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

1. 腳氣脈證第六十六

腳氣有四,遲寒數熱,浮滑者風,濡細者濕。

腳氣一證,經名厥,漢名緩風,宋齊後始名腳氣。陳無擇謂風、寒、暑、濕四邪皆能成。今歷診是證,成於寒濕者,十常八九。經曰:清濕襲邪,病起於下,信然哉。其始發也,甚微,發亦易解,故人常忽而不覺,覺亦不速治。及其深久,愈發愈重,甚至痿痹不仁者有之,入腹衝心者有之,身命從此而殞,可哀也。

足三陰、三陽六經,皆有此證,而發於三陽者輕,三陰者重。以三陰屬臟,經絡居里,若非臟氣大虛,邪不易及。其證不論陰陽,初發時,大類傷寒,頭痛發熱,惡寒嘔吐,但足屈伸不能,或痛或紅為異耳。在陽,多惡寒壯熱頭痛,或骨節痛,或嘔吐渴煩,或叫號譫語,或腿腳紅紫極熱,大腫大痛,手不可按,或頑痹麻木。患多在腿外廉陽分。

三陽經所過之處,面光澤,脈多浮。在陰,多惡寒,甚或厥逆,不發熱或微熱,頭不痛,或骨痛筋攣,或嘔逆,或神昏沉默,或腹痛下利,或畏見光明,或大小便閉,或心煩動悸,或小腹不仁,或沖胸悶亂。患處腫痛或不腫,或微赤而熱,或反極冷。患多在腿內廉陰分,三陰經所過之處,面青慘,脈多沉。

此言陰陽之大概。若細別之:太陽則發熱頭痛惡寒,目眩項強,腰脊、身體及外踝後至小指外側皆痛。(宜仲景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敗毒散、集驗麻黃左經湯之類。)陽明則翕翕發熱,口鼻乾,善欠,腹脹,自髀、膝、臏、胻外廉以下足跗中指內俱痛。(宜得效芎芷香蘇散、大黃左經湯之類。

)少陽則往來寒熱,口苦,脅痛,面垢,頭目眩痛,腋下馬刀腫痛,髀膝外至胻及外踝諸指節皆痛。(宜小柴胡湯、半夏左經湯之類。)三陽併合為病,則憎寒壯熱,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眩暈重著,關節掣痛,手足拘攣,疼痛冷痹,腰腿緩縱不隨,心躁氣上,嘔吐下利,其脈浮弦緊數。(宜大料神秘左經湯、加味敗毒散之類。

)太陰則腹滿,胸膈痞,舌系急,循胻骨下股膝內前廉、內踝過核骨後廉足大指之端內側皆痛。(宜胃苓湯、六物附子湯之類。)少陰則腰脊痛,上衝胸咽,飢不能食,面黑,大小淋閟,善恐,小趾、足心、內踝跟中、膕內廉皆痛。(宜麻黃附子細辛湯、金匱八味丸之類。

)厥陰則腰脅偏痛,腳攣急,嗌乾、嘔逆、洞泄,足大趾連足趺上廉,上膕至內廉,循股環陰,小腹夾臍諸處脹痛。(宜茱萸木瓜湯、神應養真丹之類。)三陰併合為病,則四肢拘攣,上氣喘滿,小便閉澀,心熱煩悶,遍身浮腫,腳弱,緩縱不能行步。(宜加味敗毒散、追毒湯之類。

)以上六經受病,流注自汗為風勝,(脈多浮滑,宜多羌活、獨活、防風、桂枝。)無汗疼痛為寒勝(脈多遲,宜多桂附姜辛。)熱煩為暑勝,(脈多數,宜多黃芩、黃柏、木瓜、香薷。)重著腫滿為濕勝。(脈多濡細,宜多蒼朮、澤瀉、薏苡、防己、茯苓。

白話文:

[第六十六篇:腳氣脈證]

內容翻譯爲: 腳氣有四種表現,遲緩寒冷、頻發熱、浮滑感是風邪,濡溼細膩是溼邪。

腳氣這一病症,在古書裏稱爲“厥”,漢代稱作“緩風”,到了宋齊之後才被稱爲“腳氣”。陳無擇認爲風、寒、暑、溼四種邪氣都能導致腳氣。現在根據臨牀觀察,由寒溼引起的腳氣,佔了大部分比例。古人說:“清溼之邪侵犯人體,病症從下肢開始。”這確實是如此。病症剛發作時,症狀非常輕微,容易緩解,因此人們常常忽略,即使察覺也不立即治療。等到病情深入日久,越來越嚴重,甚至有出現麻痹、失去知覺、腹部脹滿、衝心等症狀,最終危及生命,真是令人悲哀。

足部的三陰、三陽六條經絡都有可能出現腳氣症狀,但是發生在三陽經的較輕,發生在三陰經的較重。因爲三陰經屬於內臟系統,經絡位於身體內部,除非臟器功能極度虛弱,否則邪氣不容易侵入。無論陰陽,腳氣初發時,症狀類似傷寒,包括頭痛發熱、怕冷嘔吐等,只是腳部會有屈伸困難,或者疼痛、紅腫等不同之處。如果發生在陽經,多會出現怕冷、高熱、頭痛、骨關節痛、嘔吐、口渴煩躁、喊叫譫語、腿腳紅紫且極度熱、腫痛到無法觸碰、頑固性麻痹麻木等症狀,多數問題出現在腿的外側陽分。

對於三陽經所過之處,面部光澤,脈象多浮。如果發生在陰經,多會出現怕冷、甚至厥逆、不發熱或低熱、頭痛、骨痛、筋攣、嘔吐、神志不清、沉默寡言、腹痛腹瀉、畏光、大小便閉塞、心煩悸動、小腹無感覺、胸悶等症狀。患病部位可能腫痛或不腫,或微紅髮熱,或極度冰冷。多數問題出現在腿的內側陰分,三陰經所過之處,面色蒼白,脈象多沉。

這是對陰陽的大概描述。具體來說,太陽經的症狀是發熱、頭痛、怕冷、眼花、頸項僵硬,腰部、身體以及腳踝後部至小腳趾外側都會疼痛。

陽明經的症狀是持續發熱、口鼻乾燥、打哈欠、腹脹、大腿、膝蓋、小腿外側以下腳背中指內側都痛。

少陽經的症狀是寒熱交替、口苦、脅痛、面色暗黃、頭暈眼花、腋下腫痛,大腿外側至小腿和外踝各腳趾關節都痛。

三陽經同時受病,表現爲怕冷高熱、自汗怕風、無汗怕冷、眩暈沉重、關節疼痛、手腳抽搐、疼痛冷痹、腰腿無力、心慌氣短、嘔吐腹瀉,脈象浮弦緊數。

太陰經的症狀是腹部脹滿、胸膈堵塞、舌繫帶緊張,小腿骨下至大腿膝內前側、內踝過核骨後側至大腳趾內側都痛。

少陰經的症狀是腰背痛、上衝胸咽、飢餓卻不能進食、面色暗黑、尿頻尿急、恐懼感,小腳趾、足底、內踝跟部、膕內側都痛。

厥陰經的症狀是腰脅偏痛、腳抽筋、喉嚨幹、嘔吐、腹瀉,大腳趾連着腳背上方,上至膕內側,沿着大腿環陰部,小腹夾臍處脹痛。

三陰經同時受病,表現爲四肢抽搐、氣喘滿脹、小便閉塞、心煩鬱悶、全身水腫、腳無力,無法行走。

上述六經受病,流注自汗表示風邪勝,無汗疼痛表示寒邪勝,熱煩表示暑邪勝,重着腫滿表示溼邪勝。

針對這些情況,應使用相應的藥物進行調理,如防己、木瓜、薏苡仁、檳榔、蒼朮、黃柏、肉桂、桂枝、巴戟天、玉竹、木通、羌活、枳殼、澤瀉、桑枝等,根據不同邪氣的特點進行調整治療,對症下藥,不可拘泥於一種方法。李東垣認爲,這種疾病在南方低窪地區,是由外部寒溼邪氣侵襲經絡引起;而在北方地勢較高地區,發病則是因爲內傷酒乳,溼熱邪氣下注所致。

因此,在南方應該按照寒溼治療,在北方應該按照溼熱治療。雖然這是前人未曾提及的觀點,但未必完全正確。南方固然地勢低窪,但不乏嗜酒之人;北方雖然地勢較高,但並不排除有涉水洗滌的情況。這就要求醫生謹慎觀察病症和脈象,分別處理,才能妥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