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 (5)
卷十 (5)
1. 附方
金匱茵陳湯,治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名為谷疸。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金匱硝石礬石散,治女勞疸。身黃額黑,日晡發熱惡寒,膀胱急,小腹滿,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滿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的「茵陳湯」,用來治療寒熱不食、食後頭昏眼花、心胸不安、久病發黃的症狀,稱為「谷疸」。
方劑組成: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用法:用水一斗,先煮茵陳蒿,煮到剩下六升。再加入梔子和大黃,煮到剩下三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療效:小便應該順暢,尿液像皂角汁一樣,顏色偏紅。一晚上肚子就應該減小,黃疸從小便排出。
《金匱要略》記載的「硝石礬石散」,用來治療女性勞損導致的黃疸。症狀包括全身發黃、額頭發黑、下午發熱畏寒、膀胱急迫、小腹脹滿、腳底發熱,最終發展成黑色黃疸。患者腹部脹滿如水,大便必定黑色,有時稀軟。這屬於女性勞損導致的黃疸,並非水腫。
硝石,礬石(各燒,等分)
上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二錢,日三。重衣覆取汗,隨大小便去。小便黃,大便黑,是其候也。
金匱梔子大黃湯,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山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二升,分溫三服。
金匱黃耆芍桂酒湯,黃耆(五兩),白芍藥,桂枝(各三兩)
白話文:
將硝石和礬石各別燒成粉末,份量相等,混合成藥粉。用大麥粥汁調和,每次服用兩錢,一天服用三次。服用後蓋上厚重衣物,使身體出汗,汗水隨著大小便排出。小便呈黃色,大便呈黑色,表示藥效發揮。
金匱要略中记载的梔子大黃湯,主治酒疸,心煩意亂,或伴有發熱疼痛。將山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
金匱要略中記載的黃耆芍桂酒湯,將黃耆五兩,白芍藥三兩,桂枝三兩,加入酒中煎煮服用。
上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金匱桂枝加黃耆湯,治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宜汗之。若腹滿,欲嘔吐,懊憹而不和者,宜吐之,不宜此方。
桂枝,白芍藥,生薑(各三兩),黃耆,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以水八升,煮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取微汗。
若不汗,更服。
金匱豬膏發煎
白話文:
先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混合煮沸,煮到剩三升,溫溫地喝下一升。如果心裡煩躁,喝上六七天就能消除。如果心煩還是沒好轉,可能是因為苦酒阻滯所致。
金匱要略中記載,桂枝加黃耆湯適用於黃疸病人,脈象浮而腹部平坦者,可以用此方幫助發汗。若腹部脹滿,想吐,胸悶不適,就應該用吐法,不適合使用此方。
藥材包括桂枝、白芍藥、生薑(各三兩)、黃耆、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將這些藥材放入水八升中,煮到剩下三升,溫溫地喝下一升。接著喝一升左右熱稀粥,幫助藥力發揮,讓身體微微出汗。
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再服用一次。
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豬膏發煎這個方劑。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二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金匱茵陳五苓散
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金匱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一作滑石),梔子(十五枚)
上以水六升,煮二升,去滓,內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金匱小半夏湯
白話文:
金匱茵陳五苓散
豬膏(半斤),亂髮(如雞蛋大小,兩個)
將以上兩種藥材混合豬膏中,煎煮成藥,分成兩次服用。病症會從小便排出。
金匱大黃硝石湯
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將以上兩種藥材混合,飯前服用一小匙。一天服用三次。
金匱小半夏湯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一作滑石),梔子(十五枚)
將以上藥材用六升水煮至兩升,去除藥渣,加入硝石,再煮至一升。一次服用完畢。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以水七升,煮一升半,分溫服。
小柴胡湯(見第四十三)
小建中湯(見第二十二)
白話文:
取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將半夏和生薑放入七升水中煮,煮至剩下約一升半,分次溫熱服用。
這個方子可以配合小柴胡湯(見第四十三)和小建中湯(見第二十二)使用。
說明
- 這個描述的是一個藥方,但沒有明確說明藥方的名稱和功效。
- 其中提到「小柴胡湯」和「小建中湯」,這兩個都是著名的中藥方劑,可以在中醫典籍中找到它們的詳細信息。
- 「一升」和「半斤」是古代的容量單位,在現代需要換算成我們常用的單位。
- 「分溫服」指的是將藥液分次服用,且每次服用時要溫熱。
建議
- 想要了解這個藥方的詳細內容,需要查閱中醫典籍,找到「小柴胡湯」和「小建中湯」的相關信息。
- 中醫藥的使用需要專業人士指導,切勿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