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一 (4)
卷一 (4)
1. 浮脈第十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來盛去悠。無力虛大,遲而且柔。
虛甚則散,渙漫不收。有邊無中,其名曰芤。
浮小為濡,綿浮水面。(綿一作帛。)濡甚則微,不任尋按。
天覆於上,陽也。浮脈似之,故曰法天。其脈應手皮毛,輕手可得。按之且有泛泛欲上之勢,如水中漂木,雖按之使沉,亦必隨手而起,《脈經》所謂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者是也。若浮脈中加以洪大,來盛去悠,是為有力之浮脈,謂之浮大之脈亦可。若浮脈中加以虛大,遲而且柔,是為無力之浮脈,謂之虛大之脈亦可。
若浮而虛大之甚,則渙散瀰漫,不斂不實,名曰散脈,《脈經》所謂氣實血虛,有表無里者是也。若四邊有而中則無,名曰芤脈。芤者,中空之草,其狀如蔥。《脈經》所謂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者是也。若浮而小,名曰濡脈。如帛浮於水,按之軟薄,全無力也。若浮濡之甚,則極虛極小,名曰微脈。
不勝重為尋按,《脈經》所謂若有若無,或欲絕者是也。
白話文:
【浮脈第十】
浮脈象徵著天空,只需要輕輕一碰就能感知。它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木頭,輕飄飄地在皮膚表面跳動。
如果浮脈強壯且顯著,就像河水洶湧,來時強烈,去時緩慢。反之,如果浮脈虛弱且大,則脈搏緩慢且柔和。
如果虛弱到極點,脈搏就會變得散亂,像是水花四濺,無法收攏。如果脈象有邊界但中間空虛,這種脈象稱為芤脈。
浮脈但又細小,像布料漂浮在水面上,手感軟弱無力。如果浮脈極度虛弱,就稱為微脈,幾乎無法承受進一步的探查。
天空覆蓋在上方,象徵著陽性能量。浮脈和天空類似,因此被稱為「法天」。當我們觸摸到浮脈,感覺就像是接觸到皮膚表面,只需輕輕一碰就能感受到。再用力按壓,會發現脈搏有種想向上飄的趨勢,就像水中漂浮的木頭,即使你試圖讓它下沉,它也會隨即浮起。這就是《脈經》所描述的「抬手有餘,按壓不足」的情況。
如果浮脈伴隨著強壯且顯著的特徵,來時強烈,去時緩慢,這是有力的浮脈,也可以稱為浮大脈。相反地,如果浮脈虛弱且大,緩慢且柔和,這是無力的浮脈,也可稱為虛大脈。
如果浮脈虛弱到極點,脈搏散亂,沒有實感,稱為散脈。《脈經》描述這種脈象為「氣實血虛,有表無裡」。如果脈象四週有脈搏,但中間卻無,這種脈象稱為芤脈。芤,是指中間空洞的草,形狀像蔥。《脈經》描述這種脈象為「浮大而軟,按下去中間空,兩邊實」。
如果浮脈細小,稱為濡脈。就像布料浮在水面上,手感軟弱,完全無力。如果濡脈極度虛弱,就稱為微脈,幾乎無法承受進一步的探查。
2. 沉脈第十一
沉脈法地,近於筋骨。深深在下,沉極為伏。
有力為牢,實大弦長。牢甚則實,愊愊而強。
無力為弱,柔小如綿。弱甚則細,如蛛絲然。
地載於下,陰也。沉脈似之,故曰法地。其脈近在筋骨,非重按不可得,更有深深下沉之勢,《脈經》所謂舉之不足,按之有餘者是也。若沉之極,似附著於筋骨,名曰伏脈,《脈經》所謂極重按之乃得者是也。若沉而有力,實大弦長。弦則強急,且大且實,堅牢之義,自可想見。
《脈經》有革脈而無牢脈,要知牢即革也。革脈形如按鼓,亦即強急堅牢之義,皆有餘於外者。若牢之甚,則內外皆實,愊愊而強,如有根蒂也。沉而無力,既小且柔,是名為弱。《脈經》所謂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者是也。弱之甚,則更柔更小,若有若無,縈縈如蜘蛛之絲,名曰細,與微脈固不相遠也。
白話文:
【沉脈第十一】
沉脈象徵大地,接近於筋骨深處,深藏在皮膚之下,沉到極致則成為伏脈。
如果沉脈有力度,呈現出實大弦長的特性,這種脈象稱為牢脈。當牢脈更強烈時,會顯得非常堅實,緊湊且強壯。
若沉脈無力,就會變得柔軟且小,如同綿絮般。當弱脈更嚴重時,就會變得更細微,彷彿蜘蛛絲一般纖細。
大地承載萬物,象徵陰性能量。沉脈就類似於此,所以被稱為象徵大地。這種脈象靠近筋骨,非得用大力氣按壓才能感觸得到,而且還有更深沉下沉的趨勢,正如《脈經》所描述的,輕按摸不到,用力按卻能感受到。若沉脈達到極限,彷彿附著在筋骨上,這就是伏脈,《脈經》裡所說的極度用力按壓才能感知的脈象。
《脈經》記載了革脈但未提及牢脈,然而牢脈實際上就是革脈。革脈形狀如同敲擊鼓面,同樣具有強急堅固的特性,這些都是外部力量過剩的表現。若牢脈更強烈,內外皆實,緊湊而強壯,彷彿有著根深蒂固的根基。若沉脈無力,既小又柔軟,這就是弱脈。《脈經》裡所描述的,極其柔軟且細微,按下去幾乎感受不到,就是這種脈象。當弱脈更嚴重時,會變得更加柔軟和細微,若有若無,纏繞著猶如蜘蛛絲,這被稱為細脈,與微脈的區別並不大。
3. 遲脈第十二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小駃於遲,緩不及四。
二損一敗,病不可治。兩息奪精,脈已無氣。
浮大虛散,或見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細弱。
遲細為澀,往來極難,易散一止,止而復還。
結則來緩,止而復來。代則來緩,止不能回。
一呼一吸為一息,脈應四至,是其常也。遲則一息三至,氣不振發,行不如度,故曰屬陰。緩則小駃於遲,猶未能及於四至。若一息二至,元氣已損。一息一至,元氣已敗,病則必不可治。兩息一至,真精奪去,雖一見脈,正氣已無,不過燼燈之餘焰耳。遲而浮大,或為虛散,或為芤革。
遲而浮小,不為濡則為微。遲而沉小,不為細則為弱。遲而細,則力不足於往來,名曰澀。往來艱澀,則易於散,而或有一止。(不足之止。)然非絕藏之脈,故止而復還也。結則緩中時或一止,止而復來。蓋氣有結滯,脈為阻礙,暫一止而復來。(阻塞之止。)與澀之易散一止者,不相懸也。
代則緩中一止,止不能回。(脫根之止。)《脈經》所云:不能自還,因而復動。正如替代之代,有出無入,有去無來之象。
白話文:
[遲脈第十二]
遲脈屬陰性,每呼吸一次脈搏三次。比遲脈稍微快一點的是緩脈,但還是未達到每呼吸四次跳動四次。
如果每呼吸一次脈搏只有兩次,這是元氣已受損的徵兆;如果每呼吸一次脈搏僅有一次,這表示元氣已經衰敗,病情可能無法治療。如果每呼吸兩次脈搏才一次,代表體內的精氣已經流失,即使脈搏還在,但正氣已經消失,就像只剩下最後一點火花的燈。
遲脈加上浮大、虛散,或者是芤或革。遲脈加上浮小,可能是濡或微。遲脈加上沉小,可能是細或弱。遲且細的脈,力量不足以支持脈搏的正常跳動,我們稱為澀。脈搏跳動困難,很容易散亂,偶爾會有一下停頓。(這是由於能量不足導致的停頓)但是,它並不是脈搏完全停止的象徵,所以停頓後會再次恢復。
結脈是在緩慢的脈搏中偶爾出現一下停頓,然後再次恢復。這是因為氣血有結滯,導致脈搏受到阻礙,暫時停頓後再恢復。(這是阻塞導致的停頓)和澀脈容易散亂,偶爾會停頓的情況不同。
代脈是在緩慢的脈搏中出現一下停頓,且停頓後不能恢復。(這是根部脫落導致的停頓)《脈經》中說,脈搏不能自行恢復,只能等待下一次脈搏的到來。就像替代的代,有出無入,有去無來的形象。
4. 數脈第十三
數脈屬陽,六至一息。七疾八極,九至為脫。
浮大者洪,沉大牢實。往來流利,是謂之滑。
有力為緊,彈如轉索。數見寸口,有止為促。
數見關中,動脈可候。厥厥動搖,狀如小豆。
脈以四至為平,閏以太息,大約不出五至。若一息六至,是為數脈。氣行速疾逾於常度,故曰屬陽。一息七至,氣更速快,故曰疾。一息八至,陽熱已極。一息九至則元神散脫,而與遲之奪精者,固無異也。數而浮大,其名曰洪。數而沉大,不為牢即為實。數而往來流利,是名曰滑,即《脈經》所云輾轉替替然。
與數相似者。數而有力,是名曰緊。緊原以形狀言,不以至數言。但緊脈斂實似弦,弦則直急如弦。緊則《脈經》所云如轉索,如切繩,內有攪動彈搏之狀,似乎數也。若數中時見一止,(失倫之止。)名曰促脈。脈流數疾,勢如奔逸,偶不相繼,故一止耳。仲景云:陽盛則促,故當於寸口見焉。
若數脈見於關上,名曰動脈。蓋關為陰陽交互之處,陰陽不和,兩相抗激,勢不相下,故迸於上而厥厥動搖也。然上下無頭尾,只在一分之關上,非圓實之小豆,不足以形容其狀也。
白話文:
【數脈第十三】
數脈屬性為陽,每呼吸一次能觸及六次脈跳。如果每呼吸一次出現七次脈跳,則病情較急;八次則病情已達極限;九次則表示元氣已經散脫。
脈象浮大且強勁的稱為洪脈。脈象深沉且強大的則稱為牢脈或實脈。脈象流動順暢、往來流利的稱為滑脈。
脈象強力且緊繃的稱為緊脈,就像繩子轉動的感覺。在寸口部位出現的數脈,若伴有間歇現象,稱為促脈。
在關脈部位出現的數脈,被稱為動脈。這類脈象會呈現出劇烈的震顫,形態猶如小豆般,沒有明顯的起始或終點,僅在關脈部位呈現出這種特徵。
通常情況下,脈象每呼吸四次跳動四次為正常。但如果呼吸一次,脈跳六次,這就是數脈了。血液循環的速度過快,超出正常的範圍,因此被歸類為陽性脈象。如果呼吸一次,脈跳七次,那麼血液循環的速度更快,可稱為急脈。如果呼吸一次,脈跳八次,那麼體內的陽性熱量已達到極限。如果呼吸一次,脈跳九次,那麼元氣已經散失,與遲脈導致的精氣流失情況相同。
如果脈象數而浮大,這被稱為洪脈。如果脈象數而深沉且強大,這可能是牢脈或實脈。如果脈象流動順暢、往來流利,這被稱為滑脈,正如《脈經》所描述的那樣,脈象像車輪一樣滾動。
緊脈與數脈有些相似,但是緊脈的脈象強力且緊繃,形狀像繩子轉動,內部有攪動和搏動的感覺,這似乎與數脈相似。如果在數脈中偶爾出現一次停頓,這被稱為促脈。由於脈象流動迅速,有如奔馬,偶爾脈象不能連貫,所以會出現一次停頓。張仲景說:陽氣過盛會導致促脈,因此促脈多在寸口部位出現。
如果數脈出現在關脈部位,這被稱為動脈。因為關脈是陰陽交匯的地方,如果陰陽失調,相互對抗,勢均力敵,那麼脈象就會向上衝突,呈現出劇烈的震顫。然而,這種脈象在上下方向上沒有明確的起始和終點,只是在關脈部位呈現出這種特徵。它不像圓實的小豆,但用"小豆"這個詞語不足以描述它的形態。
5. 長脈第十四
長則氣治,過於本位。長而端直,弦脈應指。
脈位有三,寸關尺也。長則透出本位。惟其透出,乃見長象。非氣之充暢,不能有此,故曰治。若長而端直,應於指下,是為弦脈。即《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者是也。
白話文:
[長脈第十四]
在脈象中,長脈表示氣血調和,其脈搏超出正常的寸、關、尺部位。當脈象超出原本位置,我們就能觀察到長脈的特徵。這種現象只有在氣血充沛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因此我們說這是身體健康的表現。如果脈象不但長而且筆直,且在手指觸摸下呈現緊繃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弦脈。
就像《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所描述的,脈象柔和、虛弱、光滑,但又端直且長,這就是弦脈的特徵。
6. 短脈第十五
短則氣病,不能滿部,不見於關,惟尺寸候。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數脈相兼,則見諸證。
脈短,則氣不充暢,無論在寸在尺,俱不能滿足本部。惟其不能滿部,乃見短象。氣不足,非病而何?然此惟尺寸見之。設若在關而不滿本部,則與尺寸不相接矣,理無此脈。蓋脈類多矣。有一脈,自有一脈之形。形有不同,故病亦各異。若脈數形兼見,而病亦數種兼成。仲景所謂此自經常,不失銖分者也。如下文云云。
白話文:
[短脈第十五]
脈象如果呈現短狀,表示氣機運行不順,無法完全充滿整個脈位,尤其在寸、尺兩部位表現明顯。
每一種脈象,都有其對應的疾病。當多種脈象同時出現,就會呈現出多種症狀。
脈象短,代表氣機無法充分流暢,無論是在寸或尺,都不能完全滿足該部位的氣血需求。因為無法滿足,所以呈現出短的脈象。氣機不足,當然就是生病了。但這種現象只會在寸、尺兩處看到。假設在關脈部位,氣機若無法充滿該部位,那麼它就無法和寸、尺兩部位的脈象接續,理論上不會有這樣的脈象存在。
脈象種類繁多,每種脈象都有其獨特的形態。形態不同,所對應的病症也會有所差異。如果多種脈象形態同時出現,那麼就會有多種病症同時產生。這就像張仲景所說的,各種脈象和病症之間的關係,精確到一分一毫都不會錯。以下文中的例子就可以說明這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