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3)

1. 水病脈證第七十

又云: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又云: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以上《金匱》論水病之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臟腑氣血。雖有多種,然約而言之,總不外腎、脾、肺三臟為之原始也。

蓋腎居下焦,屬水,統攝陰液,為水之宗本。右為相火,火以濟寒,故水得以宣揚也。脾居中焦,屬土,合肌肉,為水之堤防,主化谷生津,津生不窮,故水得以灌溉也。肺居上焦,屬金,主氣,為水之化源,行榮衛而出治節,故水得以通調也。人或房室勞倦,憂思恐懼,飲食起居,各以類傷其臟而臟氣虛。

虛則各失其職,而水液之常道紊矣。在腎則不能統攝宣揚而停蓄,在脾則不能堤防灌溉而濫行,在肺則不能生化通調而壅閉。況脾與胃合,胃又倚腎為關。關門不利則水聚,利則必由於氣化,是肺又為腎關之所倚也。故《素問·水熱穴論》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

上仲景治水方法,皆以脈證為本,而後量其輕重虛實,治之百無一失。世俗淺醫,欲求急效,動以破氣去水為正治。不知暫寬一二,腫滿續至。坐視其死者比比,可勝悼哉。後學當不厭其繁,而一惟以靈素金匱為準,斯得之矣。

《準繩》云腫病不一,或遍身腫,或四肢腫、面腫、腳腫、皆謂之水氣。然有陽水,有陰水。並可先用五皮飲,或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如未效,繼以四磨飲。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屬陽水。輕宜四磨飲,添磨生枳殼,兼進保和丸。重則疏鑿飲子利之,以通為度。

亦有雖煩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錢以通小便。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泄,小便雖少而不赤澀,此屬陰水,宜實脾飲。小便多少如常,有時赤,有時不赤。至晚則微赤,卻無澀滯者,亦屬陰也,不可遽補。木香流氣飲,繼進復元丹。

若大便不溏,氣息脹滿,宜四磨飲下黑錫丹。四肢腫,謂之肢腫,宜五皮飲加薑黃、木瓜各一錢,或四磨飲,或用白朮三兩,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大棗三枚拍破,同煎至九分,去滓溫服,日三無時。名大棗湯。面獨腫,蘇子降氣湯,兼氣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後,更磨沉香一呷。

有一身之間,惟面與雙腳浮腫,早則面甚,晚則腳甚。經云:面腫為風,腳腫為水,乃風濕所致。須問其大小腸通閉,別其陰陽二證,前後用藥。惟除濕湯,加木瓜、腹皮、白芷各半錢,可通用。或以蘇子降氣湯、除濕湯各半帖煎之。羅謙甫導滯通經湯,治面目、手足浮腫。

感濕而腫者,其身雖腫,而腰下至腳尤腫。腿脹滿尤甚於身。氣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為佳。煎五苓散,吞木瓜丸。(內犯牽牛,亦不可輕服。)間進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萊菔子七分半。因氣而腫者,其脈沉伏。或腹脹,或喘急,宜分氣香蘇飲。

白話文:

水病脈證第七十

病人下痢之後,感到口渴,喝水後卻小便不通暢,腹部脹滿腫大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是因為病情屬於水腫。如果小便能自行通暢,並且伴有汗出,病情就會自行痊癒。各種水腫病症,腰部以下腫脹的,應該促進小便通暢;腰部以上腫脹的,應該發汗,這樣才能痊癒。《金匱要略》中論述水病的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臟腑氣血等方面,雖然有很多種類,但總的來說,都離不開腎、脾、肺三臟的病變。

腎臟位於下焦,屬水,主管人體陰液,是水的根本。腎臟右側有相火,火可以溫煦寒邪,所以水液才能正常運行。脾臟位於中焦,屬土,與肌肉相連,是水的堤防,主司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津液,津液不斷生成,所以水液才能得到滋養。肺臟位於上焦,屬金,主司呼吸,是水的化生之源,運行衛氣,調節水液的輸布,所以水液才能通暢調和。人若房事過度勞累,或憂思恐懼,或飲食起居失調,都會損傷臟腑,導致臟氣虛弱。

臟氣虛弱就會喪失各自的功能,水液的正常運行就會紊亂。腎臟虛弱就不能統攝宣揚,而導致水液停滯;脾臟虛弱就不能起到堤防和灌溉的作用,而導致水液濫行;肺臟虛弱就不能生化和調和水液,而導致水液壅塞。況且脾與胃相連,胃又依靠腎臟為關,關門不利則水液聚積,通暢則必賴於氣化,所以肺臟也依靠腎臟。因此,《素問·水熱穴論》說:水腫的根本在腎,而終末在肺,都是水液聚積的結果。

張仲景治療水腫的方法,都是以脈證為基礎,然後根據病情輕重虛實進行治療,從來沒有失誤。世俗庸醫,為了追求快速見效,總是使用破氣消水的方法作為正治,卻不知道這樣只是暫時緩解一二,腫脹很快又會加重,坐視病人死亡的例子屢見不鮮,令人惋惜!後學應當不厭其煩,以《素問》、《靈樞》、《金匱要略》為準則,這樣才能獲得正確的治療方法。

《醫學衷中參西錄》說腫病有很多種類,有的全身腫脹,有的四肢腫脹、面部腫脹、腳腫,都叫做水氣。其中有陽水,也有陰水。都可以先服用五皮飲,或者除濕湯加木瓜、厚樸各半錢。如果沒有效果,再用四磨飲。全身腫脹,煩渴,小便赤澀,大便不通,屬於陽水。輕者可用四磨飲,加枳殼,同時服用保和丸;重者用疏鑿飲子利水通便,以通暢為度。

也有一些病人雖然煩渴,但大便已經通暢,這種情況就不能再使用瀉下之藥,應該服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各半錢以利小便。全身腫脹,不煩渴,大便正常,或稀溏,小便雖然減少但不赤澀,屬於陰水,應該服用實脾飲。小便多少如常,有時赤,有時不赤,到晚上則略微發紅,但沒有澀滯,也屬於陰水,不可急於補益,可用木香流氣飲,然後服用復元丹。

如果大便不溏,氣息脹滿,應該服用四磨飲,並服用黑錫丹。四肢腫脹,稱為肢腫,可以用五皮飲加薑黃、木瓜各一錢,或用四磨飲,或用白朮三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一盞半,加三枚拍破的大棗,一起煎至九分,去渣溫服,一日三次,不拘時間。這叫做大棗湯。單獨面部腫脹,可用蘇子降氣湯,伴有氣急者更宜服用。或者煎好去渣後,再加磨碎的沉香少許。

如果全身只有面部和雙腳浮腫,早上面部腫脹較重,晚上腳腫脹較重,經書上說:面部腫脹屬風,腳腫脹屬水,是風濕引起的。需要詢問大小腸是否通暢,區分陰陽兩種證候,然後用藥。可以用除濕湯,加木瓜、厚樸、白芷各半錢,也可以通用。或者用蘇子降氣湯、除濕湯各半帖煎服。羅謙甫的導滯通經湯,治療面目、手足浮腫。

因感受濕邪而腫脹的病人,雖然全身腫脹,但腰部以下到腳部腫脹更重,腿部脹滿尤甚於身體其他部位,氣息可能急促,也可能不急促,大便可能稀溏,也可能正常,但最好是促進小便通暢。煎服五苓散,並服用木瓜丸。(內服牽牛子,不可輕易服用。)間隔服用除濕湯,加木瓜、厚樸各半錢,炒萊菔子七分半。因氣滯而腫脹的病人,脈象沉伏,或腹脹,或呼吸急促,應該服用分氣香蘇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