸,治食積,酒積。

山楂肉(二兩),半夏(薑製),橘紅,神麯,麥芽(炒),白茯苓(各一兩),連翹,萊菔子(炒),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感濕暑,霍亂泄瀉,腳轉筋,或作瘧疾。常服除山嵐瘴氣。

桔梗,大腹皮,紫蘇葉,茯苓,厚朴(制,各一錢),甘草(炙,五分),藿香(一錢五分),白芷,白朮,陳皮(去白),半夏(各一錢半)

上薑、棗水煎熱服。加香薷、扁豆、黃連,名藿香湯。

枳實理中丸,治寒實結胸。

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一兩),枳實(十六片)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