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二 (1)
卷二 (1)
1. 附方
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腸內有癰膿也。此方主之。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大黃牡丹湯,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過下,總以此方主之。
大黃(四兩),牡丹皮(一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萬氏治腸癰方
桃仁承氣湯加秦艽、連翹。(桃仁承氣湯見第二十。)
薏苡仁湯,治腸癰,腹中㽲痛,煩躁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病。縱非癰,但疑似間,便可服。
薏苡仁,栝蔞仁(各三錢),牡丹皮(去骨),桃仁(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一鍾,不拘時服。
按此方藥品和平,其功且速,常治腹痛,或發熱,或脹滿不食,水道澀滯。產後多有此證。或月經欲行,或行後作痛尤效。
四聖散,一名神效栝蔞散。治腸癰,癰疽生於腦髭背腋,及便毒。服之神效。
生黃栝蔞(一枚,去皮),粉草(四錢,研末),沒藥(研末,三錢),乳香(研末,一錢)
上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兩服,兩日服盡。大便順導惡物妙。若干栝蔞,則用兩三枚。一方。若病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毒已結成,即膿化為水。毒未成,即於小便中出。疾甚,再合服,以退為度。
神仙蠟礬丸(見第七十四)
雲母膏,治一切癰疽瘡癤,折傷等證。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白芷,沒藥,赤芍藥,肉桂,當歸,鹽花,菖蒲,麒麟竭,黃耆,白芨,芎藭,木香,龍膽草,白蘞,防風,厚朴,麝香,桔梗,柴胡,松脂,人參,蒼朮,黃芩,乳香,附子,茯苓,良薑,合歡皮(各五錢),硝石,甘草,雲母(各四兩),桑白皮,槐枝,柳枝,柏葉,水銀(以絹另包。待膏成,以手細彈在上,名養膏母),陳皮(各二兩),清油(四十兩),黃丹(二十兩)
上除雲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沒藥、麝香、鹽花、黃丹八味另研外,余藥並細切,入油浸七日。文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攪。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者三次,以藥黑色為度。去滓,再熬。後入丹與八味末,仍不住手以槐柳枝攪。滴水中成珠,不軟不硬為度。瓷器收貯。候溫,將水銀彈上。用時先刮去水銀,或服或貼,隨宜用之,其功甚大也。
白話文:
【附錄配方】
薏苡附子敗醬散,適用於腸道形成膿腫的情況,病患身體會出現類似鱗片狀的皮膚異常,腹部皮膚緊繃,觸摸感覺柔軟,看似腫脹,但腹部並無明顯硬塊,身體也無發熱現象,脈搏跳動快速,這表示腸道內部可能已產生膿液。此方適用於這種情況。
成分: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將以上三種藥材磨成粉末,取一匙的量,加入兩杯水,煮至剩一半,一次喝完。可能會有頻尿的情況。
大黃牡丹湯,適用於小腹腫脹硬塊,按壓會疼痛如同頻尿,但小便正常,偶爾發燒,自覺出汗,同時怕冷,脈搏遲緩緊繃的情況,如果膿腫尚未形成,可以使用瀉下法,排出的可能是血液;如果脈搏快速,表示膿腫已經形成,不能過度瀉下,此方適用於這兩種情況。
成分:大黃(四兩),牡丹皮(一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將上述五種藥材,加入六杯水煮至剩一杯,去掉殘渣,再加入芒硝,煮至再次沸騰,一次喝完。如果有膿腫,應會從大便中排出。如果沒有膿腫,則可能從大便中排出血液。
萬氏治腸癰方
在桃仁承氣湯基礎上,添加秦艽和連翹。(桃仁承氣湯詳見第二十條。)
薏苡仁湯,適用於腸道形成膿腫,腹部劇烈疼痛,煩躁不安,或感到脹氣無法進食,小便困難,婦女產後虛弱伴隨發熱,常見此症。即使不是膿腫,只要有疑似症狀,即可服用。
成分:薏苡仁,栝蔞仁(各三錢),牡丹皮(去骨),桃仁(各二錢)
將上述藥材做為一劑,加入兩杯水,煮至剩一杯,不限時間服用。
根據經驗,此方藥性平和,效果迅速,常用於治療腹痛,或發熱,或脹氣無法進食,小便困難。產後婦女常有此症狀。或月經來臨前或月經後疼痛,服用此方效果特別顯著。
四聖散,又名神效栝蔞散。適用於腸道形成膿腫,或其他部位如頭髮、腋下、便毒等膿腫,服用效果神奇。
成分:生黃栝蔞(一枚,去皮),粉草(四錢,研末),沒藥(研末,三錢),乳香(研末,一錢)
將以上藥材用兩大碗紅酒,用慢火煮至剩一碗,分兩次服用,兩天內服用完畢。有助於排便,排出有害物質。如果使用乾燥的黃栝蔞,則需使用兩到三枚。若病變部位在上半身,飯後服用;若病變部位在下半身,飯前服用。若膿腫已形成,膿液會轉為水狀;若膿腫尚未形成,毒素會從小便中排出。病情嚴重時,可再次配製服用,直到症狀改善。
神仙蠟礬丸(詳見第七十四條)
雲母膏,適用於所有膿腫、瘡瘍、骨折等症狀。
成分: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白芷,沒藥,赤芍藥,肉桂,當歸,鹽花,菖蒲,麒麟竭,黃耆,白芨,芎藭,木香,龍膽草,白蘞,防風,厚朴,麝香,桔梗,柴胡,松脂,人參,蒼朮,黃芩,乳香,附子,茯苓,良薑,合歡皮(各五錢),硝石,甘草,雲母(各四兩),桑白皮,槐枝,柳枝,柏葉,水銀(以絹另包。待膏成,以手細彈在上,名養膏母),陳皮(各二兩),清油(四十兩),黃丹(二十兩)
除了雲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沒藥、麝香、鹽花、黃丹八種藥材需另外研磨外,其他藥材均需細切,浸泡在油中七天。用小火煎煮,用柳枝不停攪拌,待油開始沸騰,關火。待油停止沸騰,再開火。如此反覆三次,直到藥材呈黑色。去掉殘渣,再熬煮。最後加入八種藥材的粉末,再用槐枝和柳枝不停攪拌。將膏體滴入水中,確保它既不軟也不硬。儲存在瓷器中,待溫度適宜,將水銀撒在上面。使用時先颳去水銀,可口服或外敷,根據需要使用,功效巨大。
排膿散,適用於腸道形成膿腫,小腹脹痛,脈搏滑數。或有急迫感,需頻繁排便,或偶爾出血。
成分:黃耆(鹽水拌炒),當歸(酒拌),金銀花,白芷,穿山甲(蛤粉炒),防風,連翹,栝蔞(杵),甘草(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做為一劑,加入兩杯水,煮至剩八分,飯前服用。如果膿腫將盡,去除穿山甲和連翹,增加當歸和川芎。或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飯後用蜂蜜水送服,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