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四 (1)
卷十四 (1)
1. 腸癰脈證第七十六
腸癰實熱,滑數可知。數而不熱,關脈芤虛。
微澀而緊,未膿當下。緊數膿成,切不可下。
腸癰者,腸內生癰也。大腸、小腸皆有之。大抵得之不節飲食、不適寒溫。或積垢瘀凝,或敗血留滯。壅塞不行,久郁化熱,久熱腐膿,而癰斯成矣。如小腹腫痞皮急,按之則痛,小便數如淋,或復自調,時或發熱,或自汗惡寒,身如甲錯。外無熱,內無積聚而見上證者,皆腸癰之候也。
甚者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自臍出,或大便出。其脈數者,小便膿也。洪數、滑數者,大有膿也(宜薏苡附子敗醬散。)遲緊,或微澀而緊者,未有膿也。(宜大黃牡丹湯、萬氏桃仁承氣湯加連翹、秦艽。入風者加防風。準繩蠟礬丸亦效。)鬱結成熱,其熱自實。
熱實,則脈之滑數,不言可知。若數而無熱,則數為虛促之數,非熱所鼓。不惟不實,而與腹中相應之關脈,亦且芤虛矣。雖見諸證,未必成膿。設的確有癰,亦瘀凝之血耳。蓋血瘀聚於腸腹,則流行之脈道中,反覺空虛,故脈芤也。若脈微澀而緊者,氣猶滯著斂實,未化膿也,下之足以蕩其留結之邪。
若脈緊滑數,熱已沸湧消熔,膿已成也。下之反以奪其生新之力。即癰瘍未潰,宜瀉實。已潰,宜補虛義。
白話文:
腸癰是因實熱所致,從脈象的滑數可以得知。如果脈象數但不伴隨熱象,則可能是關脈呈現芤虛的情況。
脈象微澀且緊,若尚未形成膿腫,適合採用下法治療。若脈象緊且數,表示膿腫已經形成,切記不可再使用下法。
腸癰指的是腸道內部產生的膿腫,無論大腸或小腸都可能發生。通常因飲食過度或不適應冷暖變化導致,或是腸道內累積污垢或血液瘀滯。長期壅塞不暢,久而久之會產生熱氣,熱氣持續存在會使組織腐爛生成膿腫,於是就形成了腸癰。如小腹部腫脹疼痛,皮膚緊繃,按壓時感到疼痛,頻繁排尿如同淋病,有時尿量正常,偶爾發燒,自汗或怕冷,身體表面皮膚像盔甲般粗糙。若外表無發熱現象,體內也無明顯積聚,但出現上述症狀,都可能是腸癰的徵兆。
嚴重時,腹部可能膨脹,翻身時能聽到水聲。或者肚臍周圍長瘡,膿液可能從肚臘流出,或者通過大便排出。脈象數,可能代表小便中有膿;若脈象洪數或滑數,則表示有大量的膿存在。若脈象遲緩緊繃,或微澀且緊,表示尚未形成膿腫。
熱氣聚集,自然會讓脈象呈現滑數,這點無需多說。若脈象數但無熱象,那脈象的數是因為虛弱造成的,並非由熱氣引起。不僅如此,和腹部相對應的關脈也可能呈現芤虛。即使出現了以上各種症狀,但未必已形成膿腫。即便確定有膿腫,也只是血液瘀凝而已。因為血液在腸腹處瘀積,流動的脈絡中反而會感覺空虛,所以脈象會顯示芤。若脈象微澀且緊,表示氣機還停留在收縮狀態,尚未化為膿腫,使用下法可以幫助消除殘留的邪氣。
然而,若脈象緊且滑數,說明熱氣已經達到沸騰的程度,膿腫已經形成。此時使用下法反而會消耗新生力量。就像瘍瘍未破潰時,應該採用清熱去實的方法;一旦破潰,則應採用滋補虛弱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