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潘隱君鄧林先生傳
潘隱君鄧林先生傳
1. 潘隱君鄧林先生傳
隱君姓潘氏,名楫字碩甫,一號鄧林。先世三川人。自中允公某,扈建炎皇帝蹕,因家武林。十六世傳至君。雖不仕,少以孝弟聞閭里。及壯,博學有經世才,負大略。遭時喪亂,遁跡城隅,德益高。東南人士,師尊之,至不敢名且字,皆曰鄧林先生。先生父云喬公,丈夫子四舉,先生最後。
三兄走通邑大都賈。云喬公經營先生就外傳,不令知生產業。先生移瞬輒誦如宿習。發甫燥,一日忽請云喬公曰:兄也牽車,有弟不能代。兄奉甘旨碩勞,大人為兒藿肉漿酒謀。卜商氏何人哉?事父母能竭其力,未學謂學。兒質下中,頗及效仲由負米故事,即百里猶膝下耳。
會延教授餘杭溪南者,束脩之肉不缺供。與三兄洗腆,分慶伏臘,雍雍如也。云喬公絕憐愛之。念佳兒須卜佳婦,議先生婚。定情已協,告。先生長跪阿母前,作嬰兒啼,不欲遽受室,割養妻子。迨遲久婚成,先生孝道愈不衰。云喬公素倜儻多奇,鄙小儒章句學。顧盼諸子,惟先生神似。
先生配徐孺人卒。繼配楊孺人,尤健持門戶。與先生執子婦禮,足娛兩老人堂上。云喬公遂決策命先生遊,觀先生膽智。先生亦內顧少慰,從張將軍建閫粵東焉。當是時楨朝亂起,所在群盜蟻屯蜂合,不可爬梳。粵峒獠窺伺蠢動。先生角巾烏衣,以如意指麾方略,出奇搗渠。
渠一鼓奪隘,余莫敢仰視,爭牛酒下先生。先生功還閫帥。歸省親,柔聲怡容,仍一孝子,無赫赫功見顏面也。云喬公偵知大喜,語楊孺人曰:若真吾兒。我家安仁。三十年一進階,鬱郁著閒居賦,何如此兒差快人意。覆命先生往。先生竊見父母飲啖減疇昔,心憂之。詭言候張將軍騎吏來同發。
已而云喬公夫婦同夕逝。先生號血數斗,偉軀者骨立矣。喪畢復遊粵。張將軍執先生手,如兩臂復完。流氛獗甚,張遷轉去粵,深入敗沒。先生病不與俱,且見事勢多不可為,還里門。自擬清涼居士,賣藥都市中。厥後天下大定,交遊多至大官,欲舉先生於朝。先生掉頭不悅,坐醫隱,人以伯休目之。
自壯及髦,凡受業先生者,數百輩。觀其器宇,即識為潘門弟子。有以醫從先生遊,飲上池照,不失尺寸。知先生者曰:先生寄志於醫。蓋以兄西懷君善病,先生體阿母志,往師王紹隆。不但燒須灼艾,終日夕視脈和藥必精,故通於神明如此。三兄先先生死。未亡暨藐遺孤,悉就先生。
生分哺,死歸葬。又其常行無足異者,所著書多可傳。詩文落落有高致。年七十四,壽終於家。往歲予疾瀕殆,先生方寸匕起之。日一筍輿過余,只雞尊酒,談宴歡甚。觀先生飲戶第一,酡顏儼紅玉,與人坐春風中,知其有隱德者。其子杓燦、蒼與,皆邑知名士。蒼與早夭。
杓燦敦倫尚節,概有父風,而才尤雋爽,光大先生門戶未艾。先生沒後三年,與余遊交最善。
蔣芑曰:先生非隱者也,而德以成其隱,時會然也。身不及顯,其子欲無顯得乎?惟孝友于兄弟,效奇幕府,晚晦跡於方書,是亦為政焉。乃或父子相戾,親兄弟爭錢財,亦獨何哉。
白話文:
[潘隱君鄧林先生傳]
隱君姓潘,名楫,字碩甫,又稱鄧林。祖先是三川人。從中允公開始,跟隨建炎皇帝,因而定居在武林。經過十六代傳承,到了潘先生這一代。他雖然沒有出仕為官,但年輕時就以孝悌之德聞名鄉裏。壯年時,他學識淵博,有治國才能,胸懷大計。面對時代的動盪,他選擇避世,聲望反而更高。東南地區的人們尊敬他,甚至不敢直呼其名,都尊稱他為鄧林先生。他的父親雲喬公有四個兒子,潘先生是最小的。
三位兄長都在大城鎮經商。雲喬公讓潘先生專注學習,不讓他涉足商業。潘先生一目十行,記憶力驚人。在他剛剛開始學習時,有一天突然對父親說:「哥哥們在外奔波,弟弟卻不能代替他們。哥哥們辛勞,父親您為兒子們準備美食和佳釀。孔子的學生卜商又是誰呢?他侍奉父母竭盡全力,這樣的品德就是學問。我的資質中等,希望能效仿子路背米的典故,即使遠隔百里,心中依然思念父母。」
恰逢有一位來自餘杭溪南的教授,潘先生供應的束脩從未短缺。他和三位兄長一起分享豐盛的食物,慶祝節日,家庭氛圍和睦。雲喬公非常疼愛他,認為優秀的兒子應該娶一位優秀的妻子,因此為潘先生安排婚姻。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潘先生向母親長跪不起,像嬰兒般哭泣,表示不願匆忙結婚,以免影響照顧父母。直到婚期推遲很久後,婚禮才得以舉行,潘先生的孝順之心未曾減弱。雲喬公性格豪邁,看不起那些只懂咬文嚼字的小學問家。在他的兒子中,只有潘先生的氣質與他相似。
潘先生的第一任妻子徐孺人去世後,他又娶了楊孺人,她尤其擅長管理家務。她和潘先生一同遵守孝道,讓兩位老人都能在家中安享晚年。雲喬公決定讓潘先生外出遊歷,以考察他的膽識和智慧。潘先生也感到稍許安慰,跟隨張將軍前往粵東。當時戰亂頻繁,各地盜匪橫行,無法統計。粵地的土著趁機蠢蠢欲動。潘先生身穿便服,以智慧和策略指導軍隊,出奇制勝,攻破敵營。
他一擊即中,其他人都不敢正視,紛紛獻上牛肉和酒,向潘先生致敬。潘先生的功績被呈報給閫帥。他回家探親,聲音溫柔,面容慈祥,仍然是一個孝子,沒有顯露過人的功績。雲喬公得知後非常高興,對楊孺人說:「他真是我的兒子。我家的安仁,三十年才升一級,鬱悶地寫著閒居賦,哪有這個兒子讓人開心。」他再次命令潘先生外出。潘先生發現父母的飲食比以前少了,心裡很擔心,於是謊稱要等待張將軍的騎兵來接他。
不久,雲喬公夫婦在同一晚離世。潘先生哭得血淚直流,原本魁梧的身體變得瘦弱。喪事結束後,他又前往粵地。張將軍握住潘先生的手,如同自己的手臂重獲新生。當時局勢危急,張將軍離開粵地,深入敵境,最終戰敗身亡。潘先生生病未能與他同行,並且看到形勢不容樂觀,便返回家鄉。他自稱清涼居士,在市集中賣藥。後來天下安定,許多朋友成為高官,想要推薦潘先生入朝為官。然而,潘先生搖頭拒絕,選擇隱居行醫,人們稱他為伯休。
從壯年至老年,跟隨潘先生學習的人數以百計。從他們的氣質和行為,就能辨認出是潘先生的弟子。有人因為學醫而跟隨潘先生,從他身上汲取智慧,嚴格遵循醫術標準。瞭解潘先生的人說:他將醫術作為寄託志向的方式。這是因為他的兄長西懷君身體不好,潘先生為了實現母親的心願,拜師王紹隆。他不僅親自為兄長燒須灼艾,每天早晚觀察脈象,精心調配藥物,因此在醫術上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三位兄長先於潘先生去世。未亡的嫂嫂和侄子們都投靠潘先生。
對於活著的家人,他慷慨解囊;對於去世的親人,他負責安葬。這些都是他平時的常態,並無特別之處。他撰寫的書籍多有傳世之作,詩文風格獨特,具有高尚的情操。他在七十四歲時,在家中安然離世。過去我曾病重,潘先生用藥材挽救了我的生命。他每天都會乘轎來看望我,帶著一隻雞和一瓶酒,我們一起歡聚。看到潘先生飲酒的樣子,臉色紅潤如玉,就像坐在春風中,我知道他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他的兒子杓燦和蒼與,都是縣城裡的知名人士。蒼與早逝。
杓燦敦厚倫理,崇尚節操,有著父親的風範,而且才華橫溢,為潘先生的家族帶來榮耀。潘先生去世三年後,我和杓燦的交往更加密切。
蔣芑評論道:潘先生本不是隱士,但他高尚的德行使他成為隱士,這是時代的結果。他本人未曾在朝堂上顯赫,但他的兒子怎能不揚名立萬呢?他對兄弟間的孝悌之情,以及在軍營中展現的奇才,晚年在醫書中隱藏了自己的智慧,這也是他治理國家的方式。然而,有些父子關係疏遠,親兄弟之間為了財產爭吵,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