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滑脈主病第二十

滑脈主痰,或傷於食。下為蓄血,上為吐逆。

痰乃水飲所結,薄則稠黏,老則磈礧。滑脈,滑澤近於水象,如數疾而替替然,形相似也。不腐不化之食,象亦如之,皆有物之脈也。(痰宜二陳湯;食宜丹溪保和丸,潔古枳朮丸、曲糵枳朮丸之類。)在下則見於尺。主蓄血者,血亦類液,瘀凝類痰,以其在尺,故以血斷。

(宜仲景桃核承氣湯、《準繩》代抵當丸之類。)若見於寸,必主吐逆,蓋因滑脈之流利滑動,勢不安定,切近上焦,自當為吐。(宜六君子湯、仲景大半夏湯、溫膽湯、東垣藿香安胃散之類。)然而所吐之物,非痰即食。設無痰食,是為嘔逆,則脈不應見滑,而又當見澀矣。

白話文:

滑脈的病因與辨證

滑脈 主要見於痰飲食積下焦 的滑脈則為蓄血上焦 的滑脈則為吐逆

痰飲 是由水飲 結聚而成,新生的痰 較為稀薄老舊的痰稠厚堅硬滑脈 的脈象滑利,如同水流 一般,快速而流暢,與痰飲 的特性相類似。不消化、不吸收的食物 也會形成類似痰飲的狀態,因此也表現出滑脈

(治療痰飲宜用二陳湯;治療食積宜用丹溪保和丸潔古枳朮丸曲糵枳朮丸 等。)

下焦 的滑脈則主要見於尺脈蓄血 的特點與痰飲 類似,皆屬液體,且瘀積凝滯,因此尺脈 上出現滑脈 便可判斷為蓄血

(治療蓄血宜用仲景桃核承氣湯準繩代抵當丸 等。)

滑脈 出現在寸脈 上,則往往是吐逆 的表現。這是因為滑脈流利滑動,使其脈象不穩定,容易影響到上焦,自然就容易引起嘔吐

(治療吐逆宜用六君子湯仲景大半夏湯溫膽湯東垣藿香安胃散 等。)

然而嘔吐內容,往往是痰飲 或是食物。如果沒有痰飲或食積,卻出現嘔吐,那這就不是滑脈 所致的吐逆,而是嘔逆,其脈象應當是澀脈,而不是滑脈

2. 附方

二陳湯(見第十六)

丹溪保和丸(見第十七)

潔古枳朮丸(見第十七)

曲糵枳朮丸,治強食所致,心胸滿悶不快。

神麯(炒),麥糵(炒),枳實(去瓤、麩炒,各一兩),白朮(炒,二兩)

上制,服如枳朮丸法。

仲景桃核承氣湯,《傷寒論》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此下熱與血結成瘀之劑也。今用下瘀血於腸腹脅下者,皆效。

白話文:

二陳湯(見第十六)

丹溪保和丸(見第十七)

潔古枳朮丸(見第十七)

曲糵枳朮丸,治強食所致,心胸滿悶不快。

神麯(炒),麥糵(炒),枳實(去瓤、麩炒,各一兩),白朮(炒,二兩)

以上藥材製成丸藥,服用方法同枳朮丸。

仲景桃核承氣湯,《傷寒論》記載:太陽病不退,熱結膀胱,患者神志恍惚如狂。若有血從下焦排出,排出者病癒。若外邪未解者,尚未可攻,應先解表。表邪已解,但少腹急痛結塊者,方可攻之。宜用桃核承氣湯。此藥方用於治療熱邪與血結成瘀血的症狀。現今用於治療腸腹脅下瘀血,皆有療效。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準繩代抵當丸,行瘀血。(自制。)

大黃(川產、如錦紋者,去皮及黑心,四兩),芒硝(一兩。如欲穩,以玄明粉代),桃仁(麩炒黃,去皮尖,另研如泥,六十枚),當歸尾,生地黃,穿山甲(蛤粉炒,各一兩),桂(三錢或五錢)

白話文:

取桃仁五十個,去皮尖,桂枝二兩去皮,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炙好,以上五味用水七升煮至二升半,去渣,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煮沸,溫熱服用五合,每日三次,應能略微通便。此方可行瘀血,是自制的方劑。另外,大黃使用川產、帶錦紋者,去皮及黑心,用量四兩;芒硝用一兩,若要穩妥可改用玄明粉代替;桃仁用麩炒至黃,去皮尖,另研磨成泥狀,六十枚;當歸尾、生地黃、穿山甲(蛤粉炒)各一兩,桂枝用三錢或五錢。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若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臨臥去枕仰臥,以津咽之,令停留喉下,搜逐膈上。中焦食遠,下焦空心。俱桐子大,以百澇水煎湯下之。

用歸地者,欲下血而不損血耳,且引諸藥至血分也。諸藥皆獷悍,而欲以和濟之也。如血老成積,此藥攻之不動,宜去歸地,加廣朮(醋浸透、焙乾、一兩),肉桂(七錢)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仲景大半夏湯,治反胃嘔吐。

半夏(二升洗),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如果瘀血積聚在上焦,就製成芥子大小的藥丸。睡前將枕頭拿掉,仰躺,用唾液送服藥丸,讓藥丸停留在喉嚨下方,以清除上焦的瘀血。中焦消化食物,下焦空腹,藥丸都用桐子大小,用百澇水煎湯送服。

使用地黃,目的是要瀉血而不傷血,並且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血分。其他藥物都比較峻猛,地黃的作用是和緩它們的藥性。如果血瘀已久,這些藥物難以攻破,就應該去掉地黃,加入醋浸泡、焙乾的廣朮一兩和肉桂七錢。

使用六君子湯(見第十六條),仲景大半夏湯治療反胃嘔吐。

半夏二升洗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溫膽湯(三因),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

半夏(湯洗),枳實,竹茹(各一兩),橘皮(一兩半去白),甘草(炙四錢),白茯苓(七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熱服。

東垣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白話文:

將一斗三升的水與蜂蜜混合,攪拌二百四十遍。煮藥至三升,溫熱服用一升,剩下的分兩次服用。

藿香(一錢半),丁香,人參(各二錢),橘紅(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涼服,食前。和滓服亦可。

白話文:

藥材

  • 藿香:一錢半
  • 丁香:二錢
  • 人參:二錢
  • 橘紅:五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二錢藥末,用水二盞(約400毫升),加入生薑三片,一起煎煮至一盞(約200毫升),去渣後放涼飲用,飯前服用。也可將藥渣一起服用。

3. 澀脈主病第二十一

澀脈少血,或中寒濕,反胃結腸,自汗厥逆。

《靈樞》決氣篇曰: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脈之與血,同質異名,是二而一。況體為陰液,多則滑利,少則枯澀,理勢之必然者。(枯澀、虛澀血少,宜四物湯之類。)寒濕襲人,肌腠痹著,氣道不利,脈安得不澀。(滯澀之澀,宜和劑滲濕湯、百一除濕湯、三因腎著湯之類。

)反胃,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隨食隨吐。胃無餘液,以致腸中枯燥而大便秘結,脈安得不澀。(枯澀之澀,宜六君子湯、寶鑑人參利膈丸、統旨滋血潤腸湯、滋陰清膈飲之類。)自汗者,汗時時自出也。出則液耗,是謂脫液。漏而不止,衛氣散失,四肢厥寒,是謂亡陽。

白話文:

脈搏澀滯,血氣不足,或是體內寒濕凝結,導致胃部不適,腸道阻塞,容易自汗,四肢冰冷發麻。

陽亡液脫,脈又安得不澀。(虛澀之澀,宜十全大補湯、濟生耆附湯、黃耆建中湯之類。)一澀脈也,而有虛澀、滯澀、枯澀之分,是又在診之者,自為靈通耳。

白話文:

當人體陽氣衰竭,津液流失時,脈象必然會變得澀滯。這種澀滯脈象,是由於氣血虛弱所導致的,稱為「虛澀」。治療虛澀脈,可以用十全大補湯、濟生耆附湯、黃耆建中湯等補氣血的方劑。

澀脈的種類很多,除了虛澀之外,還有滯澀和枯澀兩種。其中,滯澀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枯澀則是由於陰液枯竭所致。要精準地判斷脈象的類型,需要醫生憑藉豐富的臨牀經驗和靈活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