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十(附余)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附余) (6)

1. 醫範

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少者曰死,老者曰終,所以謂治疾不愈之狀也。入於醫師者,醫師得以制其祿,且以為後戒。)

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腫瘍壅而上生創者。潰瘍癰而含膿血者。金瘍刃創也。折瘍踠跌者。祝當為注,以藥附之也。劀,刮去膿血也。殺,以藥食其惡肉也。)

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止病曰療。五毒,五藥之有毒者。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其中,燒之三晝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之。以注創,惡肉破則骨盡出。劀謂刮去敗血。殺謂蝕去惡肉。

蓋腫者欲散,潰者欲合,傷者欲復,斷者欲續。故必先攻之以五毒,而後養之以五穀,療之以五藥,節之以五味也。)

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凡有瘍者,受其藥焉。(此言各以其類相養也。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辛,金味。金之纏合異物似筋。咸,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脈。苦,火味。火出入無形似氣。甘,土味。土含載四者似肉。滑,滑石也。

凡諸滑物通利往來,似竅然。治瘍以骨為主,而筋脈氣不可以過盛,用藥宜得其中焉。)

陶弘景曰:今庸醫處療,皆恥看本草。或倚約舊方,或聞人傳說,或遇其所憶,便攬筆疏之。俄然戴面,以此表奇。其惡畏相反,故自寡昧。而藥類違僻,分量參差,亦不以為疑。脫或偶爾值瘥,則自信方驗。若旬月未瘳,則言病源深結,了不反求諸己,詳思得失。虛構聲稱,多納金帛,非惟在顯宜貴,固將居幽貽譴矣。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惟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豈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滯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

孫真人曰:凡古今病名,率多不同。緩急尋檢,常致疑阻。若不判別,何以示眾。且如世人呼陰毒傷寒,最為劇病。嘗深摭其由。然口稱陰毒之名,意指少陰之證,病實陰陽之候。命一疾而涉三病,以此為治,豈不茫昧。殊不知陰毒、少陰、陰陽,自是三候,為治全別。古有方證,其說甚明。

今而混淆,害人最急。又如腸風、臟毒、咳逆、慢驚,遍稽方論,無此名稱。深窮其狀,腸風,乃腸痔下血。臟毒,乃痢之蠱毒。咳逆者,噦逆之名,慢驚者,陰癇之病。若不知古知今,何以為人司命?加以古之經方,言多雅奧,以利為滯下,以蹶為腳氣,以淋為癃,以實為秘,以天行為傷寒,以白虎為歷節,以膈氣為膏肓,以喘嗽為咳逆,以僵直為痓,以不語為癔,以緩縱為痱,以怔忪為悸,以痰為飲,以黃為癉。諸如此論,可不討論?而況病有數候相類,二病同名者哉。

白話文:

醫範

凡是百姓患病,要區分病症再治療。病人死亡,則要記錄其病因病狀,交由醫生記錄(年輕人死亡稱「死」,老年人死亡稱「終」,都是指治療無效的狀態。交由醫生記錄,醫生可以據此調整薪酬,並作為後世的警惕)。

外科醫生,負責治療腫瘍、潰瘍、刀傷、跌打損傷,並運用藥物治療、清除壞死組織。(腫瘍是腫脹並向上生瘡的。潰瘍是癰疽並含有膿血的。刀傷是刀劍造成的傷口。跌打損傷是扭傷跌傷的。注藥是指用藥物敷在傷口上。刮是指刮除膿血。殺是指用藥物腐蝕壞死組織。)

凡是治療外科疾病,都要用毒性藥物攻邪,用五氣調養,用藥物治療,並調節飲食。(治療疾病叫做療。五毒,指五種毒性藥物。現在醫方有五毒藥,是用雄黃、石膽、丹砂、礬石、磁石混合,燒製三天三夜。收集其煙氣凝結的物質,用雞毛掃下來,敷在傷口上,直到壞死組織脫落,骨頭都露出來。刮是指刮去腐敗的血液。腐蝕是指腐蝕壞死組織。

腫脹的需要消散,潰爛的需要癒合,受傷的需要修復,斷裂的需要連接。所以必須先用毒性藥物攻邪,然後用五穀養生,用藥物治療,再調節飲食。)

凡是藥物,酸味可以滋養骨骼,辛味可以滋養筋脈,鹹味可以滋養血液,苦味可以滋養元氣,甘味可以滋養肌肉,滑潤的藥物可以滋養竅穴。凡是有外科疾病的人,都要服用相應的藥物。(這指的是藥物有各自的功效,彼此相輔相成。酸味,屬於木的特性。樹根扎在土中,如同骨骼。辛味,屬於金的特性。金屬纏繞,如同筋脈。鹹味,屬於水的特性。水流在地下,如同脈絡。苦味,屬於火的特性。火無形無狀,如同元氣。甘味,屬於土的特性。土承載萬物,如同肌肉。滑潤,指滑石等藥物。

凡是滑潤的藥物都有通利的作用,如同竅穴。治療外科疾病,以骨骼為重點,但筋脈和元氣不能過盛,用藥要掌握好平衡。)

陶弘景說:現在庸醫治療疾病,都恥於查閱本草綱目。或依賴舊方,或聽信他人傳說,或憑藉自己的記憶,就執筆開方。然後得意洋洋,以此炫耀自己的醫術。他們害怕藥物相反,因此蒙昧無知。藥物種類選擇錯誤,劑量不準確,也不懷疑。如果偶然碰巧治癒了,就自信自己的處方有效。如果十幾天還沒有好轉,就說病情深重,從來不反躬自省,仔細思考得失。虛構名聲,收取大量財物,不僅在顯貴之處招搖撞騙,最終將在隱秘之處遭受懲罰。

張湛說:經典醫方很難精通,這是有原因的。現在疾病有內在相同而外在不同的,也有內在不同而外在相同的。因此,五臟六腑的盈虛,血脈的通塞,不是耳朵眼睛所能察覺的,必須先診脈候診,仔細審察。而寸口、關、尺脈,有浮沉、弦緊的區別;經絡穴位,有高低淺深的差異;皮膚筋骨,有厚薄剛柔的差別。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能談論這些。

現在用粗淺的思考去探討精微的事情,不是很危險嗎?如果已經飽滿了還繼續增加,已經虛弱了還繼續耗損,已經堵塞了還繼續阻礙,已經寒冷了還繼續停滯,這是加重病情而期望病人康復,我看見的結果只有死亡。

孫真人說:凡是古今的病名,大多不同。緩慢地查找,常常導致疑惑阻礙。如果不辨別,怎麼能向眾人展示?比如說,世人所說的陰毒傷寒,是最嚴重的疾病。我曾經深入探究其原因。然而,口稱陰毒,指的是少陰的證候,疾病的本質是陰陽失調。一個病名卻包含三個病症,以此來治療,不是很糊塗嗎?殊不知陰毒、少陰、陰陽,本來就是三個不同的證候,治療方法完全不同。古代的方劑和證候,其論述很清楚。

現在混淆這些概念,危害最大。又比如腸風、臟毒、咳嗽、癲癇,遍查醫書,沒有這些名稱。深入探究其症狀,腸風,就是腸痔出血。臟毒,就是痢疾的蠱毒。咳嗽,就是噦逆。癲癇,就是陰癇。如果不了解古代和現代的醫學,怎麼能擔當起醫生的責任?此外,古代的經典醫方,語言大多典雅深奧,把利便說成是滯下,把足踝扭傷說成是腳氣,把尿頻說成是癃閉,把便秘說成是實證,把傷寒說成是天行,把關節炎說成是白虎歷節,把膈氣說成是膏肓,把喘嗽說成是咳逆,把肢體僵直說成是痓,把不說話說成是癔病,把汗出說成是痱子,把心悸說成是怔忪,把痰說成是飲,把黃疸說成是癉。諸如此類,難道不需要討論嗎?何況疾病的證候有時相似,兩種疾病有相同名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