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二十一(附余) (3)
卷二十一(附余) (3)
1. 病家須知
(潘之淇著)
一、養神明。凡人一身精血從氣,氣從神。神者,精氣之母也。禮曰:有疾。疾者齋,養者皆齋。齋也者,清明之至也。心不苟慮,身不苟動,志一氣應,達乎神明,所以理陰陽而迎天庥也。肝主仁。心主禮,肺主義,腎主智,脾主信,性情之宅也。是故卻病法有曰:靜坐觀空,覺四大皆從假合,此上之上者也。
又曰:常將不如我者,巧自寬解。萬事到來,以死譬之。庶亦心安意定,清虛日來。又曰:時請高明親友,講開懷出世之事,亦足以盪滌煩襟,開發志意。若夫愁思縷結,則神鬱於內。內而不出,為滯為幽。暴怒炎攻,則氣衝於上。上而不下,為張為蹶。又或棲棲身後,盼盼妻孥,視眼前一切可欣可喜。
難割難捨之物,繫戀不已,營度不休,未有不至於傷生殞命者也。試想到傷生殞命時,那一人能替得我,那一物能將得去耶。蘇東坡曰: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此真病人一服清涼散也。
一、防邪物。房室不遠,則耗其精。勞動不戒,則耗其力。言語不省,則耗其氣,此邪之自內受者也。起居不謹則風露侵,飲食不節則腸胃損,此邪之自外入者也。健人有此,不免於病,況病者而可以益之毒乎。然病人性情多恣,稍不當意,忿悁意生。父母妻子懼其拂也而任之。
偏於數事,多所違犯。故病者不可自輕其生,而侍病者尤不可不慎防密攝,事事留心。若縱其所欲,未有不至於壞者。慎之慎之。
一、戒諱疾。《醫家四要》曰:望、聞、問、切,猶人之有四肢也。一肢廢,不成其為人。一要缺,不成其為醫。然必先望、先聞而後切者,所重有甚於切也。乃病家不知此理,往往秘其所患,以俟醫之先言,即以驗醫之能否。豈知病固有證似脈同,而所患大相刺謬。若不先言明白,猝持氣口,其何能中?昔丹溪有叔祖,年七十,患泄瀉,脈澀而帶弦,詢其喜食鯉魚,遂以茱萸、陳皮、生薑、砂糖等藥,探吐膠痰而瀉止。又有鄰人素患疳瘡。
夏初泄瀉,脈亦澀而弦。丹溪曰:此下疳之重者,與當歸蘆薈丸去麝,四劑而瀉止。此兩人證似脈同而治之迥別者,以其問之詳,言之明也。又如其人,或先貴後賤,或先貧後富,暴樂暴苦,始樂後苦,及所思所喜,所惡所欲,所疑所懼之云何。其始病所傷所感,所起所在之云何。
以至病體日逐轉變之情形,病後所服藥餌之違合,必詳言之,則切脈自無疑惑,投劑便可奏功。若種種諱忌不言,而懵然伸臂授醫,使其倖邀射覆之一中,是直以性命為戲也。王海藏曰:常人求診,拱默惟令切脈。殊不知氣血附於經絡,熱則脈疾,寒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
若得病之因與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之乎?蘇東坡曰:吾疾必盡告醫者,使胸中瞭然,然後診脈,疑似不能惑也。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兩翁真高明之見也,病家不可不知。
白話文:
標題:[患者須知]
內容:
一、養神明:人的身體中,精血跟隨氣運行,氣又跟隨神指引。神可說是精氣的根源。根據禮記,當人生病時,患者和照顧者都應該保持清淨的心靈,達到清明的境界。這表示心不應胡思亂想,身不應隨便行動,精神專注,氣息順暢,以達到身心靈的和諧,以調理陰陽,迎接上天的庇佑。肝主宰仁慈,心主宰禮貌,肺主宰義理,腎主宰智慧,脾主宰誠信,這些都是性情的寄宿地。因此,養生法中有提到:靜坐觀想空無,理解身體四大元素都是暫時聚合,這是最高級的養生法。
再者,常常與有智慧的好友相聚,談論開闊心胸的出世之事,足以清除心中的煩惱,開拓心志。如果心中充滿憂愁,會導致精神鬱悶。若憤怒爆發,氣息會上沖,造成精神緊張。若對身後事牽掛,對家人眷戀,看待眼前一切可喜可欣的事物,若無法割捨,不停思考,必定會傷害生命。蘇東坡曾說:因病得以閒暇,並非不好,保持心情平靜,是最好的良藥,這是對患者來說,像清涼散一樣的忠告。
二、防邪物:房事頻繁會消耗精力,勞累不休息會消耗體力,說話不節制會消耗元氣,這些都是內部受到的侵害。生活作息不規律會讓風露入侵,飲食不節制會損傷腸胃,這些都是外部受到的侵害。即使是健康的人,也可能因此生病,更何況是已經生病的人呢。然而,患者往往情緒多變,稍微不如意就會產生怒氣。家人害怕患者生氣,就順從他。但患者可能因為某些事情而違反規則,因此,患者不可輕視自己的生命,而照顧患者的家人更要小心防範,事事留心。若放任患者的慾望,最終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三、戒諱疾:《醫家四要》提到:望、聞、問、切,就像人的四肢,缺少一個,就不算完整。然而,有些患者會刻意隱瞞病情,等待醫生先猜測,以此來評估醫生的能力。殊不知,有些疾病症狀相似,脈象相同,但實際上病情相差很大。如果不先詳細說明病情,突然讓醫生診脈,醫生如何能準確判斷?例如,丹溪的叔祖父,七十歲時患了腹瀉,脈象澀且帶弦,經過詳細詢問,發現他喜歡吃鯉魚,於是使用茱萸、陳皮、薑、砂糖等藥材,吐出膠狀痰後,腹瀉停止。另一個例子,鄰居平時患有膿瘡,夏天開始腹瀉,脈象也澀且帶弦。丹溪判斷這是膿瘡嚴重的症狀,使用當歸蘆薈丸去麝香,四劑後腹瀉停止。這兩個病例症狀相似,脈象相同,但治療方法完全不同,這是因為詳細詢問病情,患者清楚說明病情的緣故。
四、謹微疾:疾病初期服藥,病情較易治療。若等到病情發展到一半才治療,只能治好三分之ㄧ。等到病情發展到七八分才治療,幾乎不可能治好。過去,齊中尉潘滿如感到小腹疼痛,醫生診斷是因為喝酒和性行為過度。他沒有停止性行為,二十八天後,果然尿血而死。王仲宣二十歲時,仲景告訴他:你有病,四十歲時眉毛會掉光,半年後死亡。他給他五石湯,讓他服用,可以避免。幾天後,仲景再次問他,他撒謊說已經服用了。仲景說:你的面色顯示你並沒有服用湯藥,你為什麼不珍愛自己的生命呢?後來,到了預測的時間,他的眉毛真的掉光了,然後死亡。現在有些人得了病,不珍惜自己,不遵守醫生的建議,忽視疾病的早期徵兆,等到病情加重才慌張,最終因為病情太重而無法救治。唉!這已經太晚了。
五、慎藥石:患者有三種陋習。第一,聽信巫師,大量殺生,祈求鬼神保佑,反而忽視藥物治療,煮藥交給不專業的人。第二,不懂藥理,早晚更換醫生,導致病情混淆不清,無法判斷病情好壞,亂用各種藥物,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第三,自以為懂醫學,堅持自己的想法,隨意增減藥物,妨礙醫生治療。有這三種陋習,即使是最優秀的醫生也無法發揮能力。有智慧的患者會避免這些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