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一 (7)
卷一 (7)
1. 內外因第九
南方生熱,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中央生濕,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西方生燥,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北方生寒,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又《靈樞》口問篇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
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脈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又《素問》玉機真藏論云: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
又《靈樞》本神篇云: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皮革焦。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又《素問》調經論云: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
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又《素問》痿論,岐伯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又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又《素問》遺篇云:人憂愁思慮即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愁憂恐懼則傷心。又《靈樞》口問篇云: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涕泣出焉。又壽夭剛柔篇云: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臟,乃病臟。又《素問》血氣形志篇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形樂志樂,病生於肉。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又《素問》疏五過論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流連,病有所並。又云: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又曰: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又《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白話文:
南方環境容易產生熱氣,其聲音表現為大笑,行為表現為憂慮,思想情感則為喜悅。喜悅過度會傷害心臟,恐懼則能克制喜悅。中央環境容易產生濕氣,其聲音表現為唱歌,行為表現為嘔吐,思想情感則為思考。思考過度會傷害脾臟,憤怒則能克制思考。西方環境容易產生燥氣,其聲音表現為哭泣,行為表現為咳嗽,思想情感則為憂愁。憂愁過度會傷害肺臟,喜悅則能克制憂愁。北方環境容易產生寒氣,其聲音表現為呻吟,行為表現為顫抖,思想情感則為恐懼。恐懼過度會傷害腎臟,思考則能克制恐懼。此外,《靈樞·口問篇》記載:百病的發生,都源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和居住環境等因素。
極度驚恐會導致氣血分離,陰陽失衡,經脈阻塞,氣血運行不通暢。陰陽相逆,衛氣停滯,經脈空虛,氣血紊亂,就會失去正常的狀態。《素問·玉機真藏論》記載:憂愁、恐懼、悲傷、喜悅、憤怒等情緒失調,就會導致嚴重的疾病。例如,過度喜悅會耗損心氣,導致腎氣亢盛;憤怒則會導致肝氣亢盛;悲傷則會導致肺氣亢盛;恐懼則會導致脾氣亢盛;憂愁則會導致心氣亢盛。
《靈樞·本神篇》記載:過度思慮會傷神,神受損傷則會產生持續的恐懼和不安;過度悲傷會導致精氣耗竭;過度喜樂會導致精神渙散;過度憂愁會導致氣機阻塞;過度憤怒會導致神志不清;過度恐懼會導致精神渙散。思慮過度傷神,會導致恐懼不安,甚至脫髮、肌肉消瘦。憂愁不解會傷脾,導致神志混亂,四肢無力。
悲傷過度傷魂,會導致精神錯亂,身體僵硬。喜樂過度傷魄,會導致精神錯亂,皮膚乾燥。憤怒過度傷志,會導致健忘,腰背僵硬。恐懼過度傷精,會導致骨骼痠痛無力。 《素問·調經論》記載:喜怒失調,會導致陰氣逆上,導致下焦虛弱,陽氣下移,所以表現為實證。喜悅則氣下陷,悲傷則氣消散,導致脈象虛弱。由於寒涼飲食,寒邪充斥,導致氣血損耗,所以表現為虛證。《素問·痿論》中岐伯說:悲哀過度會導致胞絡損傷,胞絡損傷則陽氣內動,導致心下疼痛,尿血。《素問·痿論》又說:思想過度,慾望無法滿足,精神外馳,房事過度,會導致筋絡鬆弛,導致筋痿或白淫。
《素問·遺篇》記載:憂愁思慮會傷心;憤怒則氣逆上行,會傷肝。《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記載:憂愁恐懼會傷心。《靈樞·口問篇》記載:口鼻是氣的門戶,悲哀憂愁會導致心神不安,五臟六腑皆受影響,經脈受阻,導致涕泣。 《靈樞·壽夭剛柔篇》記載:憂愁、恐懼、憤怒會傷氣,氣傷及臟腑,就會生病。《素問·血氣形志篇》記載:形體安逸,精神勞累,疾病產生於經脈;形體安逸,精神愉快,疾病產生於肌肉;形體勞累,精神勞累,疾病產生於咽喉;形體經常驚恐,經絡不通,疾病產生於不仁(麻木)。《素問·疏五過論》記載:曾經富貴後來貧賤,即使沒有外邪侵犯,也會因內傷而生病,稱為脫營;曾經富有後來貧窮,稱為失精,五氣失調,疾病互相影響。暴喜暴怒、先喜後悲都會傷精氣,精氣耗竭,形體衰敗。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氣血逆亂,導致脈象充盈,形體消瘦。愚昧的醫生不知如何補瀉,不了解病情,導致精華日漸流失,邪氣乘虛而入。曾經顯赫後來衰敗,即使沒有外邪,也會因精神內傷而導致身體衰敗;曾經富有後來貧窮,即使沒有外邪,也會導致皮膚乾燥,筋絡拘攣。 《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陽氣過盛,大怒則氣血逆亂,導致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