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癇病脈證第五十九

癇病宜虛,實急者惡。浮陽沉陰,滑痰數熱。

癇之始發,卒然跌僕,手足牽掣,口噤作聲,或吐沃沫痰涎。一飯頃,氣平甦醒。與癲、痓二證,似是而非。癲證則如上文所云,痓證則多身強直,如弓反張,亦無癇證之作聲也。然有陰陽二種,正如小兒之急驚、慢驚。陽癇先身熱,瘛瘲驚啼而後發。其脈浮洪,病屬六腑,外在肌膚,輕淺易治。

(宜集驗龍腦安神丸、河間犀角丸之類。)陰癇身冷,不驚掣,不啼叫,卒然而發,略無先兆。其脈沉搏,病屬五臟,內在骨髓,深重難治。(宜清心牛黃丸、神應丹之類。)昔賢皆謂有痰有熱,客於心胃之間,因聞大驚而作。若熱盛,雖不聞驚亦作。是謂先有痰熱而後發癇也,恐未必然,總不如三因之論為的。

其論以驚動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腹受驚,或感六氣,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蓋忤氣得之外,驚恐得之內,飲食得之屬不內外。所因不同,治法亦異。如驚者,安神丸以平之。挾痰者,三聖散以吐之。挾火者,清神湯以涼之。可下者,即以承氣湯下之。

其脈總宜虛而不宜實。實則邪盛。若實而急,是無胃氣。唯強急而不柔和,凶惡之徵也。浮則癇發於陽,沉則癇發於陰,滑則癇發多痰,數則癇發多熱。因病見脈,因脈知病,亦理之自然耳。

白話文:

[癇病的脈象和症狀第五十九]

癇病適合虛證,實證且急迫的情況較為嚴重。脈象浮現代表屬於陽性,沉下去則表示是陰性,滑脈顯示痰多,數脈表示身體過熱。

癇病初次發作時,患者會突然倒地,手腳抽搐,口緊閉並發出聲音,可能還會吐出泡沫和痰液。通常只持續一小段時間,大約吃一頓飯的功夫,病情就會平緩,病人也會清醒過來。癇病和癲狂、痙攣兩種病症有些相似,但又不是同一回事。癲狂的症狀已在前面說明,痙攣則主要表現為身體僵硬,像弓一樣彎曲,不會出現癇病的發聲情況。癇病也有陰性和陽性兩種,就像小孩子的急驚風和慢驚風。陽性的癇病,患者在發病前會感到身體發熱,伴隨抽搐、驚嚇和哭泣,脈象浮現且洪大,病根在六腑,病位在外皮膚,較為輕微容易治療。

(可以使用龍腦安神丸、犀角丸等方子治療。)陰性的癇病,患者身體冰冷,沒有驚嚇和抽搐,也沒有哭泣,突然發作,事前毫無徵兆。脈象沉而有力,病根在五臟,病位在骨髓,病情較為嚴重,治療困難。(可以使用清心牛黃丸、神應丹等方子治療。)

古人認為,癇病是由於痰和熱進入心胃之間,再因受到大驚嚇而發作。如果體內熱度過高,即使沒有受到驚嚇也會發作。也就是說,先有痰熱然後才發病,但這不一定完全正確,不如三因理論更為確切。

三因理論認為,受到驚嚇導致臟腑氣血不調,鬱結生痰,阻塞經絡,導致疾病形成。可能是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或是受到六氣影響,或是飲食不節制,導致臟腑氣血逆亂而形成。外部因素是氣候和環境,內部因素是情緒和飲食,兩者都可能引發疾病。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會有所差異。如果是因為驚嚇,可以使用安神丸來調節。如果有痰,可以使用三聖散來催吐。如果有火氣,可以使用清神湯來降溫。如果需要瀉下,可以使用承氣湯。

總的來說,癇病的脈象適合虛弱,不適合實證。實證表示病情嚴重。如果實證且急迫,表示胃氣已經耗盡。只有強烈而急促,缺乏柔韌性,這是凶兆。浮脈表示癇病由陽性引起,沉脈表示由陰性引起,滑脈表示痰多,數脈表示熱度過高。根據病情判斷脈象,根據脈象瞭解病情,這是很自然的道理。