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4)

1. 水病脈證第七十

飲食所傷而腫,或胸滿,或噯氣,宜消導寬中湯。不服水土而腫者,胃苓湯,加味五皮湯。有患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宜消風敗毒散。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氣散。若大便如常,或自利,當導其氣自小便出,宜五皮飲,加生料五苓散。腹若腫,只在下,宜除濕湯,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澤瀉之類。

以上數條,為有餘之證。大病後浮腫,此係脾虛,宜加味六君子湯。白朮三錢,人參、黃耆各一錢半,白茯苓二錢,陳皮、半夏曲、芍藥、木瓜各一錢。炙甘草、大腹皮、木香各五分,薑、棗煎服。小便不利,間入五苓散。有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宜用補中益氣湯補脾、肺、六味丸補腎。

有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腎水,以致小便不利而成水證者,宜人參平肺散。若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土。脾、肺、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二經既虛,漸成水脹。又誤用行氣分利之藥,以致小便不利,喘急痰盛,已成蠱證。

宜加減金匱腎氣丸主之。以上數條,為不足之證。不足者,正氣不足。有餘者,邪氣有餘。凡邪之所湊,必正氣虛也。故以治不足之法治有餘則可,以治有餘之法治不足則不可。潔古法,如水腫因氣為腫者,加橘皮。因濕為腫者,煎防己黃耆湯,調五苓散。因熱為腫者,八正散。

如火熱燥肺為腫者,乃絕水之源也,當清肺除燥,水自生矣。於梔子豉湯中加黃芩。如熱在下焦,陰消使氣不得化者,當益陰而陽氣自化,黃柏、黃連是也。如水脹之病,當開鬼門,潔淨府也,白茯苓湯主之。白茯苓湯能變水。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五錢。水一碗,煎至一半,生薑自然汁入藥。

常服無時,從少至多。服五七日後,覺腹下再腫,治以白朮散。白朮、澤瀉各半兩為末,煎服三錢。或丸亦可,煎茯苓湯下三十丸。以黃耆芍藥建中湯之類調養之。平復後,忌房室、豬魚鹽面等物。香茹熬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漸增,以小便利為度。冬瓜不限多少,任吃。

鯉魚一頭,重一斤以上者,煮熟,取汁和冬瓜、蔥白作羹食之。青頭鴨或白鴨,治如食法,細切,和米並五味煮熟作粥,食之。宜空腹時進。

昔人論水病,知經義者,固惟仲景一人。近世何柏齋、張景岳二論,亦庶幾焉。故附錄於下。

柏齋曰:造化之機,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為濕、為寒;火為燥,為熱。火性炎上,水性潤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則易交也。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不交之極,則分離而死矣。消渴證,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氣證,不交而水偏勝也。制其偏而使之交,則治之之法也。

白話文:

水病脈證第七十

飲食導致腫脹,或胸悶,或打嗝,可用消導寬中湯。因水土不服而腫脹的,用胃苓湯,再加味五皮湯。若患瘡瘍,過早使用干瘡藥導致全身腫脹,則用消風敗毒散。若大便不通,用升麻和氣散。若大便正常或腹瀉,應引導氣從小便排出,可用五皮飲,再加生料五苓散。如果腹部腫脹僅限於下腹部,則用除濕湯,加生料五苓散,並加木瓜、澤瀉等藥。

以上幾條,屬於邪氣有餘的證候。大病後浮腫,這是脾虛,宜加味六君子湯,藥方為:白朮三錢,人參、黃耆各一錢半,白茯苓二錢,陳皮、半夏曲、芍藥、木瓜各一錢,炙甘草、大腹皮、木香各五分,用薑、棗煎服。小便不利時,可加入五苓散。若脾肺虛弱,不能調節水道,則需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肺,再用六味丸補腎。

若心火克制肺金,不能滋生腎水,導致小便不利而形成水腫,則用人參平肺散。如果腎經陰虛,虛火灼傷肺金,導致小便不通,則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水,並用補中益氣湯培補脾土。脾、肺、腎之氣互相協調,則水穀就能自然消化吸收。若脾肺腎二經都虛弱,就會逐漸形成水腫。若又錯誤使用行氣利水的藥物,導致小便不利,喘促痰多,已成危重證候,

則需加減金匱腎氣丸為主藥治療。以上幾條,屬於正氣不足的證候。不足者,指正氣不足;有餘者,指邪氣有餘。凡是邪氣聚集的地方,必然是正氣虛弱的。因此,用治療不足的方法治療有餘是可以的,但用治療有餘的方法治療不足則不可行。古代治療方法,如水腫是因氣而腫的,加橘皮;因濕而腫的,煎防己黃耆湯,再配合五苓散;因熱而腫的,用八正散。

如果因火熱燥傷肺而腫脹,這是水液生成的根本原因,應清肺除燥,水液自然會生成。可在梔子豉湯中加入黃芩。如果熱在小腸以下,陰液虧損使氣機不能轉化,則應滋陰,陽氣自然會轉化,黃柏、黃連就是這樣。如果水腫嚴重,應疏通腸胃,清潔臟腑,可用白茯苓湯。白茯苓湯能利水,其組成是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五錢。用一碗水煎至半碗,加入生薑汁。

可長期服用,從少到多。服用五到七天后,如果感覺下腹部再次腫脹,則用白朮散治療。白朮、澤瀉各半兩磨成粉,每次煎服三錢,也可製成丸劑,用煎好的茯苓湯送服三十丸。再用黃耆芍藥建中湯等藥調養身體。康復後,應忌房事、豬肉、魚、鹽、麵食等。香菇熬膏,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以小便通暢為度。冬瓜不限量食用。

鯉魚(一斤以上)煮熟,取汁與冬瓜、蔥白一起做成羹食用。青頭鴨或白鴨,做法同鯉魚,切碎,與米和五味一起煮粥食用。宜空腹服用。

古人論述水病,真正理解經義的,只有仲景一人。近世何柏齋、張景岳二人的論述,也略有可取之處,故附錄於下。

柏齋說:天地萬物的運化,只在於水火之間,應平和,不應偏倚;應互相交感,不應分離。水主濕、主寒;火主燥、主熱。火性向上,水性向下。所以火應在下,水應在上,這樣就容易交感。交感則為既濟,不交感則為未濟。不交感的極點,就會分離而死亡。消渴症,是不交感而火盛;水氣證,是不交感而水盛。控制其偏盛,使其交感,這就是治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