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2)

1. 附方

仲景防己黃耆湯(見第六十七)

仲景越婢湯,加朮四兩,即越婢加朮湯。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

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三升,分溫三服。

防己茯苓湯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水六升,煮二升,分溫三服。

白話文:

張仲景的「防己黃耆湯」在第六十七條中記載。(這個湯方後面還會提到。)

另一個湯方「越婢湯」,加入四兩術,就變成「越婢加朮湯」。

「麻黃湯」的藥方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

用六升水先煮麻黃,去上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

「防己茯苓湯」的藥方是: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用六升水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

蒲灰散

蒲灰(一兩七錢半),滑石(五錢)

上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二服。

甘草麻黃湯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當歸散,水腫之疾,多由腎氣不能攝養心火,心火不能滋養脾土。故土不制水,水氣盈溢,氣脈閉塞,滲透經絡,發為浮腫,心腹堅脹,喘滿不安。

當歸,桂心,木香,赤茯苓,木通,檳榔,赤芍藥,牡丹皮,陳皮,白朮(各一錢三分)

白話文:

蒲灰散,由蒲灰一兩七錢半和滑石五錢組成,研磨成粉末服用,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服用兩次。甘草麻黃湯,則用甘草二兩和麻黃四兩,以五升水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後加入甘草,煮至三升,溫服一升,重複服用至出汗。若未出汗,可再次服用。需注意防風寒。當歸散是用於治療水腫的,其原理是腎氣不足無法滋養心火,心火也無法滋養脾土,導致脾土不能制水,水氣充盈,氣脈阻塞,滲入經絡,引起浮腫,心腹脹滿,喘不過氣。當歸散的藥物包括當歸、桂心、木香、赤茯苓、木通、檳榔、赤芍、牡丹皮、陳皮、白朮各一錢三分。

水二鍾,紫蘇五葉,木瓜一片,煎一鍾,不拘時服。

分氣補心湯,治心氣鬱,發為四肢浮腫,上氣喘急。

木通,川芎,前胡(去苗),大腹皮(泡),青皮,白朮,枳殼(麩炒),甘草(炙,各一錢),香附(去毛、炒),白茯苓,桔梗(各一錢半),細辛,木香(各五分)

白話文:

準備兩碗水,加入五片紫蘇葉和一片木瓜,煎煮成一碗,不限時間服用。此方名為分氣補心湯,用於治療心氣鬱結,導致四肢浮腫,呼吸急促的症状。藥材包括木通、川芎、前胡(去苗)、大腹皮(泡)、青皮、白朮、枳殼(麩炒)、甘草(炙,各一錢)、香附(去毛、炒)、白茯苓、桔梗(各一錢半)、細辛和木香(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紅棗二枚,煎一鍾,食前服。

分氣香蘇飲

桑白皮(炒),陳皮,茯苓,大腹皮,香附(炒,各一錢),紫蘇(一錢半),桔梗,枳殼(各八分),草果仁(七分),五味子(十五粒)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入鹽少許,食前服。

導水茯苓湯,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手按而陷,手起隨高,喘滿倚息,不能轉側,不能倒臥,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諸藥不效,用此即愈。

白話文:

材料

  • 水:兩碗
  • 生薑:三片
  • 紅棗:兩枚

做法

  1. 將上述材料一起煎煮,直到剩下約一碗湯汁。
  2. 於飯前服用。

材料

  • 桑白皮(炒):一錢
  • 陳皮:一錢
  • 茯苓:一錢
  • 大腹皮:一錢
  • 香附(炒):一錢
  • 紫蘇:一錢半
  • 桔梗:八分
  • 枳殼:八分
  • 草果仁:七分
  • 五味子:十五粒
  • 水:兩碗
  • 生薑:三片

做法

  1. 將所有藥材一起煎煮,直到剩下約八分湯汁。
  2. 加入少許鹽調味。
  3. 於飯前服用。

主治

水腫。症狀包括:頭面、手足、全身腫脹,像爛瓜一樣,用手按壓後凹陷,手離開後腫脹又恢復原狀,呼吸急促,喘不過氣,身體沉重,難以翻身,無法平躺,食慾不振,小便不通暢,排尿困難,尿液顏色像黑色豆汁。其他藥物無效,用此方即可治癒。

赤茯苓,麥門冬(去心),澤瀉,白朮(各三兩),桑白皮,紫蘇,檳榔,木瓜(各一兩),大腹皮,陳皮,砂仁,木香(各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燈草二十五根,煎八分,去滓,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藥五兩,再加去心門冬二兩,燈草半兩,水一斗,於砂鍋內熬一大碗,再下小銚內,煎至一大盞。五更空心服。滓再煎服。連進三服,小水自利,一日添如一日。

胃苓湯(見第十七)

白話文:

藥材

  • 赤茯苓 三兩
  • 麥門冬(去心) 三兩
  • 澤瀉 三兩
  • 白朮 三兩
  • 桑白皮 一兩
  • 紫蘇 一兩
  • 檳榔 一兩
  • 木瓜 一兩
  • 大腹皮 七錢半
  • 陳皮 七錢半
  • 砂仁 七錢半
  • 木香 七錢半

用法

  1.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2. 每服半兩藥粉,用兩碗水,加入二十五根燈草,煎煮至八分,去渣,空腹服用。
  3. 若病情嚴重,可用五兩藥粉,再加入去心麥門冬二兩,燈草半兩,一斗水,用砂鍋熬成一大碗,再倒入小銚內,煎至一大盞,五更空腹服用。藥渣可再煎煮服用。
  4. 連續服用三劑,小便就會暢通,病情會一天比一天好轉。

備註

  • 此方為胃苓湯,詳見第十七頁。

現代用量換算

  • 一兩約等於 37.5 公克
  • 七錢半約等於 28.125 公克

注意事項

  • 藥材使用需注意品質和來源,避免使用劣質或不安全藥材。

元戎調胃白朮澤瀉散,治痰病化為水氣,傳為水鼓,不能食。

白朮,澤瀉,芍藥,陳皮,茯苓,生薑,木香,檳榔(各等分)

上為末,水煎服。一法加白朮,治臍腹上腫如神。心下痞者加枳實,下盛者加牽牛。

金匱八味丸(見第十六)

濟生腎氣丸,治腎虛脾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證,其效如神。此證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者,非此不救。

白話文:

元戎調胃白朮澤瀉散,用於治療痰病轉化為水氣,導致腹脹如鼓,無法進食的症狀。藥方由白朮、澤瀉、芍藥、陳皮、茯苓、生薑、木香、檳榔等藥材等量組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如果患者臍腹腫脹如神,可以增加白朮用量;若心下痞塞,則加入枳實;若腹瀉則加牽牛。金匱八味丸(見第十六)亦可參考。濟生腎氣丸,用於治療腎虛脾弱,腰部沉重,雙腳浮腫,小便不利,或腹脹,或呼吸急促,痰多,甚至演變成蠱證,療效極佳。此類症狀多因脾胃虛弱,治療失當,元氣受損而轉變,非此方不可救治。

熟地(四兩),薯蕷(一兩),山茱萸(一兩),澤瀉(一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一兩),肉桂(一兩),附子(炮五錢),牛膝(一兩),車前子(一兩)

上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調榮飲,治瘀血留滯化為水,四肢浮腫,皮肉赤紋,名血分。

蓬朮,川芎,當歸,延胡索,白芷,檳榔,陳皮,赤芍藥,桑白皮(炒),大腹皮,赤茯苓,葶藶(炒),瞿麥(各一錢),大黃(一錢半),細辛,官桂,甘草(炙,各五分)

白話文:

熟地(四兩)、薯蕷(一兩)、山茱萸(一兩)、澤瀉(一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一兩)、肉桂(一兩)、附子(炮五錢)、牛膝(一兩)、車前子(一兩)。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調和,製成大小類似桐籽的丸狀。每次服用約七十至八十顆,於空腹時配以米湯吞服。

調榮飲,用於治療血液凝滯轉變為水腫,四肢浮腫,皮膚出現紅色紋路,屬於血分的病症。

蓬朮、川芎、當歸、延胡索、白芷、檳榔、陳皮、赤芍藥、桑白皮(炒)、大腹皮、赤茯苓、葶藶(炒)、瞿麥(各一錢)、大黃(一錢半)、細辛、官桂、甘草(炙,各五分)。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調和,製成大小類似桐籽的丸狀。每次服用約一錢至一錢半,於空腹時配以米湯吞服。

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紅棗二枚,煎一鍾,食前服。

四制香附丸,治婦人女子,經候不調。

香附(浸去皮。一斤分作四分,酒浸一分,鹽水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醋浸一分,各三日,焙乾)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香附子血中之氣藥也。開鬱行氣而血自調,何病不瘳。婦人宜常服之。)

濟生實脾飲,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厚朴(去皮,薑製),白朮,木瓜(去瓤),大腹子,附子(炮),木香(不見火),草果仁,白茯苓(去皮),乾薑(炮,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這段古文記載了三個中藥方劑:

  1. 作一服:一個簡單的方劑,用生薑和紅棗煎水,飯前服用,可能用於緩解一些輕微的感冒或胃寒等症狀。
  2. 四制香附丸:一個針對婦女經期不調的方劑。香附經過四種不同的浸泡方法,增強了藥效。
  3. 濟生實脾飲:一個針對陰水導致水腫的方劑,以補脾土爲主。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復元丹(見第六十四)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金匱枳朮湯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粉四錢,用水一盞,加薑五片、大棗一枚,煎煮至七分,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另外,可以使用復元丹(見第六十四),以及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將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製)放入水中煮沸,先煮麻黃,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二升,分三次溫服。當汗出,感覺像蟲子在皮膚上爬動時,即可痊癒。

也可以使用金匱枳朮湯,將枳實(七枚)、白朮(二兩)一起研磨成粉,用水五升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溫服。如果腹部柔軟,就代表藥效發揮,疾病將會散去。

麻黃附子湯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

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二味,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葶藶丸,治肺氣咳嗽,面目浮腫,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藶(隔紙炒),貝母(煨黃色),木通(各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防己(各二兩)

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皮煎湯,食前下。

白話文:

[麻黃附子湯]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製過)

水七升,先將麻黃煮沸,去除表面的浮沫,再加入甘草和附子,煮到剩二升半。溫熱服用,每次八合,一天服三次。

[葶藶丸]

主治:肺氣咳嗽,面目浮腫,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藶(隔紙炒),貝母(煨至黃色),木通(各一兩),杏仁(去皮尖和雙仁,炒),防己(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桑皮煎湯送服,飯前服用。

和劑五皮散,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苓皮(各等分。一方加白朮。磨沉香、木香入服)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熱服無時。

除濕湯(見第二十一)

濟生四磨湯,治七情感傷,上氣喘悶不食。

白話文:

“和劑五皮散”用於治療風濕侵犯脾經,導致氣血凝滯,出現面容虛浮、四肢腫脹、心腹脹滿、呼吸急促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皮水和妊娠胎水。藥方包括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苓皮各等份,可加入白朮。磨碎沉香、木香一起服用。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七分,趁熱服用,不限時間。另外,“除濕湯”和“濟生四磨湯”也有各自的功效,可參考相關書籍。

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溫,空心服。或下養正丹尤佳。

濟生疏鑿飲子,治水氣,浮腫喘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澤瀉,商陸,赤小豆(炒),羌活(去蘆),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蘆),茯苓皮,檳榔(各等分)

白話文:

濟生疏鑿飲子由多種藥材組成,以利水消腫、清熱解毒、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適用於水氣浮腫、喘急發熱、大小便不利等症狀,尤其是對服用溫熱藥物無效者更為有效。

上㕮咀。每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空心服。

五苓散(見第十七)

和劑木香流氣飲,治諸氣痞塞不通,胸膈膨脹,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口苦咽乾,大小便秘。

半夏(湯洗七次,焙二兩),青皮(去白),厚朴(薑製,去粗皮),紫蘇(去梗),香附子(去毛,炒),甘草(炙,各一斤),陳皮(去白二斤),肉桂(去粗皮,不見火),蓬莪朮(煨),丁香皮(不見火),草果仁(各六兩),木通(去節,八兩),藿香葉,白芷,赤茯苓(去皮),白朮,乾木瓜,人參(去蘆),石菖蒲(各四兩)

白話文:

取上焦部位的藥材,每份四錢,用水一盞,加生薑五片,煎煮至七分,空腹服用。

(五苓散,詳見第十七頁)

與五苓散合用,可治療各種氣滯不通所致的症狀,例如胸膈脹滿、面容虛浮、四肢腫脹、口苦咽乾、大小便不通暢。

取半夏(用湯水洗七次,再焙干至二兩),青皮(去除白色部分),厚朴(用薑汁製備,去除粗皮),紫蘇(去除莖梗),香附子(去除毛,炒制),甘草(炙烤,各一斤),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二斤),肉桂(去除粗皮,不要用火烤),蓬莪朮(煨制),丁香皮(不要用火烤),草果仁(各六兩),木通(去除節,八兩),藿香葉,白芷,赤茯苓(去除皮),白朮,乾木瓜,人參(去除蘆頭),石菖蒲(各四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熱服。

和劑黑錫丹,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盛,腎水枯竭,一應下虛之證,及婦人血海久冷無子,赤白帶下。

沉香,胡蘆巴(酒浸,炒),附子(炮),陽起石(研細,水飛,各一兩),肉桂(半兩),破故紙,舶茴香(炒),肉豆蔻(麵裹煨),木香,金鈴子,硫黃,黑錫(去滓秤,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極細。余藥細末和勻,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如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四十丸,空心鹽薑湯,或棗湯下。女人艾棗湯下。

白話文:

治療痰氣阻塞、上半身熱盛下半身虛寒、心火旺盛、腎水枯竭等下虛症狀,以及婦女血海長期冰冷不孕、赤白帶下等問題,可以用沉香、酒浸炒胡蘆巴、炮附子、研細水飛的陽起石、半兩肉桂、破故紙、炒舶茴香、麵裹煨肉豆蔻、木香、金鈴子、硫黃、去滓秤的黑錫各二兩,以黑盞或新鐵銚,用常法將黑錫、硫黃、砂子結合成黑光色粉末,再將其他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從早上研磨到晚上,直至出現黑光色為止,用酒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陰乾後放入布袋中擦拭至光亮,每次服用四十丸,空腹時用鹽薑湯或棗湯送服,婦女則用艾棗湯送服。

和劑蘇子降氣湯,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胸膈噎塞,並久年肺氣,至效。

紫蘇子(炒),半夏(湯泡,各二錢半),前胡(去蘆),甘草(炙),厚朴(去皮,薑製,炒),陳皮(去白,各一錢),川當歸(去蘆,一錢半),沉香(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不拘時服。虛冷人加桂五分,黃耆一錢。

寶鑑導滯通經湯,治脾濕有餘,及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木香,白朮,桑白皮,陳皮,茯苓(各等分)

白話文:

「蘇子降氣湯」用於治療虛陽上衝、氣機升降失調、上實下虛、痰濕阻滯、胸膈阻塞,以及久年肺氣虛弱等症狀,療效顯著。「導滯通經湯」則針對脾濕過盛、氣機不通暢,導致面容手足浮腫的患者。

上㕮咀。每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空心食前。《內經》云: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陳皮苦溫,理肺氣,去氣滯,故以為主。桑皮甘寒,去肺中水氣,水腫臚脹利水道,故以為佐。木香苦辛溫,除肺中滯氣。白朮苦甘溫,能除濕和中,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濕,利小便,以淡滲之,故以為使也。

和劑木瓜丸,治腎經虛弱下攻,腰膝沉重少力,腿腳腫癢,疰破生瘡,腳心癮痛,筋脈拘攣。或腰膝緩弱,步履艱難,舉動喘促,面色黧黑,大小便秘澀,飲食減少,無問久新,並宜服之。

白話文:

每服用五錢上焦咀,用兩盞水煎煮成一盞,去渣,溫熱服用。空腹或飯前服用。《內經》中提到,濕邪過盛,應該用苦熱之物來治療,以苦燥濕,以淡泄之。陳皮味苦性溫,能理肺氣,去氣滯,所以作為主藥。桑皮甘寒,能去除肺中的水氣,水腫、腹脹,利水道,所以作為輔藥。木香苦辛溫,能去除肺中的滯氣。白朮苦甘溫,能除濕和中,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濕,利小便,以淡滲之,所以作為使藥。

木瓜丸可用於治療腎經虛弱,下焦虛寒,導致腰膝沉重乏力,腿腳腫癢,破潰生瘡,腳心隱痛,筋脈拘攣等症狀。或者腰膝酸軟,步履艱難,舉動喘促,面色黧黑,大小便不通,食慾不振,無論病程長短,都適合服用。

熟地黃(洗、焙),陳皮(去白),烏藥(各四兩),黑牽牛(炒,三兩),石楠藤,杏仁(去皮尖),當歸,蓯蓉(酒浸、焙),乾木瓜,續斷,牛膝(酒浸,各二兩),赤芍藥(一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木瓜湯吞三五十丸,溫酒亦得。

消導寬中湯

白朮(一錢五分),枳實(麩炒),厚朴(薑製),陳皮,半夏,山楂肉,茯苓,神麯(炒),麥芽(炒),蘿蔔子(炒,各一錢)

白話文:

將熟地黃洗淨後烘乾,陳皮去掉白色部分,烏藥、黑牽牛(炒過)、石楠藤、杏仁(去皮尖)、當歸、蓯蓉(用酒浸泡後烘乾)、乾木瓜、續斷、牛膝(用酒浸泡)、赤芍藥各取四兩、三兩、二兩、一兩,研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用木瓜湯送服三五十粒,溫酒也行。

白朮一錢五分,枳實用麩炒,厚朴用薑製,陳皮、半夏、山楂肉、茯苓、神麴(炒)、麥芽(炒)、蘿蔔子(炒)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

加味五皮湯,即五皮散。腳腫加五加皮、木瓜、防己。不服水土,入胃苓湯。消風敗毒散

人參,獨活,柴胡,桔梗,枳殼(麩炒),羌活,茯苓,川芎,前胡,甘草,荊芥,防風(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和劑升麻和氣散

白話文:

取水兩碗,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滿。若小便不利,則加入豬苓、澤瀉。

此方名為加味五皮湯,即五皮散。若腳腫,則加入五加皮、木瓜、防己。若不服水土,則加入胃苓湯。消風敗毒散亦可使用。

另取人參、獨活、柴胡、桔梗、枳殼(麩炒)、羌活、茯苓、川芎、前胡、甘草、荊芥、防風各一錢。

取水兩碗,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

此方名為升麻和氣散。

乾薑(五分),乾葛(一兩),大黃(蒸半兩),熟枳殼(五分),桔梗,熟蒼朮,升麻(各一兩),芍藥(七錢半),陳皮,甘草(各一兩半),當歸,熟半夏,白芷,茯苓(各二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燈心十莖,煎七分,食前溫服。

補中益氣湯(見第三十九)

六味丸(見第十六)

東垣人參平肺散,治肺受熱而喘。

桑白皮(炒二錢),知母(一錢半),甘草(炙),茯苓,人參,地骨皮,天門冬(去心,各一錢),青皮,陳皮(各六分),五味子(三十粒,捶碎)

白話文:

乾薑五分,乾葛一兩,大黃蒸半兩,熟枳殼五分,桔梗,熟蒼朮各一兩,芍藥七錢半,陳皮,甘草各一兩半,當歸,熟半夏,白芷,茯苓各二錢。

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加入三片薑、十根燈心草,煎煮七分,飯前溫熱服用。

補中益氣湯(詳見第三十九),六味丸(詳見第十六),東垣人參平肺散,用於治療肺部受熱引起喘息。

桑白皮炒二錢,知母一錢半,甘草炙,茯苓,人參,地骨皮,天門冬(去心)各一錢,青皮,陳皮各六分,五味子三十粒,捶碎。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食遠溫服。如熱,加黃芩、薄荷葉各一錢。

八正散(見第四十九)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炒),香豉(四合)

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此方主之。汗吐下之後,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結於胸中,故煩熱懊憹。煩熱者,煩擾而熱。懊憹者,懊惱憹悶也。梔子味苦,能湧吐熱邪。香豉氣腐,能剋制熱勢,所謂苦勝熱,腐勝焦也。是方也,唯吐無形之虛煩則可。若用之以去實,則非梔子所能宣矣。宣實者,以瓜蒂散主之。

白話文:

汗、吐、下瀉之後,正氣不足,邪氣趁虛而入,停留在胸中,因此出現心煩、發熱、胸悶的症狀。煩熱是指心煩而發熱,懊憹是指心中懊惱、悶悶不樂。

梔子味苦,可以將體內的熱邪排出。香豉具有腐敗之氣,可以剋制熱邪,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苦勝熱,腐勝焦」。

這個方劑只適合治療虛煩無形之症。如果要治療實證,則梔子無法起到宣泄的作用。治療實證的方劑,應該用瓜蒂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