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九(補遺) (1)
卷十九(補遺) (1)
1. 卷十九(補遺)
古有四診,謂望、聞、問、切也。經以神、聖、工、巧配之。正文八十一,第其言非以脈求證,則問證合脈,僅從事於工巧,而望、聞之法,十無一二。豈以後學庸劣,皆不足與語神聖之道乎?今彙輯補入。至若觸類引申,又不止此數條已也。惟同志者屬意焉。
白話文:
在古代,中醫有四大診斷方法,分別是觀察病人的外觀氣色(望)、聽取病人聲音和呼吸(聞)、詢問病人病情(問)、以及把脈(切)。這些方法被經典用「神、聖、工、巧」來相匹配。在經典中有八十一個相關的章節,但其中很多並非通過脈象來尋找病因,而是先了解病情再結合脈象,僅停留在技術層面的操作,對於觀察和聆聽的診斷方式,卻只佔了十分之一或二。難道是後世學習者的能力平庸,都無法理解這種神聖的醫學道理嗎?現在,我們將這些知識彙總並補充進來。如果能進一步聯想擴展,將遠不止這些內容。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人士能共同關注這一點。
2. 望診
3. 臟腑部分
《靈樞》五色篇曰:五臟六腑,各有部分。能別部分,萬舉萬當。自額而下闕庭上,屬咽喉之部分也。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五臟之部分也。自內眥挾鼻而下至承漿,屬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屬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車以下頤,屬股膝脛足之部分也。
又曰: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者是也。
白話文:
【臟腑部位】
《靈樞》五色篇有言: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各自有其特定的反映部位。如果能夠辨認這些部位,那麼診斷就會非常精確。從眉頭到眉毛之間的位置,這是反映咽喉健康的部位。從眉心沿著鼻子直下至鼻尖,這部分反映了五臟的健康狀況。從眼窩內角沿鼻側下至下巴,這是反映六腑健康的部位。從顴骨到臉頰的部分,反映的是肩、背和手部的健康狀況。從顎骨到下巴,反映的是大腿、膝蓋、小腿和腳的健康狀況。
另外,《靈樞》還提到:五臟位於身體的中心位置,六腑則環繞在其兩側,頭面部的健康狀況反映在眉心到眉毛之間的區域,而身體的核心區(即丹田)則位於下腹部。
4. 五官
《靈樞》五閱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白話文:
根據《靈樞》的五閱五使篇所述,鼻子是肺部的外在表現部位,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部位,口脣是脾臟的外在表現部位,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部位,耳朵是腎臟的外在表現部位。
所以當肺部有問題時,可能會出現喘息和鼻子脹大的現象;當肝臟有問題時,眼角可能會顯青色;當脾臟有問題時,嘴脣可能變黃;當心臟有問題時,舌頭可能捲縮且變短,臉頰部分可能泛紅;當腎臟有問題時,臉頰和額頭可能呈現黑色。
5. 診病新久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在女子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
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
白話文:
【診斷疾病的新舊】
《素問》中的"脈要精微論"提到:如果脈象細小,但面色並未顯出病態,這表示是新發的疾病。如果脈象正常,但面色卻呈現病態,這代表是長期的疾病。如果脈象和麪色都顯示出病態,這也是長期疾病的徵兆。反之,如果脈象和麪色都正常,這則是新發的疾病。
在"五色篇"中提到:所謂的"明堂"就是鼻子,"闕"指的是兩眉之間,"庭"指額頭,"蕃"指臉頰的兩側,"蔽"指耳朵前方。這些部位應看起來方正且大,即使從十步之外看來,也都能清楚地看出來,有這樣特徵的人,壽命通常可達百歲。
鼻子的骨骼應該挺直且突出,五臟位於中央,六腑則夾在其兩側,頭面位於兩眉之間,下極的位置是心臟。五臟在胸腔中安穩,正常的氣色顯現,病態的氣色則不會出現。鼻子如果光澤且清澈,五官怎麼可能無法分辨呢?
額頭代表頭面部,兩眉之間代表咽喉,兩眉之間下方代表肺部,下極代表心臟,直下方代表肝臟,肝臟左邊是膽,再下方是脾,上方方形區域是胃,中央是大腸,夾在大腸兩側的是腎,對應腎的位置是肚臍,眼睛上方是小腸,眼睛下方是膀胱和生殖器的位置。對於男性來說,如果面色出現在額頭正中,可能會有小腹痛,向下延伸可能是睪丸痛,如果顏色呈圓形且直線分佈,可能是陰莖痛。對於女性來說,這是膀胱或生殖器的問題,顏色散開表示疼痛,顏色聚集表示腫塊。
兩頰代表肩膀,兩頰後方代表手臂,手臂下方代表手,眼角上方代表胸膛和乳房,沿著鼻子兩側向上代表背部,沿著下巴向上代表大腿,中央位置是膝蓋,膝蓋下方是小腿,小腿下方是腳,大腿內側是股裏,膝蓋下方是膝蓋。這些都是五臟六腑和四肢關節的相應部位。
6. 統論色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素問》五臟生成篇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又云: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夫氣由髒髮,色隨氣華。如青、黃、赤、白、黑者,色也。如帛裹朱、如鵝羽、如蒼璧之澤、如羅裹雄黃、如重漆色。又云:如翠羽、如雞冠,如蟹腹,如豕膏,如烏羽。或有鮮明外露,或有光潤內含者,氣也。氣至而後色彰,故曰欲、曰生。若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色、黑如地蒼,甚則青如草滋、黃如枳實、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或晦黯不澤,或悴槁不榮。敗色雖呈,氣於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
由此觀之,則色與氣,固不可須臾離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內含。內含則氣藏,外露則氣泄。亦猶脈之弦、鉤、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下文所云如以縞裹者,正取五色之微見,方是五臟之外榮。否則過於彰露,與弦、鉤、毛、石之獨見而無胃氣,名曰真藏者,何以異乎?
白話文:
【總論面色】
《黃帝內經.靈樞》中的「脈要精微論」指出,如果能將面色和脈象結合判斷,就能達到萬全的診斷效果。面部五色,實際上是人體氣血運行的外在表現。理想的面色應該是:紅色像絲綢包裹的硃砂,而不是像赭石那樣暗沉;白色像鵝絨般柔和,而不應像鹽一樣刺眼;青色像蒼綠的碧玉,而不是像藍墨水那樣濃烈;黃色像織物包裹的雄黃,而非黃土的粗糙;黑色像深沉的漆色,而不是像蒼灰那樣單調。
《黃帝內經.靈樞》的「五臟生成篇」中也提到:面色如翠鳥羽毛的青色、雞冠的紅色、蟹腹的黃色、豬脂的白色、烏鴉羽毛的黑色,這些都是生命活力的表現。但若面色像新長出的青草、枳實的黃色、燃燒的黑煙、凝固的血液、枯骨的白色,則是生命的終結。
接著提到,面色源自五臟,例如心臟健康的面色像白布包裹的硃砂,肺臟健康的面色像白布包裹的紅色,肝臟健康的面色像白布包裹的深藍,脾臟健康的面色像白布包裹的栝樓果實,腎臟健康的面色像白布包裹的紫色。這些都是五臟健康時,身體外顯的光彩。
面色和氣息緊密相連,面色是氣息的外在呈現。比如紅、白、青、黃、黑是顏色,但如絲綢包裹的硃砂、鵝絨、蒼綠的碧玉、織物包裹的雄黃、深沉的漆色,或是翠鳥羽毛、雞冠、蟹腹、豬脂、烏鴉羽毛,這些是氣息的描述。當氣息充盈,面色自然顯現,所以稱為「欲」、「生」。反之,如果面色像赭石、鹽、藍墨水、黃土、蒼灰,或是新長出的青草、枳實、燃燒的黑煙、凝固的血液、枯骨,面色暗淡無光,這就是氣息衰弱的表現,所以稱為「不欲」、「死」。
由此可見,面色和氣息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內在的光彩比外露的更為重要。內在的光彩代表氣息深藏,外露的光彩則表示氣息流失。就像脈象的弦、鉤、毛、石,都應當微弱,不應強烈。文中所謂的「如以縞裹」,正是指五色微現的狀態,這纔是五臟健康的外顯。否則,如果面色過於顯露,就像脈象的弦、鉤、毛、石過於強烈,缺乏胃氣,這就是真臟的徵兆,生命將盡。
7. 面
《難經》十三難曰: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
脈滑,尺之皮膚亦滑。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色青為肝。脈得浮澀而短,為肺脈,為金剋木;大而緩為脾脈,為木剋土,是謂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浮大而散為心脈,為木生火;小而滑為腎脈,為水生木,是謂相生。)
玉機真藏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治。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五臟生成篇曰: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靈樞》五色篇曰:五臟六腑之肢節,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和陰陽之盛衰,衰多益寡。和而平之,萬舉萬當矣。)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易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左右乃陰陽之道路。而男女從逆不同,故位亦異。
位定然後能察其潤澤枯夭也。)沉濁為內,浮澤為外。(內為臟,外為腑,以沉浮別之。然在色上看,非心會不能得。)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
視色上下,以知病處。(浮則病淺,沉則病深。澤則成全,夭則敗亡。散解者新近,摶聚者久遠。上則在上,下則在下,皆以色形知病也。)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視色之道,必積神屬意,乃知已往來今及新病故疾。)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
(明澤不粗顯,而但見沉夭,病必甚也。若無沉夭,雖不明澤,病亦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駒,小馬也。奔逸不定,言其色散無定所。氣雖聚,痛未成形也。)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臟必自虛,而後賊邪乘之。所見之色,自是勝我者。
五臟皆然。)男子色見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卵莖、狐㿉,乃膀胱、小腸、子處之病也。其部位在於面王上下,故色見於彼。圜直象莖,故以色見之高下,分莖病之本末。俗以鼻之大小,驗前陰之鉅細,有以哉。
)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女子部分亦同,而病亦在下。但所見皆沖、任、帶脈如淫帶、淋濁、瘕聚之類。或有因暴食,濕熱下流而成前證者。若色摶則聚而結,色散者但痛而已。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病見於色,左右不爽,故隨其色之所指,察聚散而知邪之摶與痛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五色之正端滿合時日者,是為無邪。有別鄉者,猶言正色之外,別部又見一色也。
如赤見於面王,則非其部。不當見而見,又非其時矣。)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色之侵乘,必視其尖銳處為乘之首。上銳上乘,下銳下乘,左右皆如其法。)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別五色而知五臟,因五臟而知五合。再察在何部,而分生克吉凶,病固無遁情矣。)
面上白點,腹中蟲積。
面青白黃色不常,及面上如蟹爪路,一黃一白者,食積。兩顴時赤,虛火上炎。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
病人見黃色光澤者,為有胃氣,不死。干黃者凶。
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冬月面慘,傷寒。紫濁,時病。色白而肥,氣虛多痰。黑而瘦,陰虛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