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浮脈主病第十六

二說雖殊,其理則一。方飲之由胃遊溢而上輸於脾也,腐熟如酒酵之噴發,炊釜之沸騰,即中焦之如漚。由脾散精而上歸於肺也,拔粹升純,氤氳若噀,即上焦之如霧。由肺之通調而下輸膀胱也,氣化開通,溲便注泄,即下焦之如瀆。名雖有三,實則一氣。若氣虛寒不運,則飲亦停留不行,隨不運之處停留,則隨停留之處見病矣。

大約暴則為飲,久則成痰。清薄則為飲,濁厚則成痰;寒多則為飲,熱多則成痰。熬汁收膏,煮水結鹽之義也。弦乃陰脈,為陽不足。仲景云:弦為陽運,正言陽之不能運也。又云:沉潛水蓄,支飲急弦,俱言陽氣衰弱,不能運行其飲,故見此弦斂不鼓之脈耳。(宜金匱苓桂朮甘湯、小青龍湯之類。

)水飲應沉,而言浮者,當在上焦。若浮而滑,則非弦斂不鼓之脈,寒當化熱,飲當成痰,此必然之理也。(宜二陳湯,或梔芩花粉玄明粉之類。)

白話文:

雖然兩種說法不同,但道理都是一樣的。藥水從胃部經過遊走、溢出,向上輸送到脾臟,像酒酵發酵噴出、鍋爐沸騰一樣,這就是中焦的運作狀態。從脾臟散布精氣,向上歸於肺臟,精華上升,像水汽氤氳一樣,這就是上焦的運作狀態。從肺臟通調,向下輸送到膀胱,氣化通暢,小便大便排泄,這就是下焦的運作狀態。雖然名稱有三焦,但實際上只是一股氣機。如果氣虛寒涼,氣機運行不暢,則藥水也會停滯不前,停滯在何處就會在哪裡產生疾病。

大概時間短的叫做水飲,時間長的則變成痰飲。清稀的叫做水飲,濁厚的叫做痰飲;寒邪多的叫做水飲,熱邪多的叫做痰飲。這就像熬汁收膏、煮水結鹽的道理一樣。弦脈是陰脈,代表陽氣不足。張仲景說:「弦脈為陽運」,實際上是說陽氣不能運行的意思。他又說:「沉潛水蓄,支飲急弦」,都是說陽氣衰弱,不能運行水飲,所以出現弦脈細小不充實的脈象。(宜用金匱要略的苓桂朮甘湯、小青龍湯等類似的方劑。)

水飲應該沉潛,然而脈象卻浮,說明水飲停留在上焦。如果脈象浮而滑利,就不是弦脈細小不充實的脈象,寒邪將要化為熱邪,水飲將要變成痰飲,這是必然的道理。(宜用二陳湯,或是梔子、黃芩、花粉、玄明粉等類似的方劑。)

2. 附方

參耆四物湯,治血虛。氣不能與之諧,反上氣喘促,自汗惡寒,面白,脈浮,按之空澀。或曾經失血者。

人參(一錢),黃耆(蜜炙、二錢),當歸(二錢),熟地黃(二錢),白芍藥(酒炒、一錢半),芎藭(八分)

上為粗末,水二盞,煎七分,溫服。

四君子湯,治真氣虛弱及短氣、脈弱。加陳皮,名異功散;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

白朮,人參,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遠溫服。

九味羌活湯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二分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二盞,煎八分,熱服取汗。陶節菴云:春夏秋感冒,頭疼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見太陽表證,宜服此平正方也。其加減法,在人自變通耳。

仲景麻黃湯,治傷寒太陽脈浮,頭項強痛,腰脊疼,發熱惡寒,身體痛,無汗而喘者。

麻黃(一兩半),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去皮尖、五十粒)

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初沸,去上沫,再煎至七分,溫服取汗。汗出不必服盡劑。

清暑益氣湯

黃耆(一錢半,汗少減五分),蒼朮(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去蘆),白朮,陳皮,神麯,澤瀉(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浸),葛根,青皮(去瓤),當歸身,麥門冬(去心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劑之多少,臨時斟酌。此東垣所制,以治長夏土令濕勝,非獨暑也。其論云:暑濕蒸熾,人感之則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小便黃數,大便溏頻。或痢如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或汗少,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洪緩。

若血氣相搏,必更加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人參、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

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

百一十味香薷飲,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一兩),人參(去蘆),陳皮(湯泡去白),白朮,白茯苓,白扁豆(炒、去殼),黃耆(去蘆),乾木瓜,厚朴(薑汁製、炒黑色),炙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附方]

參耆四物湯: 治療血虛,氣血不調導致上氣喘促、自汗惡寒、面色蒼白、脈搏浮弱且按之空澀,或有失血史者。 藥方:人參一錢,蜜炙黃耆二錢,當歸二錢,熟地黃二錢,酒炒白芍藥一錢半,川芎八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加水兩盞,煎煮至七分,溫服。

四君子湯: 治療真氣虛弱、氣短、脈弱。 加陳皮稱為異功散;加陳皮、半夏稱為六君子湯。藥方:白朮、人參、茯苓、甘草各等分。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煎煮至七分,飯後溫服。

九味羌活湯: 藥方: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二分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 用法: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二盞,煎煮至八分,熱服,以發汗為佳。此方適用於春夏秋感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脈搏浮緊,屬於太陽表證者。加減方法可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仲景麻黃湯: 治療傷寒,太陽經脈浮腫,頭項強痛,腰脊疼痛,發熱惡寒,全身疼痛,無汗而喘息者。藥方:麻黃一兩半,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去皮尖)五十粒。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盞,初沸後去沫,再煎煮至七分,溫服,以發汗為佳。出汗後不必服完藥劑。

清暑益氣湯: 治療長夏濕熱導致的症狀,例如:四肢倦怠,精神不振,胸悶氣促,關節沉重疼痛,或氣喘、發熱煩躁、小便黃赤量少、大便溏瀉、腹瀉如黃糜或米泔水樣、口渴或不渴、食慾不振、自汗或少汗等,血虛先於氣虛,脈象洪緩,或血氣互搏導致脈象遲緩。藥方:黃耆(汗少者減五分)一錢半,蒼朮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去蘆)、白朮、陳皮、神麴、澤瀉各五分,炙甘草、酒浸黃柏、葛根、青皮(去瓤)、當歸身、麥門冬(去心)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用法:加水兩大盞,煎煮至一盞,去渣,飯後稍熱服。劑量可根據情況調整。此方為治療長夏濕熱,而非單純暑熱之症。

百一十味香薷飲: 消暑氣,和脾胃。藥方:香薷一兩,人參(去蘆)、陳皮(湯泡去白)、白朮、白茯苓、炒白扁豆(去殼)、黃耆(去蘆)、乾木瓜、薑汁製炒黑色厚朴、炙甘草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