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九(補遺)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補遺) (1)

1. 卷十九(補遺)

古有四診,謂望、聞、問、切也。經以神、聖、工、巧配之。正文八十一,第其言非以脈求證,則問證合脈,僅從事於工巧,而望、聞之法,十無一二。豈以後學庸劣,皆不足與語神聖之道乎?今彙輯補入。至若觸類引申,又不止此數條已也。惟同志者屬意焉。

白話文:

古時候的中醫診斷方法,稱為「四診」,分別是「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根據醫術的精湛程度,可以分為「神」、「聖」、「工」、「巧」四個等級。

《黃帝內經》原本記載了八十一條診斷原則,但書中並沒有詳細說明望診和聞診的方法。只強調在脈診無法確定病情時,要結合問診來輔助判斷,而這種方法只屬於「工巧」的層次,遠遠不及「神聖」的境界。難道後來的學者能力都非常低下,根本無法領悟「神聖」的醫術真諦嗎?

因此,我特地彙集了一些望診和聞診的知識,補充到《黃帝內經》之中。實際上,觸類旁通的診斷方法遠不止這些,希望志同道合的人能用心鑽研。

2. 臟腑部分

《靈樞》五色篇曰:五臟六腑,各有部分。能別部分,萬舉萬當。自額而下闕庭上,屬咽喉之部分也。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五臟之部分也。自內眥挾鼻而下至承漿,屬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屬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車以下頤,屬股膝脛足之部分也。

又曰: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者是也。

白話文:

人體五臟六腑各司其職,只要能區分其部位,就能準確掌握其運作。從額頭到闕庭,屬於咽喉的範圍;從闕庭沿著鼻樑往下到鼻尖,屬於五臟的範圍;從眼角內側沿著鼻樑往下到承漿,屬於六腑的範圍;從顴骨往下到臉頰,屬於肩背手的範圍;從牙床下方往下到下巴,屬於股膝脛足的範圍。

此外,五臟位於身體中央,六腑則位於兩側。頭部從闕庭往下,是頭部的範圍;而身體的下極,則是王宮所在。

3. 五官

《靈樞》五閱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白話文:

《靈樁》第五章第五節說:鼻子是肺部的器官,眼睛是肝臟的器官,嘴巴和嘴脣是脾臟的器官,舌頭是心臟的器官,耳朵則是腎臟的器官。因此,如果肺部有疾病,就會出現呼吸急促和鼻子擴張的症狀;肝臟有問題時,則會出現眼角發青的情況;脾胃不好則會導致嘴脣變黃;心臟病患者可能會出現舌頭捲曲縮短以及臉頰泛紅的現象;而腎病患者的顴骨與面部皮膚可能呈現黑色。

4. 診病新久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在女子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

白話文:

觀察脈象,如果脈搏微小,面色正常,則屬於新病;如果脈搏正常,面色卻蒼白,則屬於久病;如果脈搏和面色都異常,則屬於久病;如果脈搏和面色都正常,則屬於新病。

面部五官中,鼻為明堂,眉間為闕,面頰為庭,兩頰為蕃,耳門為蔽。這些部位應該寬大,從十步外就能看得清楚,這樣的人必定能活到百歲。

明堂骨頭應該高聳挺拔,平直順暢。五臟位於身體中央,六腑位於兩側,頭部上方的闕庭是王宮,身體下方的腹部是下極。五臟安於胸腔,氣色正常,病色不會顯露。明堂潤澤清亮,五官功能自然健全。

面頰是庭,眉間上方是咽喉,眉間是肺,腹部下方是心,腹部左側是肝,肝的左側是膽,腹部下方是脾,腹部上方是胃,腹部中央是大腸,大腸旁邊是腎,腎的前面是臍,面頰上方的王宮部位是小腸,王宮下方是膀胱。男性面色異常,代表小腹疼痛,下部疼痛,圓形部位疼痛,代表生殖器官疼痛。女性面色異常,代表膀胱子宮部位疼痛,散漫疼痛為散痛,集中疼痛為聚痛。

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

白話文:

臉頰骨稱為顴骨,顴骨後方是手臂,手臂下方是手掌。眼睛內側角上方是胸部,兩側肩膀向上延伸的部分是背部。沿着牙齒向上延伸的部分是大腿,中間是膝蓋,膝蓋以下是小腿,小腿下方是腳。大腿內側稱為股里,膝蓋骨稱為膝臏。這些部位分別對應着五臟六腑和四肢。

5. 統論色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素問》五臟生成篇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又云: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能夠合乎色脈,就能夠萬無一失。五色,是氣的表現。紅色要像用帛包裹朱砂一樣,不要像赭石。白色要像鵝毛一樣,不要像鹽。青色要像蒼璧的顏色一樣,不要像藍色。黃色要像用羅布包裹雄黃一樣,不要像黃土。黑色要像重漆的顏色一樣,不要像地上的青色。《素問》五臟生成篇說:青色如翠羽者,是生氣的表現;紅色如雞冠者,是生氣的表現;黃色如蟹腹者,是生氣的表現;白色如豕膏者,是生氣的表現;黑色如烏羽者,是生氣的表現。這是五色所呈現的生機。

青色如草色發黑者,是死氣的表現;黃色如枳實者,是死氣的表現;黑色如焦炭者,是死氣的表現;紅色如血凝固者,是死氣的表現;白色如枯骨者,是死氣的表現。這是五色所呈現的死氣。又說:生於心,像用白布包裹朱砂一樣;生於肺,像用白布包裹紅色一樣;生於肝,像用白布包裹紺色一樣;生於脾,像用白布包裹栝蔞實一樣;生於腎,像用白布包裹紫色一樣。這是五臟所生的外在表現。

夫氣由髒髮,色隨氣華。如青、黃、赤、白、黑者,色也。如帛裹朱、如鵝羽、如蒼璧之澤、如羅裹雄黃、如重漆色。又云:如翠羽、如雞冠,如蟹腹,如豕膏,如烏羽。或有鮮明外露,或有光潤內含者,氣也。氣至而後色彰,故曰欲、曰生。若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色、黑如地蒼,甚則青如草滋、黃如枳實、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或晦黯不澤,或悴槁不榮。敗色雖呈,氣於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

由此觀之,則色與氣,固不可須臾離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內含。內含則氣藏,外露則氣泄。亦猶脈之弦、鉤、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下文所云如以縞裹者,正取五色之微見,方是五臟之外榮。否則過於彰露,與弦、鉤、毛、石之獨見而無胃氣,名曰真藏者,何以異乎?

白話文:

人體的氣息由內臟發出,外在的顏色則隨著氣息的盛衰而變化。例如青、黃、赤、白、黑,這些就是顏色。像用白布包裹紅色、像鵝的羽毛、像青碧玉的色澤、像用紗布包裹雄黃、像深黑色的漆,這些都是顏色。還有像翠鳥的羽毛、像雞冠、像螃蟹的腹部、像豬油、像烏鴉的羽毛,這些也是顏色。有的顏色鮮明外露,有的則光潤內含,這些都是氣息。氣息到達之後才會顯現出顏色,所以稱為「欲」、「生」。如果顏色像赭石一樣紅、像鹽一樣白、像藍草一樣青、像泥土一樣黃、像黑土一樣黑,嚴重的情況下則像青草一樣滋潤、像枳實一樣黃、像火燒過的灰一樣黑、像血一樣紅、像枯骨一樣白,或者顏色暗淡無光澤、或者枯萎不茂盛,這些都是敗色。雖然敗色呈現,但氣息已經消失殆盡,所以稱為「不欲」,也稱為「死」。

由此可見,顏色和氣息是緊密相連的,不可分離。然而,顏色外露不如內含。內含則氣息儲藏,外露則氣息外泄。這就像脈象的弦、鉤、毛、石,我們希望它微弱,而不希望它過於明顯。下文所說的「如以縞裹者」,正是取五色微弱的現象,這才是五臟的外在榮光。否則,顏色過於明顯,就像弦、鉤、毛、石單獨顯現,而沒有胃氣,這與「真藏」有什麼區別呢?

6.

《難經》十三難曰: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

脈滑,尺之皮膚亦滑。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色青為肝。脈得浮澀而短,為肺脈,為金剋木;大而緩為脾脈,為木剋土,是謂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浮大而散為心脈,為木生火;小而滑為腎脈,為水生木,是謂相生。)

玉機真藏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治。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白話文:

《難經》十三難曰:

五臟各有其色,皆可從臉色觀察,也應與寸口、尺內脈象相應。

  • 若面色青,則脈象應當弦而急。
  • 若面色赤,則脈象應當浮大而散。
  • 若面色黃,則脈象應當中緩而大。
  • 若面色白,則脈象應當浮澀而短。
  • 若面色黑,則脈象應當沉濡而滑。

此外,脈象的變化也會反映在尺部皮膚上:

  • 脈搏數,尺部皮膚也感覺數。
  • 脈搏急,尺部皮膚也感覺急。
  • 脈搏緩,尺部皮膚也感覺緩。
  • 脈搏澀,尺部皮膚也感覺澀。
  • 脈搏滑,尺部皮膚也感覺滑。

若面色青,而脈象浮澀而短,但同時也大而緩,則為相勝。(青色屬肝,浮澀而短為肺脈,屬金剋木;大而緩為脾脈,屬木剋土,即為金剋木,木剋土的相勝關係。)

若面色赤,而脈象浮大而散,但同時也小而滑,則為相生。(浮大而散為心脈,屬木生火;小而滑為腎脈,屬水生木,即為木生火,水生木的相生關係。)

玉機真藏論曰:

凡是治療疾病,必須觀察病人的身形氣色、脈象盛衰、病情的輕重緩急,才能對症下藥,不可延誤時機。

  • 形氣相得,則謂之可治。

  • 色澤以浮,則謂之易已。

  • 脈象順應四時,則謂之可治。

  • 脈象虛弱而滑,說明病人有胃氣,命曰易治,需及時採取治療措施。

  • 形氣相失,則謂之難治。

  • 色澤不佳,則謂之難治。

  • 脈象實而堅,則謂之益甚。

  • 脈象逆反四時,則為不可治。

務必察明以上四難,並將情況告知病人。

五臟生成篇曰: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靈樞》五色篇曰:五臟六腑之肢節,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和陰陽之盛衰,衰多益寡。和而平之,萬舉萬當矣。)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易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左右乃陰陽之道路。而男女從逆不同,故位亦異。

位定然後能察其潤澤枯夭也。)沉濁為內,浮澤為外。(內為臟,外為腑,以沉浮別之。然在色上看,非心會不能得。)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

白話文:

《靈樞經》五色篇說:五臟六腑和四肢關節,都有各自的部分。這些部分,要用陰和陽來調和,用陽和陰來平衡。要明白這些部分,才能萬事皆順利。(陰陽的盛衰,衰弱的多,則強壯的少。陰陽調和平衡,萬事皆順利。)能區分左右,這就是大道。男女的生理構造不同,所以稱為陰陽。仔細觀察皮膚的光澤和衰敗,這就是良醫。(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而男女的生理機制不同,所以位置也不同。位置確定後,才能觀察其潤澤和枯萎。)沉濁的屬於內,浮澤的屬於外。(內指的是臟器,外指的是腑,以沉浮來區分。但在顏色上看,非用心去理解不可。)黃赤色代表風邪,青黑色代表疼痛,白色代表寒邪,黃色帶有油潤的光澤代表膿,紅色過於鮮豔代表血,疼痛嚴重代表筋攣,寒邪過重代表皮膚麻木。五種顏色分別對應着不同的部位。觀察其浮沉,可以知道病情的深淺。觀察其光澤和衰敗,可以預測疾病的成敗。觀察其散和聚,可以知道病情的遠近。

視色上下,以知病處。(浮則病淺,沉則病深。澤則成全,夭則敗亡。散解者新近,摶聚者久遠。上則在上,下則在下,皆以色形知病也。)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視色之道,必積神屬意,乃知已往來今及新病故疾。)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

(明澤不粗顯,而但見沉夭,病必甚也。若無沉夭,雖不明澤,病亦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駒,小馬也。奔逸不定,言其色散無定所。氣雖聚,痛未成形也。)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臟必自虛,而後賊邪乘之。所見之色,自是勝我者。

白話文:

觀察病人臉色的變化,可以判斷病情所在。浮在表面的顏色,病症較輕,沉入肌膚的顏色,病症較深。潤澤的顏色代表病情良好,枯萎的顏色代表病情危重。散開的顏色表示病症剛發作,凝聚的顏色表示病症已久。顏色在上則病在上面,顏色在下則病在下面,都能從顏色的形狀判斷病情。專心觀察,才能了解患者過去和現在的情況。因此,觀察氣色不能馬虎,否則就無法判斷真假。專注觀察,才能了解病情的新舊。顏色明亮而不粗糙,沉暗枯萎則病情嚴重,顏色不明亮也不潤澤,則病情不嚴重。顏色散開,像小馬一樣奔馳不定,沒有凝聚,表示病症散發且伴隨氣痛,病症尚未成形。腎臟依附心臟,心臟先生病,腎臟則隨之應變,顏色也會相應變化。臟腑必然先虛弱,才會被外邪入侵。所看到的顏色,正是能克制我們身體的邪氣。

五臟皆然。)男子色見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卵莖、狐㿉,乃膀胱、小腸、子處之病也。其部位在於面王上下,故色見於彼。圜直象莖,故以色見之高下,分莖病之本末。俗以鼻之大小,驗前陰之鉅細,有以哉。

)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女子部分亦同,而病亦在下。但所見皆沖、任、帶脈如淫帶、淋濁、瘕聚之類。或有因暴食,濕熱下流而成前證者。若色摶則聚而結,色散者但痛而已。

白話文:

男性面部顏色變化與小腹、陰囊、生殖器等部位的病症有關。小腹痛屬於小腹病,陰囊痛屬於卵痛,生殖器疼痛則根據疼痛位置高低判斷病灶所在。狐疝則屬於陰部病症。這些病症都與膀胱、小腸、生殖器相關,病症位置在面部下方,因此會在面部呈現出顏色變化。鼻子大小與生殖器大小有關,這也是一種觀察病症的方式。

女性面部顏色變化則與膀胱、生殖器等部位的病症有關。疼痛分散屬於散痛,疼痛集中屬於聚痛。面部顏色變化反映出病症位置和病症類型。疼痛向下蔓延至陰部則屬於淫帶病症。如果分泌物如膏狀,可能是暴飲暴食或不潔所致。女性病症與男性類似,主要表現為帶脈、淋濁、瘕聚等症狀,也有因暴食導致濕熱下流而引起前證的。面部顏色集中則代表病症集中,顏色分散則代表疼痛分散。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病見於色,左右不爽,故隨其色之所指,察聚散而知邪之摶與痛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五色之正端滿合時日者,是為無邪。有別鄉者,猶言正色之外,別部又見一色也。

如赤見於面王,則非其部。不當見而見,又非其時矣。)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色之侵乘,必視其尖銳處為乘之首。上銳上乘,下銳下乘,左右皆如其法。)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白話文:

左邊就是左邊,右邊就是右邊。如果臉色出現異常,呈現聚集或散亂不正常的狀態,就說明有病邪存在,而臉色所指的位置就是病邪所在。(病邪會在臉色上表現出來,左右位置不會弄錯,因此根據臉色所指的位置,觀察病邪聚集或散亂的程度,就能瞭解病邪的部位和疼痛的程度。)

臉色包括青、黑、赤、白、黃五種顏色,正常的顏色應該是飽滿充盈的,如果出現了其他顏色,就叫做「別鄉」。例如,臉上出現像榆莢大小的紅色斑點,位於額頭中央,就預示著病情將會加重。(如果五種顏色都正常飽滿,並且符合時間季節,就說明沒有病邪。所謂「別鄉」,指的是除了正常顏色以外,又出現了其他顏色的斑點。比如,紅色斑點出現在額頭中央,就表示不是它原本應該出現的位置,不應該出現卻出現了,而且還不在正常時間出現。)

如果臉色上的異常顏色呈現尖銳狀,尖端朝上,就表示病邪從上而來,尖端朝下,就表示病邪從下而來,左右位置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判斷。(病邪的入侵,一定要觀察尖銳部分,這部分就是病邪入侵的起始點。尖端朝上,就表示病邪從上往下入侵,尖端朝下,就表示病邪從下往上入侵,左右位置也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

將五種顏色分別對應五臟:青色對應肝臟,紅色對應心臟,白色對應肺臟,黃色對應脾臟,黑色對應腎臟。肝臟與筋脈相連,心臟與血管相連,肺臟與皮膚相連,脾臟與肌肉相連,腎臟與骨骼相連。

(別五色而知五臟,因五臟而知五合。再察在何部,而分生克吉凶,病固無遁情矣。)

面上白點,腹中蟲積。

面青白黃色不常,及面上如蟹爪路,一黃一白者,食積。兩顴時赤,虛火上炎。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

病人見黃色光澤者,為有胃氣,不死。干黃者凶。

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冬月面慘,傷寒。紫濁,時病。色白而肥,氣虛多痰。黑而瘦,陰虛火旺。

白話文:

觀察五色就能瞭解五臟的狀況,從五臟的狀況就能推知五臟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觀察病變的位置,就能判斷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以及吉凶禍福,疾病的真相自然無所遁形。

臉上出現白點,是腹中有積蟲的表現。

臉色經常青白黃變化不定,或像蟹爪紋路一樣,一黃一白交雜,這是飲食積滯的表現。兩頰經常發紅,則屬於虛火上炎。

病人臉色蒼白,沒有寒熱症狀,脈象沉弦,這是鼻出血的徵兆。

病人臉色呈現黃色光澤,表示胃氣尚存,不會死亡。如果臉色乾枯泛黃,則預後兇險。

兩頰出現紅色斑點,大小如拇指,即使疾病看似痊癒,也將突然死亡。

額頭出現黑色斑點,大小如拇指,將會突然死亡,無病而亡。

冬天臉色慘白,是傷寒的表現。臉色紫濁,是時疫的徵兆。臉色蒼白肥胖,是氣虛多痰的表現。臉色黑瘦,是陰虛火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