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

1. 癰疽脈證第七十四

癰疽浮數,惡寒發熱。若有痛處,癰疽所發。

脈數發熱,而痛者陽。不數不熱,不疼陰瘡。

未潰癰疽,不怕洪大。已潰癰疽,洪大可怕。

癰者,壅也。疽者,阻也。榮衛氣血,壅塞阻滯,鬱熱成膿之所致,有陰陽臟腑之分。癰大而淺,疽小而深。大則氣鼓發。鼓發,則向表而淺。小則氣收斂。收斂,則近里而深。淺則從腑從陽,故易消易潰。深則從臟從陰,故難消難潰。易潰者,則毒從外泄。難潰者,則毒常內陷。

此吉凶輕重之所由分也。方書謂其源有五,一曰天行時氣,二曰七情內郁,三曰體虛外感,四曰身熱搏於風冷,五曰食炙煿、飲法酒、服丹石等熱毒。雖分為五,然總不外三因也。三因者,一外因,如《素問》運氣等篇之太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之客氣,以及所至所復,寒燥濕邪,並熱淫所勝,歲火太過之發為疿疹瘡瘍,癰疽瘡腫。又據脈要精微論,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白話文:

癰疽浮出表面,伴隨惡寒發熱。如果出現疼痛,就是癰疽發作的地方。

脈象快速,發熱且疼痛,屬於陽性。脈象不快不熱,也不痛,就是陰性的瘡。

尚未潰爛的癰疽,不必害怕腫大。已經潰爛的癰疽,腫大則非常可怕。

癰指的是阻塞,疽指的是阻礙。榮衛氣血阻塞阻礙,鬱熱形成膿液,這就是癰疽的成因,並且有陰陽臟腑的區分。癰大而淺,疽小而深。腫大則氣體鼓脹外發,鼓脹外發,則向外表面而淺。腫小則氣體收斂,收斂,則靠近內裡而深。淺則從腑臟陽氣,因此容易消散容易潰爛。深則從臟腑陰氣,因此難以消散難以潰爛。容易潰爛的,毒素從體外排泄。難以潰爛的,毒素常往內部侵入。

這就是癰疽吉凶輕重的區別。醫書中說癰疽的來源有五種,一是天行時氣,二是七情內鬱,三是體虛外感,四是身體發熱遭遇風寒,五是食用炙烤食物、飲用法酒、服用丹石等導致熱毒。雖然分為五種,但總歸不外乎三因。三因是指:一為外因,就像《素問》運氣篇等講述的太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等客氣,以及它們所到之處、所復之處,寒燥濕邪,還有熱邪過度,歲火太過導致的疿疹瘡瘍、癰疽瘡腫。另外,根據脈要精微論,皇帝問道:各種癰腫筋攣骨痛,這些都是安生的嗎?岐伯回答道:這些都是寒氣引起的腫脹,是八風所致的變化。

又生氣通天論曰: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薄之淺則為皶,郁之久則為痤。)又曰: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瘻。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腠理之開闔,皆衛氣主之。衛氣失常,則開闔亦不得如常矣。邪因乘隙而入,結於筋絡,故成傴僂。邪若入陷於脈,則營亦不順,逆於肉理之中,久則結聚為癰腫也。

)又《素問》氣穴論曰: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即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為敗。(邪留於節腠溪谷之間。節腠溪谷,神氣所注,必大為敗壞,豈僅消髓破膕而已?)又《靈樞》刺節真邪篇曰:虛邪之中人也,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白話文:

《生氣通天論》說:勞累出汗遇風,體質虛寒就會長出白斑。鬱積就會長瘡。白斑淺薄,鬱積久了就變成瘡。又說:陽氣開合失調,寒氣趁虛而入,就會產生大瘻(一種皮膚病)。營氣不能順行,逆著肉理生長,就會長癰腫。這是因為腠理的開合由衛氣主宰,衛氣失常,開合也不得正常,邪氣乘虛而入,結聚在筋絡中,就會造成傴僂(駝背)。邪氣若侵入血管,營氣就會不順,逆著肉理生長,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癰腫。

《素問·氣穴論》說:邪氣外溢,氣機壅塞,脈絡發熱,肌肉潰爛,營衛失調,就會化膿。內部消蝕骨髓,外部潰爛到大腿,留滯在關節腠理之間,必然會化膿腐敗。邪氣留滯在關節腠理溪谷之間,這些地方是神氣所集中的地方,必然會嚴重腐敗,絕不僅僅是消蝕骨髓、潰爛大腿而已。

《靈樞·刺節真邪篇》說:虛邪侵入人體,搏擊血管,就會造成血閉。不通暢就會形成癰腫。

(亦榮氣不從義。)又云: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熱氣勝,久則良肉腐化為膿。不外瀉而內入,入則爛及於骨。骨傷不易生新附骨,如蟲之蝕也。)又曰: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凝結之久,日漸增聚,則日漸長大矣。

不腐而大,贅於形體,其名曰瘤。昔者,夙昔之謂,言其久也。又曰: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邪附於骨,久為骨疽。)又曰: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此邪結於肉者。有熱,久則肉腐為膿,無熱,久則肉化為漿渣。今疽瘤內常有此類。)一內因,如《素問》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

白話文:

熱氣過盛會導致肉腐爛化膿,進而侵蝕骨骼,這就是骨蝕。邪氣入侵身體,會凝結在一起形成腫瘤。腫瘤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增大,如果腫瘤與骨骼結合就會形成骨疽。腫瘤有熱就會化膿,沒有熱就會變成肉疽。導致疾病的內因之一是三陽病,會出現寒熱交替,最終發展為癰腫。

  • 這些古代醫學概念相對抽象,需要結合更多上下文才能理解其準確意思。
  • 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了更加科學的疾病分類和治療方法,因此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應作為醫療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三陽者,太陽也。太陽主表,故發寒熱。太陽走足,故下為癰腫。)又《素問》氣厥論曰: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腎水寒氣反移,凌於脾土,是為逆。逆則氣壅肌肉而為腫,以脾主肌肉故。脾以寒氣反移凌於肝木,亦為逆。逆則氣不獨壅肌肉,而筋亦攣腫,以肝主筋故。

)又《素問》厥論曰:少陽厥逆,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此言少陽遊行之火。若厥逆結聚,為毒最甚,故不可治。若發驚,是為入臟,主死。以驚屬心,臟則指厥陰心包絡也。)又《靈樞》脈度篇曰: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腑為陽,陽主衛。衛氣不和,則留結於肌腠而癰腫矣。

白話文:

三陽是指太陽,太陽主宰人體表面的氣機,因此人體表面的寒熱變化由太陽掌管。太陽經絡循行於足部,因此下肢容易出現癰腫。

《素問》中提到,腎臟的寒氣逆流到脾臟,就會導致癰腫和氣短。脾臟的寒氣逆流到肝臟,就會導致癰腫和筋攣。這是因為腎水的寒氣逆流到脾土,屬於逆行,會導致氣血瘀滯肌肉,形成腫塊,因為脾臟主宰肌肉。同樣地,脾臟的寒氣逆流到肝木,也屬於逆行,會導致氣血瘀滯肌肉和筋脈,形成腫塊和筋攣,因為肝臟主宰筋脈。

《素問》中還提到,少陽經氣逆亂,會導致腸癰,無法治療,一旦出現驚厥,就會死亡。這是因為少陽經的陽氣遊走於全身,若逆流聚結,就會形成毒素,非常嚴重,因此無法治療。若出現驚厥,表示寒邪已經入侵臟腑,主宰死亡。驚厥屬於心臟的病變,臟腑指的是厥陰心包絡。

《靈樞》中提到,六腑不協調,就會形成癰腫。六腑屬於陽氣,陽氣主宰人體的衛氣。衛氣失調,就會停滯於肌膚腠理,導致癰腫。

)又玉版論,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喜怒傷氣,飲食傷臟。不測者,暴發之謂。暴則氣壅逆而陽有餘。不節者,縱食偏嗜之謂。不節則五宮傷而陰不足。陽有餘則氣聚而熱勝,陰不足則榮不行而熱亦勝。

兩熱相搏,營衛不行,故化膿而成癰疽也。)又陳無擇亦云:癰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蓋言喜怒憂思久郁所致。治以遠志酒、獨勝散,兼以五志相勝之理,乃善。(如恐勝思,思勝恐之類。)不內外因,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白話文:

《玉版論》中,黃帝說:疾病的發生,有喜怒無常、飲食不節的原因。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癰疽。陰陽不通,兩股熱氣相互衝擊,就會化為膿液。(喜怒傷氣,飲食傷臟。無常指的是突然發作,突然發作則氣機壅塞逆亂,導致陽氣有餘。不節指的是放縱飲食、偏食挑食,不節制則五臟受損,導致陰氣不足。陽氣有餘則氣機凝聚,熱氣旺盛;陰氣不足則營養物質無法運送,熱氣也旺盛。

兩股熱氣相互衝擊,營氣衛氣運行不暢,因此化膿形成癰疽。)另外,陳無擇也說:癰疽瘰癧,無論虛實寒熱,都是由於氣機鬱結所致,主要是因為喜怒憂思等情緒長期鬱結所引起。治療方法是用遠志酒、獨勝散,並結合五志相剋的原理,效果最佳。(例如恐懼剋制思慮,思慮剋制恐懼等等。)不論內因外因,就像《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過食肥甘厚味,會導致身體虛弱,容易患病。就像人手持空虛的容器一樣,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

(足生者,必生也。)又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魚生於水,外陰而內陽,水之體也。動而不息,火之象也。火顯於外,陽蓄於內,美食久久,使人熱中。

癰瘍之病,乃其常耳。)又有久服丹石法酒,熱毒蓄中,發為癰疽疔腫,亦同膏粱之類。其脈浮數者,以血泣而氣復從之。邪與正郁,鬱則化熱,故數也。在表在陽,故浮也。正為邪搏,則宣暢外衛之力薄,故復惡寒。據脈證,似與傷寒表證無異。但傷寒雖有痛,或在頭,或在身體,或在骨節,未有痛止於一處者。

白話文:

凡是腳底生長出來的,一定能存活。

另外《異法方宜論》也說:東方的區域,是天地萬物生長的地方。那裡的土地盛產魚鹽,靠近海邊,臨近水源。當地的人民以魚為食,喜好鹹味,都適應了當地環境,喜歡他們的食物。魚肉會使人體內熱氣上升。鹽能抑制血液,所以東方人膚色大多黝黑,體質較為疏鬆,容易患癰疽之症,治療時應以砭石針灸。

魚類生活在水中,外顯陰性,內藏陽性,是水的特性。魚類不斷游動,不息不止,是火的象徵。火在外部顯現,陽氣在內部蘊藏,長期食用魚類,會使人體內熱氣上升。

癰疽之症,是東方人常見的疾病。

另外,長期服用丹石藥物和酒類,也會導致熱毒積聚在體內,引發癰疽疔腫,與長期食用肥美食物導致的疾病類似。

患者脈象浮數,是因為血液失調,氣血隨之逆亂。邪氣與正氣相互糾纏,阻塞不通,阻塞則化為熱氣,所以脈象數。病症位於體表和陽氣部位,所以脈象浮。正氣與邪氣相搏,導致抵禦外邪的能力減弱,所以患者畏寒。

從脈象和症狀來看,似乎與傷寒表證相似。但傷寒雖然也會引起疼痛,但疼痛部位可能在頭部、身體或骨節,不會只集中在一個部位。

今痛止一處而脈數,此處必化熱為膿,正癰疽所發之處也。即《傷寒論》辨脈法所謂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是也。如此者,乃為陽毒。若脈不數,身不熱,所患之處不疼,是邪客陰分,不能鼓發,多致內陷。然必兼有煩懊嘔逆,胸膈不安等證。

否則不熱不疼,脈又不數,是一不病人也,何得謂之陰瘡而反重於陽證耶?方癰疽之未潰也,無論成膿與否,熱邪郁蓄,外不疏通,脈之鼓湧洪大,是其宜也。至於已潰,則熱泄邪解,而洪大之脈宜衰矣。潰而不衰,一派熱邪,正從何復,誠為大可懼者。與《素問》評熱病論所謂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病名陰陽交者,同一義也。

白話文:

現在如果疼痛只集中在一處,但脈搏卻很快,這表示這處地方一定會化熱成膿,正是癰疽發作的地方。這也符合《傷寒論》中辨脈法所說的「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如果有疼痛的地方,但飲食如常,表示體內積聚了膿。這種情況屬於陽毒。

如果脈搏不快,身體也不發熱,患處也不痛,表示邪氣停留在陰分,無法鼓發,容易導致內陷。不過這時一定會伴隨著煩躁、嘔吐、胸膈不安等症狀。

否則,如果沒有發熱、疼痛,脈搏也不快,這就表示根本沒有生病,怎麼能說成是陰瘡,反而比陽證更嚴重呢?在癰疽尚未潰爛之前,不論是否已化膿,熱邪鬱積,無法外泄,脈搏鼓湧洪大,這是正常的現象。等到潰爛之後,熱邪外泄,邪氣消散,脈搏的洪大就應該減弱了。如果潰爛了,脈搏卻沒有減弱,表示熱邪依然存在,沒有消散,這確實非常危險。這與《素問》中評熱病論所說的「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病名陰陽交者」是相同的道理。

凡此癰疽瘍腫,自有專書,注固不能畢述,然《靈樞》癰疽一篇,窮源別流,包括殆盡,恐業外醫者,不能出其範圍也,故備錄於下。黃帝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衛氣源流。)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血和,則孫絡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以張,因息乃行。(榮氣源流。)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虛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

白話文:

凡此癰疽瘍腫,自有專書,注固不能畢述,然《靈樞》癰疽一篇,窮源別流,包括殆盡,恐業外醫者,不能出其範圍也,故備錄於下。

所有這些癰疽瘍腫的疾病,都有專門的書籍記載,這篇注釋不可能完全詳述。但是《靈樞經》中關於癰疽的一篇,已經深入探討其根源和發展脈絡,涵蓋了所有相關內容。恐怕那些沒有專業學習醫術的人,無法超越這些內容的範圍,所以特地將其記錄於此。

黃帝曰餘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衛氣源流。)

黃帝說:我聽說,腸胃接受食物,上焦(指胸腔)的氣機上升,溫暖分佈到肉中,滋養骨節,打通皮膚毛孔。(這就是衛氣的來源。)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中焦(指腹部)的氣機像露水一樣上升,匯入溪谷(指血管),滲入孫脈(指細小血管),津液協調和諧,變化成紅色的血液。

血和,則孫絡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以張,因息乃行。(榮氣源流。)

血液運行通暢,孫絡(指細小血管)首先充盈溢出,然後注入絡脈(指較大血管)。所有血管都充滿,就會注入經脈(指主要的血管)。陰陽互相張弛,隨著呼吸而運行。(這就是榮氣的來源。)

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虛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

運行有規律,循環有道理,與天地運行同步,不得停止。針對疾病,需要調節氣血,從虛弱處去除實邪。瀉掉則不足,疾病則氣機減弱,留住則前後失衡,從虛弱處去除虛邪,補充則有餘。氣血調和,形體和氣機才能維持正常。

餘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

我已經知道氣血的平和與不平和,但我還不知道癰疽是從哪裡產生的。

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萱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言衛氣因以留聚,而不得復返於平常流行之故道也。)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骨空,骨中之細孔,如鬃眼者,所以通血液之滲灌。)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營。

白話文:

成敗和死亡的時機,都有遠近,要如何衡量呢?可以告訴我嗎?岐伯說:經脈的運行無止境,與天體的運行同步,與地面的紀律相合。所以天體運行失常,就會發生日食和月食;地面的規律失常,就會出現水患泛濫、草木枯萎、五穀不生,道路不通,人們無法往來,只能聚居在巷道和城邑中,彼此分離。血氣仍然運行,請說明原因。

因為血脈、營氣和衛氣,不停地周流不息,向上與星宿相應,向下與地面的經脈相合。

當寒邪入侵經絡,就會使血液凝結不通,衛氣聚集於此,無法回歸正常運行的軌道,就會形成癰腫。寒氣轉化為熱,熱氣過盛就會腐蝕肌肉,肌肉腐蝕就會化膿。膿液不排出就會腐爛筋絡,筋絡腐爛就會損傷骨骼,骨骼損傷就會使骨髓消亡,骨骼變得空虛,無法排泄,血液枯竭虛弱,筋骨和肌肉就無法相互滋養。

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者猛烈急速之謂。)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已。發於頸,名曰夭疽,(外在頸而內則入腋熏肺。以其最上,故曰夭。

)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爍,消爍也。烈火熔金之謂。腦被其熱,爍亦如之。煩心者,腎毒傳心也。)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疽,其狀赤黑。

白話文:

經脈破損,毒氣蔓延到五臟六腑,臟腑受損就會導致死亡。黃帝說:我希望詳細了解癰疽的各種症狀,以及治療的禁忌和名稱。岐伯回答:癰疽長在喉嚨里,叫做猛疽。(猛,指猛烈急速的意思。)猛疽不治療,就會化膿。膿液不排出來,堵塞喉嚨,半天就會死。如果化膿了,就要用豬油冷敷,三天就會好。長在脖子上的,叫做夭疽。(長在脖子外側,但內部蔓延到腋窩,熏蒸肺部。因為它位於最上端,所以叫做夭。)

夭疽的癰疽很大,呈赤黑色。如果不及时治疗,热气就会向下进入腋窝,损伤任脉,熏蒸肝肺,十几天就會死亡。陽氣過盛,燒灼腦部,只留下頭頸,叫做腦爍。(爍,指消融的意思。烈火熔化金屬,腦部被熱氣燒灼,就像金屬被熔化一样。煩心是因為腎臟的毒氣傳到心臟。)顏色不好看,脖子疼痛,像被針刺一樣。心煩意亂,就沒有辦法救治了。長在肩膀和胳膊上的,叫做疵疽,表面呈赤黑色。

急治之,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速也。)焫之。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言其小如粟米也。)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纓,急治之。(馬刀蛤蠣之屬,癰形似之。俠纓者,發於結纓之處,人迎之下頸側也。

二癰一在腋,一在頸,常相連絡,故俗名歷串。)發於胸,名曰井疽。(言其深也。)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甘屬土。此疽發於陽明胃經,隱名也。

白話文:

要快速治療,讓病人出汗直到腳底,不會損害五臟。癰瘡發作四五天,就要迅速用火烤。發在腋下,顏色發紅堅硬的,叫做米疽(因為它小如米粒)。用砭石治療。要細長,用砭石輕輕刮,塗上豬油,六天就會好,不要包紮。如果癰瘡堅硬不潰爛,叫做馬刀俠纓,要快速治療。(馬刀蛤蠣之類的癰瘡,形狀像馬刀。俠纓是指發在系著纓帶的地方,就是人迎穴,脖子兩側下方。)

兩個癰瘡,一個在腋下,一個在頸部,常常互相聯繫,所以民間叫做歷串。發在胸部,叫做井疽(因為它很深)。形狀像大豆,三四天就會發作。如果不早治,就會向下進入腹部。不治療,七天就會死。發在胸前,叫做甘疽。顏色青綠,形狀像栝蔞,經常感到又冷又熱。要快速治療,去除寒熱,十歲就會死。死後會流出膿液。(甘屬土。這個癰瘡發在陽明胃經,是隱藏的病症。)

即乳癰之類。內累累如穀食之蓓藟,如栝蔞之包子。雖不即死,亦不即愈。)發於脅,名曰敗疵。(亦乳串之類。)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

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發於尻,名曰銳疽。(尾骨盡處而尖銳,故名。)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發於股陰,名曰赤施。(股陰,足太陰、厥陰二經所過之處。火毒傷陰之甚則發。此曰赤施者,謂赤火之施發耳。)不急治,六十日死。

白話文:

就像乳癰一樣,腫塊內部累累如穀物剛冒出的嫩芽,又像栝蔞的果實一樣,雖然不至於立刻致死,但也無法迅速痊癒。如果發生在脅肋部位,稱為敗疵,也是一種類似乳串的疾病。敗疵是女性的疾病,可以用灸法治療。如果病症發展成大面積的癰疽膿腫,就要進行治療。膿腫中可能會有生肉,大小如赤小豆。可以用銼䔖草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煮沸,熬至剩三升,逼患者大量飲用,並穿上厚衣,坐在鍋上,直到流汗至腳底。如果發生在股脛部位,稱為股脛疽,症狀變化不明顯,但癰疽膿腫會侵蝕骨頭。如果不及时治疗,三十天内就会死亡。如果发生在臀部,称为锐疽,因为发生在尾骨末端,形状尖銳而得名。病症表现为红色堅硬肿块。必须及时治疗,否则三十天内就会死亡。如果发生在股阴部位,称为赤施,因为股阴是足太阴、厥阴两经所经之处,火毒伤阴严重就会发病。赤施指的是赤色火毒的施发。如果不及时治疗,六十天内就会死亡。

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節為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若上下左右相應而發者必死。)發於脛,名曰兔齧。

(如兔之齧傷,故在脛。)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發於內踝,名曰走緩。(毒害於足,則走緩而不能疾。)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毒淫其末,諸陽之本敗矣。亦上下相應者。)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發於足旁,名曰厲癰。

白話文:

如果癰疽長在兩腿之間,就無法治癒,十天之內必死。如果癰疽長在膝蓋,叫做疵癰,症狀是腫大,顏色不變,寒熱交替,摸起來像堅硬的石頭。不要用石頭去壓它,壓它的人會死。必須等到它軟化了,才能用石頭去壓它,這樣才能活命。所有長在關節上並且互相呼應的癰疽,都是無法治癒的。長在陽面者百日內必死,長在陰面者三十日內必死。因為關節是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如果上下左右互相呼應而發病,就一定會死。如果癰疽長在脛骨,叫做兔齧,就像兔子啃咬的傷口一樣,症狀是發紅直到骨頭。要趕緊治療,不治療就會危害性命。如果癰疽長在內踝,叫做走緩,因為毒氣侵害了腳部,所以走起路來緩慢,無法快速行走。症狀是腫大,顏色不變,要多次用石頭壓它,才能止住寒熱,避免死亡。如果癰疽長在腳部上下,叫做四淫,因為毒氣侵淫了腳部的末端,導致陽氣的根本衰敗,也是上下互相呼應的症狀。症狀是腫大成大癰,要趕緊治療,百日內必死。如果癰疽長在腳旁,叫做厲癰。

(厲,惡也。)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急挑去其黑者,不爾則增多。)發於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否則死矣。(不赤黑者,雖不死,亦欲其即衰去。不衰則急斬其指。不然則毒入指脫而死。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能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

白話文:

厲,就是指不好的意思。這種病初期很小,就像小指頭的毛髮一樣。要趕緊治療,把黑色的部分去除,如果不去除,就會越發嚴重。不治療,就會在百日內死亡。要趕緊用針挑去黑色的部分,否則就會越來越多。如果長在腳趾上,就叫做脫癰。這種病的症狀是赤黑色,如果長成這樣,就治不好,必死無疑。如果沒有變為赤黑色,就不會死。如果病情沒有減輕,就要趕快把患處切除,否則就會死。如果沒有變為赤黑色,雖然不至於死,但也要儘快讓病情減輕。如果病情沒有減輕,就要趕快把患處的指頭切掉。否則毒素會蔓延到指頭上,導致指頭脫落而死。

黃帝問道:您剛才說了癰和疽,要怎麼區分它們呢?岐伯回答:當營氣和衛氣滯留於經脈之中時,血液就會瘀積不能流通。血液不通,衛氣就會跟著停滯不通,形成阻礙,無法通行,因此就會發熱。如果發熱不止,熱氣過盛就會導致肉腐爛,腐爛就會形成膿液。但是膿液無法深入到骨髓,骨髓不會乾枯,五臟也不會受到傷害,所以叫做癰。

黃帝又問道:什麼是疽呢?岐伯回答:熱氣過於旺盛,就會深入到肌膚之下,導致筋骨和髓液枯竭。熱氣會向內連結到五臟六腑,導致血液和氣血衰竭。

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皮夭白,如牛脊皮之堅厚也。)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白話文:

當這個腫瘤長在下面時,肌肉和骨骼都沒有剩餘了,所以叫做疽。疽的皮膚表面硬而凹凸不平,就像牛頸部的皮一樣。癰則是皮膚表面光滑有光澤,這是它們的不同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