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代脈主病第三十三

代則氣衰,或泄膿血,傷寒心悸,女胎三月。

代亦歇止之脈,但促、結之止,內有所礙,雖止而不全斷,中有還意;代則大止不還,下復至,如更代者。非元氣衰微之甚,不至此也。泄膿血者,則營血耗竭,隧道空虛,故見此欲脫不續之狀。(《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傷寒心悸,有中氣虛者、有停飲者、有汗下後者。

中氣虛則陽陷,陽受氣於胸中。陽氣陷,則不能上充於胸中,故悸。(宜黃耆建中湯之類。)停飲者,飲水多而停於心下也。水停心下,水氣上凌,心不自安,故悸。(宜小青龍湯之類。)汗後則裡虛矣,況汗乃心液,心液耗則心虛,心虛故悸。(宜炙甘草湯、黃耆建中湯之類。

白話文:

脈搏時而停止,但停止時脈象緊促、跳動不順暢,感覺像是被什麼東西阻礙著,雖然停止了,卻沒有完全斷掉,好像還想繼續跳動;而代脈則是完全停止,之後又恢復跳動,就像更替一樣。如果不是元氣衰微到了極點,是不會出現這種脈象的。

如果出現泄膿血的症狀,就表示營血已經耗竭,經絡空虛,所以才會呈現出這種想要脫離卻又無法持續的狀態。《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記載:「脈搏跳動多次後就停止一次,表示疾病在陽脈。」而如果出現泄瀉、排膿血,也是這種脈象的表現。

傷寒導致心悸,可能是中氣虛弱、停飲積水,或是汗出過多之後引起的。

中氣虛弱,就會導致陽氣下陷,因為陽氣需要從胸中獲取能量,如果陽氣下陷,就不能充盈胸中,所以就會出現心悸的症狀。(可以服用黃耆建中湯之類的藥物。)

停飲是指喝水過多,水積在心下。水積在心下,水氣就會上衝,心臟感到不安,就會心悸。(可以服用小青龍湯之類的藥物。)

汗出過多,就會導致身體內部虛弱,尤其是汗液是心臟的精華,心液耗竭就會導致心虛,心虛就會心悸。(可以服用炙甘草湯、黃耆建中湯之類的藥物。)

)諸悸者,未必皆脈代。今脈代者,正指汗後之悸,以汗為心液,脈為心之合耳。女胎十月而產,腑臟各輸真氣,資次培養。一月之時,足厥陰脈養之。足厥陰者,肝也。二月足少陽脈養之。足少陽者,膽也。三月,手厥陰脈養之。手厥陰者,心胞絡也。四月,手少陽脈養之。

手少陽者,三焦也。五月,足太陰脈養之。足太陰者,脾也。六月,足陽明脈養之。足陽明者,胃也。七月,手太陰脈養之。手太陰者,肺也。八月,手陽明脈養之。手陽明者,大腸也。九月,足少陰脈養之。足少陰者,腎也。十月,足太陽脈養之。足太陽者,膀胱也。是以諸經脈各養三十日也。

白話文:

)有些人心跳過速,不一定是脈代症。所謂脈代,特指出汗後的心悸,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津液,脈象是心臟的表現。

女性懷胎十月分娩,臟腑各自分泌真氣,供給胎兒營養。

  • 第一個月,足厥陰脈滋養胎兒。足厥陰脈屬於肝臟。
  • 第二個月,足少陽脈滋養胎兒。足少陽脈屬於膽囊。
  • 第三個月,手厥陰脈滋養胎兒。手厥陰脈屬於心包絡。
  • 第四個月,手少陽脈滋養胎兒。手少陽脈屬於三焦。
  • 第五個月,足太陰脈滋養胎兒。足太陰脈屬於脾臟。
  • 第六個月,足陽明脈滋養胎兒。足陽明脈屬於胃。
  • 第七個月,手太陰脈滋養胎兒。手太陰脈屬於肺臟。
  • 第八個月,手陽明脈滋養胎兒。手陽明脈屬於大腸。
  • 第九個月,足少陰脈滋養胎兒。足少陰脈屬於腎臟。
  • 第十個月,足太陽脈滋養胎兒。足太陽脈屬於膀胱。

因此,每條經脈都負責滋養胎兒三十天。

若至期當養之經,虛實不調,則胎孕為之不安,甚則下血而墮矣。十二經中,獨心與小腸不養胎者何歟?夫心為牡臟,小腸為之腑,主生血而合脈。《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有孕則經血不通,許學士所謂妊娠閉經隧以養胎者是也。平人氣象論又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歷觀經論、是知胎以血為體,而始終十月,皆賴乎心,自不當在輪養中又分次第矣。三月之時,心包絡養胎。《靈樞》經脈篇云:心包主脈,若分氣及胎,脈必虛代。在五臟生成篇又云:心合脈。蓋心與心包,雖分二經,原屬一臟故耳。

白話文:

懷孕期間,要注重調養,虛實失衡會導致胎兒不安,嚴重甚至會出血流產。十二經脈中,只有心經和小腸經不負責養胎,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心臟是主要的器官,小腸是相應的腑臟,負責生血和統血。根據《素問》中「平人氣象論」的記載,精氣藏於心,心臟負責儲藏血液和血脈之氣。懷孕時,經血不通,這也是許學士所說的「妊娠閉經隧以養胎」的原因。同樣在「平人氣象論」中也提到,婦女手少陰脈跳動頻繁,就是懷孕的徵兆。

從經文中可以看出,胎兒以血為本,懷孕的十個月,都依靠心臟,因此在輪流養胎的過程中,不需要再分出不同的階段。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心包絡負責養胎。《靈樞》中的「經脈篇」說:心包主脈,如果分氣養胎,脈氣必然虛弱。在「五臟生成篇」中也提到:心臟和脈絡相合。雖然心經和心包絡分屬兩經,但本質上屬於一個器官。

2. 附方

黃耆建中湯(見第二十一)

仲景小青龍湯(見第十六)

仲景炙甘草湯,《傷寒論》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甘草(炙,四兩),生薑(切,三兩),桂枝(去皮,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門冬(去心,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三個中藥方劑,分別是黃耆建中湯、小青龍湯和炙甘草湯。其中,黃耆建中湯和小青龍湯的詳細內容分別在第二十一和第十六章中說明。而炙甘草湯則是在《傷寒論》中記載,用於治療傷寒病症引起的脈搏結代和心悸。

文中詳細列出了炙甘草湯的藥材組成:炙甘草、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門冬、麻子仁、大棗,以及每種藥材的用量和處理方式。例如,甘草需要炙烤,生薑需要切片,桂枝需要去皮,等等。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聖濟經》曰:津耗散為枯。五臟痿弱,營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

白話文:

將九味藥材,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先將八味藥材煮沸,取其藥汁三升。去除藥渣,加入膠烊至完全溶解。溫熱服下一升,每天服用三次。此藥方名為「復脈湯」。

《聖濟經》中記載:體內津液耗散會導致身體枯竭。五臟衰弱,營氣和衛氣流失,因此需要滋潤補養。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的甘味能夠滋潤經絡,益氣補血,恢復脈象,通暢心氣。

3. 脈病順逆第三十四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推。

有是病,則有是脈,如影之隨形也。與病相宜則順,不相宜則逆。逆之與順,何從區別,是又在陰陽耳。如表病見表脈、里病見里脈、實病見實脈、虛病見虛脈、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之類,皆順而相宜者也。反此則逆。逆順一分,而病之吉凶,從可推矣。

白話文:

脈象與疾病的關係

脈象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但需注意脈象與疾病的關係,有合適與不合適之分。陰陽的順逆變化,可以推斷疾病的吉凶。

若有某種疾病,就會出現相應的脈象,就像影子緊隨形體一樣。脈象與疾病相合則為順,不相合則為逆。如何區分脈象的順逆呢?關鍵在於陰陽。

例如,表證出現表脈、裏證出現裏脈、實證出現實脈、虛證出現虛脈、陽證出現陽脈、陰證出現陰脈等等,這些都是順應疾病的脈象,彼此相合。反之則為逆。

脈象的順逆是一條分界線,根據脈象的順逆,可以推斷疾病的吉凶。

4. 中風脈證第三十五

中風浮緩,急實則忌。浮滑中痰,沉遲中氣。

屍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臟身冷,入腑身溫。

風性空疏,中之於表,浮緩是其宜也。(宜千金小續命湯,輕則仲景桂枝湯加減用之。)急強而實,略無柔和,邪氣太甚,正氣何堪?故忌。若浮而滑,帶有物象,非浮緩比,此則中痰之如中風者。(宜二陳湯、防風、竹瀝、生薑之類。甚則探吐。)若沉而遲,則不在表而在裡,亦非中風,名曰中風,七情之所為也。

白話文:

中風浮緩,急實則忌。浮滑中痰,沉遲中氣。

中風表現為浮緩,如果病情急迫且實證,則忌用此法。浮滑則屬痰濁中風,沉遲則屬氣虛中風。

屍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臟身冷,入腑身溫。

屍厥表現為沉滑,突然失去意識。若中風入臟則身體冰冷,中風入腑則身體溫熱。

風性空疏,中之於表,浮緩是其宜也。(宜千金小續命湯,輕則仲景桂枝湯加減用之。)急強而實,略無柔和,邪氣太甚,正氣何堪?故忌。若浮而滑,帶有物象,非浮緩比,此則中痰之如中風者。(宜二陳湯、防風、竹瀝、生薑之類。甚則探吐。)若沉而遲,則不在表而在裡,亦非中風,名曰中風,七情之所為也。

風性疏散,若中風表證,則浮緩是適宜的治療方式。(可選用千金方的小續命湯,若病情輕微則可選用仲景的桂枝湯加減服用。)如果病情急迫且實證,缺乏柔和之氣,邪氣過盛,正氣難以抵禦,則不適合用此法。 若中風表現為浮滑,並伴隨有痰濁的症狀,這與一般的浮緩不同,屬於痰濁中風。(可選用二陳湯、防風、竹瀝、生薑等藥物治療,嚴重者需行探吐。)若中風表現為沉遲,則病邪不在表層而在內臟,這不是真正的中風,而是情緒失控所導致的。

(宜和劑四七湯、易簡星香湯、蘇合香丸之類。)屍厥亦類中風,卒然僵仆,昏不知人。其脈沉滑者,沉為里,滑為邪。邪入於裡,與血氣相併。邪入正虛,搏入臟腑。入臟則邪干神舍,氣陷從陰,故身冷。臟不受邪,僅入於腑,氣出從陽,故身溫。即《金匱要略》所謂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者是也。

(宜蘇合香丸、仲景備急丸、本事勝金丸、千金返魂湯之類,並萬氏灸百會法。)

白話文:

像是「宜和劑[四七湯]」、「易簡[星香湯]」、「[蘇合香丸]」等等的藥方,對於屍厥這種類似中風的症狀,患者會突然昏倒僵硬,失去意識,脈象沉而滑,沉代表病邪在裡,滑代表病邪外侵。邪氣侵入內部,與氣血交纏,若正氣虛弱,病邪就會攻入臟腑。邪氣入臟則會影響神志,氣機下陷,導致身體冰冷;若邪氣未入臟,僅入於腑,則氣機外散,身體會比較溫暖。這就如同《金匱要略》中所說,嘴唇發青、身體冰冷,是邪氣入臟,危及生命;而身體溫和、自發出汗,則代表邪氣入腑,有望痊癒。

此外,可以用「[蘇合香]丸」、「仲景[備急丸]」、「本事[勝金丸]」、「千金[返魂湯]」等藥方治療,配合萬氏灸百會穴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