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一 (1)
卷十一 (1)
1. 水病脈證第七十
脈得諸沉,責其有水。浮氣與風,沉石或里。
沉數為陽,沉遲為陰。浮大出厄,虛小可驚。
據正文,水氣有四:曰氣水、曰風水、曰石水、曰里水。《金匱要略》多皮水、正水、黃汗,無氣水、里水。而氣水、里水,又各突見一條於後,豈以皮水即氣水,與風水之脈皆浮者,皆為表水,而以正水、石水、黃汗之脈皆沉者,皆為里水者乎?其脈雖諸種不一,而沉則在在皆兼,即氣水、風水之在表而脈應浮者,亦必有沉沉欲下之勢。蓋沉下者,水之性也,以狀言;浮則以位言耳。
若沉而數,乃為陽水,證必兼陽而熱多。沉而遲,乃為陰水,證必兼陰而寒多。水脈浮大,水氣渙散,災厄將出之象。水脈虛小,則正衰邪存,誠可驚也。《金匱要略》曰: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又云: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
白話文:
脈象與水氣辨析
脈得諸沉,責其有水。浮氣與風,沉石或裏。
若脈象沉伏,則應考慮體內有水氣。浮脈多見於氣虛或風邪,而沉脈則可能為石水或裏水。
沉數為陽,沉遲為陰。浮大出厄,虛小可驚。
沉脈若數而有力,屬陽水,多伴隨陽證,如發熱等。沉脈若遲而無力,屬陰水,多伴隨陰證,如怕冷等。浮脈若大而有力,水氣渙散,預示災厄將至。浮脈若虛而無力,正氣衰弱,邪氣入侵,容易驚恐。
據正文,水氣有四:曰氣水、曰風水、曰石水、曰裏水。《金匱要略》多皮水、正水、黃汗,無氣水、裏水。而氣水、裏水,又各突見一條於後,豈以皮水即氣水,與風水之脈皆浮者,皆為表水,而以正水、石水、黃汗之脈皆沉者,皆為裏水者乎?其脈雖諸種不一,而沉則在在皆兼,即氣水、風水之在表而脈應浮者,亦必有沉沉欲下之勢。蓋沉下者,水之性也,以狀言;浮則以位言耳。
《內經》中將水氣分為四種:氣水、風水、石水、裏水。《金匱要略》則記載了皮水、正水、黃汗,但沒有提到氣水和裏水。而《內經》中又分別單獨提到了氣水和裏水,這是否意味着皮水就是氣水,而風水之脈皆浮,因此都屬於表水?同時,正水、石水、黃汗之脈皆沉,因此都屬於裏水?
實際上,雖然脈象種類繁多,但沉脈卻普遍存在,即使是表證的氣水、風水,也會表現出沉沉欲下的趨勢。這是因為沉下是水的特性,反映了水的狀態;而浮則指水氣的位置。
若沉而數,乃為陽水,證必兼陽而熱多。沉而遲,乃為陰水,證必兼陰而寒多。水脈浮大,水氣渙散,災厄將出之象。水脈虛小,則正衰邪存,誠可驚也。《金匱要略》曰: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又云: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
若沉脈數而有力,則為陽水,症狀往往伴隨陽證,例如發熱等。若沉脈遲而無力,則為陰水,症狀往往伴隨陰證,例如怕冷等。浮脈若大而有力,說明水氣渙散,預示災厄將至。浮脈若虛而無力,說明正氣衰弱,邪氣入侵,容易驚恐。
《金匱要略》中記載:風水之脈自浮,外在症狀表現為骨節疼痛,怕風。另外,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氣較強則會引起癮疹,導致全身瘙癢。
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又云: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又云: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痠。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分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
白話文:
癢是因為風氣外泄,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痂癩。如果體內氣盛就會變成水腫,難以彎腰或抬頭。風氣相互碰撞,身體就會腫脹,出汗就能治好。怕風就是體虛,這是風水症。不怕風的人,小便暢通,上焦有寒,口裡會流很多口水,這是黃汗症。還有說法是:寸口脈沉而滑的人,體內有水氣,臉部腫大,並且發熱,稱為風水。觀察人的眼窩如果微微腫起,像蠶寶寶剛睡醒的樣子,脖子上的血管跳動,經常咳嗽,按壓手腳凹陷下去後就恢復不了,也是風水。
還說:太陽病,脈象浮而緊,通常會出現骨節疼痛。但如果沒有疼痛,反而覺得身體沉重痠痛,而且不渴,出汗就能治好,這是風水症。怕冷的人,這是因為體虛過度,出汗而引起的。口渴但不怕冷的人,這是皮水症。身體浮腫而冰冷,像周痺一樣,胸部悶塞,吃不下東西,反而感到疼痛,晚上煩躁睡不著覺,這是黃汗症。疼痛在骨節,咳嗽喘氣,不口渴的人,這是脾脹症。
其狀如厥,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又云: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加芍藥。又云: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
又云: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又云: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白話文:
如果病症像昏厥一樣,只要發汗就能治癒。但如果患者口渴、腹瀉、頻繁小便,就不適合發汗。此外,如果患者出現風水症狀,脈象浮而身體沉重,出汗後容易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腹痛加劇的話,可以加入芍藥。如果患者出現風水症狀,全身浮腫,脈象浮而不渴,持續自汗,沒有明顯發熱,可以用越婢湯治療。如果患者出現皮水症狀,脈象浮,外觀出現肢體腫脹,按壓時手指陷入,不害怕風,肚子像鼓一樣,不口渴,可以發汗治療。
另外,如果患者出現皮水症狀,四肢腫脹,水氣停留在皮膚中,四肢發麻,可以用防己茯苓湯治療。如果患者出現昏厥和皮水症狀,可以用蒲灰散治療。正水症狀,脈象沉而遲,外觀表現為喘不過氣。石水症狀,脈象沉,外觀表現為腹部脹滿而不喘。黃汗症狀,脈象沉而遲,身體發熱,胸部脹滿,四肢和頭面部腫脹很久不癒,可能會出現癰疽膿腫。里水症狀,全身和面部黃腫,脈象沉,小便不利,導致水腫病症。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又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宜防己茯苓湯、當歸散之類。)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宜分氣補心湯、當歸散之類。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宜分氣香蘇飲,導水茯苓湯之類。)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宜胃苓湯、調胃白朮澤瀉散之類。)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宜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之類。
白話文:
如果小便順暢,代表身體津液流失,所以會口渴。可以用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治療。另外,心水證的患者,會感覺身體沉重、氣短、無法平躺、心煩躁動,而且陰部腫脹,可以服用防己茯苓湯或當歸散等藥物。肝水證的患者,腹部會腫大,難以翻身,脅肋及腹部疼痛,偶爾會有少量津液分泌,小便時斷時續,可以服用分氣補心湯或當歸散等藥物。肺水證的患者,身體會腫脹,小便困難,而且大便稀軟,可以服用分氣香蘇飲或導水茯苓湯等藥物。脾水證的患者,腹部腫大,四肢沉重,津液不足,只有氣短,小便困難,可以服用胃苓湯或調胃白朮澤瀉散等藥物。腎水證的患者,腹部腫大,臍部腫脹、腰痛,無法排尿,陰部潮濕,像是牛鼻子上的汗水,腳冰冷,面容消瘦,可以服用金匱腎氣丸或濟生腎氣丸等藥物。
)又云: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宜調榮散、四制香附丸之類。)又云: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
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氣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白話文:
又說,寸口脈沉而遲,沉代表水,遲代表寒。寒水相搏,導致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弱則會腹瀉,胃氣衰弱則會浮腫。少陽脈微弱,少陰脈細小,男子則小便不利,女子則月經不通。經絡主血,血行不利則為水,稱為血分。
又說,寸口脈遲而澀,遲代表寒,澀代表血不足。
趺陽脈微弱而遲,微弱代表氣不足,遲代表寒。寒氣不足,則手腳冰冷。手腳冰冷,則榮衛氣血運行不暢。榮衛氣血運行不暢,則會腹脹脅痛,氣逆上衝膀胱,榮衛俱疲。陽氣不通則身體寒冷,陰氣不通則骨頭疼痛。陽氣通暢則惡寒,陰氣通暢則肢體麻木。陰陽調和,氣血才能運行。大氣流通,氣血才能散布。身體實證則失氣,虛證則遺尿,稱為氣分。
(宜防己茯苓湯、實脾飲、復元丹之類。)又云: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又云: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旋,圓也。杯高於盤,盤大於杯。此杯、盤之異,總皆水飲聚結。)又云: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又云:病者苦水,面目、四肢、身體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臠,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
白話文:
應該服用防己茯苓湯、實脾飲、復元丹等藥物。此外,如果胸悶心痛,感覺心臟部位堅硬如盤,邊緣像旋轉的杯子,像是喝了太多水造成的,可以服用去掉了芍藥,添加了麻黃、附子等藥材的桂枝湯。如果同樣是心痛,但感覺心臟部位堅硬如盤,邊緣像旋轉的盤子,也是喝了太多水造成的,可以用枳朮湯治療。旋即指圓形,杯子比盤子高,盤子比杯子大,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水飲積聚在體內造成的。
水的病症,脈象沉細,屬於少陰經。浮脈屬於風,沒有水飲。虛脹屬於氣水,出汗即可消除。脈沉應該服用麻黃附子湯,浮脈應該服用杏子湯。
病人感到身體裡有水,臉色、四肢、身體都腫脹,小便不暢。脈象並沒有明顯的水飲症狀,反而感到胸悶疼痛,氣往上衝,喉嚨好像被炙烤一樣,伴隨著輕微的咳嗽和喘氣。請問這種情況下的脈象是什麼樣的?大夫說,寸口脈沉而緊,沉代表水,緊代表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穴。
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如前。
胸脅苦痛,象如奔㹠。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當在後。(總宜金匱腎氣丸。)又云: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癥。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又云: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白話文:
一開始症狀輕微,年紀大了才感覺出來。陽氣衰退之後,氣血循環受到影響。陽氣受損陰氣旺盛,寒氣聚集輕微活動。腎氣上衝,喉嚨堵塞,肋骨下疼痛。醫生認為是積液,就用大劑量的瀉藥。但氣機阻滯不去,病症沒有消除。後來又嘔吐,胃部虛弱煩躁,喉嚨乾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飲食無法消化,臉部、手腳浮腫。又用葶藶丸來利水。當時症狀好像稍有好轉,但飲食過度,腫脹又恢復到以前一樣。
胸肋疼痛,像是奔跑一般。水氣上湧,就會出現浮腫咳嗽、呼吸困難,應該先治療上衝之氣,讓它停止,然後再治咳嗽。咳嗽停止了,呼吸困難自然會好轉。先治療新發生的病症,舊病就會消失。(總之應該服用金匱腎氣丸。)
另外還說:足陽明脈應該隱沒,現在卻很緊。本來就可能有寒疝的症狀。肚子痛,醫生卻用瀉藥,瀉藥之後就胸悶氣短。還說:足陽明脈應該隱沒,現在卻很快。本來就可能有熱證,容易消食,小便頻繁,現在卻小便不利,這是要發病成水腫的徵兆。
又云: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又云: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緊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
又云: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脈出者,脈出腎少陰之部。水源氾濫而散,欲其歸源,不可得矣。)又云: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白話文:
如果寸口脈浮而遲,浮脈表示熱,遲脈表示潛藏。熱與潛藏相互交戰,稱為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表示熱,數脈表示停止。熱與停止相互交戰,稱為伏。沉與伏相互交戰,稱為水。沉則表示絡脈虛弱,伏則表示小便困難。虛弱與困難相互交戰,水氣就會流到皮膚表面,這就是水病。
另外,如果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表示衛氣運行不暢,緊則表示惡寒,水氣無法順利流通,就會流到腸道中。
如果少陰脈緊而沉,緊則表示疼痛,沉則表示水氣,小便就會困難。脈象出現沉象,就應該考慮有水氣,身體會腫脹沉重。水病脈象外露的人,就會死亡。(脈象外露指的是脈象出現在腎少陰部位。水源泛濫,无法归回,就无法治愈了。)
水病患者,眼下方会有卧蚕,面容鲜亮,脉象沉伏。患者可能出现消渴,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如果脉象沉绝,就说明有水氣,可以服用泻水药物。
又云: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又云: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以上《金匱》論水病之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臟腑氣血。雖有多種,然約而言之,總不外腎、脾、肺三臟為之原始也。
蓋腎居下焦,屬水,統攝陰液,為水之宗本。右為相火,火以濟寒,故水得以宣揚也。脾居中焦,屬土,合肌肉,為水之堤防,主化谷生津,津生不窮,故水得以灌溉也。肺居上焦,屬金,主氣,為水之化源,行榮衛而出治節,故水得以通調也。人或房室勞倦,憂思恐懼,飲食起居,各以類傷其臟而臟氣虛。
白話文:
有人問:病人腹瀉後,口渴,喝水卻小便不順暢,肚子脹滿並腫起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說:這是病水所致。如果小便自然暢通,並且出汗,就自然會好轉。還有人問:凡是水腫的病人,腰部以下腫脹的,應該利尿排泄。腰部以上腫脹的,則應該發汗,才能痊癒。以上是《金匱要略》中關於水病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臟腑氣血的論述。雖然水病有許多種,但總的來說,都離不開腎、脾、肺三臟作為病因。
因為腎臟位於下焦,屬水,主宰著人體陰液,是水的根本。腎臟中有相火,火能溫煦水液,讓水得以正常運作。脾臟位於中焦,屬土,與肌肉相連,是水的堤防,主宰著化解食物生成津液,津液不斷生成,因此水得以滋潤全身。肺臟位於上焦,屬金,主氣,是水的化源,運行津液、氣血,調節水液出入,因此水得以暢通無阻。人或因房事勞累、憂思恐懼、飲食起居不節等因素,損傷了臟腑,導致臟氣虛弱。
虛則各失其職,而水液之常道紊矣。在腎則不能統攝宣揚而停蓄,在脾則不能堤防灌溉而濫行,在肺則不能生化通調而壅閉。況脾與胃合,胃又倚腎為關。關門不利則水聚,利則必由於氣化,是肺又為腎關之所倚也。故《素問·水熱穴論》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
上仲景治水方法,皆以脈證為本,而後量其輕重虛實,治之百無一失。世俗淺醫,欲求急效,動以破氣去水為正治。不知暫寬一二,腫滿續至。坐視其死者比比,可勝悼哉。後學當不厭其繁,而一惟以靈素金匱為準,斯得之矣。
《準繩》云腫病不一,或遍身腫,或四肢腫、面腫、腳腫、皆謂之水氣。然有陽水,有陰水。並可先用五皮飲,或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如未效,繼以四磨飲。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屬陽水。輕宜四磨飲,添磨生枳殼,兼進保和丸。重則疏鑿飲子利之,以通為度。
白話文:
身體虛弱,各個臟器就會失去正常的功能,水分代謝的正常規律也因此被打亂。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導致水分滯留,無法正常排出;脾臟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導致水分漫溢,無法正常輸送;肺臟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導致水分阻塞,無法正常調節。而且脾臟與胃臟相互配合,胃臟又依靠腎臟來控制水液的流通。如果腎臟的「關門」功能不好,水就會積聚;如果腎臟的「關門」功能好,水分就會正常排出,這是因為依靠了肺臟的氣化功能,所以說肺臟也依賴腎臟的「關門」功能。因此,《素問·水熱穴論》說:「水腫的本源在腎臟,其末端在肺臟,都與水分的積聚有關。」
古代名醫仲景治療水腫的方法,都是以脈象和症狀為依據,根據病情輕重、虛實情況進行治療,從來沒有失誤過。而世俗一些淺薄的醫生,想要快速見效,就動不動用破氣利水的方法,以為這就是正治。他們不知道這樣做只能暫時緩解一二,很快就會再次腫脹。眼睜睜看著病人因水腫而死的人比比皆是,實在令人痛心。後輩學者應該不厭其煩,以靈樞、素問、金匱為準則,才能真正掌握醫術。
《準繩》中記載,水腫的表現形式不一,有的全身腫脹,有的四肢腫脹,有的面部腫脹,有的腳部腫脹,這些都叫做水氣。但是,水腫又分為陽水和陰水。可以先用五皮飲,或者除濕湯加入木瓜、腹皮各半錢。如果沒有效果,再用四磨飲。如果全身腫脹,口渴,小便赤澀,大便便祕,這屬於陽水。病情輕微的,可以服用四磨飲,加入磨生枳殼,同時服用保和丸。病情嚴重的,可以用疏鑿飲子利水,以通暢為度。
亦有雖煩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錢以通小便。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泄,小便雖少而不赤澀,此屬陰水,宜實脾飲。小便多少如常,有時赤,有時不赤。至晚則微赤,卻無澀滯者,亦屬陰也,不可遽補。木香流氣飲,繼進復元丹。
若大便不溏,氣息脹滿,宜四磨飲下黑錫丹。四肢腫,謂之肢腫,宜五皮飲加薑黃、木瓜各一錢,或四磨飲,或用白朮三兩,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大棗三枚拍破,同煎至九分,去滓溫服,日三無時。名大棗湯。面獨腫,蘇子降氣湯,兼氣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後,更磨沉香一呷。
白話文:
症狀一
即使感到口渴煩躁,但大便已經通暢了,這種情況下不可再瀉,應該使用五苓散,再加入木通、大腹皮半錢,以利小便。
症狀二
全身浮腫,不口渴,大便正常或偏軟稀,小便雖然量少,但沒有赤色或澀滯,這是屬於陰水,應該用實脾飲來調理。
症狀三
小便量正常,有時赤色,有時無色。到晚上則稍微帶赤色,但沒有澀滯感,也屬於陰水,不可急於進補。可以用木香流氣飲,然後再服用復元丹。
症狀四
大便不稀軟,氣息脹滿,應該用四磨飲,並服用黑錫丹。
症狀五
四肢浮腫,稱為肢腫,應該使用五皮飲,再加入薑黃、木瓜各一錢,或用四磨飲,或用白朮三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水一碗半,大棗三個拍破,一起煎煮至九分,去渣溫服,每日三次,不限時間。這個方子叫做大棗湯。
症狀六
只有臉部浮腫,應該使用蘇子降氣湯,如果伴隨氣急,更適合使用這個方子。也可以在煎煮後去渣,再磨入沉香一小口。
有一身之間,惟面與雙腳浮腫,早則面甚,晚則腳甚。經云:面腫為風,腳腫為水,乃風濕所致。須問其大小腸通閉,別其陰陽二證,前後用藥。惟除濕湯,加木瓜、腹皮、白芷各半錢,可通用。或以蘇子降氣湯、除濕湯各半帖煎之。羅謙甫導滯通經湯,治面目、手足浮腫。
感濕而腫者,其身雖腫,而腰下至腳尤腫。腿脹滿尤甚於身。氣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為佳。煎五苓散,吞木瓜丸。(內犯牽牛,亦不可輕服。)間進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萊菔子七分半。因氣而腫者,其脈沉伏。或腹脹,或喘急,宜分氣香蘇飲。
白話文:
身體浮腫,只有臉和雙腳腫脹,早上臉腫得厲害,晚上腳腫得厲害。古籍記載,臉腫是風邪,腳腫是水濕,是風濕所致。要先了解患者大小腸是否通暢,辨別陰陽兩證,再根據情況前後用藥。可以用除濕湯,再加木瓜、腹皮、白芷各半錢,可通用。或用蘇子降氣湯、除濕湯各半帖煎服。羅謙甫的導滯通經湯,可用來治療面目、手足浮腫。
如果因濕氣而腫脹,雖然全身腫,但腰以下到腳尤其腫脹。腿部脹滿比其他地方更嚴重。氣可能會急,也可能不急。大便可能溏瀉,也可能正常。但以通利小便為最佳。煎服五苓散,吞服木瓜丸。(但如果內犯牽牛,也不能輕易服用。)間歇服用除濕湯,再加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萊菔子七分半。如果因氣而腫脹,脈象沉伏。可能腹脹,也可能喘急,宜服用分氣香蘇飲。
飲食所傷而腫,或胸滿,或噯氣,宜消導寬中湯。不服水土而腫者,胃苓湯,加味五皮湯。有患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宜消風敗毒散。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氣散。若大便如常,或自利,當導其氣自小便出,宜五皮飲,加生料五苓散。腹若腫,只在下,宜除濕湯,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澤瀉之類。
以上數條,為有餘之證。大病後浮腫,此係脾虛,宜加味六君子湯。白朮三錢,人參、黃耆各一錢半,白茯苓二錢,陳皮、半夏曲、芍藥、木瓜各一錢。炙甘草、大腹皮、木香各五分,薑、棗煎服。小便不利,間入五苓散。有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宜用補中益氣湯補脾、肺、六味丸補腎。
白話文:
飲食導致腫脹,或是胸部滿悶,或是打嗝,適合服用消導寬中湯。不適應當地水土而腫脹者,適合服用胃苓湯,加入加味五皮湯。患有瘡瘍,使用乾瘡藥過早,導致全身腫脹,適合服用消風敗毒散。如果大便不通,適合服用升麻和氣散。如果大便正常,或是腹瀉,應該導氣從小便排出,適合服用五皮飲,加入生料五苓散。如果腹部腫脹,只在下方,適合服用除濕湯,和生料五苓散,再加上木瓜、澤瀉等藥材。
以上幾種情況,都是屬於過多的症狀。大病之後出現浮腫,這是脾虛,適合服用加味六君子湯。白朮三錢,人參、黃耆各一錢半,白茯苓二錢,陳皮、半夏曲、芍藥、木瓜各一錢。炙甘草、大腹皮、木香各五分,薑、棗煎服。小便不利,可以加入五苓散。如果脾肺虛弱,不能調節水液,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補脾肺、六味丸補腎。
有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腎水,以致小便不利而成水證者,宜人參平肺散。若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土。脾、肺、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二經既虛,漸成水脹。又誤用行氣分利之藥,以致小便不利,喘急痰盛,已成蠱證。
宜加減金匱腎氣丸主之。以上數條,為不足之證。不足者,正氣不足。有餘者,邪氣有餘。凡邪之所湊,必正氣虛也。故以治不足之法治有餘則可,以治有餘之法治不足則不可。潔古法,如水腫因氣為腫者,加橘皮。因濕為腫者,煎防己黃耆湯,調五苓散。因熱為腫者,八正散。
白話文:
如果心火過盛,克制肺金,導致腎水無法生成,進而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應該服用人參平肺散。若腎經陰虛,虛火灼傷肺金,造成小便不暢,則需要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水,並用補中益氣湯滋養脾土。脾、肺、腎三臟的氣互相流通,就能使水穀正常消化。若兩個經絡虛弱,逐漸發展成水腫,又誤用行氣利水的藥物,導致小便不利,喘促痰多,形成頑固的疾病。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加減金匱腎氣丸治療。以上這些都是氣虛的症狀,氣虛就代表正氣不足。而有餘是指邪氣過盛,邪氣之所以會入侵,一定是因為正氣虛弱。因此,用治療氣虛的方法來對付邪氣過盛是可以的,但用治療邪氣過盛的方法來治療氣虛就不行。例如,水腫是因為氣滯引起的,就應該加橘皮;如果是濕氣導致的,就煎防己黃耆湯,並服用五苓散;如果是熱氣引起的,則應該用八正散。
如火熱燥肺為腫者,乃絕水之源也,當清肺除燥,水自生矣。於梔子豉湯中加黃芩。如熱在下焦,陰消使氣不得化者,當益陰而陽氣自化,黃柏、黃連是也。如水脹之病,當開鬼門,潔淨府也,白茯苓湯主之。白茯苓湯能變水。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五錢。水一碗,煎至一半,生薑自然汁入藥。
常服無時,從少至多。服五七日後,覺腹下再腫,治以白朮散。白朮、澤瀉各半兩為末,煎服三錢。或丸亦可,煎茯苓湯下三十丸。以黃耆芍藥建中湯之類調養之。平復後,忌房室、豬魚鹽面等物。香茹熬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漸增,以小便利為度。冬瓜不限多少,任吃。
白話文:
如果肺部因燥熱而腫脹,這就是水液枯竭的根本原因,應該要清肺除燥,水液自然就會生成。可以在梔子豉湯中加入黃芩。如果熱在小腹,陰液虧損導致陽氣不能化生,就應該滋陰,陽氣自然就會化生,黃柏、黃連就是這類藥物。如果患了水腫病,就應該打開鬼門關,清潔內府,白茯苓湯可以治療。白茯苓湯可以轉化水液,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五錢,水一碗,煎至一半,加入生薑汁。
長期服用,可以從少到多。服用五七日後,如果感覺腹部再次腫脹,可以用白朮散治療。白朮、澤瀉各半兩研成粉末,每次煎服三錢。也可以做成丸劑,用煎好的茯苓湯送服三十丸。可以用黃耆、芍藥建中湯之類的藥物調理身體。病癒後,要忌房事、豬肉、魚肉、鹽、麵等食物。香菇熬成膏,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丸,一天三次。逐漸增加服用量,以小便通暢為度。冬瓜可以無限量食用。
鯉魚一頭,重一斤以上者,煮熟,取汁和冬瓜、蔥白作羹食之。青頭鴨或白鴨,治如食法,細切,和米並五味煮熟作粥,食之。宜空腹時進。
昔人論水病,知經義者,固惟仲景一人。近世何柏齋、張景岳二論,亦庶幾焉。故附錄於下。
柏齋曰:造化之機,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為濕、為寒;火為燥,為熱。火性炎上,水性潤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則易交也。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不交之極,則分離而死矣。消渴證,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氣證,不交而水偏勝也。制其偏而使之交,則治之之法也。
白話文:
一條鯉魚,重量在一斤以上,煮熟後,取魚湯和冬瓜、蔥白做成羹湯食用。青頭鴨或白鴨,處理方法與鯉魚相同,切成細碎,和米以及各種調味料一起煮成粥,食用。適合空腹時食用。
以前的人討論水病,真正瞭解經義的,只有張仲景一個人。近來何柏齋、張景嶽兩人的論述,也略微接近。因此附錄在這裡。
柏齋說:天地運化的機制,只有水和火,應該平衡而不偏,應該互相交融而不分離。水屬濕、屬寒;火屬燥、屬熱。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水的特性是向下潤濕。所以火應該在下,水應該在上,這樣更容易互相交融。交融就如同「既濟」,不交融就如同「未濟」。不交融到了極點,就會分離而導致死亡。消渴症,就是不交融而導致火氣過盛。水氣證,就是不交融而導致水氣過盛。控制偏盛的一方,使其互相交融,這就是治療水病的方法。
小火不能化大水,故必先瀉其水,後補其火。開鬼門,瀉在表在上之水也。潔淨府,瀉在裡在下之水也。水勢既減,然後用暖藥以補元氣,使水火交,則用藥之次第也。又云:盧氏以水腫隸肝、腎、胃而不及脾,丹溪非之似矣。然實則皆非也。蓋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矣。
主之者天也,成之者地也。故曰乾知太始,坤作成物。至於天地交合變化之用,則水火二氣也。天運水火之氣於地之中,則物生矣。然水火不可偏盛。太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澇物亦不生,水偏盛也。水火和平,則物生矣,此自然之理也。人之臟腑,以脾胃為主。蓋飲食皆入於胃而運以脾,猶地之土也。
白話文:
小火無法化解大量的水,所以必須先排除水,再補益火力。開鬼門,是排除表層和上方的水。潔淨府,是排除內部和下方的水。水勢減少後,再用溫暖的藥物來補益元氣,使水火平衡,這就是用藥的順序。
有人說,盧氏將水腫歸屬於肝、腎、胃,卻沒有提及脾,丹溪對此有所批評。但實際上,兩者都並不完全正確。因為萬物的生成,只不過是天地間的水火兩種力量而已。
主宰萬物的,是天;成就萬物的,是地。所以說「乾知太始,坤作成物」。至於天地交合變化所用到的,就是水火二氣。天將水火之氣運轉到地中,萬物便得以生長。然而,水火不能過於偏盛。太過乾旱,萬物無法生長,是因為火氣過盛。太過潮濕,萬物亦無法生長,是因為水氣過盛。水火平和,萬物就能生長,這是自然法則。
人體的臟腑,以脾胃為主。因為飲食都進入胃中,再由脾運化,就像大地中的土一樣。
然脾胃能化食與否,實由於水火二氣,非脾胃所能也。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水腫之證,蓋水盛而火不能化也。火衰,則不能化水,故水之入於脾胃者,皆滲入血脈骨肉。血亦化水,肉發腫脹,皆自然之理也。導去其水,使水少減;復補其火,使二氣平和,則病去矣。
丹溪謂脾失運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經之火,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木。則脾土全運化之職,水自順道,乃不為腫。其詞迂而不切,故書此辯之。
景岳曰:愚按腫脹一證,觀《靈樞》脹論之義,則五臟六腑,無不有之。再考諸篇,如脈要精微論曰:胃脈實,氣有餘則脹。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本神篇曰:脾氣實,則腹脹,涇溲不利。陰陽應象大論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皆實脹也。
白話文:
脾胃是否能消化食物,其實取決於水火二氣,而非脾胃本身的能力。火氣旺盛,脾胃就會乾燥;水氣旺盛,脾胃就會濕潤。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消化,導致各種疾病。水腫症狀,就是水氣過盛,火氣不足以化解所致。火氣衰弱,無法化解水氣,所以水進入脾胃後,就會滲入血液、肌肉和骨骼。血液也會轉化為水,肌肉就會腫脹,這是自然規律。所以要排出水氣,減少水量,同時補充火氣,讓水火二氣平衡,病症就能消失。
丹溪認為脾胃運化失常,是因為肝木克脾土。他想通過清心經之火,讓肺金制約肝木,使脾土恢復運化功能,水氣就能順暢運行,不會導致水腫。但他的說法過於迂迴,不切實際,所以寫下這些文字來辯駁。
景岳說:我觀察腫脹症狀,根據《靈樞》脹論的描述,五臟六腑都可能出現腫脹。再參考其他篇章,比如《脈要精微論》說:胃脈充盈,氣血過盛就會導致腫脹。《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胃病會導致腹部脹滿,胃脘疼痛。《本神篇》說:脾氣充盈,就會腹脹,小便不利。《陰陽應象大論》說:濁氣上行,就會導致腹部脹滿。這些都是實證性腫脹。
太陰陽明論曰: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臟,則䐜滿閉塞。經別篇曰:足太陰之別公孫。虛則鼓脹。皆虛脹也。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異法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風論曰:胃風膈塞不通,腹善脹,失衣則䐜脹。此皆寒脹也。陰陽別論曰: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診要經終論曰:手少陰終者,腹脹閉。
足太陰終者,腹脹閉。此心脾受傷之脹也。此外如六元正紀,至真要大等論,有云太陰所至,為身重胕腫。及土鬱之發,太陰之初氣,太陰之勝復,皆濕勝之腫脹也。有曰水運之太過,有曰寒勝則浮,有曰太陽之司天,太陽之勝復,皆寒勝之腫脹也。有曰少陰之司天,少陰之勝復,少陽之司天,少陽之勝復,有曰熱勝則腫,皆火勝之腫脹也。有曰厥陰之司天在泉,厥陰之復,有曰陽明之復,是皆水邪侮土,及金氣反勝之腫脹也。
白話文:
六元正紀、至真要大等論中也提到,太陰經所到之處,容易出現身體沉重、肢體腫脹。如果脾土鬱結,太陰經初氣不足,或太陰經氣過盛,都會導致濕氣過盛引起的腫脹。
有曰水運之太過,有曰寒勝則浮,有曰太陽之司天,太陽之勝復,皆寒勝之腫脹也。
有的醫書說水運過度,有的說寒氣過盛就會導致浮腫,有的說太陽經司天或太陽經氣過盛,都是寒氣過盛引起的腫脹。
有曰少陰之司天,少陰之勝復,少陽之司天,少陽之勝復,有曰熱勝則腫,皆火勝之腫脹也。
有的醫書說少陰經司天或少陰經氣過盛,少陽經司天或少陽經氣過盛,有的說熱氣過盛就會導致腫脹,這些都是火氣過盛引起的腫脹。
有曰厥陰之司天在泉,厥陰之復,有曰陽明之復,是皆水邪侮土,及金氣反勝之腫脹也。
有的醫書說厥陰經司天在泉,厥陰經氣過盛,有的說陽明經氣過盛,都是水邪氣入侵脾土,以及金氣反勝引起的腫脹。
觀此,則不惟五臟六腑,即五運六氣,亦無不皆有是病。然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水熱穴論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由此言之,則諸經雖皆有脹,然無不關於脾、肺、腎三臟。蓋脾屬土,主運化。
肺屬金,主氣。腎屬水,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輸於二臟之中,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所以腫脹之生,無不由此三者。但證有陰陽虛實,如諸論之所云者,不可不辯。大都陽證多熱,熱者多實。陰證多寒,寒者多虛。先脹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先腫於表而後甚於里者多虛。
白話文:
觀察這些情況,不單是五臟六腑,連五運六氣都可能出現這種病症。然而,《至真要大論》中說:「所有水腫脹滿的病症,都屬於脾的病變。」《水熱穴論》中又說:「這種病的根源在腎,最終影響到肺,都是由於水氣積聚造成的。」還說:「腎是胃的關口。」關門不利,所以水氣積聚,並依照其性質流向各處。
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雖然所有經脈都可能出現腫脹,但都與脾、肺、腎三臟密切相關。因為脾屬土,主運化水谷精微;肺屬金,主氣,主宣發肅降;腎屬水,主五液。所有五氣化生的液體,都屬於腎的管轄範圍;五液運行所依仗的氣,都屬於肺的管轄範圍。而將水谷精微轉輸到這兩個臟腑中,並控制水氣生金氣的過程,則完全屬於脾的管轄範圍。因此,腫脹的產生,都脫離不了這三臟的影響。
不過,病症有陰陽虛實之分,就像諸多醫書所記載的那樣,不可不加以區分。總而言之,陽證多伴隨發熱,熱者多為實證;陰證多伴隨寒冷,寒者多為虛證。先從內部腫脹,然後影響到外部者,多為實證;先從外觀腫脹,然後逐漸加重影響到內部者,多為虛證。
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多實;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脈滑數有力者多實,弦浮微細者多虛。形色紅黃,氣息粗長者多實;容顏憔悴,音聲短促者多虛。凡是實證,必由六淫有餘傷其外,或飲食怒氣傷其內,故致氣道不行,三焦壅閉。此則多在氣分,無處不到,故不分部位而多通身浮腫。
又或氣實於中,則為單腹脹急。然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旬日、數日之間,此惟少壯者多有之。但破其結氣,利其壅滯,則病無不愈。此治實之道也。若是虛證,必由五志積勞,或酒色過度,傷其脾腎,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此等病候,多染於中年之外。其形證脈氣,必有虛寒之候,顯然可察。
白話文:
尿液顏色深黃,大便乾結,大多屬於實證;尿液清澈,大便稀軟,大多屬於虛證。脈象滑數有力者多屬實證,弦浮微細者多屬虛證。臉色紅黃,呼吸粗長者多屬實證;容貌憔悴,聲音短促者多屬虛證。凡是實證,大多是因外感六淫過度,或飲食不節、怒氣傷身,導致氣道不通暢,三焦阻塞。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氣分,遍及全身,所以常表現為全身浮腫。
也可能是氣實於內,導致單獨腹部脹痛。但陽邪來勢洶洶,發病迅速,往往在幾天甚至十幾天內就發作,這種情況多見於年輕人。只要破除其積氣,疏通其阻塞,病症便可痊癒。這就是治療實證的方法。若是虛證,大多是由於五志鬱結、勞累過度,或縱慾傷身,損傷脾腎,日積月累而導致。這種病症多發生在中年以後。其外貌、脈象、氣息,都顯現出虛寒的徵兆,很容易辨別。
非若實證之暴至,而邪熱壅結、肝氣悍逆之有因也。治實者,本無所難。最難者,在治虛耳。然虛有在氣者,有在水者。在氣者,以脾氣虛寒,不能運化,所謂氣虛中滿者是也。在水者,以脾虛不能制水,則寒水反侮脾土,氾濫為邪。其始也,必從陰分漸次而升,按肉如泥,腫有分界,所謂水鼓、水脹者是也。
然水雖制於脾,而實主於腎。蓋腎本水臟,而元陽生氣所由出。若腎中陽虛,則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不得其正,則化而為邪。夫氣即火也,精即水也。氣之與水,本為同類,但在於化與不化耳。故陽旺,則化而精能為氣;陽衰,則不化而水即為邪。
白話文:
這不像實證那樣突然發作,而是由於邪熱壅結、肝氣逆上而引起的。治療實證,本來沒有什麼困難。最難的,在於治療虛證。而虛證,有氣虛和水虛兩種。氣虛,是因為脾氣虛寒,不能運化食物精華,所以出現氣虛中滿的症狀。水虛,是因為脾虛不能控制水液,寒水反過來侵犯脾土,四處流竄,變成邪氣。一開始,寒水會從陰分逐漸向上升,按壓身體感覺像泥一樣,腫脹部位有明顯界限,這就是所謂的「水鼓」、「水脹」。
雖然水液的控制在於脾,但根源卻在於腎。因為腎是主水臟,元陽生氣都是從腎中產生。如果腎陽虛衰,命門之火就會減弱。這樣一來,就無法控制陰寒,也無法溫養脾土。陰陽失衡,就會轉化為邪氣。氣就是火,精就是水。氣和水本來同屬一類,只是在於是否轉化而已。如果陽氣旺盛,水就會轉化為氣;如果陽氣衰弱,水就會停滯,變成邪氣。
凡火盛水虧則病燥,水盛火虧則病濕。故火不能化,則陰不從陽,而精氣皆化為水。所以水腫之證,多屬陽虛,故曰寒脹多,熱脹少也。然觀丹溪之治腫脹,云清濁相混,隧道壅塞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治宜補其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
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其說重在濕熱,而猶以制火為言,夫制火固可保金,獨不慮其不生土乎?若以此法施於陽實而熱者則可;若以治陽虛而氣不化者,豈不反助陰邪而益其病哉。故予之治,此必察其果系實邪,則直清陽明,除之極易。凡屬虛勞內損者,多從溫補脾腎而愈,俱得復元。
白話文:
當體內火氣旺盛而水分不足時,就會出現乾燥的病症;反之,如果水分過多而火氣不足,就會出現濕氣重的病症。因此,如果火氣不足以將水分蒸發,陰氣就無法依附陽氣,精氣就會全部轉化為水,導致水腫。所以水腫大多屬於陽氣虛弱,因此寒性水腫多見,熱性水腫較少。
然而,丹溪先生在治療水腫時,認為水氣與濁氣交混,導致經絡阻塞而產生熱。熱氣停留在體內就會變成濕氣,濕熱相互滋生,最終導致脹滿。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脾胃,同時也要滋養肺金以剋制肝木,防止脾胃受到邪氣的侵襲。
滋養腎水以剋制心火,讓肺氣能夠正常運化。他的觀點主要強調濕熱,但也認為要剋制心火,因為剋制心火可以保護肺金,但卻忽略了心火不足會影響脾土的生成。如果用這種方法治療陽氣旺盛而有熱症的患者,是可以的;但是用來治療陽氣虛弱而氣血不能轉化的患者,就可能會反過來助長陰邪,加重病情。
因此,我的治療方法一定會先判斷病因是實證還是虛證,如果是實證,就會直接清泄陽明經,很容易就能消除病症。如果是虛勞內損,大多通過溫補脾腎就能痊癒,最終都能恢復健康。
或臨證之際,有虛實未明,疑似難決者,則寧先以治不足之法,探治有餘。若果未投而病反加甚,是不宜補也。不妨易轍,自無大害。倘藥未及病而病自甚者,其輕重真假,仍宜詳察。若誤以治有餘之法治不足,而曾經峻攻者,真氣復傷,雖神丹不能療矣。或從清利,暫見平復,使不大補脾腎,以培根本,雖愈目前,未有不危亡踵至者。
此治虛之道也。夫腫脹之病,多有標實本虛,最為危候。若辨之不明,則禍人非淺。
白話文:
如果遇到病症虛實不明,难以确定治疗方案,就应该先采用治疗不足的方法,试探治疗有余的病症。如果病情反而加重,就说明不适合补益。可以改变治疗方法,并不会有太大危害。如果药物还没起效,病情反而加重,就需要仔细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真实性。如果错误地用治疗有余的方法治疗不足,并且曾经使用峻猛攻邪的方法,真气就会受损,即使是神丹妙药也无法治愈。或者虽然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暂时缓解了病情,但是没有及时补益脾肾,培育根本,虽然暂时痊愈,但未来难免会危及生命。
这就是治疗虚症的道理。肿胀病症,大多是标实本虚,是最危险的征兆。如果辨证不明,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