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浮脈主病第十六

浮脈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風熱,無力血弱。

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

浮濡陰虛,浮散虛極,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皮毛曰表,言在外也。浮脈與皮毛相得。亦有勢泛泛外浮者,皆主表。氣應於表,其里必虛,故里不足。浮亦主風。浮而有力,風熱所為。蓋風為陽邪,其性輕浮動盪,加之以熱,勢必壅盛,故有力也。(宜荊防羌殼芩梔石膏之類。)無力則浮而虛矣。血主裡,氣主表。血弱不能諧氣,故反浮,亦裡不足之義。

(宜參耆四物湯之類。)脈浮而遲,乃鼓動之不及也,為風虛。(宜四君子湯或防桂參耆之類。)脈浮而數,乃鼓動之太過也,為風熱。(宜荊防膏薄梔芩丹皮生地之類。)脈浮而緊,緊則緊斂,寒之性也,風中有寒。(九味羌活湯、麻黃湯或蘇藭羌杏薑蔥之類。)脈浮而緩,緩則緩漫,濕之性也,風中有濕。

(宜羌防蒼白朮防己黃耆桂附之類。)浮虛傷暑者,暑傷乎氣。氣主浮外,而暑性張散,故傷暑者多汗。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者是也。(宜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之類。)浮芤失血者,血去脈空耳。蓋衛行脈外,營行脈中,血失則營損,營損則脈中空,如芤草之狀也。

(宜黃耆歸芍或當歸補血湯、瓊玉膏之類。)脈浮而洪,充湧指下,火之象也。但浮則有表無里,故曰虛火。(宜當歸補血湯、四物湯、六味丸、八味丸之類。)浮微勞極,陽氣欲絕也。《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蓋言陽氣清淨,煩勞則陽精張散而竭絕。積於夏長之時,當振發而反退陷,故變病如上,是名煎厥。煎厥者,氣應振而反靡,應出而反入,如煎迫之自外及里,煎熬之由多漸少,即《難經》十四難所謂自皮毛以及於骨之五損,從上下者是也。今之五勞六極,虛怯損瘵,皆煎厥之類。

陽主浮,以其因於耗陽,故脈浮微耳。(宜十全大補湯、生脈散、大造丸、四君子湯、八珍湯之類。)脈浮而濡,衰薄之甚,僅有其上,若無其下,故主陰虛。(宜四物湯、六味丸之類。)若浮而散,則又陰虛之極矣。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陰虛極而不能為守,則陽無所依,浮越而散,略無陰凝內斂之象,故陰虛劇。

然而孤精於內,氣耗於外,謂之陰陽兩虛亦可。(宜十全大補湯、金匱腎氣丸之類。)脈浮弦者痰飲。痰飲何自而生乎?《素問》經脈別論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又營衛生會篇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白話文:

[浮脈主病第十六]的內容翻譯爲現代漢語如下:

浮脈主要反映的是表證,意味着裏部必定虛弱。如果脈力強勁,可能是風熱;若脈力微弱,則可能是血虛。

脈浮且遲緩,表明有風虛;脈浮且數快,提示有風熱;脈浮且緊繃,表示有風寒;脈浮且鬆弛,說明有風溼。

脈浮且虛,可能是因爲暑傷;脈浮且芤,可能是失血;脈浮且洪大,可能是虛火;脈浮且細微,可能是因爲過度勞累;脈浮且濡溼,可能是陰虛;脈浮且散亂,可能是極度虛弱;脈浮且弦硬,可能是痰飲;脈浮且滑動,可能是痰熱。

皮膚與毛髮屬於體表,浮脈與它們相關聯。有些脈象表現得泛泛而浮於表面,這些都指向表證。氣在表部反應,裏部一定虛弱,因此裏部不足。浮脈也與風有關。浮脈有力,是由風熱引起的。因爲風是陽邪,性質輕浮動盪,再加上熱,勢必會變得旺盛,所以脈力會增強。

無力的浮脈則顯得虛弱。血液主裏,氣主表。血弱無法與氣協調,因此反而浮起,這也是裏部不足的意思。

脈浮而遲緩,是鼓動不足的表現,表明有風虛。脈浮而數快,是鼓動過度,表明有風熱。脈浮且緊繃,緊則緊縮,這是寒的特性,表明風中有寒。脈浮且鬆弛,鬆弛則緩慢,這是溼的特性,表明風中有溼。

浮脈虛損可能是因爲暑傷。氣主浮外,而暑性擴散,因此暑傷的人多汗。經典說脈虛身熱,就是指傷暑的情況。浮芤表明失血,血液流失導致脈象空虛。衛氣行於脈外,營氣行於脈內,血失則營氣受損,營氣受損則脈中空虛,就像芤草一樣。

脈浮而洪大,充盈於手指之下,這是火的表現。但是浮脈表明只有表沒有裏,所以稱爲虛火。脈浮且細微,表明陽氣將盡。《素問》的“生氣通天論”說:陽氣,煩勞則張,精絕闢積。在夏天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意思是陽氣清淨,煩勞則陽精張散而竭絕。積於夏季生長之時,應當振發反而退陷,因此出現上述病變,這稱爲煎厥。煎厥,氣應振而反靡,應出而反入,如同煎迫從外到裏,煎熬由多漸少,即《難經》十四難所說的自皮毛到骨的五損,從上下者是這樣。現在的五勞六極、虛怯損瘵,都是煎厥的類型。

陽主浮,因爲耗損陽氣,所以脈浮微。脈浮且濡溼,表明極度虛弱,僅在上部,下部似乎沒有,因此主陰虛。如果脈浮且散亂,則是陰虛的極限。陽在外,是陰的使者;陰在內,是陽的守護者。陰虛極而無法守護,陽無處依附,浮越而散,幾乎沒有陰凝內斂的現象,所以陰虛嚴重。

然而內部孤精,外部氣耗,可以稱之爲陰陽兩虛。脈浮弦表明有痰飲。痰飲是如何產生的呢?《素問》的“經脈別論”說:飲食進入胃中,遊溢出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氣散精,向上歸於肺部。調節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還有營衛生會篇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雖然兩種說法不同,但原理相同。當飲食由胃遊溢而上輸至脾時,腐熟如酒酵的噴發,炊釜的沸騰,即中焦的如漚。由脾散精而上歸於肺時,提純升精,氤氳如噴,即上焦的如霧。由肺部的調節而下輸至膀胱時,氣化開通,尿液排泄,即下焦的如瀆。名稱雖有三個,實際上是一氣。

如果氣虛寒不運,那麼飲水也會停留不動,隨不運行的地方停留,就會在停留的地方顯現病症。大致上急性發作的是飲水,長期形成的是痰。清澈稀薄的是飲水,渾濁濃厚的是痰;寒多的是飲水,熱多的是痰。就像熬汁收膏,煮水結鹽的道理一樣。弦脈是陰脈,表示陽不足。

仲景說:弦脈表示陽運,正是說陽不能運。還說:沉潛水蓄,支飲急弦,都在說陽氣衰弱,不能運行飲水,因此會出現這種弦斂不鼓的脈象。水飲通常應該表現爲沉脈,但如果表現爲浮脈,可能是在上焦。如果脈浮且滑,就不是弦斂不鼓的脈象,寒應該轉化爲熱,飲水應該成爲痰,這是必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