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9)

1. 血暈

(附厥逆)

《大全》云:產後血暈者,由敗血流入肝經,以致眼黑頭旋,不能起坐,甚至昏悶不省人事,謂之血暈,以細酒調黑神散服。若作暗風、中風治之誤矣。有血熱乘風,逆上湊心,以致昏迷不省,氣閉欲絕者,服童便最好。然其由有三。有用心使力過多而暈者,有下血過多而暈者,有下血少而暈者。

其暈雖同,治之則異,當審詳之。下血多而暈者,昏而煩亂,當以補血清心。下血少而暈者,乃惡露不下而上搶。心下滿急,神昏口噤,絕不知人。當以破血,行血藥。古法云:產婦分娩訖,預將秤錘或黃石硬炭,燒令通赤,置器中,急於床前以醋沃之。得醋氣,可除血暈。

產後一月內,時作為妙。崔氏云:凡暈者,皆是虛熱,血氣奔迸,腹中空虛所致。欲分娩者,第一須先取釅醋以塗口鼻,仍置醋於旁,使聞其氣,兼細細飲之,此為上法。如覺暈,即以醋噀面。蘇來即飲醋,仍少與解之。(一云仍少與水解之。)一法燒乾漆令煙濃,熏產婦面即醒。

(如無干漆,取舊漆器火燒煙燻亦妙。)血暈用藥。(宜清魂散、失笑散、芎歸湯、荊芥散、白薇湯之類。)

白話文:

【血暈】

根據《大全》記載,產後血暈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產後的污血流入肝臟經絡,導致視線模糊、頭暈目眩,嚴重到無法起身坐立,甚至陷入昏迷狀態,失去意識,這種現象被稱為血暈。一般會使用細酒調和黑神散服用來治療。如果誤以為是暗風或中風來處理,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有時是因為血熱引發風邪,向上沖擊心臟,導致意識混亂,氣息微弱近乎斷絕,這種情況下,喝孩童的尿液效果最佳。然而,血暈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過度用力導致;二是失血過多引起;三是產後污血排放不足引發。

雖然都是血暈,但治療方式各有不同,需要仔細辨別。若是因失血過多導致的血暈,病人會感到昏沉且焦躁,治療應以補充血液和清心為主。若血暈是因為污血排放不足,病人會感覺胸口悶痛,精神恍惚,嘴巴緊閉,完全失去意識,治療應著重於破血、活血的藥物。古法建議,在產婦分娩完畢後,可預先將秤錘或是堅硬的黃石炭燒至通紅,放置在容器中,然後迅速在牀邊淋上醋,醋氣可以有效緩解血暈的症狀。

產後一個月內,隨時保持這種做法,效果更佳。崔氏指出,所有血暈的狀況,基本上都是因為虛弱和熱氣,導致血液和氣體混亂,腹部空虛所引起的。即將分娩的產婦,最首要的準備就是先塗抹濃醋在口鼻周圍,並在旁邊放置醋,讓她能夠聞到醋的氣味,同時慢慢飲用,這是最上等的方法。一旦出現暈眩感,立即將醋噴灑在臉上。恢復意識後,再飲用醋,並稍微給予一些解暈的措施。另一種方法是燃燒乾漆,使其產生濃厚的煙霧,對著產婦的臉部燻蒸,即可讓她清醒。

若沒有乾漆,也可使用舊漆器在火上燒烤,產生的煙霧也有同樣的效果。對於血暈的治療,可考慮使用清魂散、失笑散、芎歸湯、荊芥散、白薇湯等藥方。

2. 惡露不下

惡露不下,由產後臟腑勞傷,氣血虛損,或胞絡挾宿冷,或產後當風取涼。風冷乘虛而搏血,則壅滯不宣,積蓄在內,故令惡露不下也。宜失笑散、花蕊石散、起枕散。

白話文:

如果產後惡露無法順利排出,這通常是因為生產後身體的臟腑受到勞損,氣血也有所虧虛。或是子宮內可能存在著原有的寒涼,再加上產後不慎受風或貪涼,導致風寒趁虛而入,與血液凝結在一起,造成血液阻塞不通,無法正常運行,因此惡露就無法順利排出。在這種情況下,適合服用失笑散、花蕊石散、起枕散等中藥來幫助改善。

3. 血露不絕

《大全》云:產後血露不絕者,由產後損傷經血,虛損不足,或分解之時,惡血不盡,留停腹中。致氣血不攝,故令淋瀝不絕也。

薛氏曰:若前證肝氣熱而不能主血,宜六味地黃丸。若肝氣虛而不能藏血,宜逍遙散。若脾氣虛而不能攝血,宜六君子湯。若胃氣下陷而不能統血,宜補中益氣湯。若脾經鬱熱而血不歸源,宜加味歸脾湯。若肝經怒火而妄行,宜加味四物湯,若氣血俱虛,宜十全大補湯。若肝經風邪而血沸騰,宜四物加防風。他如烏金散、蒲醋飲子,俱宜審證用之。

白話文:

【血流不止】

根據《大全》記載:產後出血不止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生產後損傷了體內的血液,導致身體虛弱,血液不足。或者是在分娩過程中,未完全排出舊血,殘留在腹部。這使得身體的氣血調節失常,因而導致出血持續不斷。

薛氏表示:如果肝氣過熱,無法控制血液,應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肝氣虛弱,無法儲存血液,宜服用逍遙散。如果脾氣虛弱,無法控制血液,應服用六君子湯。如果胃氣下墜,無法統攝血液,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脾臟受到鬱熱影響,使血液無法回歸正常循環,應服用加味歸脾湯。如果肝臟因怒火旺盛,造成血液失控,宜服用加味四物湯。如果氣血雙虛,應服用十全大補湯。如果肝臟受風邪影響,導致血液沸騰,應服用四物湯加上防風。其他如烏金散、蒲醋飲等,都應根據病情來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