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附方

仲景桂枝湯(見第十九)

仲景麻黃湯(見第十六)

白話文:

【桂枝湯】(出自《傷寒論》):用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和大棗一起煮成湯飲用。主治外感風邪引起的發熱、汗出、惡風等症狀。

【麻黃湯】(出自《傷寒論》):用麻黃、桂枝、杏仁和炙甘草一起煮成湯飲用。主治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喘息、鼻塞等症狀。

2. 暑濕脈證第三十七

暑傷於氣,脈虛身熱。濕傷於血,脈緩細澀。

暑亦陽邪,性熱而散。傷於氣分,從其類耳。陽邪傷氣,氣必煩蒸,故身熱。氣散不斂,故脈虛。(宜清暑益氣湯、加味香薷飲之類。)濕為水濕,血液相近,傷血亦從其類。脈緩細澀,流衍滲著之象也。(宜敗毒散、和劑五積散之類。)

白話文:

暑傷於氣,脈虛身熱。濕傷於血,脈緩細澀。

夏天暑熱傷人,會傷及人體的氣,表現為脈搏虛弱、身體發熱。濕氣傷人,會傷及人體的血,表現為脈搏緩慢、細小、澀滯。

暑亦陽邪,性熱而散。傷於氣分,從其類耳。陽邪傷氣,氣必煩蒸,故身熱。氣散不斂,故脈虛。(宜清暑益氣湯、加味香薷飲之類。)

暑氣屬於陽邪,性質燥熱而容易散發。暑氣傷人,主要傷及氣分,所以表現出與暑氣相似的症狀。陽邪傷氣,氣機就會鬱熱不安,導致身體發熱。氣散不收,所以脈搏虛弱。這種情況下,應該服用清暑益氣湯、加味香薷飲等藥物。

濕為水濕,血液相近,傷血亦從其類。脈緩細澀,流衍滲著之象也。(宜敗毒散、和劑五積散之類。)

濕氣屬於水濕,與血液的性質相近,所以濕氣傷人也會傷及血液。脈搏緩慢、細小、澀滯,是濕氣流散滲透於血液中的表現。這種情況下,應該服用敗毒散、五積散等藥物。

3. 附方

清暑益氣湯(見第十六)

十味香薷飲(見第十六)

敗毒散(活人)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芎藭,枳殼,白茯苓,桔梗,人參(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敗毒散這三種藥方,你可以在第十六頁找到。其中敗毒散的藥方出自《活人》一書,包含羌活、獨活、前胡、柴胡、芎藭、枳殼、白茯苓、桔梗、人參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煎七分,溫服。或沸湯點亦得。治傷寒溫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及老人、小兒皆可服。或瘴煙之地,或瘟疫時行,或胸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缺也。日二、三服,以知為度。煩熱口乾,加黃芩。

和劑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並治。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加入兩片生薑,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也可以用滾水沖服。適用於治療傷寒溫疫、風濕風眩、肢體拘攣、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疼痛、怕冷發熱、頸項僵硬眼痛等症狀,老人和小兒皆可服用。尤其在瘴氣瀰漫之處、瘟疫流行時、胸部痰多、居住潮濕環境導致腳弱等情況下,此藥不可缺少。每天服用兩到三次,依個人體質調整用量。如果伴隨發燒口乾,可以加入黃芩。

五積散,用於治療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頸背僵硬、畏寒嘔吐、腹痛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傷寒發熱、頭疼怕風,不論是內傷生冷,外感風寒,或是寒濕入侵經絡導致腰腿酸痛,以及婦女月經不調或難產等情況。

白芷,茯苓,半夏(湯洗七次),當歸,芎藭,甘草(炙),肉桂,芍藥(各三兩),枳殼(去瓤、麩炒),麻黃(去節根),陳皮(去白,各六兩),桔梗(去蘆,十二兩),厚朴(去粗皮、薑製),乾薑(各四兩),蒼朮(泔浸、去皮,二十四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白三根,煎七分熱服。冒寒用煨姜,挾氣加茱萸。婦人調經催產,加艾醋。

白話文:

白芷、茯苓、半夏(用湯洗七次)、當歸、芎藭、甘草(用火炙)、肉桂、芍藥(每味各三兩),枳殼(去除內瓤,用麩皮炒)、麻黃(去除節根)、陳皮(去除白色部分,每味各六兩),桔梗(去除蘆頭,十二兩),厚朴(去除粗皮,用薑製)、乾薑(每味各四兩),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後去除皮,二十四兩)。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加入三片薑、三根蔥白,煎煮至七分熱後服用。如果是因为受寒引起的疾病,可以用煨薑治療,如果伴隨氣喘,可以加入茱萸。如果是婦女調經催產,可以加入艾葉和醋。

4. 傷寒脈證第三十八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

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

陽病見陰,病必危殆。陰病見陽,雖困無害。

上不至關,陰氣已絕。下不至關,陽氣已竭。

代脈止歇,臟絕傾危。散脈無根,形損難醫。

《素問》熱論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觀此,則知傷寒雖是陰寒之邪,襲人生氣中,正氣與之抗拒,鬱蒸成熱,亦理勢之必然者。抗拒在表,故脈浮。鬱蒸成熱,故脈洪。熱病得此陽脈,知正氣不陷縮而能鼓發,勝邪必矣,故喜焉。

若沉微澀小,是皆陰類。證陽脈陰,表病見里。證與脈反,邪盛正衰,凶之兆也。至若汗後,邪解正復。此時脈躁盛者,亦應寧靜。身體自然涼和。設脈仍躁而熱加甚,是正氣已衰,邪氣更進,必難乎其為生矣。即《素問》評熱論所謂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者是也。(一派陽邪,陰不能復。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而微弱,或澀而細小,這些都是陰證的表現。表面陽證,脈象卻出現陰證,說明表病已經侵入內裏。證候和脈象相反,說明邪氣盛,正氣衰敗,預後兇險。病人出汗後,邪氣消退,正氣恢復。此時脈象仍然躁動,說明正氣衰竭,邪氣加重,難以生存。就像《素問》熱病論篇中所說:病人發熱,出汗後又再次發熱,脈象躁動而疾速,並且伴隨著汗出不止,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不能進食,這種病叫做陰陽交戰,也就是一派陽邪,陰氣無法恢復。

若與陽交,併為一而不分,是陰已絕亡,故死。)陽病見陰者,見陰脈也,即上文所云熱病而得沉微澀小之類。言證與脈反,故亦危殆。陰病見陽者,見陽脈也。亦似與證相反,惟傷寒則不然。傷寒自表入里,從陽之陰,刻刻侵傳,層層漸入。今陰病得陽脈,是轉寒凜而變溫和,起深沉而出浮淺。

死陰忽作生陽,病雖困篤,自當無害。故仲景云: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尺為陰,尺脈上不至關,是陰已絕於下。寸為陽,寸脈下不至關,是陽已竭於上。《脈經》曰:陽生於寸,動於尺。陰生於尺,動於寸。言陰陽互相生動。今兩不至關,是陰陽離異矣。《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非此之謂歟!代脈止歇者,乃藏真不能接續,其傾危可立見也。散脈無根者,謂脈外散而不斂,內無根蒂之候。

白話文:

如果與陽氣交合,融合成一體而無法分離,就代表陰氣已經消失殆盡,所以會死亡。陽性疾病表現出陰性症狀,指的是出現陰脈,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熱病卻出現沉微澀小等症狀。因為症狀和脈象相反,所以也很危險。陰性疾病表現出陽性症狀,指的是出現陽脈。這也像是症狀和脈象相反,但傷寒例外。傷寒從表層進入內裡,從陽氣的陰面開始,不斷地侵入傳播,層層深入。現在陰性疾病出現陽脈,表示寒邪轉變為溫和,從深沉轉變為浮淺。

原本死亡的陰氣突然轉變成生長的陽氣,雖然病情嚴重,但應該不會有生命危險。所以仲景說:陰性疾病出現陽脈的人會活下來,陽性疾病出現陰脈的人會死去。尺脈代表陰氣,尺脈上不去到關脈的位置,代表陰氣已經在下面消失。寸脈代表陽氣,寸脈下不去到關脈的位置,代表陽氣已經在上面耗盡。《脈經》說:陽氣生於寸脈,活動於尺脈。陰氣生於尺脈,活動於寸脈。意思是陰陽互相生長和運動。現在兩個脈象都不到達關脈,代表陰陽已經分離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陽分離,精氣就會消失,難道不是指這個嗎?脈象消失停止,代表藏在體內的真氣無法連接,生命垂危,可以馬上看出來。散脈無根,指的是脈象向外散開而不收斂,內部沒有根蒂的徵兆。

若形見損傷,必難醫治。仲景平脈篇云: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其義謂咳逆屬肺,散脈屬心。肺金心火,火刑其金,故主死。形刑二義俱通,姑兩存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受損嚴重,就非常難以治療。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的「平脈篇」說:「傷寒咳嗽、呼吸急促,脈搏分散的人會死亡,這是因為他的身體已經受到很大的損害了。其中的道理是,咳嗽和呼吸急促屬於肺部問題,而分散的脈搏則與心臟有關。肺部(五行屬金)和心臟(五行屬火),當心火克肺金時,就會導致人死亡。這兩個意思都適用於這個情況,所以暫且保留著吧。」

5. 飲食勞倦第三十九

飲食內傷,氣口急滑,勞倦內傷,脾脈大弱。

飲食有節,五內受益,何言傷乎?傷則過於飲食,甚至停蓄不消,而氣口急滑之脈見矣。急則不運不輸,滑則有水有物,胃中停滯。而急滑應於氣口者,以氣口正在右關脾胃之前故也。(宜推之運之,如東垣枳朮導滯丸、丹溪保和丸、潔古枳朮丸、曲糵枳朮丸、東垣葛花解醒湯之類。)動而生陽,身固不宜久逸。

東垣先生論升陽益胃湯方後云:小役形體,使胃氣與藥,得以轉運升發,此即動而生陽之義。又上古天真論云:不妄作勞,皆不言不勞。但令小役,不令過役,並不妄勞耳。若煩擾而過於勞,外則體倦,內則脾傷。蓋脾土合肌肉而主四肢。配陽明胃腑,受納水穀,醞釀精微,以灌溉四臟,為人身陽氣生化之源。

白話文:

飲食要有節制,五臟都能受益,怎麼會說會傷到身體呢?傷到身體是因為飲食過度,甚至食物在胃中停滯不消化,才會出現氣口急滑的脈象。急代表氣血運行不順暢,滑代表胃中有水和食物積聚,導致胃中停滯。而氣口急滑之所以出現在氣口位置,是因為氣口位於右關穴,正對著脾胃的前面。 (應該要推動氣血運行,可以使用東垣的枳朮導滯丸、丹溪的保和丸、潔古的枳朮丸、曲糵枳朮丸、東垣的葛花解醒湯等等方劑。)

活動能生發陽氣,身體不能長期過度休息。

東垣先生在論述升陽益胃湯後說,輕微活動身體,讓胃氣和藥物能夠順暢運行、上升發散,這就是「動而生陽」的道理。古代經典《天真論》也說,不胡亂勞作就不算勞累。只要輕微活動,不要過度勞累,就不算是妄勞。如果過於勞累,外表會感到疲倦,內裡脾臟就會受傷。因為脾臟屬土,與肌肉相連,主管四肢。脾臟與陽明胃腑相配合,負責接收水谷精華,醞釀精微物質,再滋養四臟,是人體陽氣生化之源。

過勞則肢體轉旋,四肢舉動。陽氣張亂,無往非脾氣之應,則無往非脾氣之傷矣。脾脈反大弱者,氣張則大,氣耗則弱也。(宜補中益氣湯之類。)

白話文:

當人過度勞累時,身體會開始轉動、四肢活動不靈活。由於陽氣混亂,全身都受到脾胃功能影響,因此全身也都可能受損。如果脾臟脈搏反而變得強而虛弱,那是因為氣力擴散就會變大,消耗後就變得更弱了。可以考慮使用「補中益氣湯」等藥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