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2)

1. 癰疽脈證第七十四

)又《素問》厥論曰:少陽厥逆,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此言少陽遊行之火。若厥逆結聚,為毒最甚,故不可治。若發驚,是為入臟,主死。以驚屬心,臟則指厥陰心包絡也。)又《靈樞》脈度篇曰: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腑為陽,陽主衛。衛氣不和,則留結於肌腠而癰腫矣。

)又玉版論,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喜怒傷氣,飲食傷臟。不測者,暴發之謂。暴則氣壅逆而陽有餘。不節者,縱食偏嗜之謂。不節則五宮傷而陰不足。陽有餘則氣聚而熱勝,陰不足則榮不行而熱亦勝。

兩熱相搏,營衛不行,故化膿而成癰疽也。)又陳無擇亦云:癰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蓋言喜怒憂思久郁所致。治以遠志酒、獨勝散,兼以五志相勝之理,乃善。(如恐勝思,思勝恐之類。)不內外因,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足生者,必生也。)又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魚生於水,外陰而內陽,水之體也。動而不息,火之象也。火顯於外,陽蓄於內,美食久久,使人熱中。

癰瘍之病,乃其常耳。)又有久服丹石法酒,熱毒蓄中,發為癰疽疔腫,亦同膏粱之類。其脈浮數者,以血泣而氣復從之。邪與正郁,鬱則化熱,故數也。在表在陽,故浮也。正為邪搏,則宣暢外衛之力薄,故復惡寒。據脈證,似與傷寒表證無異。但傷寒雖有痛,或在頭,或在身體,或在骨節,未有痛止於一處者。

今痛止一處而脈數,此處必化熱為膿,正癰疽所發之處也。即《傷寒論》辨脈法所謂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是也。如此者,乃為陽毒。若脈不數,身不熱,所患之處不疼,是邪客陰分,不能鼓發,多致內陷。然必兼有煩懊嘔逆,胸膈不安等證。

否則不熱不疼,脈又不數,是一不病人也,何得謂之陰瘡而反重於陽證耶?方癰疽之未潰也,無論成膿與否,熱邪郁蓄,外不疏通,脈之鼓湧洪大,是其宜也。至於已潰,則熱泄邪解,而洪大之脈宜衰矣。潰而不衰,一派熱邪,正從何復,誠為大可懼者。與《素問》評熱病論所謂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病名陰陽交者,同一義也。

凡此癰疽瘍腫,自有專書,注固不能畢述,然《靈樞》癰疽一篇,窮源別流,包括殆盡,恐業外醫者,不能出其範圍也,故備錄於下。黃帝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衛氣源流。)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白話文:

《癰疽脈證第七十四》

《素問》中提到少陽厥逆會導致腸癰,且難以治療,患者若驚恐則會死亡。這是因為少陽經的火熱之氣逆亂聚集,形成劇毒,難以治愈;若患者驚恐,則邪氣入臟腑,危及生命。

《靈樞》中記載,六腑不和則會導致瘀滯形成癰疽。六腑屬陽,陽氣主司衛氣,衛氣失調,則邪氣滯留在肌膚腠理,形成癰腫。

《玉版論》中,黃帝說癰疽的產生,與喜怒無常、飲食不節有關。陰氣不足,陽氣過盛,營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癰疽的發生。陰陽失調,兩者熱邪交爭,則化膿。喜怒傷氣,飲食傷及臟腑,無常即指突然發病,突然發病則氣機壅塞,陽氣過盛;飲食不節,則五臟受損,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則氣血凝滯,熱邪旺盛;陰氣不足則營養物質運行不暢,熱邪亦盛。兩者熱邪交爭,營衛氣血運行受阻,因此化膿形成癰疽。

陳無擇也認為,癰疽瘰癧無論虛實寒熱,都源於氣鬱,主要是長期鬱怒憂思所致。治療宜用遠志酒、獨勝散,並運用五志相勝的原理,例如,恐懼能克制思慮,思慮能克制恐懼等。

《素問》中提到,過度食用肥甘厚味會導致癰疽的發生。

《異法方宜論》中記載,東方沿海地區的人們喜食魚鹽,由於魚性溫熱,鹽能破血,所以當地人多黑色皮膚,容易患癰瘍,治療宜用砭石。魚生於水,外屬陰而內屬陽,水主陰,魚的活動不停息,像火一樣,外顯陽熱,內藏陽氣,長期食用魚類,容易導致體內熱盛。癰瘍是當地常見的疾病。

長期服用丹石藥酒,也會導致熱毒蓄積體內,引發癰疽疔腫,與過度食用肥甘厚味類似。

脈象浮數,是因為血虛而氣隨之,邪正之氣互相鬱結,鬱結則化熱,所以脈象數;邪氣在表在陽,故脈象浮;正氣與邪氣搏鬥,衛氣宣洩功能減弱,所以會惡寒。從脈證來看,似乎與傷寒表證相似,但傷寒的疼痛部位不定,而癰疽的疼痛部位固定。疼痛部位固定且脈象數,則此處必將化熱化膿,是癰疽發病的部位。《傷寒論》中也提到,脈象浮數,將要發熱並伴有惡寒。若有疼痛,飲食如常,則表示有膿液蓄積,這是陽毒。若脈象不數,身不發熱,患處不痛,則邪氣客於陰分,不能鼓發,多會內陷,但必伴有煩躁、嘔吐、逆氣、胸膈不安等症狀。否則,不發熱、不疼痛、脈象又不數,就不是病,何以說是陰瘡,反而比陽證更嚴重呢?

癰疽未潰時,無論是否化膿,熱邪鬱積,外不能疏通,脈象鼓湧洪大,是正常的。若已潰破,則熱邪外泄,邪氣消解,洪大的脈象應減弱。若潰破後脈象仍不減弱,依然是熱邪盛,則十分危險,這與《素問》中所說的「病溫」——汗出後又發熱,脈象躁疾,汗出後不減弱,稱為陰陽交病,意義相同。

癰疽瘍腫,專書已有很多論述,此處不能詳盡,但《靈樞》中關於癰疽的論述,已窮盡其源流,包含了所有方面,一般醫生很難超越其範圍,因此在此加以記載。黃帝說:我聽說腸胃吸收食物,上焦之氣溫養肌肉骨骼,使腠理通暢;中焦之氣如露水,上達溪谷而滋潤經脈,津液調和,變化而成為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