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痿病脈證第六十七

久則肌肉不仁,發為肉痿。故肉痿者,得之濕地也。又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宜知柏八味丸、六味丸、補陰丸之類。)此言遠行勞倦,逢熱而渴。

渴則內熱殊甚。內熱甚,則乘其虛者而迫之。遠行勞倦,則腎氣適虛。(經脈別論云:持重遠行,汗出於腎,腎虛明矣。)腎虛,則受其熱而不能勝,漸至髓減骨枯,以致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又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腰脊不舉,似兼督脈證。)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前白淫似帶脈不引證。)故足痿不用也。又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

筋、脈、骨、肉,各以其時月受,則病已矣。前岐伯論痿之感受傳變,可謂盡矣,而終復歸之陽明者,何哉?蓋陽明為水穀之海,沖為血海。此不言水穀而言五臟六腑之海,不言血而言經脈之海,見臟腑經脈,無非二者為之源。一潤宗筋為陽,一灌溪谷為陰。總宗筋而會於氣街,推陽明為之長者。

氣街乃陽明正脈,亦有尊水穀之義。督脈直行,帶脈橫圍,陽明衝脈,皆屬帶而絡督。陽明虛,則不能榮養宗筋,而帶脈亦無力收引,故足痿不用也。是知束骨利機關者,必藉乎宗筋,而宗筋又藉陽明之榮潤,故治痿者獨取陽明也。然必兼視各臟之滎俞,宜補宜通;受病之時月,或衰或盛,而後逆順可和,虛實可調,病良已矣。此岐伯答帝治痿之針法也。

其脈多微緩,或澀或緊,或細或濡者,以微應皮毛,緩應肌肉,澀應血脈,緊應筋膜,細濡應骨髓耳。

白話文:

久病肌肉失去知覺,就會發展成肌肉萎縮(肉痿)。所以肌肉萎縮是因濕地而起。又說:如果長途跋涉勞累,遇到酷熱又口渴,口渴則陽氣內耗,內耗則熱邪停留在腎臟。腎臟是水臟,現在水不能克火,就會骨骼枯萎,髓液虛損,所以腳無法支撐身體,發展成骨骼萎縮(骨痿)。所以《下經》說:骨萎是因酷熱而生。(可用知柏八味丸、六味丸、補陰丸等藥物治療。)這指的是長途跋涉勞累,遇到酷熱又口渴。

口渴則內熱非常嚴重。內熱嚴重,就會乘虛而入,加重病情。長途跋涉勞累,則腎氣本來就虛弱。(經脈別論說:負重遠行,汗出於腎,腎虛很明顯。)腎氣虛弱,就會受熱邪侵犯而不能抵抗,逐漸導致髓液減少,骨骼枯萎,以致腳無法支撐身體,發展成骨骼萎縮。所以骨骼萎縮是因酷熱而生。又說: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氣血的總匯,主司滋潤宗筋,宗筋主司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

衝脈是經脈的總匯,主司濡養周身,與陽明經共同作用於宗筋。陰陽經脈都彙集於宗筋,會合於氣街,而陽明經為之主導,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腰脊不能抬起,似兼有督脈病症。)所以陽明經虛弱,則宗筋鬆弛,帶脈無力收束,(小便白濁似帶脈失調)所以腳痿廢不用。又說:分別補益其滎穴,並疏通其俞穴,調節其虛實,調和其逆順。

筋、脈、骨、肉,各在其特定的時間和季節感受外邪,就會生病。前文岐伯論述痿證的感受、傳變,可以說已經很完整了,但最終都歸咎於陽明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明經是水谷精微的聚集之處,衝脈是血的聚集之處。這裡不說水谷精微,而說五臟六腑之氣血的總匯,不說血,而說經脈的總匯,說明臟腑經脈,都以這兩者為根本。一個滋潤宗筋屬陽,一個濡養周身屬陰。宗筋彙集於氣街,以陽明經為首。

氣街是陽明經的正脈,也具有主司水谷精微的意義。督脈直行,帶脈環繞,陽明經和衝脈,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陽明經虛弱,就不能滋養宗筋,而帶脈也無力收束,所以腳痿廢不用。所以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必須依靠宗筋,而宗筋又依靠陽明經的滋養,所以治療痿證單獨取陽明經。但必須兼顧各臟腑的滎穴和俞穴,應該補的補,應該通的通;根據受病的時間和季節,或衰或盛,然後才能調和逆順,調節虛實,疾病才能痊癒。這是岐伯回答皇帝關於治療痿證的針灸方法。

其脈象大多微弱緩慢,或澀或緊,或細或濡,微弱的脈象反應在皮膚毛髮,緩慢的脈象反應在肌肉,澀滯的脈象反應在血脈,緊弦的脈象反應在筋膜,細弱濡弱的脈象反應在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