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4)

1. 五疸脈證第六十九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澀微屬虛,最忌發渴。

疸者,黃疸也,謂濕疸、谷疸、女勞疸、酒疸及黃汗也。名雖分五,實脾胃為之總司,濕熱為之原始。夫脾胃屬土,合肌肉而主四肢。其化濕,其性滯著,其色黃,其脈遲緩。所畏者風木,而復喜風之燥。能制者寒水,而反惡水之濕。人之病也,若內無脾胃之郁,外無風濕之搏,雖有外邪,氣機自利,熱不𨠭蒸,黃又何自而成乎?故《金匱要略》論濕疸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蓋言風之獨行者,乃名中風。中風則腠理空疏,皮毛開泄,汗出熱越,不能發黃。今則脈浮而緩,浮固為風,緩為土濕。濕則痹著,非若風之疏利,必郁瘀成熱。脾土所主之四肢,亦苦煩悶,而黃色則蒸行於表也。其論谷疸,則曰: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

白話文:

黃疸,又稱黃疸病,包括濕疸、谷疸、女勞疸、酒疸和黃汗。雖然名字不同,但實際上都是脾胃失調造成的,濕熱是病發的根本原因。

脾胃屬土,與肌肉相連,主導四肢。脾胃的功能是化解濕氣,但其性粘滯,顏色黃,脈象遲緩。脾胃最怕風木,但又喜風的乾燥。脾胃能制寒水,但卻害怕水濕。

如果人體內沒有脾胃鬱結,體外沒有風濕侵襲,即使有外邪入侵,氣機也會自然運行,熱邪不會蒸騰,又怎麼會出現黃疸呢?

《金匱要略》中關於濕疸的論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這段話的意思是:風單獨作用於人體,稱爲中風。中風會導致腠理疏鬆,皮毛開泄,汗出熱散,不會出現黃疸。現在的情況是脈浮而緩,浮是風,緩是土濕。溼氣滯留,就會導致痹症,不像風那樣疏利,而是會鬱結成熱。脾土主宰的四肢,也會感到苦悶煩躁,黃色也會蒸騰到體表。

《金匱要略》中關於谷疸的論述: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

這段話的意思是:趺陽脈緊而數,數是熱,熱會導致消谷,也就是消化功能下降。緊是寒,食即爲滿,說明寒氣凝滯,吃東西就容易感到飽脹。尺脈浮,則是腎氣不足。

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夫人飲食入胃,胃主消納,脾主運輸。脾胃溫和,兩稱其職。今胃熱而過於強,則徒能消納。脾寒而失之弱,則不能運輸。既寒且弱,肝木得以乘之。

木者,風也。風與寒搏,脾愈不運。更加以食,氣愈不消。搏於寒,則中為滿。搏於風,則上為眩。氣既不消,胃中自濁。濁則不能清升,而反下流。下流則脾之緊寒乘腎,胃之數熱乘膀胱。(《尚書》洪範曰:土爰稼穡。稼穡作甘。夫萬物藉土以生,人賴稼穡以養。稼穡者,谷也。

白話文:

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意思是說,如果趺陽脈緊,說明脾臟受傷了。風寒交加,吃下食物就會頭昏眼花。食物的精氣無法消化,胃中就會積聚苦濁之氣。濁氣往下流動,導致小便不暢。陰氣被寒氣所侵,熱氣流向膀胱,全身泛黃,稱為「谷疸」。

夫人飲食入胃,胃主消納,脾主運輸。脾胃溫和,兩稱其職。今胃熱而過於強,則徒能消納。脾寒而失之弱,則不能運輸。既寒且弱,肝木得以乘之。

這段話解釋了脾胃的生理功能。食物進入胃,胃負責消化吸收,脾負責將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脾胃要保持溫和,才能各司其職。如今胃火過旺,只會消化食物,而脾寒虛弱,無法運送營養。脾寒虛弱,肝木就容易乘虛而入。

木者,風也。風與寒搏,脾愈不運。更加以食,氣愈不消。搏於寒,則中為滿。搏於風,則上為眩。氣既不消,胃中自濁。濁則不能清升,而反下流。下流則脾之緊寒乘腎,胃之數熱乘膀胱。(《尚書》洪範曰土爰稼穡。稼穡作甘。夫萬物藉土以生,人賴稼穡以養。稼穡者,谷也。

肝屬木,木主風。風寒相搏,脾臟的運化功能就更差。如果繼續吃東西,精氣就更難消化。寒氣阻礙,就會感覺腹部脹滿。風氣上衝,就會頭昏眼花。精氣無法消化,胃中就會積聚濁氣。濁氣無法上升,反而往下流動。往下流動就會導致脾臟寒氣入侵腎臟,胃火上炎入侵膀胱。《尚書》洪範篇說:「土爰稼穡。稼穡作甘。」意思是說,萬物依賴土地而生,人賴農耕而活。稼穡就是指穀物。

總結

這段文字講述了脾胃虛寒、風寒相搏導致的病症,以及脾胃功能失調的病理機制。它強調了脾胃溫和、協調運作的重要性。同時,也引述了《尚書》中的論述,說明瞭穀物在人體營養中的重要作用。

穀氣下流,而必歸之腎與膀胱者,亦土乘水義。《難經》三十七難曰: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脾主五味,食味之歸於脾者不可勝數,而獨言一穀味者,正稼穡作甘之義也。)膀胱者,州都之官,主藏津液。腎者水臟,主通二陰。熱流膀胱,而小便又復不利。水與熱鬱,未有不蒸𨠭而成黃者。

以膀胱太陽主表,故黃遍於周身也。(或兼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宜茵陳湯加減主之。)其論女勞疸,則曰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此言女勞而成疸,則黃不言可知矣。細察仲景文義,是亦穀氣鬱蒸之變證也。

白話文:

谷氣下行,必然歸屬腎與膀胱,這是因為土乘水的道理。《難經》第三十七難中提到:脾氣通達於口腔,如果口腔和諧,就能夠辨別食物的味道。脾主五味,食物的味道歸屬於脾的範疇非常多,但單獨提到穀物的味道,這正是農業生產時甘甜的象徵。

膀胱是州都之官,負責儲存體內的津液。腎是水之臟器,主導著兩條陰道的運行。如果熱力流入膀胱,那麼排尿就會再次變得困難。水與熱聚集在一起,如果不進行蒸發,就必定會轉化為黃色的物質。

由於膀胱屬於太陽主表,因此黃色會遍佈全身。(或者伴有寒熱不適、食後頭暈、心胸不寧,久而久之會出現黃疸,稱為「谷疸」。適合使用茵陳湯加減來治療。)對於女勞疸的論述,則提到額頭會有黑色斑點,微微出汗,手腳感到熱,傍晚時開始發作,膀胱緊張,但小便可以自行排出,稱為「女勞疸」。腹部表現出像水一樣的狀態,若不治療。這種情況說明因勞累過度而產生黃疸,因此黃疸的現象也是可以預見的。細心觀察張仲景的文獻,這也是一種由於谷氣積聚蒸騰導致的病症。

蓋人過勞於房室則傷精,精傷則腎虛,腎虛則真水不足,真水不足則相火熾炎。於是胃中濁熱之氣,不流於膀胱而竟歸之腎。一以乘不足之水虛,一以就同類之火熾。火熾則君火亦因而動。況子午同氣,心腎交通,故不惟腎經之足心熱,而心經之掌心亦熱也。薄暮氣降而屬陰,乘其已虛之陰,助其下流之勢,無如此際,故薄暮病即發也。

膀胱雖虛急,而熱不內蓄,故小便自利也。若濕熱相火鬱甚,久而不愈,則脾氣積而不運,腎氣散而不藏,致腹脹如有水狀者,是脾腎兩敗,故不治也。《金匱》又云: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

白話文:

人若过度房事,就会伤精,精伤则肾虚,肾虚导致真水不足,真水不足就会让相火旺盛。这时,胃中的浊热之气,不往膀胱流,反而汇聚到肾脏,一方面借着肾水不足,另一方面因为火性相吸。火旺盛,就会导致心火也跟着躁动。更何况子午相通,心肾相连,所以不仅肾经的足心会发热,心经的掌心也会发热。傍晚时分,气机下降归于阴,借着阴虚之势,助长向下流动的趋势,因此,傍晚更容易发病。

虽然膀胱虚弱急迫,但热气不蓄积于体内,所以小便能自行排泄。如果湿热相火郁结严重,久治不愈,就会导致脾气积滞不运,肾气散失不藏,导致腹部胀满如同积水,这是脾肾两败,所以难以治疗。《金匮要略》里也记载:黄家的女人在午后发热,反倒怕冷,这是因为过度劳累造成的。膀胱急迫,小腹胀满,全身发黄,额头发黑,脚心发热,进而出现黄疸。腹部胀满如同积水,大便必然发黑,时而稀溏。

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宜硝礬散主之。其論酒疸,則曰: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酒疸者,過飲而病黃,亦穀氣鬱蒸之變證也。《靈樞》論勇篇云:酒者,水穀之精,熟谷之液也。熟則已經醞釀,拔其精微,蛻其糟粕,純陽氣勝之物。其性慓悍,多升而少降。

(今人飲少酒即頭面先紅,此多升少降之明驗也。)非上所云穀氣,未經腐熟醞釀者比。故濕熱不流於下,但積於中焦,郁胃熏心,令人外發黃而內煩懊,不能食而時欲吐也。又云:酒疸諸證,小便不利,心中熱,足下熱,又或無熱,譫語,小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

白話文:

這個女子患的是勞累過度引起的疾病,而不是水腫。腹部脹滿很難治療,應該用硝礬散來主治。關於酒疸,書中說:心裡煩躁發熱,吃不下東西,經常想吐,叫做酒疸。酒疸是因為過度飲酒導致發黃,也是穀氣鬱積蒸騰所造成的病變。《靈樞》勇篇裡提到:酒是水穀的精華,是熟穀的液體。熟透後經過發酵,提取其精華,去掉糟粕,純陽氣佔優勢。酒的性情剛烈,容易上升而不容易下降。

(現在人喝一點酒臉就先紅,這就是酒容易上升而不容易下降的明顯證明。)這與上面提到的穀氣不同,因為穀氣沒有經過腐熟發酵。所以濕熱不往下流,只積聚在中焦,鬱積胃部熏蒸心臟,導致人體外表發黃,內心煩躁,吃不下東西,經常想吐。書中還說:酒疸的各種症狀包括小便不順暢,心裡發熱,腳底發熱,或者沒有發熱,神志不清,小腹脹滿,想吐,鼻子乾燥。如果脈象浮的話,應該先催吐。

沉弦者,先下之。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抓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黃汗一證,仲景《金匱要略》收入水氣病中,其主治與治疸亦自懸絕。後人以其汗黃,遂列為五疸之一,實非疸也。

今本文既云五疸,則黃汗在其中,似不可移去,姑從之,而論治仍從《要略》。在圓機者,自為識別可也。《要略》曰:黃汗之為病,身體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汗,脈自沉,從何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桂酒湯主之,此黃汗之病因也。蓋人作勞汗出,陽氣動張,陰液妄泄。

白話文:

沉弦者,先下之。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脈象沉弦的病人,應該先用瀉下之法治療。如果病人心中發熱,想吐,用催吐的方法治療效果更好。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抓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酒疸初期可以用瀉下之法治療,但如果拖延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黑疸,患者的眼睛會發青,臉色發黑,心裡感覺像吃了蒜泥一樣不舒服,大便顏色變黑,皮膚摸起來失去知覺,脈象浮弱,雖然皮膚看起來顏色偏黑,但帶點黃色,由此可以判斷是黑疸。

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酒疸患者如果感到心中煩躁、疼痛,可以用梔子大黃湯治療。

黃汗一證,仲景《金匱要略》收入水氣病中,其主治與治疸亦自懸絕。後人以其汗黃,遂列為五疸之一,實非疸也。

黃汗這一症狀,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被歸類為水氣病,其治療方法與治療疸病完全不同。後人因為黃汗的汗液顏色偏黃,就將它列為五疸之一,其實它並不是真正的疸病。

今本文既雲五疸,則黃汗在其中,似不可移去,姑從之,而論治仍從《要略》。在圓機者,自為識別可也。

本文既然提到了五疸,黃汗就包含在其中,似乎不能把它移出去,暫且保留。但治療黃汗還是要遵照《金匱要略》的方法。對於精通醫理的人,自然可以辨別清楚。

《要略》曰黃汗之為病,身體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汗,脈自沉,從何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桂酒湯主之,此黃汗之病因也。蓋人作勞汗出,陽氣動張,陰液妄泄。

《金匱要略》記載:黃汗是一種身體沉重,發熱、出汗、口渴,症狀類似風水病,汗液沾染衣服,顏色呈正黃色,像柏樹的汁液一樣,脈象沉的疾病。為什麼會得黃汗呢?老師說:這是因為在汗液出汗的時候,在水中洗澡,水從汗孔進入身體引起的。應該用黃芪、芍藥、桂枝酒湯來治療。這就是黃汗病的病因。一般來說,人體勞動過度,汗液排出過多,陽氣外散,陰液外泄,就會導致黃汗。

此時玄府未閉,榮衛兩虛,即浴於水。水寒之邪,未有不乘虛而入者。入則水濕內侵,浮陽外拒,郁搏於肌肉之間。肌肉者,脾土之合,故身則發熱,而汗則見黃色也。原以榮衛虛而受邪,邪入則愈虛,而陽仍不固,陰液仍泄。即仲景所云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之義。

以汗液出多,故渴。以水氣在表,故狀如風水。水性就下,故脈沉。治以黃耆芍桂酒湯者,所以和榮固衛,托裡建中,則黃從汗減,水從汗消,與治疸之發汗利小便者,固不可同日語也。又云: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榮氣也。

白話文:

此時毛孔尚未閉合,人體正氣虛弱,如果此時洗澡,寒涼之氣就會乘虛而入。寒氣侵入體內,就會導致水濕內積,體表陽氣被阻擋,鬱積在肌肉之中。肌肉屬於脾土,因此身體會發熱,而汗液則呈現黃色。因為原本正氣虛弱,所以更容易受邪氣侵襲,邪氣侵入後更虛弱,陽氣無法固守,陰液就會流失。這就如同仲景所說:「陽氣浮在體表則自發熱,陰氣虛弱則自汗出。」

由於汗液流失過多,所以口渴。由於水氣停滞在體表,所以症狀像水腫。水的特性往下流,所以脈象沉細。用黃芪、芍藥、桂枝酒湯治療,目的在於補益正氣,固守衛氣,溫補脾胃,這樣黃疸會隨著汗液減少,水腫也會隨著汗液消退,這與治療黃疸的發汗利尿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此外,黃汗病症還會伴隨兩腿發冷。如果發熱,則屬於歷節。飯後出汗,並且經常在晚上盜汗,則屬於榮氣虛弱。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此黃汗之變證也。黃汗既為陰陽兩虛,陽則浮散於表,陰則脫根於下。

兩脛逆冷者其常也。今不冷而反發熱,是熱為濕鬱所成,乘陰之虛,流注下焦,以及於脛。而脛以上之諸節,歷遍而痛,不言可知。此黃汗之傳為歷節者如此。衛者,陽氣也。勞則陽動,陽動則衛氣張散。卒逢食谷,胃陽驟升。張散之虛陽不能羈穀氣之慓悍,故與之俱出而為汗也。

白話文:

如果出汗之後又發燒,長期下來身體一定會感到僵硬疼痛。持續發燒的人,很容易長出惡瘡。如果身體沉重,出汗後就感覺輕盈,長期下來就會感到胸痛。胸痛也就是胸口疼痛。另外,如果只從腰部以上出汗,腰部以下不出汗,腰部和髖部酸痛,感覺像是皮下有東西,嚴重者無法進食,身體疼痛沉重,煩躁不安,小便不順暢,這就是黃汗,可以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這是黃汗的變證。黃汗是因為陰陽兩虛,陽氣浮散於表面,陰氣則脫離根本向下沉降。

兩條小腿經常會感到冰冷,但現在不冷反而發熱,這是因為濕熱鬱結所致,乘虛而入,流注下焦,影響到小腿。而小腿以上各個關節也都會疼痛,這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黃汗傳變為歷節的過程。衛氣是陽氣,勞累就會使陽氣活動,陽氣活動就會使衛氣擴散。突然吃飽飯,胃陽氣上升,擴散的虛陽無法約束穀氣的暴烈,因此和穀氣一起排出體外,就形成汗液。

又暮為陽衰之時,勞動衰耗之陽,暮則愈衰。衰則不能外固,而汗因盜出矣。此黃汗之挾勞氣者如此。凡熱隨汗而解者,理之常也。今汗已,反更發熱,如是久久,則津液續亡,肌膚枯澀,身體又安得不甲錯乎?甲錯而熱仍不止,不但淺災肌膚,亦將禍延肉理。惡瘡之生,勢所必然。

(如流注癰毒之類,故云惡。)身重者,水濕之邪也。汗出輒輕,似乎邪解,今云久久者,必輕而復重,重而復輕。亡散衛陽,耗竭津液,不知其幾。而邪仍不去,則必轉為身瞤,而胸中痛矣。《靈樞》本藏篇云: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又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

白話文:

傍晚陽氣衰弱,勞動會消耗陽氣,入夜陽氣更加衰微。陽氣衰弱便無法抵禦外邪,因此容易盜汗。這就是黃汗夾雜著勞氣的原因。一般來說,發熱隨汗液排出就會退燒,這是正常的現象。但現在汗已經流出,反而更加發熱,這樣持續下去,體內的津液會不斷流失,肌膚變得乾燥粗糙,身體怎麼可能不出現問題呢?身體出現問題,而發熱仍然不退,不僅會損傷皮膚,還會禍及內臟。惡瘡的產生,是必然的結果(像流注癰毒之類的病症,所以說惡)。身體沉重,是水濕之邪入侵的表現。汗出後身體變輕,似乎病邪已解,但現在說的是持續很長時間,就會出現身體輕了又重,重了又輕的反复情況。衛氣散失,津液耗竭,不知流失了多少。而病邪仍然沒有去除,就會轉化為身體麻木,胸痛。《靈樞》本藏篇中記載:衛氣調和,則肌肉舒展,皮膚光滑柔嫩,腠理緊密。又說:衛氣負責溫暖肌肉,充實皮膚,滋潤腠理,掌管開合。

《素問》痹論又云:衛氣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調經論亦云: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觀諸篇論,則知人身分肉腠理,皆衛氣之所充實。上焦胸腹,皆衛陽之所布輸。今衛氣亡散,分肉腠理不能緻密,而反空虛,空虛故瞤而動。上焦胸腹不得受其熏布,亦隨瞤而為虛痛也。

(痛必欲按。)榮氣既虛,衛復不固。況腰以上為陽,陽主開,故汗出。腰以下為陰,陰主闔,榮衛虛而邪復滯著,故無汗。惟其無汗,邪不鬆解,故如有物在皮中,而腰臗為之弛痛也。劇則三焦皆無所御,榮衛不能相將。氣不將於上,則不能食。氣不將於中,則生煩躁。氣不將於下,則小便不利。

白話文:

《素問》中關於痹病的論述還說:衛氣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流動,燻蒸著肓膜,散佈到胸腹。 《調經論》也說:陽氣從上焦接受氣息,用來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從這些論述可以得知,人體的皮膚、肌肉和毛孔,都是由衛氣充實的。上焦的胸腹,都是衛陽氣所佈散的部位。現在衛氣散失了,皮膚、肌肉和毛孔不能緊密,反而空虛,空虛就容易震顫和活動。上焦的胸腹得不到衛氣的燻蒸和散佈,也會跟著震顫而產生虛痛。

(痛必欲按。)榮氣既虛,衛復不固。況腰以上為陽,陽主開,故汗出。腰以下為陰,陰主闔,榮衛虛而邪復滯著,故無汗。惟其無汗,邪不鬆解,故如有物在皮中,而腰臗為之弛痛也。劇則三焦皆無所御,榮衛不能相將。氣不將於上,則不能食。氣不將於中,則生煩躁。氣不將於下,則小便不利。

(痛起來就想要按壓。)因為榮氣已經虛弱,衛氣也就不堅固了。而且腰以上屬於陽,陽主開泄,所以會出汗。腰以下屬於陰,陰主閉藏,榮衛虛弱,邪氣又滯留著,所以就不出汗。正因為不出汗,邪氣無法散解,所以就像皮膚裡面有東西一樣,腰部就會痠痛無力。如果病情嚴重,三焦都無法抵禦,榮衛氣就無法相互扶持。氣無法輸送到上焦,就會吃不下東西。氣無法輸送到中焦,就會心煩意亂。氣無法輸送到下焦,就會小便不利。

治以桂枝加黃耆湯者,與上條黃耆芍桂酒湯之義亦同。但此條云食已汗出,常暮盜汗,汗已反熱,汗出輒輕而不解,汗上出而下無,皆似病在汗處,故加薑、棗、甘草,蓋欲助脾胃以行津液,益辛甘以別取正汗耳。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宜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治疸利小便,固一定之法。然脈浮者郁在表,又宜以汗解也。)諸黃,豬膏發煎主之。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二皆通治之方。)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汗出為表和,腹滿、便實為裡實。裡實者宜下之。)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

白話文:

治療以桂枝加黃耆湯的,和上面提到的黃耆芍桂酒湯的用意相同。但這裡說的是吃飽就出汗,經常晚上盜汗,汗出後反而發熱,出汗容易卻無法停止,汗只往上出而下不來,這些都像是病在汗這個部位,所以加入薑、棗、甘草,目的是要幫助脾胃運行津液,藉由辛甘之味來引發正常汗液的排出。各種黃疸的治療,黃家醫書只強調利尿,但如果脈象浮,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適合用桂枝加黃耆湯。

(治療黃疸利尿是固定的方法,但是脈象浮的,病邪郁在表面,也應該用發汗來治療。)所有黃疸病,可以用豬膏發煎來治療。黃疸病,可以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這兩個都是通治的藥方。)黃疸伴有腹脹,小便不暢而且顏色發紅,還會自汗,這是表面和緩而裡頭實證,需要瀉下治療,應該服用大黃硝石湯。(汗出是表面和緩,腹脹、小便不通是裡頭實證。裡頭實證就應該瀉下。)黃疸病,小便顏色沒有變化,想拉肚子,腹部脹滿而且喘不過氣,不能去除熱,熱除了一定會嘔吐。

噦者,小半夏湯主之。(小便色不變,大便欲自利,里無熱也,則喘滿為虛象。若認為熱而除之,必胃寒作噦矣。)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腹痛而嘔,半表半裡。柴胡湯即小柴胡湯也。)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黃而小便自利,知非濕鬱,乃男子勞役傷脾所致。

脾傷則見土色。)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凡病肚熱者,熱在腹,不獨疸也。手按則知。)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沉為在裡,渴為裡熱。熱則多飲,而小便復不利,必郁為黃。

白話文:

患有黃疸的病人,如果伴隨發熱、煩躁、喘不過氣、胸悶、口乾等症狀,這說明是在發病時由於火氣傷了汗液,內外皆熱造成的。但是黃疸病本身是由於溼氣引起的。如果全身發熱且發黃,腹部發熱,說明熱在體內,應該用瀉下之法來治療。(凡是腹部發熱的病人,熱氣都在腹部,不只是黃疸纔會這樣。用手按腹部就能感覺到。)

脈象沉細、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些都可能是黃疸的症狀。(沉細的脈象說明病邪在體內,口渴說明體內有熱。熱則容易口渴多飲,而小便又排泄不順,必然是溼熱鬱結導致黃疸。)

)腹滿,舌痿黃燥,不得睡,屬黃家。(胃土鬱則水液不分布,故腹滿、舌燥。經云:胃不和則睡不安,皆黃家之先驅也。)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土旺於四時各十八日,濕土之病期亦應之。十日以上則旺氣漸衰,邪宜漸退。反劇者則正不勝邪,故云難治。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濕土鬱而成疸,內關脾胃。發於脾陰則嘔,發於胃陽則振寒發熱,皆二經是動之病。)正文云:五疸實熱,以疸皆濕與熱鬱。外不得通,內不得泄,𨠭蒸成黃。虛松而有通泄處,則不能成黃,故曰實熱,若是則脈自應洪數。

白話文:

肚子脹滿,舌頭又乾又黃,還睡不著,這是脾胃濕熱引起的。黃疸病一般會持續十八天,如果治療十天以上病情才好轉,反而會更加難治。黃疸患者如果口渴,病情就比較難治;如果沒有口渴,病情就比較容易治癒。黃疸發在陰部,患者會嘔吐;發在陽部,患者則會發冷發熱。黃疸是因為濕熱鬱結在脾胃,阻塞不通,蒸騰成黃色。如果身體虛弱,有通泄的地方,濕熱就無法鬱結,也就不会形成黃疸。所以黃疸屬於實熱,脈象也應該是洪數的。

澀微者,自應為虛黃也。渴為裡熱,黃為表蒸。表裡熱亢,陰何以堪?又疸既濕鬱,汗溺不通,可復加之飲乎?渴則多飲,故最忌也。(丹溪云:黃疸不必分五。總是濕熱不分。則何以處治,是失之太簡。巢氏廣為九疸,亦先之太繁。惟《金匱》論證處方,言言中的。學者宗之,自無過不及之偏也。

白話文:

如果黃疸症狀輕微,就應該屬於虛黃。口渴是因為內熱,黃疸是因為外熱蒸騰。表裡熱氣旺盛,陰氣怎麼能承受得住?而且黃疸又因為濕氣鬱結,汗液和小便都不通暢,怎麼能再加飲水呢?口渴就喝得多,所以最忌諱飲水。

(丹溪先生說:黃疸無需分為五種,都是濕熱之氣未分。如果只用這種簡單的說法來治療,就失之簡略。巢氏將黃疸分為九種,又過於繁瑣。只有《金匱要略》論證用藥,字字精準。學習者依循此書,就不會出現過度或不足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