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三 (1)
卷十三 (1)
1. 卷十三
2. 癰疽脈證第七十四
癰疽浮數,惡寒發熱。若有痛處,癰疽所發。
脈數發熱,而痛者陽。不數不熱,不疼陰瘡。
未潰癰疽,不怕洪大。已潰癰疽,洪大可怕。
癰者,壅也。疽者,阻也。榮衛氣血,壅塞阻滯,鬱熱成膿之所致,有陰陽臟腑之分。癰大而淺,疽小而深。大則氣鼓發。鼓發,則向表而淺。小則氣收斂。收斂,則近里而深。淺則從腑從陽,故易消易潰。深則從臟從陰,故難消難潰。易潰者,則毒從外泄。難潰者,則毒常內陷。
此吉凶輕重之所由分也。方書謂其源有五,一曰天行時氣,二曰七情內郁,三曰體虛外感,四曰身熱搏於風冷,五曰食炙煿、飲法酒、服丹石等熱毒。雖分為五,然總不外三因也。三因者,一外因,如《素問》運氣等篇之太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之客氣,以及所至所復,寒燥濕邪,並熱淫所勝,歲火太過之發為疿疹瘡瘍,癰疽瘡腫。又據脈要精微論,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又生氣通天論曰: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薄之淺則為皶,郁之久則為痤。)又曰: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瘻。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腠理之開闔,皆衛氣主之。衛氣失常,則開闔亦不得如常矣。邪因乘隙而入,結於筋絡,故成傴僂。邪若入陷於脈,則營亦不順,逆於肉理之中,久則結聚為癰腫也。
)又《素問》氣穴論曰: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即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為敗。(邪留於節腠溪谷之間。節腠溪谷,神氣所注,必大為敗壞,豈僅消髓破膕而已?)又《靈樞》刺節真邪篇曰:虛邪之中人也,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亦榮氣不從義。)又云: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熱氣勝,久則良肉腐化為膿。不外瀉而內入,入則爛及於骨。骨傷不易生新附骨,如蟲之蝕也。)又曰: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凝結之久,日漸增聚,則日漸長大矣。
不腐而大,贅於形體,其名曰瘤。昔者,夙昔之謂,言其久也。又曰: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邪附於骨,久為骨疽。)又曰: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此邪結於肉者。有熱,久則肉腐為膿,無熱,久則肉化為漿渣。今疽瘤內常有此類。)一內因,如《素問》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
(三陽者,太陽也。太陽主表,故發寒熱。太陽走足,故下為癰腫。)又《素問》氣厥論曰: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腎水寒氣反移,凌於脾土,是為逆。逆則氣壅肌肉而為腫,以脾主肌肉故。脾以寒氣反移凌於肝木,亦為逆。逆則氣不獨壅肌肉,而筋亦攣腫,以肝主筋故。
白話文:
癰疽的脈象和症狀,以及成因探討
癰疽出現浮腫、脈搏快速、惡寒發熱。若有疼痛,則癰疽發病的位置就在疼痛處。
脈搏快速且發熱並伴有疼痛,屬於陽證;脈搏不快速、不發熱、不疼痛,屬於陰證瘡瘍。
未潰爛的癰疽,即使腫大也不必過於恐懼;已潰爛的癰疽,腫大則非常危險。
「癰」指的是氣血壅塞,「疽」指的是氣血阻滯。榮衛之氣和氣血壅塞阻滯,鬱積生熱,形成膿腫,這與陰陽、臟腑都有關係。癰腫大而淺,疽腫小而深。腫大則氣機鼓脹外發,鼓脹則向體表淺層發展;腫小則氣機收斂內陷,收斂則向內臟深層發展。淺層的癰疽由腑陽所主,所以容易消散潰爛;深層的癰疽由臟陰所主,所以難以消散潰爛。容易潰爛的,毒邪從體表排出;難以潰爛的,毒邪常向內臟侵入。
這就是癰疽吉凶輕重的原因所在。醫書上說癰疽的成因有五:一為天行時氣;二為七情內郁;三為體虛外感;四為體內熱邪與風寒相搏;五為食用辛辣炙烤的食物、飲酒或服用丹石等熱毒之物。雖然分為五種,但總歸不外乎三種原因:一為外因,如同《素問》中關於運氣的篇章所述,太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等客邪之氣,以及它們的傳播和復發,寒燥濕邪以及熱邪盛行,歲時之火過旺,都可能導致疿疹瘡瘍、癰疽腫毒;又根據《脈要精微論》所記載,黃帝問道:諸如癰腫、筋攣、骨痛,這些都是怎麼發生的?岐伯回答:這些都是寒邪引起的腫脹,是八風所致;《生氣通天論》記載:勞累出汗後遇風,寒邪輕淺則為皶,鬱久則為痤(皶是寒邪淺薄所致,痤是鬱久所致);又說:陽氣不能正常開合,寒邪乘虛而入,則會產生大瘻;榮氣不通,逆行於肌肉組織,則會產生癰腫(腠理的開合,都由衛氣所主,衛氣失調,則開合也失常,邪氣乘虛而入,阻塞於筋絡,則會導致僂僂病;邪氣侵入脈絡,則營氣也不通暢,逆行於肌肉組織,久之則聚結成癰腫);《素問·氣穴論》記載:邪氣溢出,氣血壅塞,脈絡熱盛,肌肉腐敗,榮衛不通,就會化膿;內損骨髓,外破皮肉,停留於肌膚關節之間,必定會潰爛(邪氣停留於肌膚關節、溪谷等處,這些地方都是神氣所注之處,必定會嚴重潰爛,豈止是損傷骨髓和皮肉而已);《靈樞·刺節真邪篇》記載:虛邪侵入人體,阻塞於脈絡之中,則會導致血脈閉塞,不通則成癰(也是榮氣不通的意思);又說:熱邪勝過寒邪,則會腐爛肌肉,化膿,內傷骨骼,內傷骨骼則會造成骨蝕(熱邪盛行,久了就會腐爛肌肉,化為膿液,不向外排出而向內侵入,就會腐爛到骨骼,骨骼受損不易再生,如同蟲蝕一般);又說:邪氣侵入人體,凝結日久愈甚,相互連接聚集,就形成瘤;凝結的時間越久,就越聚集,也越來越大;不腐爛而腫大,贅生於體表,叫做瘤;「昔」指從前,說明時間久遠;又說:骨骼與邪氣同時存在,日漸增大,則形成骨疽(邪氣附著於骨骼,久之則成骨疽);又說: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邪氣結聚於肌肉,有熱則久之肌肉腐爛化膿;無熱則久之肌肉化為漿渣,現在的疽瘤內常有這些情況)。二為內因,如同《素問·陰陽別論》所說:三陽經受邪,會發寒熱,向下則會產生癰腫(三陽指太陽經,太陽經主表,故發寒熱,太陽經循行於足部,故向下則會產生癰腫);《素問·氣厥論》記載:腎臟的寒邪移到脾臟,就會產生癰腫和氣短;脾臟的寒邪移到肝臟,就會產生癰腫和筋攣(腎臟寒邪逆移,侵犯脾土,是為逆,逆則氣機壅滯於肌肉而致腫脹,因為脾主肌肉;脾臟的寒邪逆移侵犯肝木,也是逆,逆則氣機不只壅滯於肌肉,筋也攣腫,因為肝主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