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附方

仲景桂枝湯(見第十九)

仲景麻黃湯(見第十六)

白話文:

翻譯內容為:

[附帶的處方]

張仲景的桂枝湯(請參閱第十九條)

張仲景的麻黃湯(請參閱第十六條)

這是在講述附加的一些藥方,其中提到了張仲景所創立的兩種藥方:桂枝湯和麻黃湯,分別可以在該文獻的第十九條和第十六條找到詳細的介紹。

2. 暑濕脈證第三十七

暑傷於氣,脈虛身熱。濕傷於血,脈緩細澀。

暑亦陽邪,性熱而散。傷於氣分,從其類耳。陽邪傷氣,氣必煩蒸,故身熱。氣散不斂,故脈虛。(宜清暑益氣湯、加味香薷飲之類。)濕為水濕,血液相近,傷血亦從其類。脈緩細澀,流衍滲著之象也。(宜敗毒散、和劑五積散之類。)

白話文:

【暑濕脈證第三十七】

在酷熱的天氣下,人體的氣會受損,表現出脈搏虛弱及身體發熱的症狀。濕氣影響到血液,則脈搏會呈現緩慢、細微及有些許阻滯的情況。

酷熱是屬於陽性的邪氣,它的特性是熱且散發。當這種邪氣侵襲到人的氣分,就會造成相應的影響。陽性的邪氣傷害了氣,氣受到擾亂後必然會使身體產生熱感,因此身體會發熱。同時,氣散發而不收斂,所以脈搏會顯得虛弱。(適合服用清暑益氣湯、加味香薷飲這類藥物。)濕氣作為一種與水相關的邪氣,它與血液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濕氣對血液的傷害也是遵循同樣的原則。脈搏緩慢、細微及有些許阻滯,這是濕氣滲透並附著在身體裡的徵兆。(適合服用敗毒散、和劑五積散這類藥物。)

3. 附方

清暑益氣湯(見第十六)

十味香薷飲(見第十六)

敗毒散(活人)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芎藭,枳殼,白茯苓,桔梗,人參(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煎七分,溫服。或沸湯點亦得。治傷寒溫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及老人、小兒皆可服。或瘴煙之地,或瘟疫時行,或胸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缺也。日二、三服,以知為度。煩熱口乾,加黃芩。

和劑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並治。

白芷,茯苓,半夏(湯洗七次),當歸,芎藭,甘草(炙),肉桂,芍藥(各三兩),枳殼(去瓤、麩炒),麻黃(去節根),陳皮(去白,各六兩),桔梗(去蘆,十二兩),厚朴(去粗皮、薑製),乾薑(各四兩),蒼朮(泔浸、去皮,二十四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白三根,煎七分熱服。冒寒用煨姜,挾氣加茱萸。婦人調經催產,加艾醋。

白話文:

【附方】

  1. 清暑益氣湯:在第十六篇有詳細的介紹和製作方式。

  2. 十味香薷飲:同樣在第十六篇有詳細的介紹和製作方式。

  3. 敗毒散:由羌活、獨活、前胡、柴胡、芎藭、枳殼、白茯苓、桔梗、人參各一兩,以及甘草半兩研磨成細末製成。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加入兩片生薑,煮至剩下七分,溫熱服用。或者可以用沸水沖泡。主要治療傷寒、瘟疫、風濕、風眩等疾病,症狀如全身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眼疼等,無論是老人小孩都可以服用。在瘴癘之地,瘟疫流行,或者胸多風痰,或者處於低窪潮溼的地方,腳力虛弱,這藥都是必要的。每日可服用二到三次,根據自身狀況調整。如果感到煩熱口乾,可以添加黃芩。

  4. 和劑五積散:主治因受寒而引起的感冒,頭痛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或腹痛。也可治療傷寒發熱,頭痛惡風。無論內傷生冷,外感風寒,還是經絡中的寒溼,導致腰腳痠疼,以及婦人月經失調,難產等問題,都能得到緩解。

其成分包括白芷、茯苓、半夏(湯洗七次)、當歸、芎藭、甘草(炙)、肉桂、芍藥各三兩,枳殼(去瓤、麩炒)、麻黃(去節根)、陳皮(去白)各六兩,桔梗(去蘆)十二兩,厚朴(去粗皮、姜制)、乾薑各四兩,蒼朮(泔浸、去皮)二十四兩。將所有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加入三片姜和三根蔥白,煮至七分熟後熱服。在寒冷天氣下使用時,可添加煨姜;若伴有氣滯,可添加茱萸。對於婦人調經催產,可以添加艾醋。

4. 傷寒脈證第三十八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

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

陽病見陰,病必危殆。陰病見陽,雖困無害。

上不至關,陰氣已絕。下不至關,陽氣已竭。

代脈止歇,臟絕傾危。散脈無根,形損難醫。

《素問》熱論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觀此,則知傷寒雖是陰寒之邪,襲人生氣中,正氣與之抗拒,鬱蒸成熱,亦理勢之必然者。抗拒在表,故脈浮。鬱蒸成熱,故脈洪。熱病得此陽脈,知正氣不陷縮而能鼓發,勝邪必矣,故喜焉。

若沉微澀小,是皆陰類。證陽脈陰,表病見里。證與脈反,邪盛正衰,凶之兆也。至若汗後,邪解正復。此時脈躁盛者,亦應寧靜。身體自然涼和。設脈仍躁而熱加甚,是正氣已衰,邪氣更進,必難乎其為生矣。即《素問》評熱論所謂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者是也。(一派陽邪,陰不能復。

若與陽交,併為一而不分,是陰已絕亡,故死。)陽病見陰者,見陰脈也,即上文所云熱病而得沉微澀小之類。言證與脈反,故亦危殆。陰病見陽者,見陽脈也。亦似與證相反,惟傷寒則不然。傷寒自表入里,從陽之陰,刻刻侵傳,層層漸入。今陰病得陽脈,是轉寒凜而變溫和,起深沉而出浮淺。

死陰忽作生陽,病雖困篤,自當無害。故仲景云: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尺為陰,尺脈上不至關,是陰已絕於下。寸為陽,寸脈下不至關,是陽已竭於上。《脈經》曰:陽生於寸,動於尺。陰生於尺,動於寸。言陰陽互相生動。今兩不至關,是陰陽離異矣。《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非此之謂歟!代脈止歇者,乃藏真不能接續,其傾危可立見也。散脈無根者,謂脈外散而不斂,內無根蒂之候。

若形見損傷,必難醫治。仲景平脈篇云: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其義謂咳逆屬肺,散脈屬心。肺金心火,火刑其金,故主死。形刑二義俱通,姑兩存之。

白話文:

【傷寒熱病症狀第三十八】

傷寒熱病,脈象喜見浮洪。若脈象沉微澀小,代表病症反常,預後必定兇險。

發汗後脈象歸於平靜,身體恢復涼爽則病情趨於穩定。然而,發汗後脈象仍然躁動,且熱度加重,病情必將更加嚴重,難以康復。

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病情必然危險。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即使病重亦無大礙。

脈象上部未達到關部,表示陰氣已經衰絕。脈象下部未達關部,表示陽氣已經耗盡。

脈象出現代脈,停頓間歇,代表臟腑功能衰竭,病情極為危急。散脈無根,脈象散漫不收,內無根基,表示體質損壞,難以醫治。

根據《素問·熱論》所述,熱病皆由傷寒引起。又說,人受寒後,會引發熱症。即便熱度很高,也不致死。由此可知,傷寒雖為陰寒之邪,侵入人體,正氣與之抗衡,產生熱度,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正氣在皮膚表面抵抗,脈象呈現浮象。熱度升高,脈象呈現洪象。熱病出現陽性脈象,表明正氣未被壓制,能夠激發,必能戰勝邪氣,所以是好現象。

若脈象沉微澀小,均屬於陰性脈象。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脈象,表明病症由表及裡。病症與脈象相悖,代表邪氣旺盛,正氣衰弱,是病情惡化的徵兆。若發汗後,邪氣解除,正氣恢復。此時脈象應該平靜。身體自然會感到涼爽。如果脈象依然躁動,且熱度更重,這表示正氣已經衰弱,邪氣更為強烈,生命難以維持。

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如上述所講的熱病出現沉微澀小等脈象。證狀與脈象相悖,病情危險。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即是出現陽性脈象。看似與病症相悖,但對於傷寒來說則不然。傷寒由表及裡,從陽到陰,逐漸侵入。現在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代表由寒冷轉為溫和,由深沉轉為浮淺。

原本瀕死的陰性病症突然轉為生機勃勃的陽性病症,即使病情嚴重,也無大礙。因此,張仲景說: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的人可活,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的人將死。尺脈代表陰性,若尺脈無法達到關部,表示陰氣已絕。寸脈代表陽性,若寸脈無法達到關部,表示陽氣已盡。《脈經》記載:陽性從寸脈開始,影響到尺脈。陰性從尺脈開始,影響到寸脈。表示陰陽互相影響。現在兩脈都無法達到關部,代表陰陽分離。《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陽分離,精氣就會消失,就是這個道理!代脈停頓,代表臟腑功能無法持續,病情危急。散脈無根,脈象散亂,內部缺乏根基。

若身體出現損傷,必難醫治。張仲景《平脈篇》說:傷寒咳嗽、呼吸困難,脈象散亂的人會死,因為身體受到損傷。其意為咳嗽、呼吸困難屬於肺部疾病,散脈屬於心臟問題。肺部(金)和心臟(火),火克金,所以導致死亡。身體和心臟受損的解釋皆可接受,暫時保留兩種解釋。

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

5. 飲食勞倦第三十九

飲食內傷,氣口急滑,勞倦內傷,脾脈大弱。

飲食有節,五內受益,何言傷乎?傷則過於飲食,甚至停蓄不消,而氣口急滑之脈見矣。急則不運不輸,滑則有水有物,胃中停滯。而急滑應於氣口者,以氣口正在右關脾胃之前故也。(宜推之運之,如東垣枳朮導滯丸、丹溪保和丸、潔古枳朮丸、曲糵枳朮丸、東垣葛花解醒湯之類。)動而生陽,身固不宜久逸。

東垣先生論升陽益胃湯方後云:小役形體,使胃氣與藥,得以轉運升發,此即動而生陽之義。又上古天真論云:不妄作勞,皆不言不勞。但令小役,不令過役,並不妄勞耳。若煩擾而過於勞,外則體倦,內則脾傷。蓋脾土合肌肉而主四肢。配陽明胃腑,受納水穀,醞釀精微,以灌溉四臟,為人身陽氣生化之源。

過勞則肢體轉旋,四肢舉動。陽氣張亂,無往非脾氣之應,則無往非脾氣之傷矣。脾脈反大弱者,氣張則大,氣耗則弱也。(宜補中益氣湯之類。)

白話文:

[飲食勞倦第三十九]

飲食過度會造成身體內部傷害,反應在氣口脈象上會顯得急促且滑。勞累疲倦同樣會對身體內部造成傷害,尤其是對脾臟,其脈象會變得非常弱。

合理飲食,內臟都能得到好處,怎麼會說會傷害呢?所謂傷害,就是飲食過量,食物在體內積聚無法消化,這時在氣口就能看到急促且滑的脈象。急促的脈象代表消化系統無法正常運轉,滑的脈象表示有水分或食物殘渣存在,顯示胃中有東西無法消化。之所以氣口會呈現急滑的脈象,是因為氣口位於右關脾胃前側的緣故。(應當通過促進消化的手段來解決,比如使用東垣枳朮導滯丸、丹溪保和丸、潔古枳朮丸、曲糵枳朮丸、東垣葛花解醒湯等藥物。)活動能產生陽氣,身體不應該長期閒置。

東垣先生在討論升陽益胃湯的配方後說道:輕度的勞動可以使胃氣與藥物得以正常運轉和提升,這就是活動可以產生陽氣的道理。《上古天真論》中也提到:不隨意地過度勞動,並不是說完全不勞動。而是要適度勞動,不過度勞動,避免不必要的勞動。如果過度勞動,外部會感到疲倦,內部則會損傷脾臟。因為脾臟與肌肉相配合,主管四肢。與陽明胃腑配對,接受和儲存水谷,醞釀精華,用以滋養其他臟器,是人體陽氣生成的源泉。

過度勞動會導致四肢頻繁活動,陽氣紊亂,無論哪個部位出現問題,都可能與脾氣有關,因此,任何地方的問題都可能是脾氣受傷的表現。脾臟的脈象反而會變得非常弱,這是因為活動過多會使脈象變大,氣力消耗過多則會使脈象變弱。(應當使用補中益氣湯等藥物來補充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