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一 (3)
卷一 (3)
1. 內外因第九
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
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怒憂,思悲恐驚。
外因之浮,則為表證。沉里遲陰,數則陽盛。
內因之浮,虛風所為。沉氣遲冷,數熱何疑。
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浮遲表虛,沉遲冷結。
表裡陰陽,風氣冷熱。辨內外因,脈證參別。
脈理浩繁,總括於四。既為提綱,引申觸類。
在表則浮,在裡則沉。遲則為寒,數則為熱。固一定不易之理,而因則有二焉。此內外之不可不辨也。外感六淫,因之於天。內傷七情,因之於人。六淫者,天之陰陽風雨晦明也。即《左傳》醫和所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也。淫者,淫佚偏勝。
白話文:
觀察脈象的浮沉遲數,可以辨別疾病的內外原因。外因來自於自然環境,內因則源於自身。
自然環境有陰陽變化,風雨晦明,人體則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
外因引起的浮脈,屬於表證。沉脈、遲脈、數脈分別代表裡證、寒證、熱證。
內因引起的浮脈,是虛風所致。沉脈、遲脈、數脈分別代表氣虛、寒證、熱證。
浮脈、數脈代表表證的熱證,沉脈、數脈代表裡證的熱證。浮脈、遲脈代表表證的虛證,沉脈、遲脈代表裡證的寒結。
表裡、陰陽、風氣、冷熱等因素,都需要結合脈象和症狀綜合辨別。
脈象的道理浩瀚繁複,可以概括為四種基本类型:浮、沉、遲、數。這四種类型就像提綱挈領,可以推演其他脈象。
脈象浮則表證,沉則裡證,遲則寒證,數則熱證。這些都是基本原則,但也有例外情况,因為病因有两種:外因和內因。
因此,必須辨別內外因。外感六淫,是自然環境的因素。內傷七情,是自身的情緒因素。六淫指的是天地的陰陽風雨晦明,也就是《左傳》中醫和所说:陰淫導致寒疾,陽淫導致熱疾,風淫導致末疾,雨淫導致腹疾,晦淫導致惑疾,明淫導致心疾。淫指的是過度偏勝。
久而不復之謂。故陰淫則過於清冷,而陽氣不治,寒疾從起,如上下厥逆,中外寒慄之類。陽淫則過於炎燠,而陰氣不治,熱疾從起,如狂譫煩渴,血泄浸淫之類。風淫則過於動搖,而疾生䱉末,如肢廢毛落、漐習瘛瘲之類。雨淫則過於水濕,而疾生腸腹,如腹滿腫脹,腸鳴濡瀉之類。
晦淫則過於昏暗,陽光內郁,而成惑疾,如百合狐惑,熱中臟燥之類。明淫則過於彰露,陽光外散,而成心疾,如恍惚動悸,錯妄失神之類。七情者,人之喜怒憂思悲恐驚也,即所謂七氣。而巢氏《病源論》,以勞氣易驚氣,又增寒熱二氣,廣為九氣。若配四時五臟,則又只言五氣。
白話文:
長期持續過度的現象,我們稱之為「淫」。陰氣過於清冷,陽氣無法調理,就會產生寒症,例如四肢厥逆、全身發冷等。陽氣過於炎熱,陰氣無法調理,就會產生熱症,例如神志不清、口渴、出血等。風氣過於動盪,就會產生筋骨疾病,例如肢體無力、毛髮脫落、抽搐等。濕氣過於過盛,就會產生腸胃疾病,例如腹脹、腹痛、腹瀉等。
陰暗的氣息過於沉重,陽光無法透入,就會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例如神志迷亂、心煩意燥等。陽光過於強烈,散發過度,就會產生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心神不寧、心慌、失神等。七情指的是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也就是所謂的七氣。巢氏的《病源論》則將勞氣、易驚氣加入,並增加了寒熱二氣,共計九氣。若根據四時五行來配對五臟,則只提及五氣。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是已。據巢氏言九氣之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熱則腠理開而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怒氣上者,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故氣上矣。
喜氣緩者,喜則氣和,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悲氣消者,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內,故氣消矣。恐氣下者,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矣。寒氣收聚者,寒則經絡澀滯,故氣收聚矣。熱氣泄者,熱則腠理開竅,營衛通,故汗出而氣泄矣。
白話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天有四季五行,透過它們生長、收藏,產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轉化五氣,產生喜怒悲憂恐等情緒。根據巢氏的說法,九氣的表現是:怒則氣往上衝,喜則氣緩和,悲則氣消散,恐則氣往下沉,寒則氣收縮,熱則毛孔張開氣外泄,憂則氣混亂,勞則氣消耗,思則氣阻塞。怒氣往上衝是因為怒則氣逆,嚴重時會吐血或嘔吐食物。喜氣緩和是因為喜則氣和,營衛通暢。悲氣消散是因為悲則心繫急促,肺葉上舉,導致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滯留體內。恐氣往下沉是因為恐則精氣下泄,精氣下泄則上焦閉塞,閉塞則氣回流,回流則下焦脹滿。寒氣收縮是因為寒則經絡阻滯。熱氣外泄是因為熱則毛孔張開,營衛通暢,導致汗出氣泄。
憂氣亂者,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氣耗者,勞則喘且汗,內動外泄,故氣耗矣。思氣結者,思則身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矣。是謂九氣,而七氣即在其中。雖皆內因,而為病則有二種。一種因感觸情境,氣久不散,著而為病者,病生於情也。
一種因五行之盛衰,五臟之虛實,互相勝復,病中見情者,情生於病也。病生於情者,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又曰:東方生風,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
白話文:
當心神感到憂慮時,心無所依,神魂無所歸依,思慮也無法安定,因此氣息就會變得紊亂。過度勞累則會導致呼吸急促、汗流不止,內氣外泄,因此氣息就會變得虛耗。沉思過度則會使身心有所拘束,氣息停滯不前,因此氣息就會變得阻塞。這就是所謂的九氣,而七氣就包含在其中。雖然這些都是內在因素,但引發疾病的原因卻有兩種。
一種是因感受外界情境,氣息長期不散,停留在體內而導致疾病,這屬於情致病。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又說:「東方生風,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
另一種是因五行盛衰、五臟虛實相互制約,在疾病過程中表現出情緒變化,這屬於病生情。
南方生熱,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中央生濕,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西方生燥,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北方生寒,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又《靈樞》口問篇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
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脈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又《素問》玉機真藏論云: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
白話文:
南方屬熱,表現出來的聲音是笑聲,身體上的變化是憂愁,內心的志向是喜悅。喜悅過度會傷心,恐懼可以剋制喜悅。
中央屬濕,表現出來的聲音是歌聲,身體上的變化是咳嗽,內心的志向是思考。思考過度會傷脾,憤怒可以剋制思考。
西方屬燥,表現出來的聲音是哭聲,身體上的變化是咳嗽,內心的志向是憂愁。憂愁過度會傷肺,喜悅可以剋制憂愁。
北方屬寒,表現出來的聲音是呻吟聲,身體上的變化是發抖,內心的志向是恐懼。恐懼過度會傷腎,思考可以剋制恐懼。
另外,《靈樞》的口問篇中說:所有疾病的發生,都是源於風、雨、寒、暑,以及陰陽、喜怒、飲食、居住等因素。
突然驚恐,就會導致血氣分離,陰陽失衡,經脈阻塞,氣血運行不暢。陰陽失調,衛氣停滯,經脈空虛,血氣失常,就會失去正常的狀態。
《素問》的玉機真藏論中也說:憂慮、恐懼、悲傷、喜悅、憤怒,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就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如果過度喜悅,就會損傷腎氣;過度憤怒,就會損傷肝氣;過度悲傷,就會損傷肺氣;過度恐懼,就會損傷脾氣;過度憂慮,就會損傷心氣。
又《靈樞》本神篇云: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皮革焦。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又《素問》調經論云: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
白話文:
《靈樞》中提到,過度思慮和驚恐會傷神,神受傷就會導致恐懼無度,甚至失控;悲傷會傷害中氣,導致氣血衰竭,失去生機;過度喜樂會使神氣渙散,無法收斂;愁憂會使氣機阻塞,難以流通;盛怒則會讓人迷糊失智;恐懼會使神氣驚慌失守,無法安定。心神過度思慮和驚恐,會傷神,導致恐懼失控,乃至消瘦無力。脾臟憂愁過度,會傷意,導致精神混亂,四肢無力。
肝臟悲傷過度,會傷魂,導致神志不清,忘卻事情,身體麻木,筋骨攣縮,兩脅骨抬不起來。肺臟過度喜樂,會傷魄,導致精神狂躁,皮膚乾燥。腎臟怒氣過盛,會傷志,導致健忘,腰背無法彎曲伸展。恐懼過度,會傷精,導致骨頭痠痛無力,精氣下泄。此外,《素問》中也提到,喜怒無常,會導致陰氣上逆。
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又《素問》痿論,岐伯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又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又《素問》遺篇云:人憂愁思慮即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愁憂恐懼則傷心。又《靈樞》口問篇云: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涕泣出焉。又壽夭剛柔篇云:憂恐忿怒傷氣。
白話文:
上部的逆轉會導致下部虛弱,下部虛弱會使得陽氣散失,因此會被稱為實質的病症。歡喜會使氣下降,悲傷會使氣消失,氣消失會使得脈搏虛弱無力。因為冷食和寒涼的食物,寒涼的氣息會充斥著身體,使得血液凝滯、氣息流失,因此會被認為是虛弱的病症。又根據《素問》裡的「痿論」,岐伯說:過度的悲哀會導致胞絡斷裂,胞絡斷裂會使得陽氣在內部活動。一旦發作,心下就會崩潰,並且出現頻繁的尿血現象。他又說:思想無盡,無法滿足的慾望,使得情慾在外流動,性行為過度,使得宗筋弛緩,會導致筋萎縮以及白濁的分泌物。
又根據《素問》的遺篇,一個人憂愁思考就會傷害心臟。憤怒與氣逆,上昇而不下降,就會傷害肝臟。又根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憂愁恐懼會傷害心臟。又根據《靈樞》口問篇,口和鼻是氣的門戶。因此,悲哀、憂愁、憂慮都會讓心臟受到影響,心臟受到影響後,五臟六腑也會搖晃。搖晃會使得宗脈感應,宗脈感應會使得液體通道打開。液體通道打開,所以淚水就會流出。又根據「壽夭剛柔篇」,憂愁、憤怒會傷害氣體。
氣傷臟,乃病臟。又《素問》血氣形志篇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形樂志樂,病生於肉。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又《素問》疏五過論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流連,病有所並。又云: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又曰: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又《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白話文:
氣傷害了臟器,就會導致這個臟器生病。根據《素問》中「血氣形志篇」記載,如果身體快樂而精神苦悶,疾病就會產生於血管;身體快樂而精神快樂,疾病就會產生於肌肉;身體痛苦而精神痛苦,疾病就會產生於咽喉;身體經常驚恐,經絡不通暢,疾病就會導致失去知覺。
《素問》中「疏五過論」也提到,如果曾經富貴後來貧窮,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也會從內部產生疾病,稱為「脫營」。曾經富裕後來貧困,則稱為「失精」,五氣相互影響,疾病也會互相牽連。暴喜暴怒、先喜後悲,都會損傷精氣。
精氣耗竭,身體就會衰敗。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陰陽失調,氣血逆流,脈絡充盈而身體虛弱。愚蠢的醫生不懂得補瀉,也不了解病情,精華不斷流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
同樣的道理,曾經富貴後來貧窮,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精神受到內傷,身體也必然會衰敗。曾經富裕後來貧困,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也會出現皮膚乾燥、筋骨屈縮、痿痺攣縮的症狀。
根據《素問》中「生氣通天論」記載,陽氣旺盛的人,如果暴怒,就會使氣血上涌,導致昏厥。
又通評虛實論云: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怒之病也。又《靈樞》刺節真邪篇曰: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又《素問》經脈別論曰: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此皆病生於情也。
情生於病者,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方色青,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又《素問》調經論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又曰: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又宣明五氣篇曰: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白話文:
人體不通暢,上下氣血不流通,就會容易暴怒。飲食不節制,喜怒無常,導致津液外溢,會積留在睪丸。受到驚嚇恐懼,氣喘會從肝臟發出,影響脾臟;驚恐不安,氣喘會從肺臟發出,損傷心臟;驚嚇失精,會從心臟出汗;急速奔跑或恐懼害怕,會從肝臟出汗。這些都是情緒導致的疾病。
情緒也會引起疾病,例如東方屬青色,與肝臟相通,與眼睛相連,肝臟藏精,肝臟病變會導致驚嚇;血氣不平衡會導致驚狂;血氣上行會導致心煩意亂易怒;血氣下行會導致神志不清容易忘記。胃氣逆流、呃逆、恐懼都是情緒導致的。
又云:膽為怒。又云: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又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又《素問》調經論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又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又《靈樞》行針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又《素問》解精微論曰: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
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又《靈樞》本神篇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又云: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又玉機真藏論曰: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又《素問》脈解篇云: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白話文:
膽主怒,精氣與臟腑相合,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與心相合則喜,與肺相合則悲,與肝相合則憂,與脾相合則畏,與腎相合則恐。陽氣入陰則靜,陰氣出陽則怒。精神充足則笑個不停,精神不足則悲傷。血液充盈則容易發怒,血液不足則容易恐懼。陽氣旺盛則容易喜悅,陰氣旺盛則容易發怒。水精化為志,火精化為神。水火交感,神志皆悲,所以眼睛會流淚。心悲則稱為志悲。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容易恐懼,肝氣實則容易發怒。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容易悲傷,心氣實則容易笑個不停。春季脈象過盛,容易使人發怒。陽明脈過盛則會導致厥逆,憎惡火,聽到木音就會驚恐,這是因為陽氣與陰氣相沖,水火相克,所以會突然驚恐。
又曰:少陰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又曰: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又《靈樞》根結篇曰:厥陰為闔,闔折即氣絕而喜悲。又《素問》繆刺篇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
又《素問》生氣通天論曰: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又《靈樞》五變篇曰: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又《素問》痹論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白話文:
少陰經的恐懼感,就像有人要抓你一樣,因為秋季萬物尚未完全消退,陰氣不足,陽氣開始進入,陰陽相互交戰,所以容易感到恐懼。肝氣鬱結不通,就會容易發怒,經常發怒稱為「煎厥」。《靈樞經》根結篇提到,厥陰經主閉合,閉合受損就會氣息斷絕,表現為喜怒無常。《素問經》繆刺篇說,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會讓人無緣無故發怒,氣向上衝到胸部。《素問經》生氣通天論提到,元氣不足,就會容易害怕,甚至驚恐。《靈樞經》五變篇描述,這種人皮膚薄而眼睛深邃堅固,性格剛強,容易發怒,怒氣上衝,胸中氣血逆流,導致肌肉充實而血脈不通,轉而化熱,熱氣消解肌肉,最終形成消瘦。這就是性格剛強而肌肉虛弱的人。《素問經》痹論指出,心痹患者脈絡不通暢,煩躁時會感覺心下鼓動,氣上逆而喘息,咽喉乾燥容易打嗝,厥氣上逆則容易感到恐懼。
又曰:肝痹,夜臥則驚。此皆情生於病也。故病生於情者治其情,如喜勝悲,悲勝怒之類。情生於病者治其病,如平肝怒解,溫膽悸寧之類。外因之邪自表而入。當其在表,正氣應之,其脈必浮。若見沉脈,邪已去表而入里矣。若脈不及四至,名曰遲。遲則邪在陰分,主冷。
過於四至,名曰數。數則邪在陽分,主熱。內因之邪,自內而生,如暴喜、卒驚。暴怒陽氣浮越,脈應之而浮,其中必虛。如今之暴怒蹶僕、卒驚暈倒、大喜傴痛如中風狀,而非外來之風,此即所謂虛風也。若憂思悲恐,久積沉鬱,脈應之而沉,以無虛浮風象,故直指曰氣耳。
遲則為冷。若脈遲,不論因於何氣,皆主冷也。數則為熱。若脈數,不論因於何氣,皆主熱也。數皆主熱。若浮而得之,不論何因,其熱在表。沉而得之,其熱在裡。遲既主冷,若浮而得之,不論何因,其冷在表而虛。沉而得之,其冷在裡而結。外因之表裡陰陽,內因之風氣冷熱,非參以脈,則不能分別。
白話文:
古人說,肝臟病變,晚上睡覺就會驚醒,這些都是因為情緒影響身體而導致的疾病。所以,如果疾病是由情緒引起的,就要治療情緒,例如用快樂來克服悲傷,用悲傷來克服憤怒等等。而如果情緒是因疾病而生,就要治療疾病,例如平息肝火、消除怒氣,溫暖膽經、安撫心悸等等。外來的邪氣從體表入侵,當它在體表時,正氣會與之抗衡,脈象就會浮。如果看到脈象沉,就代表邪氣已經離開體表,進入體內了。如果脈象不到四個指節的深度,叫做遲脈,遲脈代表邪氣在陰分,主寒症。
如果脈象超過四個指節的深度,叫做數脈,數脈代表邪氣在陽分,主熱症。內因的邪氣,從內部產生,例如突然狂喜、突然驚嚇。暴怒會導致陽氣浮越,脈象就會浮,其中一定有虛證。現在的人,如果突然暴怒昏倒、突然驚嚇暈倒、突然狂喜痛得像中風一樣,但卻不是外來風邪引起的,這就是所謂的虛風。如果憂愁、思慮、悲傷、恐懼,長期積累,就會導致脈象沉,因為沒有虛浮風象,所以就直接說這是氣虛。
遲脈就是寒症。無論遲脈是由哪種氣引起的,都代表寒症。數脈就是熱症。無論數脈是由哪種氣引起的,都代表熱症。數脈都代表熱症。如果脈象浮而得之,無論由什麼原因引起,熱症都在體表。如果脈象沉而得之,熱症就在體內。遲脈代表寒症,如果脈象浮而得之,無論由什麼原因引起,寒症都在體表,而且虛弱。如果脈象沉而得之,寒症就在體內,而且凝結。外因的表裡陰陽,內因的風氣冷熱,如果不參照脈象,就無法分辨。
然而脈理浩繁,能提括其綱,自可條析其目,但以浮沉遲數四者而觸類焉。則引彼可以證此,申此可以例彼,而診家之精義,思過半矣。
白話文:
但是脈象的道理複雜多樣,如果能夠抓住其中的主要方面,自然就可以分條列舉出具體細節了。只是用浮、沈、遲、數這四種來推衍擴展的話,那麼從那一邊得到的理解可以用於證明這一邊,延續這一邊的例子也可以應用到那一邊,這樣就能夠掌握到把脈的重要道理和精髓,思考理解的程度就已經超過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