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動脈主病第三十

陽動汗出,陰動發熱,為痛與驚,崩中失血。

《傷寒論》曰:陰陽相搏,名曰動。又曰: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既云在關,是居尺寸之中,若不能分陰分陽者。然云陰陽相搏,又云陽動陰動,又似乎有勝有負。故陽虛者,為陽動陽負,負則外衛不密,而汗自出矣。陰虛者,為陰動陰負,負則內守不寧,而熱自發矣。

為痛為驚者,陰陽不和。氣搏擊則痛,氣攛迸則驚。味厥厥動搖四字,情形宛然。陰陽相搏不和,則衛、守兩失其職,而崩中失血之證,有自來矣。(陽衛陰守。)

白話文:

[動脈主病第三十]

當陽氣過度活躍時,會導致出汗;而陰氣過度活躍,會引發發燒。這兩種情況都可能伴隨疼痛與驚悸,甚至導致婦女月經量大或失血。

根據《傷寒論》中的描述,陰氣與陽氣相互作用,我們稱之為「動」。又提到,當脈象在關脈處呈現頻繁跳動,形狀像豆子一樣,且沒有明顯的起始與結束點,這種脈象也叫做「動」。既然說是在關脈處出現,那表示這種脈象位於寸脈和尺脈的中間,如果無法清楚區分陰脈與陽脈的話。然而,《傷寒論》中又提到陰陽相搏,同時也談到陽動與陰動,這似乎暗示著其中一方可能會佔優勢。

所以,當陽氣不足時,就會出現陽動,而陽氣弱勢的情況下,身體的防禦機制會變得脆弱,因此會不由自主地出汗。相反的,當陰氣不足時,就會出現陰動,而陰氣弱勢的情況下,身體的內部平衡會受到幹擾,導致體溫升高,發燒。

疼痛和驚悸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陰氣與陽氣失去了和諧。氣血衝突會造成疼痛,氣血散亂則會引起驚悸。從「厥厥動搖」這幾個字,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情境。當陰氣與陽氣相搏而不和諧,那麼身體的防禦與平衡兩方面都會失去功能,進而導致婦女月經量大或失血的情況發生。(陽氣負責防禦,陰氣負責維持平衡。)

2. 革脈主病第三十一

虛寒相搏,其名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傷寒論》辨脈法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宜補血。男子則亡血失精。(宜填精。)此節正革脈之註腳也。蓋革如皮革,急滿指下。今云脈弦而大,非革而何?只此四字,可以盡革脈之形狀矣。弦則為減以下,又發明所以為革,並革之所以為病也。

弦則脈體弦急細斂,是陽氣之減少也。弦而大,是改細斂為闊大,其弦急之體仍在。弦急為陽減,改大則中芤。陽減為寒,中芤為虛。既虛且寒,徒革於外,而中則空,在女則為半產漏下,在男則為亡血失精,是皆中空之驗。

白話文:

[革脈主病第三十一]這段描述的是虛寒相互作用產生的一種脈象,我們稱之為「革脈」。這種脈象在男性身上可能表現為精液流失,而在女性身上則可能出現月經不調或出血的情況。

《傷寒論》中的脈象辨識方法提到:脈象如果呈現出弦而且大的特徵,弦象表示能量正在減弱,大的脈象則顯示有空虛感。能量減弱代表體內有寒,空虛感代表體質虛弱。當虛弱和寒涼兩者同時存在時,我們就稱之為革脈。對女性來說,革脈可能導致流產或月經異常,需要補充血液。對男性而言,革脈則可能造成失血或精液流失。(需要滋補精力。)這一段正好說明瞭革脈的特徵。革脈就像皮革一樣,緊繃且充滿。現在所說的脈象弦而且大,若不是革脈又是什麼呢?僅僅這四個字,就能完全描述革脈的外形。弦象表示脈象緊繃,這是陽氣正在減少的跡象。雖然脈象變大,但其緊繃的特性仍然存在。緊繃的脈象代表陽氣減少,變大的脈象則表示中間空虛。陽氣減少意味著寒冷,中間空虛則表示虛弱。既虛弱又寒冷,表面看似堅韌,實際上內部卻是空洞,對女性來說可能出現流產或月經異常,對男性則可能發生失血或精液流失,這些都是內部空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