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三 (4)
卷三 (4)
1. 緊脈主病第二十三
緊脈主寒,又主諸痛。浮緊表寒,沉緊里痛。
緊與弦相似,但多裊動夭矯之勢,所謂如轉索者是也。陽為寒束,崛強不平,故作是狀。為諸病者,亦此義耳。浮以候表,浮而緊,寒在表也。(宜溫散。)沉以候里,沉而緊,寒在裡也。(宜溫中。)里為陰分,以陰寒而襲陰分,陽困陰凝,故痛也。
白話文:
緊脈主要反映身體有寒症,同時也可能表示有各種疼痛。如果脈象浮而緊,則表示寒邪在體表;若脈象沉而緊,則代表寒邪在體內導致疼痛。
緊脈和絃脈有些類似,但緊脈有更明顯的扭動,就像繩子在轉動一樣。這是由於體內的陽氣被寒邪束縛,無法平順運行,所以呈現出這種脈象。當出現各種疾病時,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
透過觀察脈象的浮動情況來判斷體表狀況,如果脈象浮且緊,就表示寒邪在體表(應使用溫熱散寒的方法治療)。透過脈象的沉度來判斷體內狀況,如果脈象沉且緊,表示寒邪已侵入體內(應使用溫暖體內的方法治療)。體內屬陰,當陰性寒氣入侵體內陰分,會導致體內的陽氣受困,陰氣凝滯,因而產生疼痛。
2. 長短細大主病第二十四
長脈氣平,短脈氣病,細則氣少,大則病進。
長脈氣暢,故曰平。短脈氣促,故曰病。細為正不足,故氣少也。大為邪有餘,故病進也。
白話文:
"長脈象顯示氣血運行平穩,短脈象顯示氣血運行受阻,細脈象表示氣血不足,大脈象則顯示病情正在惡化。
長脈象表示氣血流通順暢,因此被視為正常的脈象。短脈象表示氣血流通受阻,因此被視為疾病脈象。細脈象代表身體正氣不足,所以表示氣血較少。大脈象代表邪氣過盛,所以表示病情正在進展。"
3. 浮沉主病第二十五
浮長風癇,沉短宿食。血虛脈虛,氣實脈實。
長類乎弦,亦肝木之象也。《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肝脈端直以長是也。浮則為風,風木偏勝,癇證作矣。(宜疏風豁痰養榮,如河間犀角丸、集驗龍腦安神丸之類。)沉主裡,沉而短,為中氣侷促,宿食停留之礙也。(宜溫而推之,如和劑感應丸、紅丸子之類。)脈為血府,脈虛者血虛。脈由氣行,氣實者脈實。
白話文:
[病症判斷方式第二十五]
如果脈象呈現浮而且長,這通常表示患者可能有風癇的問題。如果脈象沉且短,那可能是因為患者消化系統內有未消化的食物滯留。
血虛的人,脈象也會顯得虛弱;而氣血充足的人,脈象就會比較強勁。
脈象長且類似弦狀,這通常是肝臟功能的反映。根據《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述,肝脈表現為直且長的特徵。脈象浮現,表示風邪較盛,風癇的症狀就可能出現。
脈象沉,通常表示病情在體內,若脈象又短,顯示中氣受阻,體內有未消化的食物。
對於血虛的情況,脈象會顯示虛弱;反之,如果氣血充足,脈象就會強壯。
4. 附方
河間犀角丸,治風癲癇,發作有時,揚手擲足,口吐痰涎,不省人事,暗倒屈伸。
犀角末(半兩),赤石脂(三兩),朴硝(二兩),白殭蠶(一兩),薄荷葉(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二、三服,不拘時。如覺痰多,即減數。忌油膩炙炒。
集驗龍腦安神丸(見第十九)
和劑感應丸,治中虛積冷,氣弱有傷,停積胃脘,不能傳化。或因氣傷冷,或因飢飽食,飲酒過多,心下堅滿,兩脅脹痛,心腹大痛,霍亂吐瀉,大便頻數,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化,愈而復發。又治中酒嘔吐,痰逆噁心喜睡頭眩,胸膈痞滿,四肢倦怠,不思飲食,不拘新舊冷積,並皆治之。
南木香,肉豆蔻,丁香(各一兩半),乾薑(炮,一兩),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研出油),杏仁(一百四十粒,湯泡、去皮尖、研),百草霜(二兩)
上前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研,與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勻。用好黃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滓;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稱用。丸,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
秋冬修合,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前藥末成劑,分作小錠,油紙裹放,旋丸服之。每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和劑紅丸子,壯脾胃,消宿食,去膨脹。
京三稜(浸軟、切片),蓬莪朮(煨),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五斤),乾薑(炮),胡椒(各三斤)
上為末,用醋麵糊丸,如梧桐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送下。
小兒臨時加減與服。
白話文:
【附方】
河間犀角丸:適用於治療風癲癇症狀,當病發時,患者會出現揮手踢腳,口吐泡沫等情況,失去意識,全身抽搐。所需藥材包括犀角粉(半兩)、赤石脂(三兩)、朴硝(二兩)、白僵蠶(一兩)、薄荷葉(一兩)。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梧桐籽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溫水吞服。可無定時服用二到三次。如果感到痰多,可適度減少服用量。需避免食用油膩和炒製的食物。
集驗龍腦安神丸(詳情請參照第十九條)
和劑感應丸:用於治療由中虛、寒冷積聚、氣虛所引發的胃脘部疾病,包括心下堅滿、兩側脅肋脹痛、心腹部劇痛、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頻繁的大便、排便困難、長期的赤白痢疾、血膿混合物、食物無法消化、反覆發作的情況,以及酒精中毒引起的嘔吐、痰逆、噁心、嗜睡、頭暈、胸悶、四肢疲憊、食慾不振等症狀,對新舊寒冷積聚的病症均有療效。
所需藥材包括南木香、肉豆蔻、丁香(各一兩半)、乾薑(一兩,需炮製)、巴豆(七十粒,去除皮、心、膜,研磨出油)、杏仁(一百四十粒,用水泡去皮尖,研磨)、百草霜(二兩)。前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再加入百草霜研磨,與巴豆、杏仁共七種藥材混合均勻。使用六兩的黃蠟,熔化成液體,用厚綢布過濾去渣,再用一升的酒在銀或石質容器中煮至蠟沸騰多次,待酒冷卻,蠟自然浮在上面,取出蠟稱量使用。丸藥,春夏季節製作。用一兩的清油,在鍋中加熱直至香氣散發,再加入四兩的酒煮蠟,一同融化成液體,趁熱在鍋中拌和上述藥末。
秋冬季節製作,用一兩半的清油,一同加熱煮至熟成液體,拌和上述藥末成藥膏,分割成小錠,用油紙包裹存放,隨時可服用。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薑湯吞服。
和劑紅丸子:強化脾胃功能,消除過剩的食物,去除脹氣。所需藥材包括京三稜(浸泡軟後切片)、蓬莪朮(煨製)、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五斤)、乾薑(炮製)、胡椒(各三斤)。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麵糊做成梧桐籽大小的丸藥,外部塗上礬紅。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薑湯吞服。
兒童可根據情況調整服用量。
5. 洪細主病第二十六
洪脈為熱,其陰則虛。細脈為濕,其血則虛。
洪脈滿指,浮大兼備,陽有餘之象,故當為熱。有餘於陽,則不足於陰,故為陰虛。細為陰脈,細藐不振,陰濕之候。細又為血虛者,蓋脈以血為體,細藐之甚,體於何有?故血虛。
白話文:
【洪脈主病第二十六】
洪脈顯示體內有熱,且相對的,陰分會顯得虛弱。細脈則表示身體濕氣重,血液狀態也顯得虛弱。
洪脈在手指上呈現滿滿的感覺,浮且大的特徵同時存在,這代表陽氣過剩的跡象,所以通常與熱相關。陽氣過剩,便意味著陰分相對不足,因此可判斷為陰虛的情況。細脈是屬於陰性的脈象,微小而無力,這是濕氣過重的徵兆。此外,細脈也表示血液虛弱,因為脈象是由血液充盈而成,如果脈象極度微細,那麼血液又如何能充盈?所以,可以推斷血液處於虛弱狀態。
6. 緩類主病第二十七
緩大者風,緩細者濕,緩澀血少,緩滑內熱。
空疏緩大,風所致也。緩漫濡細,濕所侵也。緩而澀滯,血必少也。緩而滑疾,內有熱也。
白話文:
[病症類型為緩的主導疾病第二十七]
如果脈象呈現出大的緩狀,通常是因為風邪所致;若脈象緩且細,則多是由於濕邪影響。脈象緩且帶有澀感,顯示體內血液較少;脈象緩而滑,則表明內部有熱氣。
脈象空虛、疏鬆且大,這是風邪所導致的現象。脈象緩慢、漫漶且細,是濕邪侵擾的結果。脈象緩慢且有滯澀感,這表示血液量必定不足。脈象緩慢但滑順且快速,說明體內存在著熱氣。
7. 濡弱小主病第二十八
濡小陰虛,弱小陽竭。陽竭惡寒,陰虛發熱。
濡小之脈,即所謂如帛浮水面,有上無下,陰虛之候也。弱小之脈,體不充,勢不鼓,陽竭之候也。陽竭,則陰乘陽,故惡寒。陰虛,則陽乘陰,故發熱。(陽竭者補陽,宜四君耆附之類。陰竭者補陰,宜六味丸、四物湯之類。)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濡弱和細小,這代表著身體的陰氣虛弱,陽氣也已耗盡。陽氣耗盡會使人感覺到寒冷,而陰氣虛弱則會導致發燒。
濡弱和細小的脈象,就像輕薄的布料飄浮在水面上一樣,只見其上部而底部無力,這是陰氣虛弱的徵兆。而弱小的脈象,脈體不飽滿,脈勢不強勁,這是陽氣耗盡的表現。陽氣耗盡後,陰氣就會佔據陽氣的位置,因此人會感到寒冷。同樣地,當陰氣虛弱時,陽氣會過度影響陰氣的部分,所以人會發燒。
(對於陽氣耗盡的情況,應該補充陽氣,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和附子這一類的藥物。對於陰氣耗盡的情況,則應補充陰氣,適合使用六味地黃丸或四物湯這一類的藥物。)
8. 附方
四君子湯(見第十六)
六味丸(見第十六)
四物湯(見第二十一)
白話文:
「四君子湯」:這是一個在書中第十六章出現的處方。
「六味丸」:這個藥方同樣可以在書的第十六章找到。
「四物湯」:這個處方則是出現在書中的第二十一章。
以上的「見第十六」、「見第二十一」是指在書籍的相關章節可以找到詳細的藥方內容。
9. 微脈主病第二十九
陽微惡寒,陰微發熱。男微虛損,女微瀉血。
《脈經》云:微脈不勝尋按,若有若無,言其虛極也。寸微為陽微,陽微即陽虛,而陰氣上入陽中,故惡寒也。尺微為陰微,陰微即陰虛,而陽氣下陷入陰中,故發熱也。男人得此,不惟惡寒發熱,而且為虛損。女人得此,不惟惡寒發熱,而且為瀉血。(虛損者未必不失血,瀉血者未必不成虛損。男子補其陽,女子補其陰。)
白話文:
【微脈主病第二十九】
在陽氣微弱時,人會感到特別怕冷;而陰氣微弱時,則會出現發燒的情況。男性如果呈現這種微弱的脈象,除了怕冷和發燒之外,還可能有虛弱損耗的問題;女性若出現這種脈象,除了同樣的怕冷與發燒,還可能會有出血的情況。
根據《脈經》記載,微脈這種脈象很難在尋找或按壓時清楚感知,彷彿有又彷彿沒有,這正說明瞭其虛弱到了極點。當手腕靠近心臟位置(寸脈)呈現微脈,代表陽氣微弱,也就是陽虛,此時陰氣上升進入陽氣中,所以會感到怕冷。當手腕靠近手腕遠端(尺脈)呈現微脈,代表陰氣微弱,即陰虛,這時陽氣下降滲入陰氣中,因此會發燒。男性若出現這種脈象,不僅僅是怕冷和發燒,還會有虛弱損耗的問題。女性若出現這種脈象,不僅僅是怕冷和發燒,還可能會有出血的情況。(但需注意,虛弱損耗的人不一定不會出血,而出血的人也不一定不會成為虛弱損耗。對於男性而言,應該補充陽氣;對女性來說,應補充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