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痿病脈證第六十七

痿病肺虛,脈多微緩。或澀或緊,或細或濡。

痿者,委也。足痿不用,有委靡不振之義,故字從委。其證五臟俱能成,而此獨歸於肺者,本《素問》也。《素問》痿論岐伯曰:肺熱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而生痿躄。又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忘,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

觀岐伯所言,則知五臟之痿,必自肺始。內則先葉焦,而外則先皮毛虛弱急薄也。蓋肺居心上,為最高。外合皮毛,為最表。故云臟之長,心之蓋,主一身之氣而司呼吸,朝百脈而行榮衛。故平人氣象論曰:臟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其令收降,其化清肅。設有失忘,求謀不得,則肺氣鬱。

白話文:

痿病是因為肺虛引起的,脈象通常微弱緩慢,有時澀滯,有時緊縮,有時細小,有時濡弱。

痿,就是軟弱無力。足痿是指腿腳無力無法行走,有委靡不振之意,所以這個字用「委」字。痿症可以由五臟任何一個臟器病變引起,但這個病症歸屬於肺,是根據《素問》的說法。《素問》中痿論部分,岐伯說:肺熱過度,就會導致皮毛虛弱,變得薄而脆弱,進而產生痿躄。又說:肺是五臟之長,是心的保護層。如果人有失忘、求謀不得的情況,就會引起肺鳴。肺鳴表示肺熱葉焦,五臟因為肺熱葉焦而導致痿躄。

從岐伯的說法可以看出,五臟的痿病,一定是先從肺開始。內部先出現葉焦,外部則先出現皮毛虛弱變得薄而脆弱。因為肺位於心臟上面,是最高的臟器。它與皮毛相連,是身體最外層。所以說它是「臟之長」,是「心之蓋」,主宰一身之氣,司職呼吸,統轄全身脈絡,運行氣血。所以《平人氣象論》說:臟氣比肺氣更為高,用來運行氣血陰陽。它的作用是收引下降,化生清氣,肅降濁氣。如果出現失忘、求謀不得的情況,就會導致肺氣鬱結。

鬱則收者愈收,氣遏為火而熱生焉。熱則清肅之化不行,炎蒸之邪自迫。斯時也,氣不寧靜,則喘鳴;臟不濡潤,則焦萎,然不獨一肺止也。蒸熏榮衛,耗竭臟陰,嗣是五臟之合,如筋、脈、肉、骨之屬,亦皆不得其榮潤,而諸痿之證作矣。故岐伯又曰: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

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宜丹溪虎潛丸、補陰丸之類。)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宜四物湯、三因加減四斤丸之類。)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宜東垣神效黃耆湯、錢氏瀉黃散之類。

白話文:

如果氣鬱結不通,就會越收越緊,氣機受阻就會化為熱,導致身體發熱。熱氣盛行,就會阻礙清氣下降、濁氣上升的正常運作,熱邪就會逼迫著身體。

此時,氣機不暢,就會喘不過氣來,甚至發出鳴聲;臟腑得不到滋潤,就會變得乾燥枯萎,這不只是單純的肺部問題。熱邪蒸燻著營氣和衛氣,耗損了臟腑的陰液,因此五臟六腑,包括筋、脈、肉、骨等,也都得不到滋潤,進而導致各種痿證出現。

因此,岐伯也說:心氣熱盛,就會導致下半身脈絡虛弱,而上半身脈絡卻充盈。

上半身脈絡充盈,下半身脈絡就會虛弱,虛弱就會導致肌肉萎縮,關節無力,小腿無力,無法正常站立行走。 (建議使用丹溪的虎潛丸、補陰丸等藥物。)

肝氣熱盛,就會導致膽汁外泄,口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脈緊縮,最終發展成筋痿。(建議使用四物湯、三因加減四斤丸等藥物。)

脾氣熱盛,就會導致胃乾燥口渴,肌肉麻木無力,最終發展成肉痿。(建議使用東垣的神效黃耆湯、錢氏的瀉黃散等藥物。)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宜丹溪虎潛丸、三因加減四斤丸之類。)此皆言肺熱葉焦,皮毛急薄,熱留著不去,災及四臟而發為諸痿也。若四臟不虛,無隙可乘,則熱亦不能遽襲。故下文岐伯復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故本論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宜仲景炙甘草湯、黑地黃丸之類。)此言悲哀太甚,致心系急而胞絡絕。評熱論曰: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絕則不能上交於心,亢陽內迫。內迫則血溢下崩,隨溲而出。崩則大經空虛,無以榮灌脈絡,故先為肌痹,而漸傳為脈痿也。

白話文:

腎臟火氣旺盛,就會導致腰脊无力,骨头干枯,骨髓减少,最终导致骨质疏松。这些症状可以用丹溪虎潛丸、三因加減四斤丸等药方治疗。这些都是因为肺部热气过盛,导致皮肤毛发干燥脆弱,热气停留在体内,最终影响到四脏六腑,引发各种痿症。如果四脏六腑没有虚弱,就没有地方给热气入侵,热气也就无法轻易地造成伤害。因此,岐伯又说,过度悲伤会导致胞络断绝,胞络断绝,阳气就会在体内乱窜,最终导致心下崩塌,频频小便带血。

《本草纲目》中也记载,大经空虚会导致肌肉麻痹,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脉络痿缩。可以用仲景的炙甘草汤、黑地黄丸等药方治疗。这是因为过度悲伤会导致心系急迫,从而导致胞络断绝。评热论中提到,胞脉属于心,并与胞中相连。胞络断绝,就不能将气血输送到心脏,导致阳气亢盛,迫向体内。阳气迫向体内会导致血溢下崩,随小便排出体外。下崩会导致大经空虚,无法滋养脉络,因此先导致肌肉麻痹,最终逐渐发展为脉络痿缩。

又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宜知柏八味丸、四物湯、加味逍遙散之類。)此言外想邪淫而不遂,及甚於入房。一則肝火抑鬱,一則陰精耗亡,皆前陰所關。前陰者,宗筋也。

宗筋無陰以養,而反為火迫,故弛縱痿弱,及淫念動而白物隨下。故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又曰: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於濕地也。(宜胃苓湯、仲景防己黃耆湯、東垣參朮湯之類。)此言從事於水濕之處,居處皆濕,漸受其邪,留著而濡漬肌肉之間。

白話文:

當一個人思想無盡,總是執著於無法實現的慾望,或者過度沉迷於房事,這樣會使宗筋(與生殖相關的肌肉)鬆弛無力,最終形成筋痿(肌肉萎縮),並可能出現白色分泌物。《下經》說:「筋痿源於肝氣鬱結。」(可使用柏八味丸、四物湯、加味逍遙散等藥方治療。)這指的是外在情慾邪念未遂,或是過度房事,造成肝火鬱結與陰精耗損,這些都會影響生殖器官。宗筋失去陰氣滋養,反而被火氣逼迫,導致鬆弛無力,當淫念發作時,會出現白色分泌物。

久則肌肉不仁,發為肉痿。故肉痿者,得之濕地也。又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宜知柏八味丸、六味丸、補陰丸之類。)此言遠行勞倦,逢熱而渴。

渴則內熱殊甚。內熱甚,則乘其虛者而迫之。遠行勞倦,則腎氣適虛。(經脈別論云:持重遠行,汗出於腎,腎虛明矣。)腎虛,則受其熱而不能勝,漸至髓減骨枯,以致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又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白話文:

如果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肌肉就會失去知覺,進而導致肌肉萎縮。因此,肌肉萎縮是由於濕地環境造成的。

另外,如果長時間旅行勞累,遇到酷熱天氣,就會感到口渴。口渴代表陽氣內耗,內耗則會導致熱氣積聚在腎臟。腎臟是水臟,現在水氣無法克制火氣,就會導致骨骼乾燥、骨髓虛弱,因此腳部無法支撐身體,進而導致骨骼萎縮。因此,《下經》說:骨骼萎縮是由於酷熱天氣造成的。 (可以用柏八味丸、六味丸、補陰丸等藥物治療。)

這段話的意思是,長時間旅行勞累,遇到酷熱天氣,就會口渴。口渴代表內熱非常嚴重。內熱嚴重,就會趁機攻擊虛弱的地方。長時間旅行勞累,腎氣本就虛弱。(《經脈別論》說:長時間負重旅行,就會出汗損傷腎氣,腎虛很明顯。)腎氣虛弱,就會被熱氣侵襲,無法抵抗,逐漸導致骨髓減少、骨骼乾燥,最終導致腳部無法支撐身體,形成骨骼萎縮。因此,骨骼萎縮是由於酷熱天氣造成的。

另外,《素問》中還提到: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總匯,負責滋潤宗筋,宗筋負責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腰脊不舉,似兼督脈證。)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前白淫似帶脈不引證。)故足痿不用也。又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

筋、脈、骨、肉,各以其時月受,則病已矣。前岐伯論痿之感受傳變,可謂盡矣,而終復歸之陽明者,何哉?蓋陽明為水穀之海,沖為血海。此不言水穀而言五臟六腑之海,不言血而言經脈之海,見臟腑經脈,無非二者為之源。一潤宗筋為陽,一灌溪谷為陰。總宗筋而會於氣街,推陽明為之長者。

白話文:

筋、脈、骨、肉,都受到時間和季節的影響,如果它們在特定的時間和季節受到了損傷,就會導致疾病。古代醫家岐伯對痿症的感受、傳變和治療方法,可謂已經論述得十分完備了。但最終都歸結於陽明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明經是水谷(食物)的匯聚之處,而衝脈是血液的匯聚之處。這段話並沒有直接提到水谷,而是說五臟六腑的匯聚之處,也沒有直接提到血,而是說經脈的匯聚之處,說明臟腑經脈都來源於這兩個地方。衝脈灌溉四肢百骸,屬陰,陽明經潤澤宗筋,屬陽。所有宗筋匯聚在氣街,而陽明經是其中最主要的經脈,起主導作用。

氣街乃陽明正脈,亦有尊水穀之義。督脈直行,帶脈橫圍,陽明衝脈,皆屬帶而絡督。陽明虛,則不能榮養宗筋,而帶脈亦無力收引,故足痿不用也。是知束骨利機關者,必藉乎宗筋,而宗筋又藉陽明之榮潤,故治痿者獨取陽明也。然必兼視各臟之滎俞,宜補宜通;受病之時月,或衰或盛,而後逆順可和,虛實可調,病良已矣。此岐伯答帝治痿之針法也。

其脈多微緩,或澀或緊,或細或濡者,以微應皮毛,緩應肌肉,澀應血脈,緊應筋膜,細濡應骨髓耳。

白話文:

氣街是陽明經的主要脈絡,也具有輸送水谷的意義。督脈直行,帶脈橫向環繞,陽明經衝脈,都屬於帶脈的絡脈,並且與督脈相連。陽明經虛弱,就無法滋養宗筋,而帶脈也無力收縮,因此導致足部痿弱無力。由此可知,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運作,必須依賴宗筋,而宗筋又需要陽明經的滋潤,所以治療痿病專注於陽明經。但必須同時觀察各臟腑的滎俞穴位,看是需要補還是需要通;根據發病的時間,判斷是虛弱還是旺盛,然後再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法,使陰陽調和,虛實平衡,病才能痊癒。這是岐伯回答帝皇關於治療痿病的針灸方法。

痿病患者的脈象大多微弱緩慢,有時澀滯,有時緊實,有時細小,有時濡滑,其中微弱對應於皮毛,緩慢對應於肌肉,澀滯對應於血脈,緊實對應於筋膜,細小濡滑對應於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