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二 (1)
卷二 (1)
1. 浮脈主病第十六
浮脈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風熱,無力血弱。
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
浮濡陰虛,浮散虛極,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皮毛曰表,言在外也。浮脈與皮毛相得。亦有勢泛泛外浮者,皆主表。氣應於表,其里必虛,故里不足。浮亦主風。浮而有力,風熱所為。蓋風為陽邪,其性輕浮動盪,加之以熱,勢必壅盛,故有力也。(宜荊防羌殼芩梔石膏之類。)無力則浮而虛矣。血主裡,氣主表。血弱不能諧氣,故反浮,亦裡不足之義。
(宜參耆四物湯之類。)脈浮而遲,乃鼓動之不及也,為風虛。(宜四君子湯或防桂參耆之類。)脈浮而數,乃鼓動之太過也,為風熱。(宜荊防膏薄梔芩丹皮生地之類。)脈浮而緊,緊則緊斂,寒之性也,風中有寒。(九味羌活湯、麻黃湯或蘇藭羌杏薑蔥之類。)脈浮而緩,緩則緩漫,濕之性也,風中有濕。
白話文:
浮脈主表,裏必不足。有力風熱,無力血弱。
浮脈主要反映表證,內裡必定不足。脈象有力則為風熱,無力則為血虛。
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浮脈且遲緩則為風虛。浮脈且數快則為風熱。浮脈且緊緊則為風寒。浮脈且緩慢則為風濕。
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
浮脈且虛弱則為傷暑。浮脈且細小則為失血。浮脈且洪大則為虛火。浮脈且微小則為勞累過度。
浮濡陰虛,浮散虛極,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浮脈且濡弱則為陰虛。浮脈且散亂則為虛極。浮脈且弦緊則為痰飲。浮脈且滑利則為痰熱。
皮毛曰表,言在外也。浮脈與皮毛相得。亦有勢泛泛外浮者,皆主表。氣應於表,其裏必虛,故里不足。浮亦主風。浮而有力,風熱所為。蓋風為陽邪,其性輕浮動盪,加之以熱,勢必壅盛,故有力也。(宜荊防羌殼芩梔石膏之類。)無力則浮而虛矣。血主裡,氣主表。血弱不能諧氣,故反浮,亦裡不足之義。
皮毛稱為表,意指在外。浮脈與皮毛相應,也有一些脈象浮泛在外,都屬於表證。氣應該在表,裡則必然虛弱,所以稱為裡不足。浮脈也主風。浮脈有力,是由風熱引起。因為風是陽邪,性輕浮動盪,加上熱邪,勢必壅盛,所以有力。(可用荊防、羌殼、黃芩、梔子、石膏等藥物治療。)無力則浮脈虛弱。血主裡,氣主表。血虛弱不能與氣相協調,所以反而浮,也是裡不足的意思。
(可用人參、黃耆、四物湯等藥物治療。)
(宜參耆四物湯之類。)脈浮而遲,乃鼓動之不及也,為風虛。(宜四君子湯或防桂參耆之類。)脈浮而數,乃鼓動之太過也,為風熱。(宜荊防膏薄梔芩丹皮生地之類。)脈浮而緊,緊則緊斂,寒之性也,風中有寒。(九味羌活湯、麻黃湯或蘇藭羌杏薑蔥之類。)脈浮而緩,緩則緩漫,濕之性也,風中有濕。
(可用參耆四物湯等藥物治療。) 浮脈且遲緩,是脈搏跳動不足,屬於風虛。(可用四君子湯或防風、桂枝、人參、黃耆等藥物治療。)浮脈且數快,是脈搏跳動過快,屬於風熱。(可用荊防、防風、膏藥、薄荷、梔子、黃芩、丹皮、生地等藥物治療。)浮脈且緊緊,緊則收縮,是寒邪的特性,屬於風寒。(可用九味羌活湯、麻黃湯或蘇葉、羌活、杏仁、生薑、蔥等藥物治療。)浮脈且緩慢,緩則緩漫,是濕邪的特性,屬於風濕。
(宜羌防蒼白朮防己黃耆桂附之類。)浮虛傷暑者,暑傷乎氣。氣主浮外,而暑性張散,故傷暑者多汗。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者是也。(宜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之類。)浮芤失血者,血去脈空耳。蓋衛行脈外,營行脈中,血失則營損,營損則脈中空,如芤草之狀也。
(宜黃耆歸芍或當歸補血湯、瓊玉膏之類。)脈浮而洪,充湧指下,火之象也。但浮則有表無里,故曰虛火。(宜當歸補血湯、四物湯、六味丸、八味丸之類。)浮微勞極,陽氣欲絕也。《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白話文:
適合用羌防蒼白朮、防己、黃耆、桂附等藥材。浮虛傷暑的人,是暑氣傷了人體的氣。氣主宰著人體的表層,而暑氣的性質是向外擴散,所以傷暑的人大多會出汗。經書上說脈象虛弱,身體發熱,就是得傷暑的症狀。適合服用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等藥方。脈象浮而虛弱,並且失去血液,這是血液流失,脈管空虛。因為衛氣運行在脈管外,營氣運行在脈管中,血液流失就會損傷營氣,營氣損傷就會導致脈管空虛,就像空空的芤草一樣。適合服用黃耆、歸芍等藥材,或當歸補血湯、瓊玉膏等藥方。脈象浮而洪大,充滿湧動在指下,這是火象。但浮則有表無里,所以叫做虛火。適合服用當歸補血湯、四物湯、六味丸、八味丸等藥方。脈象浮而微弱,身體勞累到極點,陽氣快要衰竭。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勞累就會擴張,精氣耗損就會積聚。在夏天,會導致人昏厥、眼盲不能視物、耳聾不能聽。
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蓋言陽氣清淨,煩勞則陽精張散而竭絕。積於夏長之時,當振發而反退陷,故變病如上,是名煎厥。煎厥者,氣應振而反靡,應出而反入,如煎迫之自外及里,煎熬之由多漸少,即《難經》十四難所謂自皮毛以及於骨之五損,從上下者是也。今之五勞六極,虛怯損瘵,皆煎厥之類。
陽主浮,以其因於耗陽,故脈浮微耳。(宜十全大補湯、生脈散、大造丸、四君子湯、八珍湯之類。)脈浮而濡,衰薄之甚,僅有其上,若無其下,故主陰虛。(宜四物湯、六味丸之類。)若浮而散,則又陰虛之極矣。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陰虛極而不能為守,則陽無所依,浮越而散,略無陰凝內斂之象,故陰虛劇。
白話文:
病狀像是城牆崩壞,不斷地流洩不止,這是因為陽氣清淨,過度勞累就會使陽精散失殆盡。在夏季陽氣盛長的時候,應該振奮陽氣,然而卻反過來衰退隱沒,因此出現上述病症,這就是所謂的「煎厥」。煎厥是指陽氣本應振奮卻反而衰敗,本應外達卻反而內陷,就像用火煎烤,從外到內,由多漸少,如同《難經》十四難中所說的「自皮毛以及於骨之五損,從上下者是也」。現在的五勞六極、虛怯損瘵,都屬於煎厥的類型。
陽氣主外浮,由於這種病症是因為耗損陽氣引起的,所以脈象浮而微弱。此種情況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生脈散、大造丸、四君子湯、八珍湯等類的藥方。脈象浮而濡弱,陰虛衰敗極度嚴重,只有表面,而無深層,這就是陰虛的症狀。應該服用四物湯、六味丸等類的藥方。如果脈象浮而散亂,則代表陰虛更加嚴重。陽氣在外部,由陰氣來控制;陰氣在內部,由陽氣來守護。陰虛極度嚴重,就無法守護陽氣,陽氣無所依附,浮散而外溢,完全沒有陰氣凝結內斂的象徵,因此陰虛很嚴重。
然而孤精於內,氣耗於外,謂之陰陽兩虛亦可。(宜十全大補湯、金匱腎氣丸之類。)脈浮弦者痰飲。痰飲何自而生乎?《素問》經脈別論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又營衛生會篇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二說雖殊,其理則一。方飲之由胃遊溢而上輸於脾也,腐熟如酒酵之噴發,炊釜之沸騰,即中焦之如漚。由脾散精而上歸於肺也,拔粹升純,氤氳若噀,即上焦之如霧。由肺之通調而下輸膀胱也,氣化開通,溲便注泄,即下焦之如瀆。名雖有三,實則一氣。若氣虛寒不運,則飲亦停留不行,隨不運之處停留,則隨停留之處見病矣。
白話文:
然而,精氣在體內不足,而氣力又耗散於體外,這稱為陰陽兩虛,也可以用十全大補湯、金匱腎氣丸等藥物來調理。
脈象浮而弦,這是痰飲的症狀。痰飲是怎麼產生的呢?《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飲食進入胃中,精氣遊溢,向上輸送到脾臟。脾氣散佈精氣,向上歸於肺臟。再由肺臟調節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散佈到全身,經過五臟六腑。」
《素問·營衛生會篇》中又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雖然這兩種說法略有不同,但道理都是一樣的。飲液從胃中遊溢而上輸送到脾臟,就像酒酵發酵噴發、炊釜沸騰一樣,這就是中焦如漚的道理。再由脾臟散佈精氣,向上歸於肺臟,就像精華升騰,瀰漫如霧一樣,這就是上焦如霧的道理。最後由肺臟調節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就像氣化開通,尿液和糞便排出一樣,這就是下焦如瀆的道理。
雖然名稱有三個,但其實都是同一股氣。如果氣虛寒而不能運化,則飲液就會停滯不前,隨着氣血運行不暢的地方停留,就會在停滯的地方出現病症。
大約暴則為飲,久則成痰。清薄則為飲,濁厚則成痰;寒多則為飲,熱多則成痰。熬汁收膏,煮水結鹽之義也。弦乃陰脈,為陽不足。仲景云:弦為陽運,正言陽之不能運也。又云:沉潛水蓄,支飲急弦,俱言陽氣衰弱,不能運行其飲,故見此弦斂不鼓之脈耳。(宜金匱苓桂朮甘湯、小青龍湯之類。
)水飲應沉,而言浮者,當在上焦。若浮而滑,則非弦斂不鼓之脈,寒當化熱,飲當成痰,此必然之理也。(宜二陳湯,或梔芩花粉玄明粉之類。)
白話文:
大約暴飲則會形成水飲,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痰。
水飲的性質清淡則為水飲,濁重則為痰;寒氣多則為水飲,熱氣多則為痰。就如同熬煮汁液收取膏汁,煮沸水份結晶成鹽一樣。
弦脈屬於陰脈,代表陽氣不足。
張仲景說:「弦脈為陽運」,其實是指陽氣無法運行的意思。他又說:「沉潛水蓄,支飲急弦」,都是指陽氣衰弱,無法運行水飲,所以才會出現弦脈收縮不鼓的現象。(適合使用金匱要略中的苓桂朮甘湯、小青龍湯等方劑。)
水飲應該沉降,卻浮在上面,則表示水飲停留在上焦。
如果水飲浮在上面又滑利,就不是弦脈收縮不鼓的現象,而是寒氣化熱,水飲化為痰的表現,這是必然的道理。(適合使用二陳湯,或梔子、芩皮、花粉、玄明粉等藥物。)
2. 附方
參耆四物湯,治血虛。氣不能與之諧,反上氣喘促,自汗惡寒,面白,脈浮,按之空澀。或曾經失血者。
人參(一錢),黃耆(蜜炙、二錢),當歸(二錢),熟地(二錢),白芍藥(酒炒、一錢半),芎藭(八分)
上為粗末,水二盞,煎七分,溫服。
四君子湯,治真氣虛弱及短氣、脈弱。加陳皮,名異功散;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
白話文:
參耆四物湯,用於治療血虛。氣血不調,導致氣逆上衝,出現氣喘呼吸急促,容易出汗怕冷,面色蒼白,脈搏浮而按之空虛無力。也適合曾經失血的人。
藥方如下:人參(一錢)、黃耆(蜜炙,二錢)、當歸(二錢)、熟地(二錢)、白芍藥(酒炒,一錢半)、芎藭(八分)。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用兩盞水煎煮,煮至七分,溫熱服用。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元氣虛弱以及氣短、脈弱。如果加入陳皮,則稱為異功散;如果加入陳皮和半夏,則稱為六君子湯。
白朮,人參,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遠溫服。
九味羌活湯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二分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
白話文:
將白朮、人參、茯苓、甘草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水煎煮至七分,飯後溫服。
九味羌活湯則由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二分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組成。
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二盞,煎八分,熱服取汗。陶節菴云:春夏秋感冒,頭疼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見太陽表證,宜服此平正方也。其加減法,在人自變通耳。
仲景麻黃,治傷寒太陽脈浮,頭項強痛,腰脊疼,發熱惡寒,身體痛,無汗而喘者。
麻黃(一兩半),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去皮尖、五十粒)
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初沸,去上沫,再煎至七分,溫服取汗。汗出不必服盡劑。
白話文:
將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八分滿,熱飲取汗。陶節菴說:春夏秋感冒,頭疼發熱,怕冷無汗,脈象浮緊,屬於太陽表證,適合服用這個平正方。具體加減方法,要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仲景的麻黃湯,用來治療傷寒太陽,脈象浮,頭項僵硬疼痛,腰脊疼痛,發熱怕冷,全身痠痛,無汗且喘的症狀。
取麻黃一兩半、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去皮尖,五十粒),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兩杯水,初沸後去浮沫,再煎至七分滿,溫熱服用,取汗。出汗後不必喝完藥。
清暑益氣湯
黃耆(一錢半,汗少減五分),蒼朮(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去蘆),白朮,陳皮,神麯,澤瀉(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浸),葛根,青皮(去瓤),當歸身,麥門冬(去心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劑之多少,臨時斟酌。此東垣所制,以治長夏土令濕勝,非獨暑也。其論云:暑濕蒸熾,人感之則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小便黃數,大便溏頻。或痢如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或汗少,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洪緩。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是由黃耆、蒼朮、升麻、人參、白朮、陳皮、神麴、澤瀉、甘草、黃柏、葛根、青皮、當歸、麥門冬、五味子等藥材組成,水煎服。此方由醫家李東垣所創,用於治療長夏濕氣重的暑熱症,不僅針對暑氣,也兼顧濕氣。症狀包括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胸悶氣短、關節疼痛、呼吸急促、發熱煩躁、尿黃頻多、大便稀溏、腹瀉、口渴或不渴、食慾不振、自汗或少汗,脈象洪緩。
若血氣相搏,必更加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人參、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
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
白話文:
如果血氣相互搏鬥,病情必然更加延遲。雖然病症互相轉換,略有差異,但造成疾病的暑濕氣候卻是一樣的。應該使用清燥的藥物治療。 《內經》說:「陽氣是保護人體外表的屏障。」如果陽氣衰弱,就會導致氣泄,現在暑邪侵入人體外表的屏障,所以身體發熱,自發出汗。因此,使用黃芪甘溫補氣作為主藥。人參、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作為臣藥。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甘苦平,善於解肌熱,還可以治療風勝濕的症狀。
濕氣過盛會導致食不消化,產生痞滿的症狀,因此使用炒麥芽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臟怕燥,急需用辛辣的食物滋潤,所以使用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腎水虛,滋養腎臟的化源,使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治暑熱的傷害,作為庚金藥的輔藥,名為清暑益氣湯。
百一十味香薷飲,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一兩),人參(去蘆),陳皮(湯泡去白),白朮,白茯苓,白扁豆(炒、去殼),黃耆(去蘆),乾木瓜,厚朴(薑汁製、炒黑色),炙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熱湯或冷水調下。
當歸補血湯,治氣血俱虛,肌熱惡寒,面目赤色,煩渴引飲,脈洪大而虛,重按似無,此脈虛血虛也。此病多有得於飢飽勞役者。
白話文:
「百一十味香薷飲」能消暑氣,調和脾胃。
配方:香薷(一兩)、人參(去蘆頭)、陳皮(用湯泡去白色部分)、白朮、白茯苓、白扁豆(炒過、去殼)、黃耆(去蘆頭)、乾木瓜、厚朴(用薑汁處理、炒至黑色)、炙甘草(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不限時間,可以用熱水或冷水調服。
「當歸補血湯」用於治療氣血兩虛、身體發熱怕冷、面部發紅、口渴想喝水、脈搏洪大但虛弱,按壓時感覺很弱,這是脈虛血虛的表現。這種病症常發生在勞累過度、飲食不節的人身上。
黃耆(一兩,炙),當歸(二錢,酒洗)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瓊玉膏,治吐血咳嗽。
生地(新鮮者,取汁四斤),白茯苓(十三兩),人參(六兩)
以參、苓為極細末,以地黃汁和蜜拌入。用瓶貯,紙箬包其口,用桑柴火重湯煮三晝夜。取出水浸三日。白湯點服。
六味丸,一名地黃丸。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牙不固,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發熱等證。其功不能盡述。
白話文:
黃耆一兩,炙過後使用;當歸二錢,用酒洗淨。以上兩味藥研磨成粉,做成一劑藥方。用三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後溫熱服用,飯前服用。此藥方名為瓊玉膏,用於治療吐血咳嗽。
取新鮮生地,取其汁液四斤,白茯苓十三兩,人參六兩。將人參、白茯苓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生地汁和蜂蜜拌勻,裝入瓶中,用紙包裹瓶口,以桑柴火重湯煮三天三夜。取出後浸泡在水中三日,用白湯服用。
六味丸,又名地黃丸,治療腎經不足,發熱口渴,小便不通,氣逆痰咳,頭昏眼花,耳鳴耳聾,咽喉乾燥舌頭疼痛,牙齒鬆動,腰腿無力,自汗盜汗,便血等各種出血症狀,失音,水濕化痰,血虛發熱等症狀。其功效不可盡述。
熟地黃(八兩,酒蒸、杵膏),山茱萸肉,乾山藥(各四兩),牡丹皮(去骨),白茯苓(去皮),澤瀉(去毛,各三兩)
上各另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滾湯下。
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弱,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等證。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白話文:
八味丸是治療命門火衰的常用方劑。它主要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白茯苓、澤瀉、肉桂和附子等八味藥材組成。製成丸藥後,每天服用幾次,每次七八十丸,用熱水送服。
八味丸的主要功效是溫腎補陽、健脾益氣、固精止遺。它可以治療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思慮不集中、大便不成形、臍腹疼痛、夜間頻尿等症狀。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俱虛。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肢體倦怠,或頭痛眩暈,口乾作渴,喉痛舌裂。及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利,驚悸發熱。或寒熱往來,晡熱內熱,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腹作痛,小便短少,大便乾澀。或大便滑泄,肛門下墜,小便頻數,陰莖癢痛。或臍腹陰冷,便溺遺瀝。或心神不寧,寤而不寐。或形容不充,肢體作痛,或鼻吸氣冷,急趨氣促等證,皆是無根虛火。但服此藥,諸病悉除。凡元氣素弱,起居失宜,飲食勞倦,用心太甚,以此為主。
肉桂,甘草,芍藥,黃耆,當歸,川芎,人參,白朮,茯苓,熟地黃(各等分)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氣血兩虛的人,症狀包括發熱畏寒、自汗盜汗、四肢無力、頭痛頭暈、口渴咽痛、久病體虛、食慾不振、咳嗽腹瀉、心悸發熱、寒熱交替、午后發熱、遺精白濁、大小便出血、腹痛、尿少便秘、腹瀉便稀、肛門下墜、頻尿陰莖癢痛、肚子和腹部冰冷、尿失禁、心神不寧、失眠、面容憔悴、肢體疼痛、呼吸急促等,這些都是身體虛弱導致的虛火。服用十全大補湯可以改善這些症狀。這個藥方適合元氣不足、生活習慣不佳、飲食勞累、過度用腦的人。
主要成分包括肉桂、甘草、芍藥、黃耆、當歸、川芎、人參、白朮、茯苓、熟地黃,各等份。
上水煎服。
生脈散,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汗出不止。或濕熱大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參(五錢),五味子,麥門冬(各三錢)
上水煎服。
大造丸,治諸虛百損,精血兩虧,形體尪羸,筋骨痿弱。或七情傷感,以致成勞。或外感失調,久成虛乏。凡一切不足之疾,服此漸復真元,功難盡述。
紫河車(一具,用米泔水浸,輕輕擺開,換洗令淨白為度。勿動筋膜,用竹器盛於長流水中,浸一刻取生氣提回,以瓦瓶隔湯煮極爛如糊取出。先傾汁入藥內,用石臼、木椎搗極均細為度,入後藥),乾地黃(一兩五錢),熟地黃(二兩),麥門冬(去心),天門冬(去心,各一兩半),當歸(一兩),枸杞子(七錢),五味子,牛膝(各七錢),杜仲(一兩半),小茴香,黃柏,白朮(各二兩),陳皮(二錢),乾薑(二錢),側柏葉(採向東嫩枝,隔紙焙二兩)
白話文:
生脈散用來治療熱傷元氣,症狀包括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汗出不止,或者濕熱過盛,導致肢體痿軟、腳軟眼黑。服用生脈散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大造丸用來治療各種虛損,包括精血兩虧、形體瘦弱、筋骨痿弱,或因七情傷感而導致的勞損,或因外感失調而導致的虛乏。所有因不足引起的疾病,服用大造丸可以逐漸恢復元氣,其功效難以盡述。
如氣虛,加人參,黃耆各一兩。血虛,倍當歸,地黃。腎虛,加覆盆子、炒,巴戟去心,山茱萸肉各一兩。腰痛,加白朮、鹽水炒,萆薢,鎖陽、酥炙,續斷、酒洗,各一兩。骨蒸,加地骨皮,知母,丹皮,各一兩。如婦人,去黃柏,加川芎,香附,條芩,俱酒炒,一兩。共末,同河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清晨白湯下。
八珍湯,治肝脾傷損,氣血虛弱,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或不時寒熱,眩暈昏憒。或大便不實,小便淋赤。或飲食少思,小腹脹痛等證。
白話文:
如果氣虛,就加人參、黃耆各一兩;如果血虛,就加倍當歸、地黃;如果腎虛,就加覆盆子(炒)、巴戟(去心)、山茱萸肉各一兩。腰痛,就加白朮(鹽水炒)、萆薢、鎖陽(酥炙)、續斷(酒洗),各一兩。骨蒸,就加地骨皮、知母、丹皮,各一兩。如果患者是婦女,就去除黃柏,加川芎、香附、條芩,都用酒炒,各一兩。把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河車製成丸藥,大小像桐子。每次服用三錢,清晨用白湯送服。八珍湯主要用於治療肝脾受損、氣血虛弱、惡寒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例如:不時寒熱、頭昏眼花、大便不成形、小便赤痛、食慾不振、小腹脹痛等等。
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三錢),甘草(炙),芍藥(各一錢),當歸,熟地黃(各三錢),川芎(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仲景苓桂朮甘湯,《傷寒論》云: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服此湯。又治停痰寒飲,中虛冷瀉等證。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
上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仲景小青龍湯,《傷寒論》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服此湯。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三錢,甘草(炙)、芍藥各一錢,當歸、熟地黃各三錢,川芎一錢五分,加水煎服。這叫做苓桂朮甘湯,主治傷寒吐瀉後,心下脹滿,氣上衝胸,起身頭昏,脈沉緊,發汗後四肢發抖的症狀,也能治停痰寒飲、體虛腹瀉等病症。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加水六升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三次。這叫做小青龍湯,主治傷寒表症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或口渴、腹瀉、噎食、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喘息等症狀。
又治停飲,久咳肺寒。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大棗,治脾胃虛弱,中脘停痰,或嘔吐噁心,或頭目不清,飲食少思等證,乃諸痰主藥。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五分),白茯苓(去皮,二錢),甘草(八分)
加姜一錢煎服。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停飲、久咳肺寒等症狀。藥材包括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根據不同情況,可以加減其他藥材,例如渴則去半夏加栝蔞根,微利則去麻黃加蕘花,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另外,大棗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中脘停痰等症狀。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等藥材可與姜一起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