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附方

四物湯,治肝脾腎血虛發熱,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熱甚,頭目不清,或煩躁不寐,胸膈作脹,脅肋疼痛等症。凡血虛諸病,以此為主治。若脾氣虛而不能生血,宜四君子。若脾氣鬱而血虛,宜歸脾湯。若腎水涸而不生肝血,宜六味丸。

當歸(二錢),白芍藥(一錢),熟地黃(三錢),川芎(錢半)

上水煎服。

和劑滲濕湯(見第十七)

百一除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炒),厚朴(薑製),蒼朮(米泔制,各二兩),藿香葉,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一兩),甘草(炙七錢),白朮(生用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三因腎著湯,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乾薑(炮),茯苓(各四兩),甘草(炙),白朮(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寶鑑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當歸(酒洗),藿香,甘草,枳實(麩炒黃,各一兩),大黃(酒濕蒸熟),厚朴(薑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諸飲下。

統旨滋血潤腸湯,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飲食不下,大便燥結。

當歸(酒洗,三錢),芍藥(炒),生地黃(各一錢半),紅花(酒洗),桃仁(去皮尖炒),大黃(酒煨),枳殼(麩炒各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盞,食前服。

滋陰清膈飲(統旨),治陰火上衝,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脈洪數者。

當歸,芍藥(煨),黃柏(鹽水炒),黃連(各一錢半),黃芩,山梔,生地黃(各一錢),甘草(三分)

水二鍾,煎七分,入童便、竹瀝各半酒盞,食前服。

十全大補湯(見第十六)

濟生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去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十片,煎八分。食前溫服。未應,更加之。

黃耆建中湯,治血氣不足,體常自汗。

黃耆,桂(各一錢半),白芍藥(三錢),甘草(一錢)

每服五錢。水一鍾半,姜五片,棗二枚,煎八分。去滓,入稠餳一大匙,再煎服。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餳。

白話文:

【附方】

四物湯,適用於肝、脾、腎血虛導致的發熱,或是寒熱交錯,或下午時分體溫特別高,頭腦不清醒,或是焦躁無法入睡,胸口脹悶,脅肋疼痛等症狀。所有因血虛引發的疾病,此湯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如果脾氣虛弱無法生成血液,則應使用四君子湯。若是脾氣鬱悶且血虛,則適合歸脾湯。若是腎臟水分枯竭無法滋養肝臟血液,則應選擇六味丸。

成分:當歸(二錢)、白芍藥(一錢)、熟地黃(三錢)、川芎(錢半)。用水煎煮服用。

和劑滲濕湯(見第十七)

百一除濕湯,適用於被寒濕侵襲,身體沉重,腰部和腳部痠痛,大便稀軟,小便可能不暢或過於頻繁。

成分:炒制的半夏曲、薑製厚朴、米泔水製的蒼朮(各二兩),藿香葉、去白的陳皮、去皮的白茯苓(各一兩),炙甘草(七錢),生用的白朮(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一杯水,加七片薑和一枚棗,煎煮至剩下七分。飯前溫服。

三因腎著湯,適用於腎虛受濕,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如同坐在水中,口不渴,小便自然順暢。

成分:炮製的乾薑、茯苓(各四兩),炙甘草、白朮(各二兩)。每次服用四錢,一杯水,煎煮至剩下七分,空腹溫服。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寶鑑人參利膈丸,適用於胸部不適,大便硬結,咳嗽喘息,脾胃阻滯,促進新陳代謝,是治療膈氣的良藥。

成分: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酒洗當歸、藿香、甘草、麩炒黃的枳實(各一兩),酒濕蒸熟的大黃、薑製厚朴(各二兩)。研磨成細粉,滴水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後用飲料送服。

統旨滋血潤腸湯,適用於血枯以及死血在膈,飲食難以下嚥,大便硬結。

成分:酒洗當歸(三錢)、炒芍藥、生地黃(各一錢半)、酒洗紅花、去皮尖炒的桃仁、酒煨大黃、麩炒的枳殼(各一錢)。一杯半水,煎煮至剩下七分,加入半酒盞的韭菜汁,飯前服用。

滋陰清膈飲(統旨),適用於陰火上升,或是胃火旺盛,食物難以下嚥,脈搏洪大的情況。

成分:當歸、煨芍藥、鹽水炒的黃柏、黃連(各一錢半),黃芩、山梔、生地黃(各一錢),甘草(三分)。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七分,加入童便、竹瀝各半酒盞,飯前服用。

十全大補湯(見第十六)

濟生耆附湯,適用於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疲倦。

成分:去蘆蜜炙的黃耆、炮製去皮臍的附子(各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一杯水,加十片生薑,煎煮至剩下八分。飯前溫服。如無效,可增加劑量。

黃耆建中湯,適用於血氣不足,經常自汗。

成分:黃耆、桂(各一錢半),白芍藥(三錢),甘草(一錢)。每次服用五錢。一杯半水,加五片薑和兩枚棗,煎煮至剩下八分。去渣,加入一大匙稠餳,再煎煮後服用。若有輕微的腹瀉或嘔吐,則不加餳。

2. 弦脈主病第二十二

弦脈主飲,病屬膽肝。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浮弦支飲,沉弦懸痛。陽弦頭痛,陰弦腹痛。

夫飲入於胃,必陽氣為之遊溢輸布。臟腑受其灌溉,形體賴其濡滋。若陽運之力薄,則不能遊溢輸布,停留於中,而飲之諸證起矣。其脈弦者,弦為陰脈,斂束急直,無抑揚鼓動之勢,正陽運之不足也。若非有飲而見弦脈,病又當在膽與肝耳。蓋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自北而東,在肝為厥陰而陰盡,在膽為少陽而陽微。

初春之象,逗氣尚少,升如一縷,有弦義焉。數則為熱,弦而兼數者,病亦兼熱。遲則為寒,弦而兼遲者,病亦兼寒。弦則為飲。弦而浮,則飲停在上,名曰支飲。支者,支分之義,不在胃而支留於心胸間也。(宜仲景苓桂朮甘湯、小青龍湯、和劑倍術丸、破飲丸、六君子湯、仲景澤瀉湯、海藏五飲湯之類。)弦而沉,則飲停在下,當為懸痛。

懸者,懸閣之義,不在胃,而懸留於腹脅間也。以寒飲而留於陰分,故在內痛。(宜濟生八神來復丹、三因控涎丹之類。)弦脈不但主飲,而又主痛者,以弦寒斂束,氣不舒之故耳。陽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陽,三陽走頭,故頭痛。(宜玄珠茶調散、半夏白朮天麻湯、仲景吳茱萸湯之類。

)陰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陰,三陰走腹,故腹痛。(宜仲景小建中湯、香砂理中湯、東垣厚朴湯、仲景四逆湯之類。)

白話文:

[弦脈主病第二十二]

弦脈主要反映的是飲水過多所導致的疾病,這些疾病通常與膽和肝有關。如果脈象呈現出弦且數的狀態,表示體內多有熱象;若脈象為弦且遲,則表示體內多有寒象。

當飲食進入胃部後,必定需要陽氣來幫助運行和輸布。臟腑接受到這份灌溉,形體也因此得到滋潤。然而,如果陽氣運作的力量不足,就不能正常地運行和輸布,導致飲食停留在胃中,從而引發各種飲食相關的症狀。脈象呈現弦狀,弦是陰脈的特徵,緊縮且直線,沒有起伏鼓動的趨勢,這正是陽氣運作不足的表現。如果不是因為飲食問題而出現弦脈,那麼疾病可能就在膽和肝。膽屬甲木,肝屬乙木。從北向東,在肝臟是厥陰,代表陰氣的盡頭;在膽囊是少陽,代表陽氣的微弱。

初春時節,氣候尚冷,陽氣上升如同細線,因此有弦脈的含義。脈象數則表示有熱象,若脈象同時弦且數,則疾病也兼有熱象。脈象遲緩則表示有寒象,若脈象同時弦且遲,則疾病也兼有寒象。脈象弦則表示有飲食問題。若脈象弦且浮,則表示飲食停留在上半身,這種情況稱為支飲。支的意思是分散,表示飲食不在胃部,而是停留在心胸之間。(可用仲景苓桂朮甘湯、小青龍湯、和劑倍術丸、破飲丸、六君子湯、仲景澤瀉湯、海藏五飲湯等方藥治療。)若脈象弦且沉,則表示飲食停留在下半身,會導致疼痛感。

懸的意思是懸掛,表示飲食不在胃部,而是停留在腹部或脅部。由於寒飲留在陰分,因此會在內部感到疼痛。(可用濟生八神來復丹、三因控涎丹等方藥治療。)弦脈不僅反映飲食問題,也反映疼痛,這是因為弦脈代表寒氣收縮,氣血不順所致。陽弦指的是寸脈弦,邪氣在三陽經絡,三陽經絡影響頭部,因此會有頭痛。(可用玄珠茶調散、半夏白朮天麻湯、仲景吳茱萸湯等方藥治療。)陰弦指的是尺脈弦,邪氣在三陰經絡,三陰經絡影響腹部,因此會有腹痛。(可用仲景小建中湯、香砂理中湯、東垣厚朴湯、仲景四逆湯等方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