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二十一(附余) (6)
卷二十一(附余) (6)
1. 尊生十二鑑
吳球曰:西鄉一人患病,久慕城間名醫,輿迎治病。因事絆,不得親行,遂令伊兄前去。患者不樂,服藥無效,遂送歸。仍請本醫。至途遇兄,詢其病源。兄曰:某病,某脈,用某藥,今在此囊中。遂將藥帶至病家。病者聞至,遂有喜色。診脈後,竟將前藥煎與服之。病者曰:此藥氣味與前者大不相同。
須臾問曰:何如?答曰:稍可。次日又進,其病瘳矣。籲!藥一也,其氣味異焉,蓋其人疑心故耳。
宋景濂贈鄭院判序云:有其術而無所於用,值可用之機而人不能任之。欲望其以有成者,百家之所難也,惟醫為甚。扁鵲、華佗,天下固不常有也。使有之而值淺易之疾。遇難語之人,上之不足展吾術,次之不能從吾所欲為。法宜針而責我以砭,法宜實而命我以虛。乖迕拘執,卒之與恆醫無異。
是豈醫之罪哉?勢使然也。誠有善任人者,惟吾所用而不較,期以成效而不泥於私謀,人人皆可得而勉矣。故疾有死於過愛而生於達理。過愛者,恐其危而不肯任人。達理者,知非己之所能為,則信人而求其成效。其達者,乃所以生之,而愛乃所以殺之也。若福建承宣布政使陳君彥銘,其達理者歟。
陳君之妻,偶得寒疾,羸弱已甚,徵太醫院判官鄭某治之。鄭請曰:愈否在我,幸無撓我。陳君許諾。鄭君乃視脈而療之。或謂藥性與疾戾,以語懾陳君。君不聽,任之不變。已而果愈。陳君出金帛謝之。鄭君辭曰:子善任吾故爾。使子不我任而自用,雖欲愈,可得耶?
孫真人曰:世間凡有病人親朋、故舊,交遊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事,未讀一方,自誇了了,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言是虛,或言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蟲,或云是水,或云是痰。紛紛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就。時不待人,歘然致禍,各自散走。
是病先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賾方書,博覽古今,事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
《見聞搜玉》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無,斯為聖人。節而不縱,可謂賢人。縱而不節,是為下愚。蓋殺生以資口腹,淫欲以喪天真,二者更相助法。因美飲食,則血氣盛。血氣盛,則淫欲多。淫欲多,則反損血氣。血氣損,則又賴飲食以資補。是二者更相造罪也。
若欲省口腹,先節淫欲。若能節淫欲,即可省口腹,此乃安身延年之道。若縱之,則人生受用之數有限,限盡則早終矣。
徐真甫云:愚見患者小愈,胃氣才回,咸謂以為能食者不死,率意恣欲,妄投厚味,惟其不嗜勝人為憂。噫!弗思甚也。殊不悟厚味遂邪。古人攝養,每以寡嗜欲,薄滋味為先。況病人傷敗之際,而又重傷,其不危殆者寡矣。又見久病之人少愈,而目尚昏,腰尚重痛,謂病久鬱抑,精閉不通,率爾入房,以疏鬱結。
白話文:
尊生十二鑑
吳球說:西鄉有個人生病,很久以來仰慕城裡的有名醫生,便僱車請醫生來治療。因為事情耽擱,醫生無法親自前往,就讓他的哥哥去。病人很不高興,吃了藥也沒效,於是送哥哥回家。又請了原來的那個醫生。路上遇到哥哥,就問他病情。哥哥說:「某某病,某某脈象,用了某某藥,現在藥都在這個藥袋裡。」於是把藥帶到病人家。病人聽到醫生來了,臉上露出了喜色。醫生診脈後,竟然把哥哥帶來的藥煎了給病人服。病人說:「這藥的味道和之前的大不一樣。」
一會兒問道:「怎麼樣?」回答說:「稍微好些了。」第二天再服用,病就好了。唉!藥是同一樣的,但味道卻不一樣,大概是因為病人疑心太重吧。
宋景濂在贈予鄭院判的序文中說:擁有醫術卻無法發揮作用,遇到可以發揮作用的機會,卻又沒有人能委以重任。想要憑藉自己的成就獲得成功,這是各行各業都很難做到的事,尤其在醫學方面更是如此。像扁鵲、華佗這樣的名醫,天下本就不常有。即使有這樣的名醫,碰上的是輕微的疾病,遇到的是難以溝通的人,上級又不能充分展現他的醫術,下級又不能按照他的意願行事。應該用針灸治療,卻責備他用砭石;應該用補益的藥方,卻命令他用瀉法的藥方。這樣乖謬執拗,最終和普通的醫生沒有什麼區別。
這難道是醫生的錯嗎?是時勢使然啊!如果真的有善於委任人才的人,只管按照醫生的方法去做,不互相計較,以療效為目標,而不拘泥於個人私心,那麼每個人都能做到並努力。所以,疾病有的死於過度關愛,有的生於通達事理。過度關愛的人,擔心病人危險而不肯委任他人。通達事理的人,知道不是自己所能勝任的,就相信別人,並期望取得療效。通達事理是使人活命的,而過度關愛卻是殺人的。福建承宣布政使陳君彥銘,就是這樣通達事理的人。
陳君的妻子,偶然患了寒疾,身體非常虛弱,就徵求太醫院判官鄭某來治療。鄭醫生請求說:「能不能治好,在我,希望您不要干涉我。」陳君答應了。鄭醫生就診脈治療。有人說藥性與疾病相剋,以此來恐嚇陳君。陳君不聽,仍然信任鄭醫生,沒有改變主意。後來果然痊癒了。陳君拿出金銀財物酬謝他。鄭醫生拒絕說:「您信任我,所以才治好。如果您不信任我而自己亂用藥,即使想治好,也可能嗎?」
孫真人說:世間凡是有病人親朋好友、故舊、朋友來探病,那些人從未經手過醫療之事,也沒讀過一本醫書,卻自誇精通醫術,假裝很能幹,胡說八道。有的說這是虛證,有的說這是實證,有的說這是風邪,有的說這是蟲邪,有的說這是水邪,有的說這是痰飲。各種謬論,說法不一。破壞了病人的心態,病人不知道該相信誰,延誤治療。時間不等人,突然就發生意外,大家各自逃散。
所以,生病了,首先需要好的病人,以及好的醫生,能識別疾病的輕重緩急,能深入研究醫書,博覽古今,事事明瞭的人來看病。不然,就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見聞搜玉》說:飲食男女,是人最大的慾望。能像沒有慾望一樣控制自己,這是聖人。能節制而不放縱,可以稱為賢人。放縱而不節制,就是愚蠢的人。因為殺生來滿足口腹之慾,縱慾來損害人的天性,這兩者互相助長。因為美味飲食,血氣就會旺盛;血氣旺盛,淫慾就多;淫慾多,就會反過來損傷血氣;血氣受損,又要依靠飲食來補充。這兩者互相助長罪過。
想要節省口腹之慾,就要先節制淫慾。如果能節制淫慾,就能節省口腹之慾,這是養生延年的方法。如果放縱,那麼人生的享樂有限,享樂用盡了,就會早死。
徐真甫說:我愚見,病人稍微好轉,胃氣剛剛恢復,就認為能吃東西就不會死了,隨意放縱慾望,胡亂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只擔心自己吃得不如別人多。唉!真是太不思量了!完全不明白肥甘厚味會導致疾病。古人養生,總是先以飲食清淡少慾為重。何況病人身體正處於虛弱狀態,又加重損傷,能不危殆的人很少。我又見過久病的人稍微好轉,眼睛還昏花,腰部還疼痛,認為是疾病日久鬱積,精氣不通,就輕率地房事,以疏通鬱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