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二十一(附余) (5)
卷二十一(附余) (5)
1. 尊生十二鑑
閩李廉泉者,商吾淅。戊辰正月,忽中風昏憒。延醫治療,至四月不愈。召余診。余與藥,復諄諄戒忌。逾月,復不減。詢知其以余所囑戒忌者,竟忘矣。因命筆書調攝事宜十二則,令置座右。不月而李疾頓愈。是知調攝力勝吾籠中物百倍,敢梓傳為病家一助云。
寇宗奭曰: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謹此五者,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此謂矣。
寇宗奭曰: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至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朱丹溪曰: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是故已病而求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慮而預防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食治通說》云:燕居暇日,何所用心。善養形神,周防疾患。常存謹畏,無失調將。食飲之間,最為急務。安危所繫,智力可分。與其畏病而求醫,孰若明理以自求。與其有病而治以藥,孰若抑情而預治。情斯可抑,理亦自明。能任理而不任情,則所養可謂善養者矣。防患卻病之要,其在茲乎。
寇宗奭曰:夫用藥如用刑。刑不可誤,誤即幹人命,用藥亦然。一誤,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後議定,議定然後書罪。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此詳謹。今醫人才到病家,便以所見用藥。若高醫識病知脈,藥又相當,如此即應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亂投湯劑,逡巡便至困危。
如此殺人,何太容易。世間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擇醫,平日未嘗留心於醫術也。可不懼哉。
《物理論》曰: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原疾診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豈區區俗學者能之哉。
陶弘景曰:醫貴有恆,不可權飾妄造。所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九折臂者,乃成良醫,蓋謂藥功積深故也。今之承藉者,多恃炫名價,不能精心研習,虛傳聲美。京邑諸人,皆尚聲譽,不取實學,聞風兢往。自有新學該明,而名稱未播貴勝,以為始習,多不信用。委命虛名,良可惜也。
白話文:
尊生十二鑑
福建的李廉泉先生,經商於吾地淅川。戊辰年正月,突然中風昏迷。延請醫生治療,直到四月仍未痊癒。於是召我診治。我給他開了藥,並且再三告誡他注意事項。一個多月後,病情仍然沒有好轉。詢問之下才知道,他竟然忘記了我叮囑的注意事項。因此我命筆寫下十二條調攝身體事項,讓他放在座位旁時時提醒。不到一個月,李先生的病就好了。由此可知,調養身體勝過藥物百倍,我特地將此記錄下來,希望能幫助其他的病人。
寇宗奭說:那些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放縱心神,違背養生之道,用精神去追求巧技,用憂慮去追逐得失,用勞苦去追求禮節,用一生去追逐財利。這四種追求不斷,就會導致心臟生病。極度勞累身體,性情暴躁,氣逆,迎風飲酒,嗜食辛辣鹹的食物,就會導致肝臟生病。飲食生冷,寒溫失度,久坐久臥,暴飲暴食,就會導致脾臟生病。大聲呼喊,爭吵辯論,冒犯他人,恣意食用鹹苦的食物,就會導致肺臟生病。
久坐潮濕的地方,用力下水,縱慾過度,勞累身體,導致三焦之氣外洩,就會導致腎臟生病。這五種病一旦發生,就會導致人未老先衰,未衰先病。病情加重,最終必死無疑。唉!這些都是不懂得保養身體而自己招致的禍患。注重養生的人,謹慎這五點,就能終身無病。經書上說: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要治療尚未發生的疾病,正是這個道理。
寇宗奭說:安樂之道,在於能夠保養身體的人才能獲得。況且,能調和身體的藥物很少,而攻治疾病的藥物很多,這一點不可不察。所以知道人的生存,需要依靠保養身體,不要違背和諧之氣來滋養生命。一旦失去保養,就會導致疾病產生。如果治療方法錯誤,就會適得其反。預防疾病應該在平時,所以說:安逸時不要忘記危險,生存時不要忘記死亡。這是聖人的預警。
朱丹溪說:与其在生病之後才去治療,不如在沒有生病之前就做好保養。所以,已經生病了才去治療,是醫家的方法;沒有生病就先預防,是養生的道理。這樣的話,思慮周全,預先預防,有什麼疾病可患呢?這就是聖人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治療尚未發生的疾病的意思。
《食治通說》說:閒暇時在家中,應該做些什麼呢?應該好好保養形體和精神,周全地預防疾病。常常保持謹慎謙卑的態度,不要讓身體失調。飲食方面,是最為重要的,關係到安危,智慧和體力都要分配好。与其害怕生病而去求醫,不如懂得道理而自我保養。与其生病了再用藥物治療,不如抑制情慾而預先調理。情慾可以抑制,道理自然就明白了。能夠順從道理而不順從情慾,那麼保養身體就可以說是保養好了。預防疾病的要點,就在於此。
寇宗奭說:用藥如同用刑罰。刑罰不能出錯,出錯就會殺人,用藥也是如此。一錯,就會關係到生死。然而刑罰有審判機構,審判之後才能決定,決定之後才能判罪。因為人的生命一旦死亡,就無法復活,所以必須如此謹慎。現在醫生一到病人家的時候,就根據看到的症狀用藥。如果高明的醫生能識別疾病,知道脈象,藥物又恰當,這樣就能藥到病除。或者庸醫胡亂投藥,很快就會導致病人危在旦夕。
這樣殺人,是多麼容易啊!世間這樣的事情很多,都是因為病人不選擇醫生,平時也沒有留心醫術的緣故。可不值得害怕嗎?
《物理論》說:醫生,非仁愛不可託付,非聰明達理不可委任,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任。所以古代用醫生,必須選擇名門之後的人。他們的品德能夠仁慈寬厚,博愛眾生;他們的智慧能夠通達,曲解病人的意思;能夠知道天地神靈的次序,能夠明白性命吉凶的數目;能夠分辨虛實,確定疾病的順逆;能夠判斷疾病的輕重,而衡量藥劑的多寡;能夠通曉精微,不忽略細小的問題,這樣才能算是好醫生,豈是那些普通的學者所能做到的呢?
陶弘景說:行醫貴在持之以恆,不可投機取巧,胡亂編造。所以醫生不是三代都行醫,就不服他們的藥。九次折斷手臂的人,才能成為良醫,大概是指藥效積累深厚的原因。現在的醫生,大多倚仗炫耀名聲,不能用心研習,虛誇名譽。京城的人,都崇尚名譽,不求實際的學問,一聽說有新的醫術就紛紛前往。如果有新的醫術精通,而名聲還沒有傳播出去,就認為剛開始學習,很多人就不相信。把性命委託給虛名,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