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附方

如氣虛,加人參,黃耆各一兩。血虛,倍當歸,地黃。腎虛,加覆盆子、炒,巴戟去心,山茱萸肉各一兩。腰痛,加白朮、鹽水炒,萆薢,鎖陽、酥炙,續斷、酒洗,各一兩。骨蒸,加地骨皮,知母,丹皮,各一兩。如婦人,去黃柏,加川芎,香附,條芩,俱酒炒,一兩。共末,同河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清晨白湯下。

八珍湯,治肝脾傷損,氣血虛弱,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或不時寒熱,眩暈昏憒。或大便不實,小便淋赤。或飲食少思,小腹脹痛等證。

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三錢),甘草(炙),芍藥(各一錢),當歸,熟地黃(各三錢),川芎(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仲景苓桂朮甘湯,《傷寒論》云: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服此湯。又治停痰寒飲,中虛冷瀉等證。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

上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仲景小青龍湯,《傷寒論》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服此湯。

又治停飲,久咳肺寒。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二陳湯,治脾胃虛弱,中脘停痰,或嘔吐噁心,或頭目不清,飲食少思等證,乃諸痰主藥。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五分),白茯苓(去皮,二錢),甘草(八分)

加姜一錢煎服。

白話文:

[附方]

若氣虛,加人參、黃耆各一兩。血虛,加倍當歸、地黃。腎虛,加覆盆子(炒)、巴戟天(去心)、山茱萸肉各一兩。腰痛,加白朮(鹽水炒)、萆薢、鎖陽(酥炙)、續斷(酒洗)各一兩。骨蒸,加地骨皮、知母、丹皮各一兩。若是婦女,去掉黃柏,加入川芎、香附、黃芩(皆酒炒)各一兩。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與河車一起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錢,清晨用溫開水送服。

八珍湯,用於治療肝脾受損、氣血虛弱、惡寒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時好時壞的寒熱、頭暈目眩、大便不成形、小便赤澀、食慾不振、小腹脹痛等症狀。

處方: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三錢,炙甘草、芍藥各一錢,當歸、熟地黃各三錢,川芎一錢五分。

水煎服。

仲景苓桂朮甘湯,《傷寒論》記載:用於治療傷寒病吐瀉之後,心下痞滿,氣往上衝胸,起床時頭暈,脈象沉而緊的症狀。若發汗則會加重病情,身體搖晃不止,服用此湯。也用於治療痰飲停滯,脾胃虛寒引起的洩瀉等症狀。

處方:茯苓四兩,桂枝(去皮)三兩,白朮、炙甘草各二兩。

水六升,煮至三升,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

仲景小青龍湯,《傷寒論》記載:用於治療傷寒表症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口渴、腹瀉、呃逆、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呼吸困難等症狀。

也用於治療飲邪停滯,久咳肺寒。

處方: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取水一斗,先煎麻黃至水減二升,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若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三兩。若輕微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蕘花一個雞蛋大小,熬至赤色。若呃逆,去掉麻黃,加入炮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若呼吸困難,去掉麻黃,加入杏仁(去皮尖)半升。

二陳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中脘停痰,嘔吐噁心,頭暈目眩,食慾不振等症狀,是治療各種痰證的主要藥方。

處方: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五分,白茯苓(去皮)二錢,炙甘草八分。

加生薑一錢同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