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二十一(附余) (4)
卷二十一(附余) (4)
1. 病家須知
一、謹微疾。凡服藥於微,則其病易療。若過半而治療者,什三矣。過七八而治療者,什不得一矣。昔齊中尉潘滿如小腹痛,倉公診曰:病得之酒且內。中尉不復自止於內。二十八日,當溲血而死。居二十五日,果溲血,三日死。王仲宣年二十。仲景謂之曰:君有病,四十歲當眉落,半年而死。
授五石湯令服,可免。居數日,復問之。詭云:已服湯。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後至期果如其言,眉落而死。今人染病在身,不自珍惜,罔遵醫戒,忽略初機。直至深重,乃始張惶,卒以喪亡而不救。噫!晚矣。
一、慎藥石。病家有三種陋習。一者聽信師巫,廣行殺戮,禱賽鬼神,而醫藥反若可緩,煎調漫托匪人。二者不明藥理,旦暮更醫,致使源流不清,臧否淆溷,亂投雜劑,罔知適從。三者自命知醫,膠持意見,妄為加減,以掣醫人之肘。有此三弊,雖倉扁無以見其能矣。善養者知之。
白話文:
病家須知
一、疾病要及早治療。輕微的疾病,及早用藥,就容易治好。如果等到病情加重一半才治療,成功的機率只有十分之三;如果等到病情加重七八成才治療,成功的機率就幾乎沒有了。從前齊國的中尉潘滿,患了小腹疼痛,倉公診斷說:這是因為喝酒引起的內傷。中尉沒有及時治療內傷,二十八天后開始排出血尿而死,實際上在患病二十五天后就開始排出血尿,三天後就死了。王仲宣二十歲的時候,張仲景告訴他:「你有病,四十歲的時候眉毛會脫落,半年後就會死去。」並給他五石湯讓他服用,可以避免這種情況。過了幾天,張仲景再次詢問他,王仲宣卻謊稱已經服用了藥。張仲景說:「你的氣色根本不像服用了藥的樣子,你怎麼如此輕忽自己的性命呢?」後來到了預言的時間,果然如同張仲景所說,眉毛脫落而死。現在的人得了病,自己不珍惜身體,不遵守醫囑,忽略疾病的初期,等到病情嚴重了才驚慌失措,最終導致死亡,無法挽回。唉!真是太晚了!
二、用藥要謹慎。病人有三大壞習慣:一是相信巫師,廣泛採用殺生祭祀、祈禱鬼神的方法,而把醫藥治療反而放在一邊,煎藥調劑的事情託付給不靠譜的人。二是對藥物不懂,早上換一個醫生,晚上又換一個醫生,導致病情原因不清,好壞藥物混淆,胡亂服用各種藥物,不知該怎麼辦。三是自以為懂醫術,堅持自己的意見,擅自增減藥物,阻礙醫生治療。如果有這三種壞習慣,即使是像扁鵲、倉公那樣的醫術高明的人,也無能為力了。善於保養身體的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2. 尊生十二鑑
(楫著)
遠房室
經脈篇云:人始生,先成精。又上古天真論為《素問》首篇,亦單說得一精字。蓋精者,先天之胚胎,生生之種子也。故欲修長年,必先遠色,矧病者乎。病既因虛致邪,務宜堅城卻寇。
寡嗜欲
嗜欲不滿,心無寧時。損耗精神,莫此為甚。人非木石,安能絕無。簡而寡之,斯為得矣。
斷思想
思想無窮,神結於內。展轉勿置,煩由以生。時日未覺,久則暗損氣血多矣。亟宜斬絕。
消暴怒
《內經》云:怒則氣上。上而不下,病從生矣。甚有嘔血者,痰塞僕蹶者,皆氣上不下故耳。能臨事顧身,怒將潛滅。
戒勞動
動而生陽,勉力動之成火矣。故勞字上從火,下從力。動亦從力、從重,非重力不能動也。勞動,則氣火煩沸,諸火上騰,病變不出。而素有火疾者,更為甚焉。惟靜逸為對治之法。
省言語
言由心發。既發於心,則恐其錯誤,未免煩費吾心,細為檢點。又人之一言一語,必由呼吸而出。費心損神,呼吸損氣。神氣兩虧,於人何益?
慎起居
起居者何,一切行住坐臥,早起晚息也。慎起居者何,言一切行住坐臥,早起晚息間,謹而慎之。勿使風寒暑濕之邪,乘虛侵襲。而病中尤當防備,要令我城堅固,莫教圍寇益兵。
勿迎送
迎送勞形。周全於迎送之間,則勞神矣。諒我病夫,雖禮可廢。
節飲食
飲食賴以養生。而養生中,有戕生者。故生氣通天論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傷者,言其偏勝也。五味且不可偏,而乃有偏於涼冷,偏於炙煿,偏於膏粱,偏於曲糵者。漸令濕熱垢膩,久積腸胃。一旦發為瘡瘍疔毒,痰火癰疽,種種惡疾,必不能免。人又何苦取一時之快,而博他日之大不快也。愚哉!
檢藥石
藥石聽醫,吾何以檢之哉?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棄之。善與不善,評之於理而已。更有效醫自試,君佐妄施,致令輕者困,重者篤。忽於入口,遺而噬臍,愚之甚矣。
修德行
古語云:人有善念,天必從之。故國有災異,君惟修德,可以弭之。是君一身修德,即能蔭庇一國,而人一心修德,豈不能獲免己身。所謂修德者何,即懺悔改過也。要在掃除舊習,頓悟昨非,束步繩趨,兢時惕日,如此不輟,如此終身,是之謂真懺悔,真改過也。天意自然向注,凶眚自然潛消。若急來抱佛腳,上岸討行李,試問頭上翁,已早知之矣。
明用度
諺言黃白為世間活寶。寶固不可浪費,活豈教人死守乎。有等家富矣,而貧狀浮面,窮語掛唇,惟利是圖,卑汙不顧。詎知此生之光景有限,饒君粟貫陳紅,究竟來一樣耳。較彼處貧安,隨分樂者,果孰得孰失乎?噫!良可悲也。
白話文:
尊生十二鑑
遠離房室:人初生,精氣先成。《素問》開篇即強調“精”的重要性,精是先天之本,生生不息的種子。想要長壽,必須遠離房事,尤其是有病的人更應如此。疾病因虛弱而招致邪氣,務必堅守防禦,拒邪氣於體外。
寡慾少嗜:嗜欲無度,心神難安,耗損精神,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人非草木,不可能完全沒有慾望,但應簡約克制,這樣才好。
斷絕思慮:思慮無窮,心神繫於內,輾轉難眠,煩惱由此而生。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中就會暗損氣血。應當及時斬斷妄念。
消除暴怒:《內經》說:怒則氣逆,氣上不去下,就會生病。甚至會有嘔血、痰塞等症狀,都是因為氣逆不通造成的。要學會控制情緒,怒氣自然會消減。
戒除勞動:運動產生陽氣,用力過度則會變成火。勞字從火從力,運動也從力從重,沒有大的力量就無法運動。勞動則氣火翻騰,諸邪上攻,疾病就會發生。本來就有火症的人,更應如此。唯有靜養才是治療之道。
節省言語:言語出自心意,既然說出來了,就怕說錯,免不了要費神去考慮。而且說話需要呼吸,費心傷神,損耗氣息。神氣兩虧,對人毫無益處。
謹慎起居:起居包括一切行動,以及作息時間。謹慎起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謹慎,避免風寒暑濕等邪氣侵襲。尤其是在生病的時候,更要加強防護,如同堅守城池,避免敵軍入侵。
勿事迎送:迎送他人勞累身心,周全迎送更會傷神。對於病人來說,禮節可以免除。
節制飲食:飲食是養生的基礎,但也有可能傷身。 《素問》說:陰氣的產生來自五味,但五臟的損傷也來自五味。傷是指偏嗜某種味道。五味都不能過度偏嗜,更不要偏食生冷、炙烤、肥甘厚膩等食物。這些都會導致濕熱積聚,久積腸胃,最終導致瘡瘍、疔毒、痰火癰疽等各種疾病。何苦貪圖一時之快,而招致日後的痛苦呢?真是愚蠢!
慎用藥物:藥物要聽從醫生囑咐,自己怎麼判斷呢?選擇好的藥物遵從,不好的藥物就捨棄。好壞的判斷,要根據道理。更要避免自行用藥,胡亂施用,輕則傷身,重則致命。服用藥物馬虎不得,後悔莫及,真是愚不可及。
修養德行:古人說:人若有善念,上天必佑。國家若有災禍,君主修德就能避免。一人修德就能庇佑國家,一個人修德就能免除自身的災禍。所謂修德,就是懺悔改過,掃除舊習,痛改前非,嚴於律己,時刻警惕,持之以恆,終身不懈。這樣才是真正的懺悔和改過。上天自然會保佑,災禍自然會消散。如果等到事情發生了才來補救,那就太晚了。
明智理財:俗話說金錢是世間的寶物,寶物固然不能浪費,但也不能守着寶物等死。有些人雖然富有,卻像窮人一樣,只圖利,不顧廉恥。殊不知人生苦短,就算你錢財再多,最終還是要離開人世。與那些雖然貧窮,卻安貧樂道的人相比,誰是真正的贏家?真是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