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附方

金匱千金小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以一歲為總,六經為別。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又於六經別藥內,隨證細分加減。自古名醫不能越此。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去腐),芍藥,甘草,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風(兩半),防己,官桂(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除附子、杏仁外,為粗末,後入二味和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食前服。

附云岐子加減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遠志。心煩多熱者,加犀角屑半兩。骨節間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骨節冷痛,倍用桂枝、附子。燥悶小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臟寒下痢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一兩。熱痢不可用附子。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兩。

身疼痛,加秦艽一兩。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兩。失音加杏仁一兩。如或歌或笑,無所不至者,用麻黃三兩,人參、桂枝、白朮各二兩。去附子、防風、生薑,加當歸一兩。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朮一兩。春加麻黃一兩;夏加黃芩七錢;秋加當歸四兩;冬加附子半兩。

仲景桂枝湯(見第十九)

二陳湯(見第十六)

和劑四七湯(見第十七)

易簡星香湯,治中風痰盛,服熱藥不得者。

南星(八錢),木香(一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蘇合香丸(見第十八)

仲景三物備急丸

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末中,合搗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泄。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苦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本事勝金丸,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

生薄荷(半兩),豬牙皂角(二兩,槌碎,水一升,二味一處浸,取汁,研成膏),瓜蒂(末一兩),藜蘆(二兩),硃砂(半兩,研)

上將硃砂末二分,與二味末研勻,用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硃砂為衣。溫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得吐即醒,不醒不可治。必用方論中風無吐法,引金虎碧霞為戒。且如卒暴涎生,聲如引鋸,牙關緊急,氣閉不行,湯藥不能入,命在須臾者,執以無吐法可乎?但不當用銀粉藥。恐損脾,壞人四肢爾。(羅謙甫方有粉霜、鉛粉,無藜蘆。)

千金返魂湯,治卒感忤,鬼擊飛屍。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死,絞口,口噤不開。去齒下湯。湯入口不下者,分病人發,左右捉踏肩引之。藥下,復增取盡一升,須臾立醒。

麻黃(三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

上㕮咀,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肘後方》云:張仲景方無桂心,只三味。)

灸法,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市、絕骨、環跳、肩髃、三里等穴。皆灸之以鑿竅疏風。

白話文:

[配方]金匱千金小續命湯,全面治療各種風濕病、痹症、萎縮、厥逆等病症。以一年四季為總原則,六經辨證為細則。春夏之季應加入石膏、知母、黃芩,秋冬之季則需加入官桂、附子、芍藥。此外,在六經辨證的藥物中,應根據病情詳細判斷,適度增減。自古以來,名醫都遵循這個原則。

主要藥材包括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去腐)、芍藥、甘草、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風(兩半)、防己、官桂(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除了附子、杏仁之外,其他藥材均磨成粗粉,再加入這兩種藥材混合均勻。每次服用約五錢,用一杯半的水,加入五片生薑,煎煮至一杯。濾掉殘渣,稍微熱一下,飯前服用。

雲岐子加減法:若精神恍惚,可加茯苓、遠志。心煩且多熱,可加犀角屑半兩。骨節疼痛有熱,去掉附子,增加芍藥用量。骨節冷痛,增加桂枝、附子用量。燥悶小便不暢,去掉附子,增加芍藥用量,並加入一合竹瀝煎煮。若腸胃寒涼導致下痢,去掉防己、黃芩,增加附子用量,並加入白朮一兩。熱性下痢不適合使用附子。腳部無力,可以加入牛膝、石斛各一兩。

全身疼痛,可以加入秦艽一兩。腰部疼痛,可以加入桃仁、杜仲各半兩。失音,可以加入杏仁一兩。若有無緣由的唱歌或笑,可以使用麻黃三兩,人參、桂枝、白朮各二兩。去掉附子、防風、生薑,加入當歸一兩。自汗者,去掉麻黃、杏仁,加入白朮一兩。春季,可以額外加入麻黃一兩;夏季,可以額外加入黃芩七錢;秋季,可以額外加入當歸四兩;冬季,可以額外加入附子半兩。

仲景桂枝湯(詳見第十九條)

二陳湯(詳見第十六條)

和劑四七湯(詳見第十七條)

易簡星香湯,治療中風且痰多,服用熱性藥物無效者。

南星(八錢)、木香(一錢)。每次服用四錢,一杯水,加入十片薑,煎至剩七分。不限時間溫服。

蘇合香丸(詳見第十八條)

仲景三物備急丸

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炒、研成脂狀)。所有藥材必須精良新鮮。先將大黃、乾薑磨成粉末,再將巴豆研成粉末加入,共同搗打一千次,可用作散劑。蜂蜜調和成丸亦可。存放在密封容器中,避免洩露。主要治療心腹突發各種急病,如中邪、心腹脹滿、突然劇痛如被針刺、呼吸困難、口脣緊閉、猝死等。服用方法是用溫水或酒吞服大豆大小的三四粒。若藥物無法吞下,可以扶起頭部,讓其吞嚥。不久就會有所好轉;若未好轉,再服用三粒;當腹部開始鳴叫,就會開始嘔吐或排泄,病狀就會改善。若口脣緊閉,也必須掰開牙齒灌入。

本事勝金丸,治療中風突然昏倒,如同醉酒,身體昏沉,四肢無力,風痰上湧,氣息阻塞。

生薄荷(半兩)、豬牙皁角(二兩,敲碎,用水一升浸泡,取出汁液,研成膏狀)、瓜蒂(末一兩)、藜蘆(二兩)、硃砂(半兩,研磨)。將硃砂粉末與瓜蒂、藜蘆粉末混合均勻,用膏狀物揉和,製成龍眼大小的丸,以硃砂為外包層。溫酒溶解一丸服用,嚴重者可服用兩丸,直到嘔吐為止。嘔吐後就會清醒,若不醒就無法治療。必須注意,中風沒有嘔吐的方法,以金虎碧霞為警示。例如,突然產生大量口水,聲音像鋸木頭,牙關緊閉,氣息阻塞,湯藥無法進入,生命垂危,此時還能堅持不用嘔吐的方法嗎?但不應使用含銀粉的藥物,以免損傷脾胃,影響四肢健康。

千金返魂湯,治療突然受到衝擊、鬼擊、飛屍等情況。突然氣絕,失去意識,或已經死亡,口脣緊閉。去掉牙齒,灌入湯藥。若湯藥無法吞下,分開患者的頭髮,左右按壓肩膀拉扯,讓藥物能夠吞下。藥物吞下後,再增加到一升,不久就會立即清醒。

麻黃(三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以上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煎煮,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

灸法,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市、絕骨、環跳、肩髃、三里等穴位。這些穴位灸療可以疏通經絡,驅風。

2. 風寒脈證第三十六

風傷於衛,浮緩有汗。寒傷於營,浮緊無汗。

風為陽邪,衛為陽氣。風陽空疏,衛陽浮越。寒為陰邪,營為陰血。寒陰斂束,血陰凝泣。故風必傷衛,寒必傷營者,皆類同而象似也。空疏浮越,自當有汗而脈緩矣。(仲景桂枝湯證。)斂束凝泣,自當無汗而脈緊矣。(仲景麻黃湯證。)

白話文:

風邪會影響到人體的衛氣,造成脈象浮緩且會出汗。而寒邪則會影響到營氣,使得脈象呈現浮緊,並且不出汗。

風是屬陽性的邪氣,而衛氣也是人體的陽氣。風邪侵襲時,會讓衛氣變得鬆散,導致衛氣向上飄散。寒邪則是陰性的邪氣,營氣是人體的陰血。寒邪侵入後,會使營氣收縮,血行凝滯。所以風邪一定會影響到衛氣,寒邪則會影響到營氣,因為它們屬性相同,作用相似。當風邪侵襲,導致衛氣鬆散飄散時,自然就會出現出汗和脈緩的情況。(這就是張仲景的桂枝湯證。)而當寒邪侵入,營氣收縮血行凝滯時,自然就不會出汗,並且脈象會緊。(這就是張仲景的麻黃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